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518章:准格尔VS哈萨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518章:准格尔VS哈萨克

崇祯十二年的五月二十一日,督军朱万化主持的关于准格尔的会议结束之后,相关的军政两界官员都行动起来,接收准格尔的各项工作展开了。陆军总监部从第十师、地八师各抽调一个团,军校再补充一部分基层军官,组建第十三师,准备进驻准格尔。

同时,调朱顺为军长,朱明秋为军教官,许荣为军参谋长组建西北军,军部驻地兰州,所辖部队为:陕西的第八师、甘肃青海的第十师、新组建的准格尔的第十三师,将来的西疆也是他们的辖区。

朱顺原任第一师(浙江)师长,朱明秋原任第七师(长江流域)的师教官,许荣原任第四师的团长,并且曾任征日派遣军国防军团的教官。此时正是各师主官的调动期间,借此机会一同调整。

由于准格尔人的撤退迁移行动尚未开始,第十三师的部队刚开始组建,也需要时间,因此国防军的部队都集结于兰州到嘉峪关之间的河西走廊上进行整编补充,调集物资,同时也派出了几批特战队深入准格尔侦查,大军的行动尚未开始。

崇祯十二年六月十日这一天,第一批准格尔的迁移队伍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这一支队伍属于开路先锋,全部是战斗部队,没有牧民民众,有五万人的规模,领军的首领名叫嘎尔迪,他是丹济拉王爷手下的一员猛将。

巴尔喀什湖北岸的一个小城,名曰巴尔喀什城。

城门外有一处营地。罗汝才的西路军在营地周围布防森严,在这里有西路军和准格尔王府的联合办事机构,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分发罗汝才支援的粮草军火和其他的物资。并且有一个专门的训练场地,由西路军派出的教官训练准格尔兵丁使用三眼铳和手榴弹。准格尔所有的部队到达这里都会临时驻扎十天左右,一边领取物资,一边接受训练。

先锋首领嘎尔迪看到他的部队领取了充足的粮草物资,看着崭新的三眼铳,成箱的冲天雷,他心情很高兴。准格尔蒙古人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品尝粮食的滋味了,茶叶、盐巴更是断绝多时,他们的营地里顿时炊烟四起,都准备美美的吃一顿。

巴尔喀什小城原本就是西路军和哈萨克人交战的前线城池,附近的哈萨克侦探也不少,他们双方都在时刻的监视着对手的动作。巴尔喀什城的变化怎么能逃出侦探的眼睛?于是一份份的敌情情报就报告到了哈萨克人的首领之处。准格尔人的行动第一时间就惊动了哈萨克人。

准格尔人的到来引起了哈萨克人的警觉。准格尔蒙古与哈萨克也是多年的死敌了,多年的交战也让他们互相之间非常了解。

十天后,接收了新装备的准格尔先锋部队出发西进,他们才走出去三天,行程六七百里,就遇到了哈萨克人的大队人马,哈萨克人已经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哈萨克人的阻击部队接近十万之众,差不多是准格尔人的二倍。两军相遇,在哈萨克大草原上双方摆开了战场。

哈萨克的总人口数量只有五六十万,与罗汝才的西疆相当,而准格尔的人口超过了百万,所以准格尔总体上是强者。从人口总数估算,眼前的哈萨克军队即便不是全部也应该是他们的主力部队。

从战场人数上看准格尔处于劣势,并且是客军作战,地形不熟,按道理嘎尔迪应该防守后退,等待援军,而不是决战。但是嘎尔迪是多次与哈萨克人交过手的宿将,屡屡的战胜哈萨克人,今天他又有了新装备,更加的不把哈萨克人放在眼里。因此他也是催动人马向前迎敌。

哈萨克人是落后的游牧民

族,没有火炮,也没有其他的火器,个别的火铳是来源于他们与罗刹人交战所得。这样一来,准格尔的三眼铳就占了上风,好在准格尔人也没有火炮。

两军对阵各自摆好队形,旗帜招展,战鼓通通,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准格尔一方。

这是由于哈萨克对准格尔作战屡屡的败阵,他们总是有一点畏敌的情绪,行动上就难免保守。而嘎尔迪作战勇猛,傲气逼人,所以他的部队就首先出击了。

嘎尔迪获得了200支三眼铳,原来他手中还有几十支。这一次出击他拿出了一万人,其中有一百多人手持三眼铳,还配备了数十枚轰天雷,他是要给哈萨克人一个下马威。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沿!万人的出击队伍,边出动边整理队形,整个队伍分成三个三角队形,他们一前两后,又形成了一个大三角。每一个三角的前边,就是准格尔人的火器部队。

战鼓通通的响,彩色的军旗指引着队伍向前,队伍行进多半,马匹开始加速,马蹄敲击地面,大地都震动了。

双方都是骑兵,骑兵作战靠的就是速度和冲击力,如果哈萨克人原地不动,定然要吃大亏。站立不动的马匹毫无冲击力,那就等同于步兵了。所以哈萨克军也运动起来。他们人多,在两翼各有一只队伍冲出来,对准格尔人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准格尔人也是久经战阵的,各种队形的攻防都会有应对之策。只见令旗挥动,战鼓的节奏明显的变化了。准格尔人进攻队形的后部两个三角向两翼迅速突出,迎战哈萨克人的两翼夹击的队伍。噶尔迪更是在后面催动人马,全军掩杀过来。一场残酷的大战在哈萨克大草原上拉开了序幕。

双方的队形尚未接触,一群轰天雷(手榴弹)像腾空而起的鸟儿,飞入了哈萨克军的队伍,爆炸声随之而起,哈萨克人绝对不能料到遭到这种攻击。在他们与罗汝才的西路军的交战中,他们领教过轰天雷的厉害,只是没有想到准格尔蒙古人也有这种武器。

在密集的马队中数十枚手榴弹的爆炸,造成了大片的伤亡,没有受伤的马匹也被近在眼前的爆炸惊吓了,受惊的马匹乱蹦乱跳,造成了队伍的混乱,也有不少的马匹被倒在地上的人和马绊倒,哈萨克军的阵型顿时混乱不堪,准格尔的部队乘势杀入,三眼铳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准格尔人的三只队伍向三艘巨型的航船,劈开了哈萨克人的队形杀了进去,双方展开了最原始的冷兵器肉搏战。嘎尔迪亲自率领的大军也掩杀过来加入了战团。

这场混战哈萨克一方占人数优势,准格尔一方占士气的优势,同时有少量的三眼铳,关键时刻可以打黑枪。

混战中兵器碰撞叮当之声,喊杀声和受伤者的嚎叫声混成一片,经过艰苦的搏杀,噶尔迪率军杀透了敌阵,冲到了敌军的背后。随他冲过来的兵丁也有六七千之众,看着一个个的蒙古健儿血染征袍,大口的喘着粗气,噶尔迪整顿队形,命令手持三眼铳的兵丁重新装子弹,手中还有轰天雷的全部拿出来。此时的哈萨克军已经被分割出几个孤独的小块。

噶尔迪观察着战场,他发现哈萨克军的帅旗在北侧。那么南侧的几块孤独的敌军定然失去了指挥。

稍事休息的部队恢复了体力,噶尔迪又指挥着这支人马向南侧失去指挥的敌军杀去。

双方激战都已经疲惫不堪,这一支生力军,杀向了相对弱势的南侧敌军,轰天雷爆炸之声、三眼铳的发射之声再次响起来,南侧的战场形势发生了

转变,准格尔一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失去指挥的部队,又遭到强力的打击,开始出现颓败之势,有的哈萨克人开始逃跑了,噶尔迪指挥着部队一鼓作气击溃了南侧的敌军。

北侧的鏖战还在艰苦的进行,分不出胜败。噶尔迪禁止追击溃兵,再次集合整顿队伍,粗略的估算数量超过一万五千人。

他在队前大声的呐喊:“准格尔的雄鹰们天下无敌!你们跟随着我,杀!”

他一马当先杀向了北侧混战的战场。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为即将渐渐支撑不住的这一侧准格尔人带来了勇气,战场的形势逐渐的明朗了,准格尔人取得了优势。

哈萨克军再次的被分割,眼见败势已成。

在彪悍的噶尔迪的鼓励之下,准格尔军士气大涨,“嗷!嗷!”的喊叫声再一次充满了战场。

哈萨克人战败了,零散的逃跑变成了大队的溃散,兵丁向四面八方无目的 的逃窜。准格尔军则乘胜追击,斩杀敌军。

这一战准格尔斩杀敌军约一万五六千,哈萨克一方主要的伤亡是溃散之后被分散追击中产生的,队伍一旦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组织,成了乌合之众,那就只能是被宰杀的羊群。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个规律,在冷兵器的战场上还是有效的,准格尔的损失也接近了万人。

准格尔军以少胜多,打胜了第一仗,手榴弹和三眼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火器突然出现在战场,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哈萨克这十万军队虽说不是他们的全部,也是他们的主力了,能够拿出十万的部队已经是数十万哈萨克人的极限。双方刚一交手就吃了一个大败仗,这对哈萨克一方的打击是很大的,也是决定性的,此后,哈萨克一方就只能被动招架,没有还手之力了。

这十万部队绝大多数还是逃出去了,但是已经分散逃向四面八方。游牧民族军队的构成都是一样的,其绝大部分就是临时召集的牧民,是按户抽丁的结果,这种队伍一散,兵丁们就会各自回家,寻找自己的亲人,因此,这支队伍大量的减员,剩余不多了,并且他们是失败的军队,斗志全无,就不能再指望他们有大的作为了。

此战之后,后续的准格尔人的队伍陆续的进入了哈萨克大草原,展开了劫掠,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成了他们抢劫屠杀的对象。哈萨克人也展开了数次的反击,虽然也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大势已去,哈萨克人开始了四处的逃亡。因为是夏季,北方的西伯利亚大草原就成了他们首选的方向。

准格尔是举族迁移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牛羊,当遇到草场时,他们就会暂停下来,进行放牧,让牛羊吃饱,然后再继续行进。因此准格尔人西进的队伍慢腾腾的走着,速度并不快。

到了七月初,正当准格尔的部队在哈萨克大草原上鏖战之时,新建的第十三师仅仅是搭起了骨架,整编训练尚不充分。但是,时间不能等待了,他们必须要出击,向准格尔施加压力,目的是不能让准格尔人从容不迫的收拢牧民,让他们留下更多的人口。

国防军的出击使得准格尔人匆忙起来,后部的队伍都是匆忙的逃窜,丢下了大批的牧民和牛羊,这正是国防军需要的。

国防军的攻击也是不紧不慢,他们也要避免孤军深入,避免激烈的交战。准格尔地域太辽阔了,如果形成没有后援的孤军,国防军也是会吃亏的。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1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