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504章:疯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504章:疯狂

上一回中说到晚会的小品节目中一句“说曹操,曹操就到!谁有曹操快?”引来了全场的叫好声。

等到场馆里稍微的平静,表演继续。

那捕快又说道:“你小子真行,你可要好好的感谢你的八辈祖宗!”

此话一出,全场立刻就乐翻了天,连叫好声都喊不出来了。

看过现代喜剧小品的朱万化觉得水平一般,绝对赶不上现代的大师们。但是现场的观众反应可是不得了,全场笑得一片混乱。洪国公夫人何氏老太太当时就笑岔了气,手捂着肚子,弯着腰,旁边的丫鬟也是笑的不行,但是还要给老太太捶背揉肚子。朱万化夫人章氏也是笑弯了腰,也赶过去帮老太太。朱万化在旁边只能感慨一句,大明的人们笑点太低。

“说曹操,曹操就到”和“八辈祖宗”这两个包袱是朱万化审查剧本时给加进去的,这是剽窃了现代大师们的作品。

小品靠的就是语言的幽默,把当时开封街头的俚语串起来,再搭配一些官员的常用官话,极严肃的官腔与极世俗的民间俚语串在一起,只要搭配的好,演员表演到位,喜剧的效果就出来了。

就在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现场混乱之际,侍者端着茶壶,为客人续茶水。朱钰坐在最后的一排,侍者为朱钰续茶时顺手留在桌子上一个纸包,侍者有意碰朱钰一下,引起他的主意,手指在纸包上点了一点,就退下去了。

那纸包上是一个红色的圆圈,里面一个“喜”字,是单喜字,不是双喜字。这个不起眼的标记是暗号,这是一封密信,是传递消息用的。

一般人送喜包都是双喜字,这个单喜字很特殊,又不引人注意。

朱钰端茶喝水,纸包就拿在了手中。众人的注意力全部在舞台上,绝对没人注意这个小动作。

这个节目刚一谢幕,何氏国公夫人就喊:“赏!”,在旁边侍候的下人则大声喊道:“洪国公夫人赏!”

舞台上,报幕的一男一女也出现的台口,与表演的演员一同向着包厢行礼,口称:“谢洪国公夫人赏!”

台下更是叫好之声不断。

舞蹈节目是台上忙乱,台下安静一片。成功的小品节目则反过来,台上很平静,台下乐翻了天。这个喜剧小品效果出奇的好。

新年晚会是成功的,国防军歌舞团一炮打红。

朱万化对这次演出的效果还算满意,基本上达到了他的预期效果。还有一点,观众们暂时看不出来,那就是在节目中,潜移默化的在宣传立宪对于国家,对于民众的好处,而君主是应该服从于民众的利益的。天下是民众的天下,不是君主的天下。这个思想要慢慢的渗透。

此外,像揭露帮会的丑恶实质等等的政治内容也要在文艺节目中体现出来。文艺节目主要还是娱乐,为政治服务的内容要隐形的渗透,不能搞成政治说教,那就没人看了。

至于演员的社会地位,朱万化倒是愿意为他们出力,使之提高。但是这种努力也要慢慢的来,不能性急。朱万化把歌舞团归入国防军系列,实际也是在做这种努力,把戏子当做士兵,已经是提高不少了,就算提高这一点点,明代的人们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

......

朱钰回到家中,打开纸包,内有密信一件,是个小纸条,涂上水就能看到,纸条上只有四个字:“凭票取货”。包裹密信的纸,正面是一个圆圈加一个喜字,反面是“冯记裁缝铺,取货凭证”,下面有印章。就是说凭这个可以取货,只认凭证不认人。朱钰明白,是他想要的货物到手了。这件货物当然就是朱万化考取秀才时的考场试卷,是卜榷从杭州搞来的。

在古代只有卖布的,没有卖服装的,需

要的衣服都是买了布自己做衣服,讲究一点的可以到裁缝铺去做。卖成衣的只有一种,叫做“故衣”,就是旧衣服。所以城市里布店很兴旺,裁缝铺很普遍。

朱钰是不能去裁缝铺的,只能是他的跟班朱福泉去。朱钰每日上学都是朱福泉跟着,所以打发他去“取货”很方便。

第二天,朱福泉拿着凭证来到冯记裁缝铺,递上取货凭证,掌柜的笑眯眯的拿出一件长袍,说道:“客官要不要试一试,鄙店的手艺绝对好,保你满意。”

朱福泉懵懵懂懂的也不太懂得其中的机关,拿着袍子就到室内试一下。他仔细的翻看,也没发现这件袍子有何不同,只好试穿了一下,大小差不多,没什么毛病。于是原样拿出来放到柜台上。

“客官穿着合适吗?鄙店的手工不会有毛病,请客官放心。”

掌柜的一边说话一边把衣服叠好,拿出一段布条把衣服困住。这时,掌柜的动作极明显的指点着那个布条给朱福泉看。朱福泉明白了,机关就在这个布条里。裁缝铺中零碎的布条多的很,用布条捆东西很正常。

朱福泉提起衣服时,有意的摸了摸,布条的中部是缝合的内中有东西,里面是什么,他就无需过问了,反正这就是他要取的“货”,回去交差即可。

缝在布条里面的就是朱万化的考场试卷。

几日后,开封知府赵骞的书案上有了一份文案。这文案只是一张纸,上面粘着剪裁下来的四个字,两个“大”字,两个“明”字,分左右粘贴。

不用说了,这位知府也是铁杆的太子党,赵骞是联省留用的大明旧官员,他现在在正在为朱钰做另一份工作。

得到了朱万化的历史笔迹,朱钰要做的就是鉴定。

朱钰自己就是读书人,对于笔迹也是有鉴定能力的,但是事关重大,他还是要找权威。

盗窃考场试卷的事情是卜榷办的,同一件事情就不能再找他了,否则卜榷立刻就猜到了朱钰的心思,这绝对是忌讳的。因此,朱钰动用了另一套人马。

赵骞是知府,办案是常事,他的手下当然有鉴定笔迹的专家。是办这个差的首选人物。

朱钰剪了两组一样的字,分别来自试卷和现在朱万化的手稿。作为朱万化的儿子,拿到朱万化现在的墨迹那是太容易了。这两个字是常用字,很容易找到,并且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

朱钰剪贴这些字的时候已经觉察到有所不同,因此,他此时也是心乱如麻,忐忑不安。

作为秀才,朱万化的字还是不错的,但是远没有书法家的水平,写字的水平一般,他也没有到处题字的习惯,比如国防军在觉华岛上立的大屠杀死难纪念碑(屠夫是努尔哈赤),其碑文就是朱大典书写的,而不是朱万化。什么手谕圣旨一类的朱万化也没有发过。因此,现在的大明天下,除了联省、国防军内的高级官员,别人很难见到朱万化的笔迹。赵骞作为知府没有资格看督军大人批的文案,因此他也没见过朱万化的墨迹,他当然不会知道这被鉴定的字是督军大人所写。他只知道这是钰哥儿吩咐的,并且要严格保密。如果他知道了真相,还不得吓死!

笔迹专家的鉴定很快就出来了。这个鉴定也是怪怪的,鉴定书说:

“这两组字看似同一人所写,笔锋方向完全一致。细看还是不同:一个刚毅、倔强、豪放,一个温文尔雅还有点呆板。笔迹没有刻意模仿,却又极像一人所书。断语:此系同一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时所留下之墨迹,却差异巨大,罕见。”

前后两个朱万化的身体没有变化,骨骼肌肉都是同一个人,笔锋的力道、角度自然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朱万化的笔迹,并非现代人朱大化的笔迹。但是这

个人的性格变化很大,字迹上就有了变化。

笔迹专家的断语是正确的,也的确是很有水平的专家。

所谓的笔迹“呆板”,是现代人朱大化的职业病。这是因为20世纪的机械行业工程师们,是少不了手拿铅笔丁字尺画机械零部件图纸的,图纸上的文字必须是标准的仿宋体,棱棱角角的都要写出来,一丝不苟,这是国家的工业标准。这个习惯就会带到他们平时的写字习惯之中,所写之字就有些呆板,画图纸的人写字都有这个毛病。

这一份鉴定书拿到朱钰的手中时,他的惶恐不安没有了,但是依然不能平静。

他的父亲受了一次严重的伤,之后性情大变。外人不清楚,可朱家自家人都是知道的,这也不是了不得的机密,朱钰长大后听说此情况也属于正常。

朱钰胆子够大,心计也够多的,办了这么一次鉴定笔迹之事。而鉴定的结果与那个“性情大变”之说完全吻合,朱钰没有任何新的收获。疑神疑鬼的心思被打消了,但是,他还是不能甘心。

到了这个地步,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自己也渐渐的明白了:他的目标就是获取最高的权利!说好听的叫做雄心壮志,说不好听的叫做野心勃勃。

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就看有没有机会,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想想而已,但是亿万的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似乎有机会。一旦有了一线的希望,就会让人疯狂,朱钰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已经够疯狂了!也已经开始了疯狂的行动!这一次鉴定笔迹是一个转折点,他可以就此收敛,也可以继续疯狂!如果再次的疯狂下去,他就不再需要理由了。登上皇位就是最大的理由!

胜者王侯败者寇!此话一点不假,哪一个开国的皇帝不是如此?他们成功了,成了皇帝,也成了英雄。为了争夺帝位所作的那些事,也成了英雄的业绩。如果不幸失败了,那就是野心家!

李世民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杀了亲兄弟,软禁了他的父亲。结果如何?还不是令后人称颂的英主!连他自己都承认,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没有错,是好人,当初都是为了需要而栽赃。因为若干年之后,他开始给李建成平反。可是当时他用的是斩尽杀绝的手段,连李建成的幼子(是他的亲侄子)也不放过!

朱钰疯狂的根由就是他的父亲朱万化拒绝登上皇位,把皇位拱手相让,让给了不相干的孔圣人。

朱万化不做皇帝,最多是亲王的爵位,那么朱钰表现好了,至多继承亲王爵位。何况他知道,朱万化反对世袭罔替,要降等世袭爵位,而且是一代降三等。也就是说,到他这个世子接班的时候,就变成一等公了,朱钰的儿子是子爵,孙子就是白丁了。

皇帝的梦做了那么久,说没就没了!他能甘心吗?

朱钰的疯狂就是由此而来!他的心里甚至动过杀父的心思!这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封建礼教维护的就是: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朱钰若是敢杀他的父亲,就犯了前两条,“弑父谋逆”这个罪行可是顶了天了。李世民杀他的兄弟,可没敢杀他的父亲李渊。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帝位而杀兄弟的比比皆是,儿子夺父亲皇位的也不少,但是杀父亲的一个也没有,起码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历朝历代,证据确凿的“弑父之君”一个都没有。

朱钰真的敢弑父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 第504章完 ---

注:弑父夺皇位,并且证据确凿,记录于历史的,只有一位,是南北朝时代“宋朝”的刘劭(shao)。不是有名的朝代,只是个局部的政权。刘劭弑父篡位导致众叛亲离,在位仅三个月就被杀。这位刘劭也就因此青史留名。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