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9章:进爵一等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9章:进爵一等公

崇祯九年六月初七,由议会、联省衙门、大都督府、大法官、联省的各省巡抚,联名的劝进文告在中华日报上发表了,文告恳请朱万化进一等公的爵位。

这个文告在中华日报上一发表,进爵的进程就正式的启动了。

一等公爵位不低!开国元勋徐达,那是多么的显赫,也就是这个爵位。

位于南京的朝廷有什么反应呢?

赐爵的权利是皇权的一部分,联省自己赐爵至少是蔑视皇权,大不敬!因而斥责之声顿起,但只是说说而已,更多的是无奈,朝廷能把联省怎么样?毫无办法。更多的官员是冷眼旁观,毕竟没有进王爵,僭越之罪联省也不只这一次了,不是还没有造反吗?得过且过吧!

也有的官僚们开始想到,是不是朝廷也应该走宪政之路,若如此,全国的政令不就统一了吗?但是这个话没人敢说,有性命之忧啊!崇祯皇帝杀人可是从不手软的,这种蔑视皇权的话谁敢说。

民间的士绅百姓们可是无所谓,他们更多的是向往联省的富足与繁荣,盼望着自己的家乡也早一点归了联省,督军大人进位公爵与他们无关痛痒。

在联省,劝进的过程也是一套繁文缛节,朱万化就任督军时已经搞过一次了,这一次情况有点类似。但是不能怕重复,这一套必须要做,这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定式,似乎不走这套过程就太草率了,太肤浅了,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还是老套路,那就是歌功颂德、发掘祥瑞、劝进、推辞、再劝进,往复三次才算礼节到了。

歌功颂德的文章报纸上已经吹了一通了,再接着吹,朱万化做的大事太多了,从遵化之战开始,直到西征统统翻出来吹捧一遍,数十篇文章都说不完,开疆扩土、战胜强敌、化敌为友、善加利用、巩固边疆,幸亏海军的事情老学究们懂得的不多,否则还不知道翻出都少花样来。政务上更多了:开拓市场、规划交通、发展工商、救灾赈济、治理泾河、甚至鸡鸭灭蝗灾都是话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不是小功劳。

祥瑞之事被朱万化制止了,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时候也很顽固的,他们拐弯抹角的又列举了一些祥瑞,连兴安省极北之地的“白夜”现象也给用上了,搞得朱万化哭笑不得。

然后就是朱万化在中华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才德尚有不足,愧对一等公之爵位。

跟着就是再次劝进、朱万化再次推让,直到推让三次。然后联省又搞出一个万人签名劝进,朱万化才“不得不”顺应民意,应允进一等公之爵位。

随后,朱万化又以督军的身份,为其父朱大典赐爵一等公,爵位名号为“弘”,督军自己的爵位名号定位“宪”。就是弘国公爵爷、宪国公爵爷。

朱大典是必须进爵的,否则就是朱万化不孝了,这个做法有点自比帝王,朱万化并不避讳。

“弘”“宪”二字大家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啊?

“洪宪”是近代袁世凯称帝的年号,其义为弘扬宪法,只是改了一个同音字:“弘”——“洪”。

......

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史称“复辟帝制”,袁世凯就是“窃国大盗”。

袁世凯称帝绝对是大错特错了,笔者也没有替他翻案的意思。但是笔者主张写历史要公正,不能一说坏蛋就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应该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就像我们评价秦始皇、李斯、李世民等人那样,哪件事做的对、哪件事做的不对,他为什么那么做,有多少政治、军事的原因,又有多少自己的私欲,都讲清楚,这才是历史。

袁世凯在朝鲜的抗日功绩;袁世凯编练中国第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他创办了中国的警察;创办了中国的现代邮政。按现代的说法袁世凯就是中国的警察“之父”,邮政“之父”,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军制之父。这些不是功绩吗?放到其他人的身上恐怕还要加上

“伟大”二字。

如此等等,还有不少,这些功过是非也应该在历史上写一笔。这些就不细说了,我们单说他称帝的事。

袁世凯也是曾经执掌中国的军政大权,是中国的国家元首,这么重要的人物是不能随意妖魔化的。不负责任的批判,事实上也是丑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袁世凯称帝不能用一句“复辟”就概括了,因为袁世凯建立的帝国是君主立宪制,并不是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与当时的英国、日本等国的君主立宪是大同小异的,绝不是满清王朝那样的专制帝国。

同样的国体,在英国、日本可以称作宪政国体,为什么到了袁世凯这里就成了封建专制了呢?这个话,写历史的就要讲清楚,不能糊里糊涂的一笔带过。

假定他真的完成了君主立宪制,谁也不能说那是历史的倒退,而只能说是中国的巨大进步,先进的政体或许能让中国免除后来的百年屈辱也不一定。

当然历史上没有发生的,谁也不能假定,谁也不敢说袁世凯肯定不是专制的帝王,他如果真的走向了专制,到那个时才叫做“复辟”。

但是反过来说,谁又能肯定袁世凯一定不会走向民主呢?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假定!所以说,话不能说绝了,历史的事实不能视而不见。

用“复辟”二字说袁世凯称帝的历史事件,最低限度是不准确。

远古的历史人物,比如秦始皇、刘邦、项羽、韩信、康熙、雍正,评价褒贬都问题不大,但是近代人物还是牵扯到不少当代人的利益,使得人们不是那么敢说话,于是就有了偏差,也算是可以理解吧。

还有,我们不妨设问,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为是么要称帝?也就是要追究一下原因,那是有过程的,这些也要一一的列出来。其原有可能很多,我这里只说一件事:

孙中山当的大总统是“总统说了算的大总统”。有点绕嘴,但是不这样说就说不明白。就是类似于美国的那种总统,并且更强——除了军政大权在握之外,还没有任期限制。

辛亥革命后,南方的革命党建立政权太匆忙,因此只是个名义上的政权,并没有掌握中央政府的实权,也没有得到列强的承认,因而无法完成“卖国借款”(老外不是傻帽,向列强借款是有条件的,因而借款往往被看做卖国,谁借款,谁就是卖国!)。国家的实权,就是财政大权、军权还都在袁世凯的手中。南方政权支持不下去了,最严重的就是两个字“没钱”。守卫南京的嫡系部队的军饷都发不出去,开始用“不正当”的手段找饭吃,政权如何维持?于是就南北和谈,最迫切的问题是让袁世凯给国民革命军发军饷!否则兵变随时可能发生,条件当然是让大总统之位于袁世凯。反正不让位也当不下去了!

可是,让位之前,匆忙的搞出一个“约法”,当做临时的宪法,让袁世凯签字画押遵守“约法”。一个月拿出一部宪法,或者叫临时宪法,这绝对是世界之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兴趣的不妨查一查,那个国家的宪法能用一个月制定完毕?并且是在危机四伏的战乱年代之中!能用一个月聚集起代表一个国家制定宪法之人,就算火箭速度了!

这一份约法之所以匆忙出笼,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改变了国体!国体变成了议会总理制,总统成了牌位!就是现代德国、新加坡的那种总统。现代人都知道德国、新加坡的总理是谁,可是他们的总统是哪一个?绝大多数的人说不上来,因为这种国家的总统不掌权。

所以说同样叫做“大总统”,孙中山当的大总统,和袁世凯当的大总统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掉过来,让孙中山当“牌位”大总统,孙中山也不会干,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花样来。

袁世凯肯定不傻,但是,他的确让人家忽悠了一把。历史就是这么奇特!

当时中国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袁世凯,实权在握的袁世凯能干吗?忽悠也好,骗也罢

,坐上大总统宝座之后的袁世凯再不明白那可就真是傻瓜了。

袁世凯称帝,原因应该还有不少,比如,他身边的君主立宪派可能影响大了一些,还可能有其他的过程和原因。但是,没有权利的大总统,是诱发的第一原因。如果他当的是大权在握的大总统,就像孙大总统那样,他何必多此一举?

解决的办法很多,袁世凯选择了称帝,这绝对是错误的选择。可是,事出有因,写历史就要说明白,不能把历史人物妖魔化。

借着“洪宪”二字我们又多说了一些废话。

......

崇祯九年六月十五日,朱万化进一等公爵位,朱大典进一等公爵位。

朱万化进爵也会有个仪式,这一次的仪式规模不大,远比不上去年就任督军,这也是朱万化主张的。进爵位已经很张扬了,有报纸刊登也足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不要在繁复的仪式上继续张扬,花这种铺张的钱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整个开封城张灯结彩还是免不了的,大大小小的宴席也不少。各个衙门贺喜称颂的表文,礼品也不少。各个行省也是大肆的庆贺一番。

从现在起,朱万化的官称就多了,原来只有一个督军大人,现在又有了“国公爷”、“宪国公爷”的称呼,比较正式的场合要称“联省督军一等公宪公爵朱万化”听着有点罗嗦。他的夫人章氏也就跟着有了爵位:一等公夫人。朱钰当然就是“公子”了,相应的也要举行一些仪式的,还要制作对应身份的服饰衣冠,这些就不赘述了。

市面上的“公子”称呼,那是客套,例如,李岩就称为李公子。朱钰的公子称号可是公爷的世袭继承人,是实打实的公子。

朱万化以督军一等公的身份发文告:赐爵自己的兄弟们。

文告分封众兄弟:朱万文、朱万武、朱万杰、朱万雄均为侯爵,封朱万化的姐夫倪汝学为伯爵。公侯伯子男,侯爵、伯爵的地位也不低。

侯爵的封号就是封地的名称,一般是县级地名,例如韩信封淮阴侯,封地是淮阴。朱万化规定了所有封爵(包括王爵)都没有封地,地名随便找一个即可,仅是象征性的,例如朱万杰初战在遵化立了大功,就可以叫做遵化侯,以此类推,都找一个县级以下的地名就可以了。

除了朱家,其他人都没有封爵,这就是告诉联省的人,各安本分,不要与朱家比肩。现在还不到分封的时候,要忠于朱家,努力进取,到了得天下的那一天,自然会封妻荫子。

封建社会的文化,就是这个样子,官僚们都是明白的。如果朱万化抱着仁慈之心,立即分封一批侯爵,这就违反传统的文化。违反了常规,不是好事,搞不好就出祸乱,有人会把你的谦逊当做软弱。皇家就要有皇家的威严,否则就会乱套。朱万化需要这种权威去贯彻他的理想,社会也需要皇家的权威来稳定。个人崇拜也好,皇族的崇拜也罢,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社会在权威下的稳定。

爵位的存在并不是坏事,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在没有爵位的社会里,特权者也不见得少,“我爸是李刚”之类的跋扈比爵位还甚。与其粉饰平等,不如公开的设爵位,摆到明面上。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为子孙征得荣华富贵,这也是催人奋进的手段。

世袭罔替绝不可有,并且子孙承袭一定要大幅度的降级,避免明代的王爷泛滥的现象。历史上大明的王爷多的数不清,是朝廷的极大负担,给明末的社会动乱火上浇油。

对于大明皇族的王爷,朱万化是要清理的,只是时候未到。依朱万化的一贯政策,他是不会采用惨烈的手段的。只要没有武力的反抗,朱万化会把他们当做地主士绅对待,保护其合法的财产。但是,爵位必须撤销,封地必须用某种缓和的手段拿回来。确有贡献、有功劳的,另外议功,按标准评定新的爵位或者勋章。

--- 第41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