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8章:进爵风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8章:进爵风波

崇祯九年六月初。朱万化交给议会讨论的联省勋章奖励制度引起了波澜。

不是勋章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由此引起了劝进的风潮。

联省的呈报表文,下发的公文,一般都是执政官处理,重要的文案需要交督军批复,普通的文案都汇总在一起,写一个节略,一起呈报到督军府。

朱万化对于相关文案,只需要批上“已阅”即可。

大明的皇帝习惯用“知道了”,“已阅”二字源于朱万化的现代习惯,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朱万化很注意权利的问题,他不能公开表示放权,原因是他还是担心失控。但是绝对不过多的干预,只要没有大错,他是一律放行。他的这套做法比起皇帝来,权利差不多,却明显的把治国事务交到执政官的手中了。当然了,执政官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军权在大都督府,执法权在大法官,立法监督权在议会。

六月初三,兵科给事中廖永文联合河南道御史王珍,两人联名呈上的劝进表文送到了督军府。

这份表文写的不错,基本上把朱万化的历史功绩都颂扬了一遍,特别着重于这一次西征之功,吹的有点过头,连前无古人的话都用上了。纵然马屁听着舒服,朱万化也觉得有些脸红,似乎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吧?

总之就是劝进“亲王”爵位。

朱万化可就费思量了,放下表文,独自一人到花园中散步去了,他要仔细的想一想应该如何批复。“已阅”二字肯定不行!

问题有三个层此需要他考虑:第一,能不能进爵,称王,也就是权衡利弊;第二,这份表文怎么来的,代表了多少人,也就是联省官员的态度;第三,对表文如何处置,对呈报之人如何处置。

进王爵,朱万化不是没想过,连要不要做皇帝都已经考虑过了,王爵又算得了什么?问题在于现在称王是不是合适的时机。

现在他只有一个督军的名号,其实质不过是管理数省的总督,仅崇祯年代就出了好几名总督,大权在握的总督进一个爵位也说得过去。在大明一朝,就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也只是封到了“公爵”,例如徐达被封为“魏国公”。

开国皇帝杀功臣是个惯例,洪武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没用几年,这些国公爷就被杀了个七七八八,保持到死也没有被朱元璋杀掉的,其自然死亡后追封为王的也有几位,但是活着封王的绝对没有。非朱姓(凤阳朱家)不可封王,这是明代的规矩。

就是说:如果进公爵,则不逾越,不会有大波澜。进王爵,则会引起天下哗然。可是公爵的分量又差了一点。

这份表文代表了多少人的意思?联省所有的军政要员都会拥戴朱万化进爵,这是没错的。洪承畴一个字没写,直接呈送督军府,就说明他也赞成,但是他也有依此试探督军态度的意思,他在探路,朱万化稍一含糊,他就会立即上表劝进。其他的官员也差不多,都在观望。

如何处理上表之人呢?斥责、惩罚是不行的,结果会适得其反,更多的人会为他求情,也会跟着劝进。表扬绝对不可,那就显得他这个督军太没有深沉了,就那么想当王爷?唯一的办法是驳回。奖惩都没有。

别的文案朱万化都批复了,只有这一份留下待批。当晚他就招来朱大典,在督军府密议。

朱大典话不太多,只是赞扬了朱万化,说他沉稳多了。朱大典没有明说,朱万化还是明白的——他同意自己选择进公爵。

于是第二天,对廖永文、王珍的表文他批复:“驳回,不予采纳。”暗地里又召来洪承畴征询意见。

朱万化直截了当,话语简洁,他说道:“进爵之事关乎联省,也关乎天下,百姓的平安福祉亦关乎其中,不可不深思彻

察。不进爵则挫动联省之官僚,进王爵则破了‘非朱姓不可封王’之戒律,恐失天下之民心,于推进宪政不利。固,既要安联省军政各界官僚之心,也要虑及天下之民心。权衡之下,本督军之意,选择进公爵好于进王爵,洪执政官意下如何?”

洪承畴想了一会,答道:“督军大人,此事事关天下社稷,容下官思虑两三日再议,可否?”

但是洪承畴心中的朱万化形象越加高大了,督军大人所想不是爵位,不是荣耀,也不是权柄,更不是胡乱的退让,而是虑及天下社稷的安危、稳定和百姓的福祉、平安。

果然,督军驳回廖永文的劝进呈文之后,类似的劝进表文又陆续呈报上来,联省衙门之中开始议论纷纷,更多的人在摩拳擦掌准备加入劝进的大军,花花轿子众人抬,此言不差。军队的大小将领们还没有动,他们要是也加入劝进的风潮更是不得了,情势越来越急迫了。

为了刹住这股风潮,朱万化下了一道行政命令:斥责兵科给事中廖永文越权妄议国事,僭越礼仪,贬谪(贬:贬官,谪:指责、调离)其离开联省首府开封,至边疆青海任布政使司参议。

布政使(省长),下设左右参政(副省长),再下,设参议(厅处级)。

这一道政令实为罕见,朱万化就任督军以来极少直接发政令,崇祯九年还是头一次,直接任免官员更是头一遭。

不过这个政令也蹊跷,斥责贬官,发往边疆,似乎很严厉,但是,青海行省虽小(目前的辖区人口相当于一个小一点的府),布政使司参议至少也是五品官,廖永文的品级可是连升三级!由此,百官们都在暗自品味着督军大人的意思。

廖永文出行之前,来到朱家巷,求见朱钰。他的这个举动就有了明显的投靠的意思。朱钰为避嫌没有见他,打发家学的一名教员(也算是朱钰的老师了)到十里长亭为廖永文置酒送行,赏赐一笔程仪(路费),并送上书信一封。

朱钰的信中说:我要为你的升迁道贺了!青海省没有布政使司(省政府),此前一直由甘肃布政使代管,你这个参议到任后,就行使了布政使(省长)之权,那可是三品大员呐!

廖永文恍然大悟。就地下跪,向着督军府方向叩了三个响头,感动的眼泪都出来了。并对送行的老师说:他今后一定唯钰哥儿的马首是瞻,定然不辜负督军大人的栽培,一定要做出政绩,以回报督军大人的知遇之恩!

朱钰的老师走了,又有一匹快马追来,送上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然是督军府秘书处的信函,是厚厚的一本册子,粗略的看一下,是青海的施政策略和陆续收复青海南部地区的方针要点,还附带的青海、西北、西南的地图。

廖永文再一次下跪向督军府遥拜。

朱万化的用意也很明白:廖永文的忠诚不容置疑,是否有才干就要到施政的第一线去考验了。青海省收复国土,在军事上没有问题,重点在于政治治理,此人若可用,就稳定了西部的局面。

朱万化不知道朱钰从中做了手脚,否则廖永文可能真的被贬谪了。

两日后,洪承畴到督军府求见。朱万化也等待着他的意见,也可以说,洪承畴就代表了联省大小官员的立场。

在朱万化的书房里,洪承畴说道:“督军大人,下官思考权衡了两日,也征询了部分官员。下官的意思是督军大人最终还是要进王爵的,但是,为了顾及到天下之人心,可以先屈就公爵之爵位,等待日后之变。或一年或两三年,还是要进王爵,非如此不能安联省军政官僚之心。”

这两天,朱万化也频繁的与朱大典进一步商议,更是直接间接的听取了他兄弟们的意见。正如他以前估计的那样,在这种问题上,他的兄弟们

畏首畏尾,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只有朱万杰,利用职务之便征询了部分高级军官,他们的态度反馈了过来,军官们的态度更为激烈,恨不能马上称帝才好。

从多方磋商的结果来看,洪承畴的意见是中肯的,也是最可行的,事情就按洪承畴的主张定下来了。

大事决定了,大家的心情也轻松了一些,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了。

首先是舆论准备,中华日报开始对朱万化歌功颂德,罗列他的历史功绩,与古人做对比。这种倒书袋子的本事大明的学者们可是专长,历朝历代,几百年上千年的故事都可以翻出来。

还有爵位制度的准备。联省议会眼下正在讨论、尚未通过公布的勋章制度就要补充一下了,加入封爵的内容,勋章爵位一起讨论。联省有了这项制度,就可以按制度办了。

于是朱万化会同朱大典、洪承畴、朱万文草拟了一份封爵细则的草案,也同时交议会讨论通过。

封爵与勋章的不同点就在于世袭,荣华富贵上大同小异。

按古代的制度,一般爵位,当子孙世袭的时候是要降级降等的,比如侯爷的儿子,爵位就变成了“伯”或者“子”。世代世袭不降等的也有,那需要特别的恩赐,被称为“世袭罔替”(罔替,wangti)。这个世袭罔替的规制,历朝历代也有一些不同,大明朝的皇族爵位是一律世袭罔替的,所以大明一朝王爷就特别的多,至少数百位,多的没人能数的清。而宋代则一律没有世袭罔替,后来的清代是恩赐的才有世袭罔替,并且仅限于皇族,俗称“铁帽子王”。

朱万化当然会“因宋制”选择取消世袭罔替,并且规定降等的幅度比较大——三级。

爵位的大等级是:王、公、侯、伯、子、男,一共六等。

王、公,这两等本身分三级,总的等级就有十几了。

“王”:最高是“亲王”,第二是“郡王”,第三是“王”。“王”这一级的规定有了,但是联省之内还没有王。联省境内有数十上百位大明皇族的王爷,那时朝廷封的,与联省的制度无关。

“公”:最高是“一等公”然后是二等公、三等公,尊称“国公”。

侯、伯、子、男,这后四等没有划分等级。

继承降三等:亲王的儿子就是一等国公了,“伯爵”降一等为“子爵”,降两等为“男爵”,降三等就是平民了,所以“伯爵”之下就没有继承了。

“王”一级是特殊的,因袭了明朝的制度,只有朱家之人才能封王。按这个制度,普通的最高爵位“公”最多只能继承三代,朱家的王爷过了四代也就成了平民。

各个级别的待遇就类似于勋章,就是年俸、府第、治病费用、荣耀地位等等,并且规定不准赐予田地、产业以避免财富集中,当然也绝对不会有免税之说,皇帝也要纳税。

评定赐爵要有一个单位、部门掌管,明代的管理机构是宗人府(清代因袭明代的规矩,同样设宗人府)。

现在朱万化毕竟没有称帝,也就无法设立宗人府。因此,这一条朱万化暂时没有定。不定,权力就在朱万化的手上,别人无权赐爵。但是以后做了皇帝,朱万化是要限制皇帝的权利的,那就要成立一个皇族的管理机构了,或者还叫宗人府,爵位就由他们来管理。

那么朱万化的爵位谁来赐予呢?

君王受命于天,当然是“天”赐予,“天”太虚无缥缈了,于是,就要由议会、联省衙门、大都督府、大法官、各省巡抚,联名发表文告,号称秉承天意、民意,恳请朱万化进一等公的爵位。

这个文告在中华日报上一发表,进爵的进程就正式的启动了。

--- 第41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