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82章:荥阳大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82章:荥阳大捷

四月二十五日,在登封之西的颖杨地区,钱继功的河南卫所军与乱民军的先头部队遭遇,乱民队伍向东溃败而逃。

四天后,四月二十九日,乱民军与刘永福遭遇了,地点是荥阳(荥读音性)以南。刘永福奔洛阳而去,乱民从洛阳而来,他们刚好走的是同一条路。刘永福本意是避战,结果反倒是迎面撞上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乱民在登封吃了一次亏,吃亏了就要长见识,所以现在乱民的先头部队就是老回回的基本部队,并且极少有携裹的民众。马守应的得力部将带队在前面开路,斥候都放出去老远,所以到两军迎面撞上的时候,乱民已经列好了队形,马守应本人也已经得到禀报来到了阵前。

与此相反,刘永福是在自己的地界上行军,他知道乱民已经向南阳而去,这一路上都很安全,因此,只是闷头走路,连斥候都没有派出,两军遭遇,他才仓促列阵。

刘永福的营兵是五千人,老回回的先头部队大约四千人,两边人数相当。老回回是老于军阵的,见对方正在整队排阵,这个机会岂肯放过,他立即指挥马队冲击,出击的马队大约300人,大队人马随后冲杀。鼓声阵阵,彩旗飘扬,喊杀声震天,后面步兵的大队人马就紧跟着马队掩杀过来。

这时两军之间距离有三四里,骑兵冲锋两三分钟就能到眼前,刘永福大惊,他知道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刘永福是河南不错的将领,也是有些经验的,他知道队形不整是无法战斗的。

冷兵器作战特别讲究队形,有些小说里就神乎其神的找出很多玄妙的名字,某人摆出了某某阵,例如天门阵、八卦阵等等,队形如何变换,还衍生出“生门”、“死门”等等玄妙的名称。其实阵法就是队形,队形的关键就是利用冷兵器的长短兵器互补,以及盾牌、弓箭、马队、车辆,使其互相配合,发挥群体的战斗力,并没有多么玄妙。如果面对热兵器,这些队形、阵法统统作废,机枪、大炮、手榴弹一上,什么阵法也没有用。

在这种危机的时刻,就显出了将领的作用,如果将领慌了神,混乱的队形就是乌合之众,只能任人宰割。刘永福还算沉着,他发出命令,命令马队在侧翼集结,所有的弓箭手上前,等待放箭命令,大队人马加紧整队。

弓箭直射的射程一般是50米,但是,弓箭还可以抛射,就是向上方成45度角射击,射击的距离可以达到70米左右。并且经过训练的射手,出箭的速度很快,可以连射三到五支箭。这种抛射的方法,在两军阵前经常使用。我们看古代小说时经常可以看到“射住阵脚”的语句。那就是利用弓箭抛射的距离远,箭矢密集,迫使对方缩回偷袭的动作。对付偷袭最有力的战法就是抛射弓箭,稳住阵脚,骑兵在阵前掠阵。所以刘永福的措施是正确的。

弓箭是冷兵器中最难训练的兵种,并且弓箭本身制造也是有难度的,所以乱民队伍一般只有个别的弓箭手,而没有成批的弓箭列阵。

当乱民的马队距离阵前只有六七十步(100米)的时候,刘永福下达了抛射弓箭的命令。数百上千支箭矢像一阵暴风雨,洒向了乱民的马队,有的箭矢上还带有响哨,发出“秋秋”的叫声,用以增加威势,恐吓对方的马匹。

于此同时官军侧翼的马队也出击了,大约有四五百名骑兵,略多于乱民的骑兵,他们攻击的就是敌方马队的侧后。

受到一轮密集的箭矢的打击,300人的马队伤亡不大,大约二三十人受伤,但是作用还是不小,马队的后队的明显减速了,并且有不少马匹已经停了下

来。只是后面跟随的大队人马不容他们后退,只好继续前进。

官军的马队就杀入了凌乱的乱民骑兵队伍中,官军的训练无论如何是强于乱民的,所以乱民的骑兵后队就处于崩溃的边沿了。

乱民的骑兵受到打击,冲击的势头受挫,已经起不到冲乱敌阵的目的了,同样处于单兵作战的情况。由于河南官军的队形没有完全整理好,官军的兵器不能很好的配合,所以冲入阵中的乱民骑兵左砍右杀显得很猛。但是在官兵的阵中,乱民的骑兵处于少数,不撤退就有覆没的危险。

仅从这一瞬间的情况看,官军占领上风。但是老回回指挥的大队人马杀到了,对于始终没能整理好队形的官军来说,这是致命的。老回回用300名骑兵的代价取得了全面的优势。

战场上喊杀声一片,短兵相接就没有什么技巧了,比的就是队形、人数、勇气、配合。最重要的就是老回回指挥的乱民军有相对整齐的军阵,成型的军阵就要强于混乱队形的官兵。

刘永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败了,为了减少伤亡保存实力,他果断的下令撤军!

一般情况下,要想撤退,就先要奋力一击,打退敌人的进攻,双方脱离接触,然后撤军。但是现在做不到了,部队的前方已经是混战一团了,投入的越多损失就越大。减少损失的撤退办法就是节节抵抗,梯次撤退。

于是刘永福命令后队不必重新整队,而是就地展开战斗的方阵,掩护前方后撤,兵器配合就不能太考究了。命令前队,就是处于混战的那部分后撤,能撤出多少算多少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命令的传达就是靠旗帜和军乐队,古代通用的就是鸣金收兵,鸣金就是敲锣。

好在官军的骑兵是得胜之军尚且完整,他们也就成了掩护后撤的主力。

应该说前期的麻痹、大意是刘永福的过失,后期的撤退刘永福指挥的还算有章法,在加上官军训练有素,没有造成大溃败。

都说指挥撤退比指挥进攻更有难度,更能体现出将领的素质,看来是有道理的。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正当刘永福节节后撤之时,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变!乱民军的后队乱了!

原来是钱继功指挥的五千卫所兵追了上来。

乱民军的队伍有五万人,在平原上行军就是一窝蜂,也没有什么队形,这五万人的队伍逶迤拖拉就有20里长。老回回吸取登封吃败仗的教训,前队后队就都放上了骨干队伍,但是携裹的两万多民众他舍不得丢掉,于是就放在了中间。

钱继功部队的前锋是骑兵,一个冲击就把乱民军的后队打乱了,后队溃败往前跑,就冲乱了本来就很混乱的中部的队伍。

钱继功的队伍有一个特点,就是火器多,手榴弹和火铳打起来“轰轰!”的响,硝烟弥漫,比一般的战斗声音大得多。乱民军没有经受过这种战斗,自然就会慌乱。被携裹的民众一旦有机会就会四处奔逃,乱民的骨干就要收拢镇压。这多重的因素加在一起,乱民军的大队就乱了套,他们从后面冲向老回回的前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钱继功的部队距离这里的战场至少还有十几里的距离,他们并不知道前面的情况,更不会知道刘永福正在苦战。

前面还是战场,老回回正在指挥部队掩杀,扩大战果。后面的混乱队伍就淹没了老回回的指挥位置,旗帜混乱了,指挥不灵了,战鼓也停了。前面作战的部队就不知所措了,是进攻还是后退?是向左还是向右?部队完全失去了控制。

正在节节败退的刘永福感

觉到了战场的变化,也幸亏他没有落荒而逃,而是节节抵抗,现在就来了机会。

在节节抵抗中,刘永福也逐步的整理了队形,部队获得比较好的组织,目前他能有效的掌握着接近四千人的部队。刘永福的沉着指挥,给他带来了翻牌的机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永福抓住这个机会,立即组织反击,已经组成的各个方阵开始喊着口号踏步前进。

战斗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定局了——乱民彻底溃败了。作为乱民的首领和各级骨干,对于这种场面他们经历的太多了,也可以说习以为常。乱民对上官军,历来是败多胜少。既然习惯了,经常吃败仗,那么失败后的经验也就丰富了。

现在就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亲信们保着头领四散奔逃,说好听点叫做化整为零,运气背时的就会被抓住、被杀掉,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来个假投降。

反正是彻底的散摊子,这一路乱民军就算暂时销声匿迹了。在大平原上,乱民一哄而散,抓到的少,跑掉的多,小头头抓到几个,大首领都跑得不知去向。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刘永福手下的五千人,死伤逃散的就有一千多,剩下不到四千人,拿四千人围捕五万之众那是不可能的。钱继功也是一样,他手里有五千人,同样抓不了多少俘虏,这也是平原作战的特点之一。

不管怎么说,这是大捷,荥阳大捷!

首先向巡抚报捷的是刘永福,他正在和老回回的主力对阵,因此,情况很清楚。

钱继功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他距离老回回主力部队还很远,他甚至不知道前边也在战斗,直到他追到前边与刘永福“胜利会师”才看到前边的战场。于是钱继功也向巡抚报捷了。

如果玄默报一个运筹帷幄的功劳最恰当了,因为他派刘永福出兵时就说了:“若钱指挥使迎敌于前,刘总兵带兵击贼众之后,则两面夹击,可收奇效。”所差的就是刘总兵迎敌于前,钱指挥使击贼众于后,颠倒了一个顺序而已。诸葛武侯用兵也不过如此吧?所以写报捷奏疏的玄默美得摇头晃脑,不由的哼着小曲:“我正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升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总之,捷报到了京城,这几年官军的胜仗大多是花皮打的,官军难得有一回大捷。所以朝堂上下一片欢呼,有功人员加官进爵,封赏优厚,大明日报大肆宣扬,连中华日报也跟着登载,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一旦有机会,老回回等一干首领还会死灰复燃,不知道他们会从那里冒出来,也不知道那里会再次遭殃。

......

山东济南的黎民百姓们倒是没有太重视荥阳大捷,不是他们麻木,是他们的目光被济南城中心邮政所新落成的大楼吸引了过去。大楼盖了三层,中间是高高的钟楼,一到时辰就当当的敲响大钟,全城都能听到,这可是个新鲜物,也是济南百姓的骄傲。

这个建筑的外形与京城的那一个完全相同,只是加高了一层,都是后世北京电报大楼的造型。

到现在为止,全国只有三个钟楼,京城一个,松江(上海)一个,第三个就是济南了。上海的钟楼外形有点泰西风格,是个尖尖的屋顶,这个外形是朱万化设计的,他总是想着复制一些后世外滩的景象,就算是“怀旧”吧!

在钟楼的钟声中传来了清国的消息,登陆日本岛开拓海外疆土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了,这一天是五月初五。

--- 第28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