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23章:募捐修河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23章:募捐修河堤

威海号下水之后,王元雅等官员又参观了造船厂,对于造船厂,布政使毛九华倒是熟悉,不用别人做向导,他也能带着王元雅参观。前文说过,毛九华是个工作狂,做为布政使(就是省长)此地他经常来,毕竟是读书之人,能深入进去之后,就会有不少好的见解,他也不断的提出各种意见,对于造船厂还是起了不少积极作用的。

安东的造船厂有四个大型船坞,现在有两个空的,另外两个正在建造两艘货船,已经接近完工。

这两艘货船就有点四不像了,说他四不像,是因为它既没有舍弃风帆动力,同时又增加了蒸汽机的动力。前文已经说过1500吨的船已经是机器动力的极限,这两艘船已经超过了威海号,排水量2000吨,蒸汽机必定动力不足。

它们是专门为了南洋的粮食贸易建造的,体型很大,它也是钢材结构件制作的龙骨,其他部位采用木材,由于蒸汽机动力不足,所以蒸汽机只是辅助动力,因此依然有大量的风帆。它有三个桅杆,就是说它是三桅船。除了这三个硬帆之外他还有几面三角软帆。因此它的外形除了多出来一个大烟筒之外,完全就是西洋帆船的式样。

如果不使用风帆,完全靠蒸汽机动力,它只有五节的航速,就是每小时走18里多一点。一昼夜走450里。它的优点是载重量大,一次可以装栽三万石粮食。在朱万化的粮食战略中,它就相当于后世的巨型油轮了。

这纯粹是由于大明将会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粮荒,这是小冰河时期的自然灾害,人力是无法避免的。除了朱万化别人是不知道这个情况的,除了朱家父子之外,与外人绝对不能论及这个话题,闹不好会被当做妖孽的。

有几艘这样的巨轮,源源不断的从气候温暖的南洋,甚至是印度进口大批的粮食,大明的生产能力向轻重工业发展,出口工业产品,首批定位的大宗产品就是瓷器、丝纺织品、棉纺织品,用高于别人的技术换取粮食,大量的出口贸易又会刺激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

既然是专业的运粮船,在船上就有专用的协助粮食装卸的专用机械,以加快装卸速度,这些设备就是蒸汽机动力的传送带和提升机械。

与商船一样,它也是有武装的,船的首尾各有一门单管20直射炮,船上还有一个武装警卫队,除了操作火炮之外,还装备有两挺轻机和枪步枪、喷子、手榴弹,对付海盗绝对没有问题。

据厂长介绍,空出的两个船坞,就是等下水的威海号试航之后总结经验,继续建造客运商船。计划建造的两艘客货商船中一艘与威海号同样大小,另外一艘略小,排水量1000吨,是准备用于长江航运的。

航运事业,特别是海上航运是离不开天气预报的。大明这个年代没有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个花钱的事业单位,它的成果是公益性的,因此,要国家出钱扶植它。

天气预报最大的投入,就是需要在尽量多的地方建立气象站,记录并且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因此,朱万化就打算在凡是具备了电报通信的地方,都要设立气象站,所需费用由所在地的官府承担。然后,在台湾设立气象中心,集中各地的数据,划分专业组进行研究,积累经验,逐步实验性的发出天气预报。它只要能把极端的恶劣天气预报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三月十一日新下水的威海号来到首次试航的起点站——大沽口码头,航运公司筹备处也为新船试航准备了第一批幸运的乘客,这就是辞去总

兵职务前往台湾的赵率教和他的亲兵队。他们刚刚从觉华岛转运到这里,准备分批搭乘去台湾的商船,刚好赶上威海号试航,就由赵率教组织首批一千人乘坐新船前往台湾。赵率教这一批人总数超过了两千,其他人还是要安排其他的船只。

赵率教携夫人自然要安排特等舱,他的重要部将都安排一等舱,余下的分别安排二等、三等舱和筒仓。即便是筒仓也要比乘坐普通货运商船舒服多了。

他的亲信部将的内眷们听说特等舱如何奢华,都借此机会跑到特等舱观看,把赵率教挤到甲板上散步去了。这些女人们如此嚣张,也都是源于我们的赵同志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特等舱里可就热闹了。大玻璃窗上开阔的视野、卧室中带弹簧的双人床、精致的小餐厅、新奇的卫生间、阔绰的客厅,都让这些女人们叽叽喳喳的惊呼不已,还夹杂着打闹玩笑,闹了一个时辰才算散去。老赵的老婆骄傲的心境得到极大的满足。

......

济南的何氏老太太为新得的孙子摆酒庆贺,在台北朱万化私宅同样摆酒庆贺,还没有到孩子的百日,所以在座的都是自家人,这时在台湾的只有朱万化、朱万文两兄弟。朱万武还在济南,朱万杰代替老三去看家,在金华,朱万雄去了金兰湾。所以酒席上只有朱家两兄弟再加上一个大姐夫倪汝学。

这几个人都是文质彬彬的书生,自然也都不是酗酒之人,敬了几杯喜酒之后就以说话为主了。

倪汝学当了几天台湾省的行政长官,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来了个正阳门协议,孙元化做了台湾巡抚,朱万化被任命为布政使,这就顶了行政长官的职务。朱万化是个忙人,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行政上,于是就任命倪汝学为布政使司右参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第一副省长,于是台湾的政务还是倪汝学来管,只是换了个马甲。

朱万化询问倪汝学一些政务之后,就对老二说:“万文啊,教育、学校的事你还要接着管,火药科研也不能放下。但是我建议你放手提拔使用一些年轻的官员,很多事情可以让他们做。比如学校的事情就放手让孙和京去管,你经常过问一下就行了。”

科研、教育都归朱万文管,特别是火药这一部分,现在朱万文已经是火药专家了。孙和京的组织能力很强,人也机灵,基本上是朱万文的副手。

朱万化接着说:“我的意思是让你介入一些政务,与科研教育相比,在目前的形势下政务对于我朱家更重要。如果你愿意做,我建议你做一做大姐夫的学生,向他学一学政务,不妨先做一下台北县的县长,从基础学起,干几个月。然后任命你做几个月的参政(副省长),政务上的事情就应该差不多了,将来必有大用。”

朱万文说:“大哥,你让我想一想,即便要做,我手上的工作也要有一个交代。”

倪汝学说:“万化说的对,打仗亲兄弟,上阵子弟兵,朱家的事业咱们朱家的人必须要管,如此才能放心啊!

万化,另外一个事我也想问一问,就是黄河的河堤,现在已经是三月了(注意,是农历),已经春暖花开,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可要误事啊!即便现在动手,人力何来?从春耕起就进入了农忙季节,就算有钱也没有人力呀?”

倪汝学经常与朱万化讨论政务的事情,黄河大堤多年失修,已经极危险,朱家已经建议河道衙门拨款动工,并且中华日报也有相关的评论,这些事情他是知道的。

朱万文说:

“是呀,朝廷已经被民乱边患给缠住了,无暇顾及其他。到现在还没有旨意,怕是今年就没有指望了。如果真的黄河决口,不知要多少民众受害,家破人亡啊!我们在河南的投入也会有损失。”

朱万化说:“还有更严重的后果,西北的乱民现在几乎全部都在山西,仅仅一条黄河之隔,河南的灾荒混乱,就为乱民进入中原大地制造了条件,饥民没有活路,就只有造反了,外来的乱民加上造反的饥民,多少军队能够镇压得住?”

朱万文说:“我朱家出钱修河堤如何?需要多少钱粮?山东的一段河道最长,动用山东的财力如何?”

朱万化说:“山东境内的河道大约有1000里,其中河南、山东共有的河道300里。从滨州起到龙口(入海口)这一段河道的尾端有200里,是不必修的,去掉这一段还有800里。河南的一段是黄河从孟津(小浪底)起到山东边界450里。

现在动手修河堤已经有点晚了,全面动工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全面巡查一下,重点修补。假如动用20万民工,管饭,不发工钱,民工的粮食费用最低要50万两,再加上必要的物料、工具、运输、管理至少要80万两才能动工,这是最保守的估算。实际费用应该在100多万两。

如果朝廷不出钱,我朱家不是拿不起,只是太扎眼了。这是向朝廷炫富,很多人会红眼的,嫉妒的心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两难哪!”

大家沉默了。

倪汝学说道:“可否募捐?用我朱家的名义在山东、河南、辽宁、台湾四省募捐,我朱家可以用多个名头捐款,再带动一些其他的士绅捐款。工程由我朱家督造,账目我们管理,他人也看不清这里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张扬了。”

朱万文说:“姐夫说的对,可以这么办。其实人力也有一些办法,去年老三到山西一下子就招来两万移民,这两万人给台湾、金兰湾、辽宁解决了大问题。现在不是乱民都在山西吗?官府的邸报说有20万,我们能招来三五万人也能顶大用途,工程完结时这些人都是移民。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此言不假,经过三人这么一议论,办法就出来了。

朱万化高兴的说:“我看万文你有从政的潜力,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是不简单哪!

现在时间已经很紧迫了,马上着手勘察,想出缩小工程量的办法,后天就出一期报纸,公开募捐。发电报让山东立即组织一个技术班子,尽快开始勘察,组织一个财务班子管理财政,各省再组织一个募捐班子开始募捐,紧急运输一批粮食到济南,作为劳工的口粮。最后还要动用兵力,山东、河南的兵力够用了。

这个事情不小,我要到济南亲自督阵。”

这个事情太紧急,朱万化和他的三个私人班子立刻开始忙碌起来,并且通知东海舰队调用舰船,准备送朱万化去山东。

朱万化通过电报督促舟山,优先安排黄河专用船只的建造,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数量。黄河专用的武装船尽快进入黄河,辅助水利勘察,同时拦截乱民,使其不能过黄河。

历史上乱民过黄河是崇祯五年底,六年初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形势变化太大,还是要提早预防,否则一旦乱民冲过黄河,河堤也就修不成了。

另外,朱万化还知道,崇祯五年黄河决口的位置,这对于施工补救很有好处。

--- 第22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