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

五月二十五日,第一批中华日报运到了开封,在开封的邮政局开始出售,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在开封的主要道路、路口设置了读报专栏。

这一期报纸的内容大部分是针对河南的。有关于剿匪方面的官府公告,有分析匪患形成的文章。有关于农业水利建设的,也有提倡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的。还有介绍工商,提倡兴办产业的。

中国普通民众正统观念很强,白纸黑字的登在白纸上,很多人都会认真对待,何况报纸上的文章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多数人是深信不疑的。

就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也不能免俗。今天报纸说八颗花生米的营养价值能定一个鸡蛋,于是家家吃花生米。明天又说,花生米脂肪含量太高,多吃不利健康,于是家家饭桌上的花生米都不见了。

这一期的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陕西流落到南阳的人拖家带口,与普通的流民相比还算不错,有少许钱财。为了谋生,在南阳城南门外,利用自己逃亡用的独轮车,挂上一面小旗做幌子,夫妻两人忙活,摆了一个面食小摊,出售陕西特产面条。这面条味道不错,生意日渐红火,他生活有了着落,也就在此定居下来。

大明朝是有户籍管理的,虽然不是那么严格,总还是要管的。户籍管理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城里的居民登记很严格,城外就很稀松了。这个山西人应该是深谙此道之人,他住在城边的一个小村子了,摊子摆在城门口的外侧。

犹豫再三的官衙差役终于还是找他去登记户籍。这个陕西人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只是强词夺理说自己并没有进城。这反倒激起了差役的猜忌,就想把他扭送官府讯问。到底是女人胆子小一点,一看官衙真要锁人送官府,陕西人的婆娘急了,直接跪地叩头求饶。那陕西汉子万般无奈无奈,长叹一声说了实话,并且拿出来自己的身份文书。

身份文书就是说明身份的官文,相当于身份证。有身份地位的人,就是百姓之类的人,是有身份证的,古代也有一套身份管理办法。底层的黎民就没有了。

有人说,那时候没有照相机,身份证不贴照片,怎么证明这个身份证是你的?你不要着急,办法是有的,那上面写着身份特征,例如:身高八尺、黄发、面白、宽颌骨、八字眉、某处有痣等等等等。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这么一形容不比照片强多了!

身份证显示,此人乃是延安府的大户,当地的知名士绅,举人的身份,祖上也是世代为官之人,府门前的举人杆成排。

举人杆,就是中举之后,在自家门前立一根旗杆,挂举人旗,旗上写着中举人的姓名和相关的中举内容。那是很荣耀的。

举人就是省级乡试中被录取的人,进士是中央考试被录取之人。取得进士的头衔就是国家的后备官员了,随时可能补充到官员的队伍中,举人还没有这个资格。

他这种身份之人街头摆个卖面条的小摊,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那里还敢张扬?

知道实情的官府自然不能再难为他,他自己也觉得颜面扫地,收了摊子。他自杀的心都有,可是看着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自己一死全家的命运就难说了。歇了几天挺不下去了,不得以还得出来摆摊卖面条。经此一事,他的面条更红火了,一些文人雅士也来吃面,只是不好当面点**份避免尴尬,装糊涂罢了。

报纸的故事很吸引

人,可是,到此笔锋一转,反问了一句:如此殷实之家,怎么会流落至此呢?原因就是西北的民乱。那么民乱的根源呢?自然是民不聊生,黎民们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扯旗造反。文章最后说,减租减息给黎民一条生路,同时也是百姓们、士绅地主们给自己留一条生路。天灾不断的年景,世道已经十分的危机了,今日逼迫黎民,明日就是百姓的家破人亡!不顾黎民的疾苦最终难免上街卖面条。

......

话题太沉重,说一点轻松的:为了招揽生意,那个延安府举人的面条摊子上挂了一个幌子,上面有一个笔画繁琐的字,这个字不少人倒是认识,它就是这种面条的名称。此名称确实有一个社会上公认的文字,但是字典上又找不到,它的读音比较搞怪,官方汉语根本就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一直流传到后世,21世纪不少人也认识它。它是个什么字?读作什么呢?

此字读音为:逼ang,这种面条就叫逼ang 逼ang面。正规汉语没有这个音,把一块和好的面向面板上一摔,形容这个摔面的声音就是逼ang。

可惜我的文章发不了图形,也打不出这个字。Biang字的写法倒是可以叙说一下:走之上面一个很复杂的部分,这部分的上部是穴字头,下部是心字底,左边月字旁,右边立刀,中间部分分上下两排,上面是‘糹言糹’,下面是‘長馬長’。怎么样,这个字够复杂吧,它的笔画一共是61笔。为了形容这个字,有个民歌就是唱它的: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

你也糹(扭),我也糹(扭),中间夹个言篓篓;

左也长,右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

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担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

怎么样,你会写这个字了吗?

......

汝州府,大约就是后世的许昌市、平顶山市这个范围,它正好在开封到南阳的中间。地形上看,西部是山区,越是向西,山也就越高了,东部是平原。汝州府城在它辖区的北部,是山区的边沿。

在汝州的山区里有一股规模较大的土匪,匪首绰号鞋底光。“鞋底光”是什么意思看不明白,也可能是逃跑的比较快?这伙土匪人数估计500人左右,算是比较大的匪帮了。他们是河南巡抚衙门定下来的第一批打击目标。另外,为了修建沙河水库,剿灭鞋底光之后,要彻底肃清这个地区,以便秋季开始施工。

五月二十八日,汝州知府阎伯之和河南巡按御史吴甡到南阳。他们首先到南阳府衙见了知府谭镒,然后在谭镒的陪同下,于五月三十日,他们一同来到了南阳农牧场。

南阳护场队千总,也就是南阳独立营的营长魏四虎和教官朱长泰远远的出迎,把客人接到了农牧场。这是盛夏时节,秋收在望,南阳府境内已经是一片丰收景象。道路两旁的玉米引起了阎伯之的兴趣,汝州虽然紧邻着南阳,他听说过玉米,但是汝州还很少有种植。朱长泰找来田里干活的农民让他挑选着掰了两筐青玉米,付钱时,那个农民认识朱长泰,推让了一番还是收下了。

朱长泰向他们讲解了玉米种植过程,玉米的耐旱、耐寒特性、产量、吃法。听得阎伯之等人不住的点头。

回到农牧场,朱长泰吩咐伙房,先把玉米用烧烤和水煮两种方式做好立即送过来。

主客在客厅落座时间不长,几盘做好的玉米就端了上来。水煮青玉米、火烤青玉米都是很香甜可口的食物,客人们分别拿起来品尝,一个个赞口不绝。

阎伯之说明了来意:请农牧场选出几名参与西峡水库设计施工之人,帮助汝州水库的建设之事。其二就是商谈汝州剿匪事宜。

明末年代的建筑施工水平,只能修建小型的水库,就是后世村乡级别建造的水库。大型水库需要正规的勘测、设计、施工,朱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的。小型水库不过是一个堤坝、一个闸门、一个溢洪道。只要地点选得好,收益是很大的。

朱长泰满口答应下来,他说:“各位大人,我们当年修建水库所画的图形,各种工程文档都保存在水库管理房。参与规划、建设的人员也在那里,明天我们一起过去,实际的看一看。同时和水房的人交谈一下,看一看那些文档。我们当时就可以选定人员。修建水库所需要的水泥,我们农牧场可以生产,闸门需要订好尺寸,画出图样,由浙江制作运过来。更详尽的明天到水房再定。”

吴甡说道:“不光是勘测施工,还有你们的账房的记账,核算也要学一学,最好带过去一个账房先生。”

朱长泰说道:“提到账目,我倒是有个事与阎大人商议。等水库的预算账目出来之后,我们南阳农牧场打算认三成股份,还希望阎大人成全。”

这话说的三位客人一时反应不过来,都愣住了。只一瞬间吴甡哈哈大笑,说道:“阎大人,我说的没错吧,不是没有钱,是怕钱太多,你不知收谁的好,你不收人家的钱,或者收少了,可是要得罪人的。老兄你好自为之,我可不敢趟这个浑水。哈哈!”说完又是大笑不止。

阎伯之真是没有思想准备,这个大馅饼砸得太突然。考虑一会,他说道:“这个事我没有准备,也不甚明白,朱大掌柜的,我离开南阳之前一定给你满意的答复。你们诸多事务上都是真心实意的帮我,我心存感激尚不知如何报答,现在有了一个报答的机会,我定会仔细思量。”

朱长泰对外的职务是农牧场的大掌柜,所以有朱大掌柜的称呼。

对于汝州的匪帮鞋底光的情况,阎知府也做了介绍,这是一个有着大家族背景的匪帮。作恶多端,搅得汝州和周边地区都不得安宁。

匪首姓于,名字不详,是当地于氏家族的人。于氏家族依仗着这伙土匪,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形成了这个地区的一霸。这伙土匪的老巢在汝阳以南的深山之中(汝阳非汝州,在汝州之西)。去年官府曾经出兵围剿,在山中周旋了将近三个月。有所斩获,据官军的战报,斩首400余级。当时此地平静了,官军大获全胜,班师而回。可时间不长,匪徒又冒了出来,变本加厉的报复,甚至骚扰了汝州府城的附近。

由此看来官军剿匪斩杀的那400多人头就大有疑问了。这种剿匪不剿也罢!

土匪们的马匹很多,我们估计匪众数量大约有500人。护场队若能剿灭这伙匪徒,真是功德无量,我汝州百姓定会感谢贵军。

魏四虎说:“我们的侦探已经出去几天了,等他们回来,我们就会制定剿匪的计划。剿匪过程中,定会随时向知府大人通报。也请知府大人准备200人的兵力,另外派一些熟悉当地的差役配合我们剿匪。他们的功劳我们不会埋没的。”

--- 第17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