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

在剿灭红狼匪帮的过程中,击毙击伤的土匪180多人,其中伤80多人。大部分都是炮击所致,当场俘虏200多人,经过甄别,俘虏中有37名属于大小头目和作恶多端的,移交官府处理。余下的经过动员有100多人愿意移民,主要是因为有了这段当土匪的经历,在原地就混不下去了,原本生活就艰难,土匪的帽子一扣,今后生活会更加艰难。

在逐村逐户的清查中又抓了300多名土匪,经过与张县令协商,他们之中又有200多人愿意移民。这样一来移民人数达到300多人加上家属总数超过了1000人。剿匪结束之后,一连把这些移民送往濮阳南边的黄河渡口,建立了移民营地等待转运。然后一连就向安阳进发,剿灭太行山里的一伙土匪去了。

......

崇祯四年六月十五日,由河南巡按吴甡带领的河南士绅考察团离开济南,返回了河南。

他们参观了济南城里的示范工厂区,大大的开了一回眼界,打开了思路。第一次醒悟过来:原来银子并不是存在地窖中用来保平安的,应该拿出来,建工厂,建作坊,建店铺,钱生钱。不但自己赚了钱,还养活了很多雇佣的工人,使他们衣食有了来源。繁荣的地方经济,稳定了社会,减少了匪盗的滋生土壤。社会安定了,自己的财富才有保障。

明朝的经济有一个特点,或者说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两个字“缺钱”,朝廷缺钱、官府缺钱、市场上的流通也缺钱。明朝的钱就是白银,市面上白银奇缺。没有白银,就发不了军饷,也不能赈灾,修不了水利工程,商品流通受到阻碍,官府收税收不上来,总之一系列的问题就产生了。

大明朝真的缺钱吗,也不是。这话听着别扭,又说缺钱,又说不缺钱,到底缺不缺?严格地说是缺流通的钱。

有事实为证,后金几次进入中原劫掠,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光是真金白银的硬通货每次都是几百万两,上千万两。李自成进北京搜刮达官贵人的家产竟然有七千万两之巨。这个话不能乱说,需要引经据典:

彭孙贻在《平寇志》中说:“(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彭孙贻的话是文言,前一句好懂,后一句需要解释一下:皇宫中一贫如洗,崇祯皇帝减衣缩食,连金银器皿都充作军饷了,皇帝的小金库只有几万两白银。李自成扬言这七千万两白银是从皇宫缴获的,知道真相的人非常愤恨。

简言之,明朝有银子,而且很多,但是能当做钱币流通的白银严重不足。

流通不足,在经济学上叫做“通货紧缩”。经济学或者经济原理就不说了,说,也没人爱听,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崇祯同志也是想剿灭后金的,之所以剿不了,是因为没有军饷。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就此打住。

......

张经化是河南的士绅领袖,开封一带的张氏家族的族长,名下的产业极多,要是排排富豪榜的话,河南前三名是没问题的,财大气粗,出手自然不凡。棉纺织业的设备投资不是个小数,张经化就从此入手,订购了一些设备。他张家原本就有纺纱织布作坊,在此基础上他首先更新设备,分别设立专业的纺纱厂和织布厂。他打算新厂运营一段时间,理顺生产管理之后,扩大规模,建成大型工厂。河南是产棉区,他还联系了几名棉花经销商,签订了收购棉花的合同,进而选择培植自己专用的棉花产地。

可以预见在张家的推动下,河南的棉纺织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小财主郎仲舒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他看中了编织业。因为他原本就有柳编织的作坊,这次看

到了山东草帽辫厂的组织方式,对他启发很大。草帽辫的产品有一个包销的优势,为此他特意与朱家的外贸公司的代表签订了供货合同,不光是草帽辫,柳编织的产品也一并写入合同。这样一来他可是后顾无忧了。他又急急忙忙的寻找麦秆、柳条的供货商。他的产业不大,合作伙伴到有了好几个,搞得红红火火。

这时有人提出了工厂的管理雇员,大家都觉得是个问题。山东办的工商管理速成班很好,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还是张经化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办法是:在开封办一个速成班,第一期办学的费用他张家出了,学校的房舍都是现成的。第一批学员的学费也免了,这样便于招生。和朱家协商聘请四位曙学校的学员作为新课程的教员,本地聘请几位教书的先生,束脩从优(教书先生的薪水叫束脩)。学制半年。学员数量多少,要求各个需要的工厂作坊都报个数目,固定方向培养。需要学员的商铺,工厂都要赞助办学。从第二批学员起就开始收学费了。其实办学校并不是赔钱的买卖,只是开头难。

随吴甡到山东的出访团中也有商人,其中一个叫孙元才的生意人一下子就看中了朱家的铁锹。他们参观机械加工厂时,水压机已经开动起来,作为机械厂唯一的经济来源的铁锹已经开始生产了,看到钢板经过三次冲压成型的铁锹,这种铁锹经过淬火开刃之后,坚固锋利。从用途上说,简直就是万能工具。惊讶之余,孙元才看到了商机,他很仔细,当时就问了出厂价格,回答是六分银(约合人民币30元)。

从机械厂的角度来算,原料是从贸易公司手中拿到的钢板,平均在一个铁锹上的原料费用是三分银,卖到六分银毛利接近四成。利润赚得是有些恨了,或者叫黑心,他们赚得是高技术和市场垄断的钱。

可是对于孙元才来说,他卖到七分银就有不小的利润,何况他估算着可以买到一钱银子,那不是赚大了?于是他当场就要求订货,并且要签合同,保证每个月的供货量。

机械厂已经得到了推广铸铁产品的指令,虽然铸铁产品不是他们生产的,同为朱家的产业,也有推广之则。于是机械厂就找来了曙光贸易公司的代表,向他介绍了铁制产品的经销办法。那就是,经销商要提供当地农具的式样尺寸,画出图形,最好能提供样品。贸易公司组织这种适应于当地的产品向经销商供货。这是因为农具品种繁多,地域性很强,同样是犁头,同一个地区分不同的用途就能有许多种,不同地区差异更大,不会有像铁锹这样包打天下的通用产品。

作为朱家的经销商,就有责任帮朱家作产品推广的工作。

孙元才一听更高兴了,这不是帮我扩大生意嘛,这种工作又不难。虽说是商人,种地的事情也不是一窍不通,不光是农具,日常用品中铸铁的品种还有很多,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只要有财力,谁不想把生意做大?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孙元才签订了经销商合同。

铁制农具对于农业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在明末,农民的铁制农具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铁产量不足,钢产量几乎为零。其次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铁制品价格高农民买不起。直到20世纪,在中国的农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木制的或者其他材料的农具,作为铁制农具的替代品在使用。

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朱家销售铁制品采用低价格。但是降低价格也不能过于急躁,这是因为有两方面需要顾及到。一是,缩小奸商的牟利空间。过低的价格会促使奸商牟利,甚至于激发某些社会群体的矛盾。这也是因为朱家的势力范围很小,不能有效的控制所有地区。二是,过低的价格会冲击大明朝本来就很虚弱的工业和手工业,会在短时间内产成大面积的破产和失业,造成社会动**。因此,朱家的各种铁制品,总是用略低于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慢慢的化解经济上的差距。同时,也要适当的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掌握在其他人手中的铁矿,冶炼行业技术进步,产量提高,质量更好。整

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也就提高了。铁制品的价格自然就会慢慢的降低。

工商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曙光银行在开封的分号也购买了门市房,准备开业,其他的府县也会慢慢的扩展开来。曙光货币也就会慢慢的打入河南是市场,货币是解决流通不足的根本办法。

......

农业还是大明朝的支柱经济,好的有效的水利工程意义重大。历史上的这个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最主要的是旱灾,特别是北方地区,在很长时间里,缺水将是主流问题。河南有黄河贯穿了河南全境,遗憾的是黄河水不能灌溉农田。原因就是黄河水中带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沉淀在农田里会使土地沙化、贫瘠。

所以灌溉农田还要另想办法。一是利用河南境内的其他河流,二是打井灌溉。河南境内的河流还是不少的,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灌溉不少农田。

河南与朱大典关于剿匪的协议里,就有“动用河南官府的力量去做兴修水利、推行新的农业技术,兴办新的产业之事,并号召士绅们支持。”的条款。这件事做好了也是巡抚的政绩,现在朱家的兵已经进入河南。因此,河南巡抚吴光义召见了汝州府知府,商议水利之事,并找来巡按吴甡作陪。

巡抚大人先是介绍了南阳水库的情况,修建过程,灌溉收益,运作方式。

选择汝州这个地点是朱万化的建议,因为他查阅资料知道后世的那个位置,有个效益很好的水库。

然后吴光义说:“我们的官员都没有建水库的经历,因此,想择一地,修建一个水利工程,从中取得经验。之后就可以在河南各府巡查,兴建更多的水利,以利农桑。这第一个地点就选在汝州南面的沙河。阎知府以为如何?”

汝州知府姓阎名伯之。听了这个话他心中忐忑,心想:我哪里懂得水利啊?巡抚大人问话也不能不答,他想了想,计上心来,说道:“吴大人,下官不懂水利,但是我想到一个办法,还要请巡抚大人帮忙。”

“阎大人只管说,能帮的巡抚衙门定然会帮一把。”

“吴大人,南阳农牧场的水利河南省都知道,他们定然有懂水利之人,我想聘请他们参赞我汝州之水利。若得此助力,下官定然不辱使命。”

“这条我准了,我会下一个公文给南阳的谭镒,令他筹办。”

“吴大人,这水利工程浩大,银两钱粮定然不在小数,钱从何来?”

没等吴光义说话,吴甡就抢先说话了:“阎大人,你最好到南阳看一看,问一问。这些银两并非官府所出,乃是聚集民间之财,水利工程就是一个产业,并且是一本万利。只要阎大人你把工程规划好,让士绅们都看到可行,民间的银子挡都挡不住。但是有一条,你阎大人确实要付出辛苦,收罗各方俊杰为你出力。”

这一番话有点激将法的意思了。阎伯之也是有理想有抱负之人,为官一方谁不想有点作为呀?于是他说:“下官明日就去南阳,若果真可行,下官定然尽力。”

吴光义说:“好,我今日就给阎大人准备好公文。”

吴甡更积极,他对吴光义说:“吴大人,下官陪他走一遭,定然把此事办好!”

灌溉的水利设施是公共设施,开发建设和日常维护使用是需要费用的。南阳农牧场的做法就为河南做出了榜样。

南阳农牧场的水库是按实体经济公司的方式运作的,它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经济核算,用水的农户要缴纳费用。这就使水库能长时间的运作下去。

河南的官府动用行政力量来组建一些水利工程,并使用经济手段运行下去,河南的农业就有了保证。官府只要出面组织一下,按照南阳水库的成功经验,聚集民间的财力,是很容易做到的。

在吴甡和巡抚吴光义的推动下,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动作起来,并开始在汝州地区募集资金,按股份制运作,准备秋季过后开始施工。

--- 第17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