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二:初露峥嵘_第140章:国家利益是准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二:初露峥嵘_第140章:国家利益是准则

霍特看着,心里也在想,荷兰还能够平安的守住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吗?大明有这种海军力量为何一直没有出现在南洋的大海之中呢?这真像是一个幻觉,自己不是做梦吧?

带着这个疑问,他右手抱胸,深鞠一躬,问谢鹏举:“尊敬的谢司令官大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阁下。”

他们的谈话当然是要在翻译的帮助下进行的。

“霍特先生请讲。”

“大明国有如此强大的海军,为何没有在南洋争夺殖民地?恕我冒昧,我的问题如果让您为难,就当我没问好了。”

作为海军高级将领,对外关系是必修课。对待外国各种国家,各种势力应该持什么态度,这些基本问题早已学习多遍。朱万化秉承的是理性的对待国际事务,武力征服只能解决一时,不能永远称霸,并且后患无穷。因此朱万化是反对的。中国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只要能够取得中国需要的利益,何必去征服呢?

被征服者总要反抗,十年、百年,这种反抗是持久的,征服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世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就是例证。除非像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彻底灭族,但是土著灭族后,美洲的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他们的确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财富。可是后来呢?这些在美洲的欧洲人还是西班牙国王的子民吗?还听命于英国国王、法国国王吗?后来的美国人反过来要征服欧洲了!

后世的南洋有个新加坡,那是南洋的华人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形成独立的国际地位,并最终脱离马来西亚而建国的。其华人后裔的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应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大部分都是爱我中华的爱国华侨,他们也曾为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捐献过大批的资金,最著名的陈嘉庚先生就是就是新加坡的华人(那个时代还不叫新加坡,而是叫‘叻--le’)。可是他们建国后呢?新加坡绝大多数华人后裔(现在只能这么称呼了)绝对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也不是华侨,更不是台湾人,他们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是不是一党独裁不好说,但绝对不是西方那种民主国家。这个国家对中国大陆不能说仇视,但绝不亲善(李光耀是坚决的反G.C.D.的人,对中国的坏话也没少说)。他们对台湾也是如此,绝没有亲善的意思。

朱万化讲课时就问他们:我们打生打死的在海外占领土地,就为了建立几个华人国家?而且成为仇敌的可能还要大一些。

有人说:我们要建立大一统的大中国,中央集权,那些地方只是行省。

朱万化说:善意的说这是一厢情愿。实话实说,那就是做梦!人群的利益要大过民族大一统的愿望。远在海外的飞地,其境内生活着大量的异族原住民,作为中国的行省能平安长久吗?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与大陆近在咫尺,岛上也没有外族人,陈水扁的祖上也是大陆人(原籍福建),他不也是拼命要台湾独立吗?那些被征服的地域迟早会形成与大陆矛盾的地方利益,美洲那些国家就是前车之鉴。

话又说多了,打住。

......

“没什么,霍特先生,我可以回答你。你知道郑和吗?”

霍特严肃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第一次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

“郑和是我大明两百三十多年前的官员,他曾经带领数百艘舰船庞大的舰队多次访问南洋、直到非洲东海岸。他走了那么多地方,手中握有世界第一强大的舰队,上万名士兵。但是他没有征服占领一寸土地,他带给这些国家或者部落的是友谊、善意、文化、和互通有无的贸易。”

霍特吃惊的张大嘴巴,一脸的不可思议。大明国有这么伟大吗?

明成祖朱棣耗资巨万打造了庞大的舰队,数百艘战船,上万士兵远渡重洋,军事、经济、政治方面毫无成果,他为的是什么?仅仅是好玩吗?

后人有很多猜测,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应该是主要原因。朱棣的皇帝位子是抢来的,来路不正。正牌皇帝朱允炆没有死,下落不明,远走南洋的说法甚嚣尘上,这可是朱棣的一块大心病。皇帝都讲究一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中国的传国玉玺丢失于宋代靖康之乱,落入女真人祖先金国之手,此后就绝迹了。明朝的皇帝是中国汉族皇帝中唯一没有玉玺的,已经是没有底气的白板皇帝了,朱棣岂能容忍朱允炆活在世上?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搜索、捉拿、或者杀掉朱允炆。至于其他的“扬我大明国威”只能是顺带办的事。

明成祖朱棣热衷于北伐,曾先后五次御驾亲征,直达漠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风传传国玉玺在瓦刺人(贝加尔湖附近的蒙古人)的手中。由此可见朱棣为了证明自己正统、皇位合法,是多么下功夫。

不说霍特吃惊,朱万化也吃惊!但是,话不能那么说。只能大义凛然的宣扬我大明的伟大,宽厚。

朱鹏举继续说道:“我大明尊崇和为贵,平等待人。同时,我大明的国威是不容侵犯的,犯我者必诛之!”

霍特一脸的疑惑,也不敢多说话,只是不断地点头称是。

崇祯四年三月十六日,朱鹏举率领的船队到达荷属东印度公司所在地雅加达。这时此地已经称之为雅加达,但是华人多数依然用旧名称‘椰城’称呼它。

有此前已经释放回来的红毛战俘,红毛人的东印度公司已经知道了大员的情况。战胜者是要摆一摆谱的,所以,到达港口之后,谢鹏举并没有下船,而是请霍特联络。霍特带上两名战俘到公司总部禀报。实际上,这么大的舰队来访,港口的官员早就看到了,已经飞速禀报了东印度公司。

停在码头上的大明舰队迎来的第一批客人不是红毛人,而是当地的华人领袖。

大明的铁甲舰停在雅加达的码头上,自然会引起轰动。虽然船只个头不大,但是这么威武的军舰还是没见过。上面飘动着大明的日月旗,生活在大陆上的大明子民未必认识大明的国旗,但是海外华人都是认识的。他们奔走相告,当地的华人很快就都知道了,于是三三两两的来到码头观看。后来越聚人越多,有人甚至喊起了口号:“大明万胜!”

久在海外,被人欺辱的事情时有发生,南洋的华侨处境不佳,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猛然间看到大明的舰队,真像见了亲爹娘一般,可算有了撑腰之人,那份激动是难于形容的。

作为本地华人领袖当然也就知道了大明舰队来访,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他马上就派人拿着自己的名刺(名片)来到码头上,找到大明的军舰,递交了名刺,以求一见。

这是预料之中的事,谢鹏举早有准备,并且,对待海外华人的策略都是早就准备就绪的。朱家对南洋的贸易大部分也要靠他们来做。所以,立即回话,答应对方的要求,说欢迎程先生(名刺上的名字是程志明)到舰队造访。来人欢天喜地的去传话了。

时间不长,一顶晾轿(只有顶棚,四面敞开的轿子)就来到了码头,后面跟着一队人,抬着四个箱子,箱子上绑着红绸子,显然是礼物。在卫兵的引导下他们走上旗舰的悬梯,谢鹏举已经站在船舷边等候了。

“鄙人程志明,多有叨扰。”程志明30多岁年纪,高高的个子,皮肤白皙。在南洋之地,太阳毒辣,保持着白皙的皮肤也真不容易。看来也是养尊处优之人。大大的

眼睛很精神,身着月白丝绸长袍,风流倜傥。

卫士忙引荐:“这就是谢鹏举大人,大明南海舰队司令官,出访东印度公司特遣舰队长官。请程先生上前见礼。”

程志明一揖到底:“参见谢长官!”

司令官是什么官衔他不知道,长官二字也没听说过,倒是好理解,他马上就学会了,说的还很顺流,可见是个机灵人。

谢鹏举笑着说道:“客气了,请到客厅叙话。”说着伸手一让。

程志明哪敢逾越,躬身道:“谢大人先请!”

一溜四个箱子摆在了甲板上,程家的下人们都恭恭敬敬的低头站在箱子旁边。

军舰上所谓的客厅,就是会议室,也可以充作会客厅使用。墙上的地图都被帘子挡上了,房间正中一个大大的桌子铺着桌布。其实那不是桌子,是航海作业图,蒙上一块桌布,像是桌子。上手右侧是一个办公桌,是舰队长官办公的地点。左侧成对的摆放了两对沙发、茶几,这是会客的地方。

在程志明的眼里,这艘船上的一切都透露着新奇,为了礼貌他没敢多说话。沙发坐着很舒服,但是程志明的心情是又高兴,又忐忑不安。高兴的是大明的强盛,不安的是自己毕竟是草民白身,在官衙的大堂上还给自己设了座位,本想侧身坐半个屁股,以示小心、恭敬。但是这软座位太矮、太软,一下子实实在在的坐了进去,弄得很尴尬。

程志明首先说话了:“谢大人,大明的官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一路辛苦了!我仅代表本地华人前来劳军,这是礼单。不成敬意,还望将军笑纳。”

说着站起来,双手奉上红纸写的折子。

谢鹏举打开看了一眼就吓了一跳,这南洋华人太有钱了!第一项就是白银两千两(相当于人民币一百万左右),整整一箱!这种孝敬是不能不收的,你要是不收,就倦了人家的面子,下面的事情就没法办了。再看下去,后面的就比较正常了,有缅甸的玉器、南洋的珊瑚、香料、燕窝、鱼翅、海参等,都是东印度群岛的特产,也是大陆历来从这里进口的商品。

看着礼单,谢鹏举心中暗想,幸亏带来了大批的礼物,否则岂不是白白的收这份大礼?

程志明的来意不用问也知道,他们第一关心的是大明朝廷能不能给他们撑腰。对于南洋华人屡屡被集体抢劫、屠杀,大明朝廷是知道的,但是基本不过问。现在大明的舰队来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自然就会首先想到自己的安全。其次嘛就是做生意了,朝廷的生意,当然是大笔的买卖,赚钱不说,和朝廷拉上关系,有了后台,今后就有了更多的保障。

朱万化对南洋华人的态度是:毕竟同为华人,是同袍骨肉,力所能及之处定然帮忙,在商业贸易中首先会关照华人。对于南洋经常发生的屠杀、抢劫华人的恶性事件是不能允许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南洋的华人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当这些利益与我大明的国家利益冲突时,就不能被他们拉下水,这还是要提防的。

例如,他们要争取所在地的政治话语权,这就要区别对待了。朱万化定下的对外事务原则就是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什么情况会有损中国利益呢?什么情况有利于中国利益呢?答案很简单: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出现在中国的周边,对中国就不利,就有可能损害中国的利益。相反的情况,中国的周边都是软弱的政权对中国就有利。所以就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决定是否支持。

当前的情况下,只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强大,看到大明有能力控制南洋的局势,他们就有了依仗,也就安心了。顺理成章,做生意的事情也就解决了。

--- 第14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