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二:初露峥嵘_第139章:出访南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二:初露峥嵘_第139章:出访南洋

王莽生活简朴:在王莽少年时期,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门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即便后来当上皇帝,王莽的衣食住行依然简单。他是很自律的人。

王莽重视知识分子:他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建立学术机构(研究所,学院),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直到他兵败被围的最后关头,依然有数千知识分子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战死,在失败的帝王中这是极少有的现象。他具备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理念。

他不迷信神鬼:他的长子王宇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对某件事的主意。但是王莽不信这个,他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

他大义灭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王莽还有抗灾救灾的事迹:他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陈崇为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王莽还有移民边疆的事迹: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以成千上万的罪犯迁移到此地,充盈边疆,青海一带的汉族人就是由此而来。

如此等等,内容过多,就不细说了。

胡适先生为王莽平反,称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

王莽的一系列作为很像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起码朱万化很怀疑。悲剧的是,他一事无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王安石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思想。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官吏借机敲诈盘剥,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最终难免罢官的命运。

王莽和王安石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改革不易,即便是登上了皇位,控制了军队,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也不能保证改革成功。朱万化感到压力很大,所有的改革措施必须慎之又慎。任何激烈的愤青态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杀富济贫只能是绿林英雄的一时痛快,是不

能拿来治国的。即便是后世的现代文明中对待贫富差距也不能用杀富济贫的办法。

当前的土地、贫富、税收、文化、军队,最后还有民权应该如何解决呢?富国强兵能实现吗?改革的成果能传承万代吗?北上山东的路上,朱万化苦苦地思索着。

......

虽然已经进入春天,北方的天气依然严寒,船舱不是特别保暖,严寒让来自南方的人很不舒服,穿上厚厚的棉衣,每个人穿的都很臃肿。

从金华出发,水路的路程接近两千里。正是春季,多北风,航行速度缓慢。朱万化的船队慢悠悠的走了十天。二月一日,船队到达威海。此后的路程只能陆路行进了。

......

话分两头,我们放下朱万化到山东的话题,再说说台湾。

二月初十,各舰队司令、教官分别抵达基隆,在朱万雄的主持下,改组黄海舰队、东海舰队,组建新的南海舰队。

各个舰队组成如下:

海军总监:朱万雄

黄海舰队,司令赵显涂,教官林志。

舰船组成:护5号、护6号(800料),炮2号、炮5号、炮6号(500料)。武6号——武10号五艘武装商船。护101、102号(西洋战舰改装)。

包括基地后勤总人数1000人。舰队驻地:威海、东江。

黄海舰队下辖陆战二营,700人,营长毛承祚(兼任),驻威海。

东海舰队,司令吴盛有。教官张志勋。

舰船组成:护1号(1000料)、护3号(800料)、炮1号、炮3号、炮4号(500料)。武1号——武5号五艘武装商船。护103、104(西洋战舰)。

包括基地后勤总人数1000人。舰队驻地:舟山、基隆。

东海舰队下辖陆战一营,700人,营长石怀亮,驻舟山。

南海舰队,司令谢鹏举(原东海舰队教官),教官杨书堂。

舰船组成:护2号(1000料)、护4号(800料)、炮7号--炮12号(共六艘)。护105、106(西洋战舰)。

包括基地后勤总人数1000人。舰队驻地台南。

南海舰队下辖陆战三营,700人,营长石万山,驻台南。

此外,正在改装的六艘荷兰战舰,编号为:护107号--112号。改装完成后将全部交给南海舰队,用于商船护航。

各个舰队给一个月的调防时间,由各舰队司令协商安排。缺员情况暂时不变,等待稳定后整补。南海舰队的后勤和海军陆战三营,由另外两个舰队个抽三分之一的人员组建,等待整补。

......

玻璃作坊也迁到了台湾,它还是归朱万雄直接管理,为了迁就朱万雄,地点设在了基隆。镜子镀锡的工艺过程一直是朱万雄亲自操作的,好在产量不大,也没有牵连他太多的精力。但是,迁到台湾后,朱万雄的事务繁忙,同时,为了适应打开南洋商贸通道后扩大生产的需要,就不能不找帮手了。

为此,朱万雄找了一个忠厚的40多岁的老仆人,正是身强力壮,心里稳定的年龄。朱家有恩于他,他对朱家也是绝对忠心。朱万雄对他事先言明,由于保密的需要,干上这份工作后,行动上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还要经常受到监视审查。相应的待遇也就特别的优厚。朱家将

赏赐一套两进的大宅院,月薪20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元),等于大掌柜的工薪。老家人感激涕零,表示只要主人需要,拿原来的月例银子也一样为主人尽忠。定下这个事情,朱万雄就彻底脱身了。但是,他至少每月都要到玻璃作坊巡视一遍,因为这里太重要了。玻璃、镜子成本虽然低,产品却是朱家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

在海军整编基本完成后,在朱万化的催促之下,出访南洋就提上了日程。这是因为山东有人炒作粮食,囤积牟利。朱万化急需大批的粮食。

朱万杰和倪汝学以及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的军官一起商议决定:由南海舰队司令谢鹏举负责组建特遣舰队,出访东印度群岛和吕宋。特遣舰队抽调南海舰队的舰船和部分商船组成。

另外,由东海舰队司令吴盛有,抽调东海舰队的舰船组成剿匪分舰队,剿灭骚扰澎湖的海盗钟斌团伙,要求务必全歼,斩草除根。

两支舰队同时行动,我们按下东海舰队剿匪的话题,先说一说南海舰队司令谢鹏举率领特遣舰队访问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吕宋。

出访的特遣舰队的旗舰由护2号(1000料铁甲舰)充任。征调炮7号、炮8号两艘铁甲炮舰,护105号、护106号两艘西洋改装军舰,其中护106号是缴获的荷兰军舰改装的。

另外带一艘快速通信船,一艘交通船,以及五艘商船。商船中有两艘是装备20直射炮的武装商船。

尚在台湾的250人荷兰战俘中罪恶重大的有54人,他们要在台湾服苦役。68人愿意留在台湾为大明工作。余下的120多人将跟随船队送到东印度群岛。

西班牙人的一千多名战俘,已经由东海舰队从基隆运往吕宋岛了。

商船上装着以镜子、玻璃、明磁为主的贸易商品。

三月初十日从台南(热兰遮城)出发,向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驶去。

这一批释放的荷兰战俘120人,其中有一名级别较高的军官作为战俘的临时头领,他名叫霍特。到达东印度群岛后,他将作为联络人员,联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因此,被留在旗舰上,以便随时联系。铁甲舰上的装备,一般也不会对荷兰人保密,到达东印度公司后,还会邀请他们的官员登舰参观,这也是舰队出访的惯例,所以霍特登上旗舰是没有问题的。

跟随船队出发的还有辅助谢鹏举的一名商务助理兼翻译官,他原是活跃在南洋这一带的商人。

值得一提的是,还戴上了朱万化为他们配备的仪仗队,仪仗队中包括一个排的仪仗兵和一个排编制的军乐队。因为与西洋人交往中,就要遵循西洋的礼仪,检阅、奏国歌的礼仪一定是有的。还有在东印度群岛、吕宋建立商馆、银行的人员,这些都不能遗漏。

台湾是大明的地方政权,不具备建立领事馆的权利,因此,只能建立商馆。

霍特对这艘铁甲舰感到新奇。欧洲也有包铁的装甲舰,那仅仅是关键部位安装了钢铁部件,例如船头装有铸造的钢铁冲角,船舷由条形钢板加固。像这种全部钢板包裹的船他是没见过。并且看那钢板非常平直,绝非铁匠锤打制。还有那火炮,看似不大,型制外观与欧洲火炮完全不同。霍特是领教过的,知道这种火炮非常厉害,荷兰舰队的火炮绝对不是对手。

--- 第13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