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言情女生>天穹风吟传> 第三章 汉堤古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汉堤古渡

有益之事,何以受无垠之德;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天下闲人,如此而已!

正午十分,骄阳似火,七八月的太阳,正如饥似渴,疯狂地炙烤着几近龟裂的黄土地,村口外的不远处的土路上,一棵歪脖的老柳树正依偎在一座不大的青石桥旁苟延残喘着......

石桥身上布满了刻痕,虽然有点残破,但是依然挺立,看的出是有点年头了,至于有多久,就连村里人自己也说不清,只是隐约的记得好象祖祖辈辈的生活里就一直存在过这样的一座石桥。

“汉堤洞”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的名字,谢风父一辈的老家便是这里。

因为父亲的缘故,他的童年除了古城,竟然有一半是在这里度过的,另外的一半是在那遥远的秦岭山中,一个古时候称凤州,现在叫凤县的地方,那也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父亲是个当过兵的人,从这里走了出去,却最终又回到了这里,母亲是一个知青,是古城里的人。

那个年代的婚姻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至于他(她)们是怎样认识的,又是怎样走到一起的,他(她)们却很少说起......

但是从父亲的眼神中,母亲对父亲的唠叨中......谢风知道他(她)们很幸福!

后来这个家里陆续便又多了弟弟谢雷,妹妹谢雨......

谢风的父母自从调回这个离老家不远的地方(斗口),一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古城。 因为老家离的不远,父亲时常也回来看看……如果来不了的时候,就叫谢风替他回来看看!

在城里呆久了,谢风到也乐意接手这个差使,他喜欢这个小村庄的古朴......和那一股子黄土泥腥的气息,谢风觉的很亲切,有一种说不出的滋润......

汉堤是一道高高隆起的黄土墚,如同一条威武的巨龙,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延伸。

土墚的南端起于泾惠渠,紧贴渠的北岸,土墚高高抬起,像是巨龙头,高数丈,宽数十丈。

龙身半围着一个叫郭苛廊的地方,贴着武寨府村子。

再向东北到了于右任的祖居地斗口于村,向三原县城方向逶迤而去,全长十四五公里。

“汉堤洞”对谢风的吸引力,源自每年的二月二庙会。

汉堤建有药王庙、天王庙、娘娘庙、土地庙,四个庙宇都在“龙头”的高墚上。庙会只有三天,但是场面很大。

正月十五一过,各地商户,特别是饮食行业的商户,纷纷来汉堤洞号地盘、搭席棚,各种杂耍艺人也都号了地盘。

庙会开始,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进庙上香,享用吃食,还有许多零售商贩在人群中穿梭,这里便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土地庙是一座小庙,土地爷地位低微,进不了庙宇大院,只守在门外路旁。

庙虽然小,但因为地处路旁,香客们路过都顺便进去烧一炷香,吊几张表,扔几个布施小钱,香火倒是十分旺盛。

进入庙门,是很大的庭院,院内花草树木很茂盛。

天王庙是主庙,坐北朝南。坐西朝东是药王庙,靠西墙是一米多高的庙台,庙台上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彩色塑像,比真人高出大半个身子。

两边靠南北墙还坐着两排彩色泥像,和真人大小等同,墙面都有彩色壁画,讲的是有关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庙对面,坐东朝西的是娘娘庙,求子求福的人必拜的地方。

这里的主庙虽说是天王庙,但香火最盛的是药王庙。

传说,唐时尉迟敬德监修嵯峨山二台铁瓦殿时,染上疟疾,在汉堤养疾,药王孙思邈在这里为敬德看过病。

人们就在这里建庙塑像,立碑植树,供奉药王。

与汉堤每年二月二庙会同时举行的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在庙拆了之后继续保留,那就是撵兔比赛。

关中地区出一种犬,我们叫它“细狗”,腿长、嘴尖、腰很细,跑得很快,人们养它专用来猎兔。

每年二月二这一天,方圆数十里之内养有细狗的人,从四面八方向汉堤洞集中。

他们牵着狗,不走大路,从田野小道蹚来,为的是把四野分散的兔子围赶到汉堤洞。

正午时分,人和狗聚拢得差不多了,就有人一声令下,人们撒开细狗牵引绳,几百条狗便四下出击寻猎兔子。

有兔子从藏身的草丛或沟坎里窜出,狗便追上去。人们比赛的是谁家的狗跑得快,能最先咬住兔子。

狗多,兔子也不少,这一只兔子没追上,还有下一只。

这个时候,兔子奔窜,细狗飞驰,狗主们大呼小叫地为自家的狗呐喊助威,有的手中提着用弯木做成的专打兔子的“兔拐”,也在野地里狂奔。汉堤坡墚上是尘烟四起,呼哨连天,好一派鏖战的场面。

上初中时,谢风也曾牵着我的“虎子”加入汉堤坡墚上撵兔子的行列。

遗憾的是“虎子”是土笨狗,不是细狗,既无猎兔的灵性,又无疾驰的速度,那些细狗的主家用嘲笑的眼光盯着谢风和谢风的土笨狗“虎子”,这令谢风很丧气。

但是当他看到几只细狗把一只兔子撕咬成血肉模糊的碎片时,谢风释然了,庆幸他的“虎子”没有参与这样血腥的杀戮。

汉堤古渡,斗口......村里老六爷说是汉高祖刘邦为了和项羽争霸天下操练水军的地方......那时候的泾河还很大,一点都不象现在的样子。

村里的长者,老六爷此刻正摸着自己的花白的山羊胡......看着桥边老柳树下的孩子们,孜孜不倦的说着......

“后来呢?”谢风意犹未尽的忙问道……

谢风此刻正蹲在老六爷的身边,一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再加上来乘凉的妇女还有地里忙完的男人们,听着老六爷讲了千百遍的故事……

或许他们(她们)并不在乎故事的内容,只是安逸的享受着人多热闹的情调,只有谢风此刻似乎听的有点入迷。

这可是他在城里不曾听说过的故事,看着老谢家的谢风如此入迷,老六爷,似乎讲性更浓了......

那个时候的泾河很大,汉高祖刘邦下令在这里修建堤坝,围河造湖,操练水军。

统兵的大将正是韩信,后来楚汉之争,以项羽自刎乌江而结束,再后来为了修养生息......

皇帝下令改造堤坝,修建沟渠,并在我们这里开闸放水以便灌溉农田......

由于没有仗可打了,一部分士兵们便弃甲归农,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就是我们村的名字"汉堤洞"的由来。

“哦,那么,老六爷,我爸以前的单位的那个地方为什么叫斗口......”谢风还是不依不饶的执着的问着......

“呵呵......老六爷又摸着自己的胡子,笑了起来,都没仗打了,人们要渡河啊,所以就在那里修了一个渡口,所以就叫斗口(渡口)!”

“呵呵......可是我在那里并没有看见河啊,谢风接着问道......”

“唉!老六爷叹了口气,自言自语的嘟囔着......以前的泾河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泾河很大,要不龙王怎么会住在那里,叫泾河龙王啊......

那时我们村后面的坡梁上过去除了大小四庙,其实还有一个龙王庙呢,香火旺着呢......唉......也不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怎么了......

前些年......一场什么运动?人们都跟着了魔一样,疯狂的打砸一切,一场大火,老祖宗的东西全毁了,今天斗这个,明天又批判那个,生产也不搞了,都没球事做了,时间长了,湖也干了,河也变小了,只剩下这段堤坝,后来就变成土坡梁了......

唉,记忆中的汉堤洞已不复存在……

高高的“龙头”已被削平,不见一棵柏树,庙宇亦无存,就连大渠也改线离村子有一段距离,原来的渠道,现在填平成为村子的中心街道。

老六爷长叹一口气,缓缓地,接着又说道......“我们这里原来就叫汉堤,至于村名为何要在后面加个洞?

那是因为,解放前, 民国年间,黄河花园口被炸以后,很多河南灾民拥入,无处安身,于是就在汉堤向阳的坡地上挖窑洞居住,慢慢地“汉堤洞”这个名字也就叫开了。

至于斗口嘛,它的历史也很久远,老六爷悠悠地继续说道......”

所谓“斗口”,就是白公渠的分水处。早在二千年前的西汉初年,在郑国渠的南面,就开凿了这条白公渠,引泾水入泾阳、高陵等地并注入渭水,使这一带四五千顷农田得获灌溉之利。

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关中富庶之地。

记得近代那里还出过一个名人......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先祖世居陕西泾阳斗口村,准确的来说,于右任的老家是斗口于村(后改名为兴隆村)。

地处泾阳和三原两县交界处,早先归三原县管辖,解放后,归属几经更改,现在属于泾阳地面,所以说于右任是泾阳人也行,三原人也对。

哦,对了,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

记得,解放前,民国十八年年馑是三年六料基本未有收成。有人说是百年一遇,也有人说是三百年一遇。

总之,1929年的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陕西省92县尽成灾区。赤野千里,尸骨遍地,甚而人人相食,惨绝尘寰。

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先生,自南京带回20万元现金回陕探望,救济灾民。

于右任先生看到家乡人民遭受大灾的惨痛情景,感到深深的痛心......

他在《闻乡人语》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兵革又凶荒,三年鬓已苍。野有横白骨,天复降玄霜。”

面对灾情,他彻夜难眠,感叹道:“迟我遗黎有几何?天饕人虐两难过。河声岳色都非昔,老人关门涕泪多!”

于是他便萌发了走科学治农之道,以改良农业,增加产业,他相信只有科学治农才能解民倒悬之苦。

由于灾害严重,这一代的人纷纷卖地外逃,那时候的土地多为河南、湖北等外省户购买,

于右任毅然以自己祖遗和本户族人的300亩土地为基础,并用公平价钱购进湖北等地客户转售的土地千余亩,于1931年创办了斗口村农事试验场。

“哦......原来斗口是这样来的啊,”谢风在补完一句后,彻底沉默了......

虽然晚生了几年没有赶上老六爷说的那些往事,但是他所说的那种疯狂的场面,还是彻底震撼了谢风!

谢风甚至都不敢想象自己如果在那个年代会是怎样的,或许会更加疯狂,就象是一头饿急了的狼吗?还是救苍生于倒悬,力挽狂澜的英雄?

想到了狼......谢风又在沉默了许久后,突然问老六爷:“我们这里以前这里有狼吗?”

老六爷愣了一下,奇怪的看着谢风......缓缓地说......有啊......而且还很多呢......就在后面坡梁上,离龙王庙不远的地方......

狼是怕人的,可是那个年代连人都吃不饱,何况狼呢,后来就发生了狼叼小孩的事......隔壁村的王婶,她家的孩子,就被狼叼走了,是个男娃,要活到现在,你娃都该叫叔了啊......

唉,可惜了啊,后来的狼都叫人给打死了,没有被打死的也都跑了,听说还有一头白色的狼,也跑了,向北跑了,说着......说着......老六爷指了指北方......陕北的方向!

(待续)

有益之事,何以受无垠之德;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天下闲人,如此而已!

少年时期的谢风.....就这样被儿时的往事滋养着,于是便渐渐萌发出“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想法!”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