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42章:拖拉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42章:拖拉机

在崇祯十二年的七月,第一批来自波斯湾的原油运到了台南,一个小规模的炼油厂早就建好了等在那里,原油一到达,就开始试验生产了。

第一座炼油厂其实简陋的就像是制作烧酒的烧锅,不过是个小作坊。但是我们不能叫它“烧锅”,还要叫炼油厂,因为,除了简陋的设备之外,工厂里有一个石油研究所,里边的成员都是联省自己培养的青年学者,他们任务就是开发石油产品。

炼油的技术细节前面已经说过了(508章),这里不再重复。

原油先要提纯,去杂质,提纯后的原油就通过管路送入了第一个蒸馏釜,就是密封的蒸馏锅,提取第一个产品——汽油。然后,提取过汽油的原油,又通过管路到达第二个蒸馏釜,提取煤油,接下来,依次是轻柴油、重柴油。算上沥青目前只有五种产品。废气当然要通过管道送入一个高高的烟筒,在哪里燃烧。这就是俗称的大蜡,这些气体是有毒的,必须烧掉。不管技术多么先进的石油冶炼厂,都必须有大蜡,暂时无法利用成分总会有的。

这个简陋的生产过程中,石油研究所的人员也参与其中,总结经验。在它的旁边重新建设一套规模稍大的做了改进的炼油设备,再次的实验生产。就这样循环往复,一个小型的炼油厂就逐渐的形成了,与此同时,各种石油产品也就源源不断的出厂了。

按照粗略的规划,汽油将主要用于便捷小型的发动机,提供一种方便的动力,这一类的发动机用途广泛,大小型号就很多,正在陆续的研制中。煤油主要用于民间的照明,轻柴油用于汽车发动机,重柴油用于燃料、润滑油等,沥青用来做工程的防水材料,例如隧道就需要大量的防水材料,再多余的才能用于铺路。石油是个宝,其产品都有大用途。

石油产品的第一个最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应用就是煤油灯!它为千家万户的民众带来了廉价又明亮的照明,从此人们就告别了昏暗的豆油灯。

蜡烛比豆油灯明亮,但是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有了煤油灯,蜡烛就显得昏暗了,蜡烛也就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煤油的价钱比豆油便宜的多,比价大约是十分之一。例如:豆油两三厘银子一斤,煤油只有两三毫,如果提高一下价钱,买到每斤五毫银子,则炼油厂利润丰厚,百姓还觉得特别的便宜。

注意,不要与现代的石油产品价格比价,在现代的经济大发展之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每一桶原油的国际价格还不到一美元,石油是非常廉价的,基本就是个运费。油田的阀门一打开,要多少原油就有多少,能不廉价吗?在现代,之所以石油价格飞涨,那都是政治、战争的因素,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心,消费石油产品的用户都在为战争,为政治埋单。

注:一桶原油=160升=136公斤=272斤。

对于煤油灯,很多年轻人可能没见过,这里简单叙说一下:

它就是个高脚的瓶子,顶部小螺丝口,倒入煤油,在螺丝口上装一个灯头。这个灯头很讲究,有一个旋转的小手柄用来调节灯芯的长短。灯芯是棉线编制的扁带子,它把煤油虹吸上来。燃烧的灯芯头部不是暴露的,有一个蛤蟆嘴扣住它。在灯头之上加一个玻璃罩子,这就是煤油灯。

这种煤油灯的亮度相当于白炽灯泡五瓦到十五瓦的亮度,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这是最好的家用照明。

在使用煤油灯的年代里,每到晚间,家家都有一个例行的工作——擦灯罩子,一般都是家中半大孩子的活计,要是不小心,打碎了,那就要吃一顿拳头了。这种活计笔者是干过的,也吃过拳头。

煤油灯的广告早就打出去了,百姓们都知道。第一批煤油灯的应用就从开封城开始,由基层的里正(居委会主任)打字条,第一批煤油灯附带一瓶油,装半斤煤油,每户一份,这是赠送的,不要银子。

从此,煤油灯为家家户户带来了光明。

历史上,在中国大地上,煤油灯就是这

么推广的,英国、美国的公司赠向百姓送一批煤油灯,用以推广其产品。

朱家生产的玻璃制品还处于高档商品的价位上。当然了,成本是很低的,他们赚得就是技术利润,或者叫做专利的利润。

但是煤油灯的罩子必须是玻璃制品,并且要廉价,否则民众们用不起。这个问题还要朱万化来解决,他不能为此降低玻璃的价格,办法是:向民间早就存在的琉璃制品靠近,在玻璃原料中加入制造琉璃的原料,这样生产出来的玻璃产品中就出现了琉璃的色彩和杂质,但是品质远远的高于琉璃,颜色选择的是淡蓝色,作为灯罩使用完全是可以的。

位于台湾的,朱家的玻璃工厂负责生产颗粒状的玻璃原料,运往全国各地,各地的城市中就可以设立生产煤油灯的工厂,购进原料,融化了加工成煤油灯、灯罩和油瓶。这样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很低廉了,制造的工厂同样有利润可赚,皆大欢喜。

点煤油灯用不了多少煤油,半斤煤油够一户人家用一两个月,一桶油就够一个县城用上十来天。煤油灯也是逐步推广的,煤油的产量也是逐月的提高,供应百姓们点灯是不会有问题的。

有了汽油、柴油就要实验内燃机了。

此前的内燃机是使用代用品试制的,已经转起来了,有了这个基础,真正使用汽油、柴油来实验就比较容易了,出问题是难免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酸锌电池上(打火用)。这种电池还是早期电话上使用的,为了增加电量、电压,做的更大。汽车开动起来之后会带动一个发电机为酸锌电池充电,原则上电池是可以永久使用的。

内燃机启动之后,它可以带动一个小发电机发电,用于气缸内的打火。但是启动之时,发电机没有电,酸锌电池就是为了启动供电的。所以,电池用电不多,却必不可少。

这种内燃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启动时必须用手摇,这种汽车一个司机是开不走的。司机在车上启动操作,挂空档,车下还要有一个人摇动,使得内燃机起码要经过一个爆发的冲程,才能转起来。

摩托车启动都要踹一脚,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北京人把摩托车叫做“一脚踹”,北京有一句调侃的话:“要想死得快,就买一脚踹!”是劝告人们慎用摩托车的意思。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个故事,日本鬼子的一个汽车运输队停在大车店里休息过夜,游击队把汽车上所有的摇把子都偷走了,第二天早晨,中国军队打进来,这个鬼子车队就集体趴窝了,无法启动,跑不掉,都做了俘虏。

其实这种靠摇把子启动的汽车还有一个启动的办法,就是很多人一起推车走几步,一样可以启动的,不知道编故事的人想到没有。

这是早期汽车启动的通用办法,现代的汽车改进了,装了一个电动机做启动用,当然,先决条件就是蓄电池要好,电压、电量都要充足,能让电动机有足够的动力,这是制造技术进步的结果。

联省制造的内燃机能够摇把子启动就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

还有就是:有汽油的内燃机,也有柴油的内燃机,他们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点就在于电火花点燃的燃点不同,爆发后膨胀的压力体积不同,所以,使用不同的油料,内燃机也是有区别的。汽油内燃机打火相对容易一些,高速性能好,柴油内燃机低速马力大,各有优缺点,这些细节我们就不管他了。

各种内燃机很快就定型了,可以使用了,汽车也早就制造了样车,内燃机实验成功后,就装到了汽车上,开始磨合实验,到了十二年底,也拿出了一台样车。

如果朱万化看到一定会觉得这个车怎么看都像是拖拉机。减速装置,传动、操纵等机械装置太笨重,连同发动机,装到一个大大的机箱里,机箱之后是个四四方方的驾驶室,就是最古老的拖拉机的形象。车的后面有一个挂钩,挂上货车厢就拉货,挂上客车厢就拉客,这不是典型的拖拉机吗?

这个汽车开动起来崩崩的响,因为朱万化要求做三缸的发动机,比单缸

的噪音已经小多了。其声音就等同于现代的老式拖拉机。

制造汽车的厂子在台北,所以实验用的车子,天天在台北周围的路上转,惹得很多人围观。开车的也是个生手,开天辟地就没有这种车,那里来的熟练司机。结果是开车人一看到路上有人就害怕,这么笨重的车撞上人还有好吗?好在车速不快,操纵杆一共四档:空档、倒车、慢、快。最快的速度是一小时三十里,就是十五公里,还没有马车快。好飙车的朋友可不要笑,十五公里的时速是有道理的。

朱万化对于汽车的研制干预不多,但是车速是朱万化定的标准,他说:三年之内,不准提速,最快就是三十里。因为这时候还没有司机、驾驶证之类的概念,就像是赶马车一样,谁都能开,就是三十里的速度事故也不能少!这些管理的办法,朱万化可以提醒,比如司机要专职,要有证件等等。但是这个年代没有交通警察,谁管?

还有,不能让路上的每一个行人都懂得安全避让!用多大的宣传力量也是难于做到的。

形成制度,管理规范,还要靠当代的人们去摸索,一点一点的总结,百姓的常识也要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能什么都靠先知先觉的朱万化来解决,有的事情他也解决不了。

其实算一算,三十里也不慢,一天行驶十个小时也跑出三百里了,骑兵的正常行军速度不过如此。如果不是朱万化限制,最笨的拖拉机每小时跑七八十里是绝对没问题的。朱万化给三年的限速时间,就是要磨合管理制度,减少事故。一个新交通工具是好的,但是经常出事故、死人,恐怕会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北京城最早的铁路,就是沿着城墙外面修建的。看看前门老北京火车站的位置就知道了,其实再向西到宣武门、再到西便门(就是北京西客站那里),向北到西直门,向南到广安门等等都是反复的修建过铁路的。修建完了,没用几天就拆了,过几年又重建,然后再拆。反反复复的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事故死人!铁路建设之初,百姓们不懂得铁路的安全,不知道躲避。长长的铁路线路,又不能到处派人站岗维护安全,死人的事故就会多。再加上满清官府的愚昧,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怪现象。

朱万化可不希望汽车有这种结局。

也正是由于安全的原因,到了十三年初,首批实际应用的汽车运到了中东地区,那里很多地方(例如北岸),没有养马的条件,所以马车都没有,特别的需要汽车。然后是察哈尔、绥远、准格尔等蒙古草原,在那里,两个城池之间上千里的距离是常事,汽车有利于解决那里的长途运输问题。

在中原地区、城市中,开上一辆汽车虽然很拉风,但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所以汽车的应用还是从边远、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始,中原地带会滞后一些。

......

我们在看看康南省。

崇祯十二年的四月,康南军向南扩张攻克了杜拉、坦盖尔等城池,对孟加拉国的震动太大了,他们感到了灭国的危险,之前郎布王国就是实际的例子。想反抗,军队和武器都不行,坦盖尔的战斗就说明了问题,他们挡不住康南军的进攻。危机就在眼前,怎么办?只有谈判一条路。他们开始后悔当初轻易的就拒绝了大明海军提出的谈判要求,现在再也迟疑不得了,必须马上谈判,解决孟加拉国的出路,或许还有一线的生机。

孟加拉人要谈判,就想到了在吉大港的葡萄牙人塔第纳,上一次与大明的谈判,他就是大明一方请来的中间联络人,这一次轮到孟加拉王国请他出面了,有个中间人毕竟好说话。此外,他们也需要一个强国做见证人,或者叫做保护人。不然谈好了,谁能保证大明帝国不食言,这么大的事情有一个强国作保,还是必要的。为此,孟加拉国王亲自前往吉大港,请塔第纳出面,与大明帝国重新谈判。

他们的谈判有成效吗?能谈出什么结果来?且听下回分解。

--- 第54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