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37章:运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37章:运气

上一回说到九月十五日凌晨,上海派出的炮舰小编队在江阴水面遭遇了官军的水军船队。

国防军知道,官军水战的两大法宝:那就是群狼战术和释放火船。他们就是依仗着船多,蜂拥而上,蚁多咬死象。

放火的船只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放火船,接近时点燃,推过去。另一种是子母船,前方有带钩的大钉子和绳索,设法与被烧之船连接为一体,然后放火,水手则跳上后面的小船逃遁。

郑芝龙的水军就是靠这一招,官军也不例外。

这里的江面太狭窄,无处躲无处藏。唯一的办法就是击沉他们,或者转身逃跑。击沉一两艘是容易的,因为距离越来越近,近距离再打不中,放空炮,就说不过去了。但是敌军船多,能都击沉吗?一个漏网的也没有?这个难度就大了。

炮艇上有五六个士兵,前端有一门20直射炮,驾驶舱顶上有一挺轻机枪,每个士兵还有一把喷子和若干手榴弹。20直射炮打击小船,有可能击沉,对于大船只能击伤,难于击沉。机枪、手榴弹等武器,可以杀伤敌方的船员水手,阻止跳帮,对于船只威胁不大。

前面的炮艇距离敌人最近,危险也首当其冲,因此,它一边开炮,一边转向,向北岸靠过去(那里是上风头),目的当然是避免被火船接近。后面的炮舰和另一艘炮艇也快速向前助战。

敌船越来越接近了,目视估算,敌船能有六十多条,这就是狼群战术。距离这么近,国防军的火炮可以说弹无虚发。特别是炮舰上的40毫米火炮,命中一两炮,小船就打成碎片了,大船也会漏水倾斜,或者断成两截迅速的沉没。机枪的扫射,让敌船上的水手、兵丁伤亡惨重,纷纷落水。有不少船,经受不住残酷的打击,开始向南岸的一侧躲避。但是多数的船只还在勇往直前!

是不是有督战队?或者船多,互相阻挡,想躲避却无法躲避?也可能船只损伤,人员伤亡,船只失控?不少的船已经明显的倾斜,即将沉没,但还是随着水流过来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数十艘船还是迎面扑来,其中不少已经起火。

情况十分的危机,炮舰上的指挥官用灯光发出命令——撤退。国防军的船速度快,向后撤可以避免被烧,拉长了战线,慢慢的消耗敌船,回过头来重新前进。

悲剧还是发生了,第一条炮艇的位置太靠前了,它掉头撤退时,急切间躲避不及,撞到了一条即将倾覆的船,这阻挡的一瞬间,更多的船靠近了,形成了近距离的混战,这些靠近的船有几只已经燃起了大火。远处的炮舰拼命的开炮支援,但是怕误伤,他们只能炮击远一点的敌船,还要边打边退,避免把自己也裹进去。

那一艘炮艇已经无法开动,所有的士兵都上了甲板,用手榴弹、喷子打击官军。官军要想跳帮登船也很难。

在混战中猛然响起几声巨大的爆炸声,这是国防军的水兵用集束手榴弹在破坏火炮、机枪、和蒸汽机。随后一切都沉寂了,只有熊熊的大火。炮艇上的六名水兵不知道有没有跳水逃命的机会。

炮舰和炮艇退后几里地,让这些破损的船只从身边顺流而下,躲开这些燃烧的残骸,他们再一次前进,通过了江阴。那一艘炮艇已经没了踪影,显然是沉没了。

再次通过此地时,天色已经大亮,还是不断的有零星的炮击,但是已经不能阻挡他们前进了,水兵们面色严肃,目中含泪,向着炮艇沉没之处敬礼,向烈士们致敬!

......

国防海军除了第五舰队之外,其他的舰队多年来发展不大,主要原因是:第一,在大明在周围没有强大的对手,过于强大的海军派不上用场,朱万化还没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第二,建造军舰耗费钢铁太多,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相矛盾。因此,东海舰队这几年没有太大的发展。

东海舰队的司令部驻地是基隆,重要的基地有:台南、琉球、舟山、东山半岛(福建)。

他们现在的主要舰船有:

旗舰:巡洋舰台北号;

铁甲护卫舰四艘;铁甲炮舰六艘;西洋护卫舰三艘(可以充当战列舰使用);武装商船十艘;母船类:登陆母船等,还有其他辅助船只若干。

舰队司令吴盛有,舰队教官张志勋。

他们是九月十四日下午接到海军总监部的命令,组成派遣舰队,参加攻取镇江战役的,并且要求动作要快。因此,他们就以舟山基地现有的舰船为基础,组建了派遣舰队,司令吴盛有带队,舰船组成如下:

铁甲护卫舰两艘;铁甲炮舰两艘;西洋护卫舰两艘;武装商船四艘;登陆母船一艘;还有其他辅助船只。

其中的武装商船是用来运输陆战一团的一个营以及舰队辎重,陆战队由团长石怀亮统帅。

舰队十五日早晨出发,预计十六日上午到达镇江。

十几艘大型的舰船进入长江,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个舰队在长江沿岸就引起了轰动。朝廷的探报,快马把消息送到了南京,立即引起了南京朝廷的恐慌,他们还不知道国防军攻打镇江的计划,以为是奔南京而来。

这么大的舰队,用火攻、狼群战术都未必能奏效了,何况朝廷已经烧毁了不少的船只,这些船大部分都是“征用”的民间的船只,还到哪里去征用这么多的船只?朝廷上一次的征用,已经把民间的船只都吓跑了,江面上都是空他妈的*的,南京附近又是战区,整日里炮声隆隆,就更加没有船只了。

杨嗣昌和傅宗龙商议,只能加强南京的城防,也没有别的办法。这么重大的消息也不敢隐瞒,他们把战况、消息都综合成简报,连同防卫的措施,调动的部队,钱粮调动等情况汇总在一起,写上节略,呈报给崇祯皇帝。崇祯没有召见他们,就算是召见又能说什么?只能是拼最大的力量防卫京城罢了。有多少胜算?只有天知道!劝崇祯执行宪政?谁都不敢!劝崇祯再次迁都?还能迁到哪里去?

......

同样是崇祯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在长江上战火纷飞的时候,山东济南朱府正在做着这个时代的一场艰难的手术。这是国防军的首席医生张易在为朱万武做腹部手术,在旁边协助的是河南巡抚吴甡。

在明代,做打开腹腔的手术绝对是高难度的,风险也很大。其风险就在于没有特效的抗生素消炎药,手术后,一旦感染,严重发炎就极难治愈,有生命危险。

因此手术中的消毒就要做得很彻底。

手术的房间挂上了严严实实的幔帐,手术器械都用高温蒸煮,手术的部位用张易自制的消毒药剂处理。

消毒药、麻醉药是张易和吴甡共同研究制定的,麻醉药叫做麻佛散,这是古代对麻醉剂的统称,实际上品种也很多,不止一种。

现场做辅助的两个侍女,受不了这种血淋淋的开腹手术,当场就晕倒一个,此时,手术的房间已经封闭,所有的人都不能出入,晕倒

的侍女只能躺在地上,吴甡给她扎了针灸。

手术还算顺利,弹片有手指大小,找到它,取出来,检查腹腔中有没有其他的伤口,用自制的创伤药清洗受伤部位,腹腔和创口都要仔细的清洗,最后缝合,还要留出释放脓血的口子。

手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两位医生忙的也是满头大汗。张易说,至少要观察五天,每日三次换药。如果五日内没有红肿流脓发高烧,这次手术就是成功的。痊愈会非常快,因为腹腔内没有其他的伤。

这五日内,房间里都是用药熏蒸,除了医生、护理的侍女,外人绝对禁止入内。就连朱万化想过去探视都被拒绝了。

朱万武是幸运的,第一,看似非常严重的伤,实际内部脏器没有受伤。第二,有高明的医生治疗,并且很及时。第三,就是神佛保佑,他幸运的没有严重的发炎。因此,五日后,他就可以轻微的走动了,一个月之后创口痊愈,则完全的恢复如初了。在朱家的三名伤员中,他是恢复最快的。

朱万化已经没有大碍,但是还要躺在**静养,章氏是腿伤,虽然是最轻的,但是也要卧床,不能走动。

朱家的三个伤员运气都不错,起码躲过了死神。

朱万化说济南这边伤员治疗恢复的都很好,吴甡和张易应该回开封了,毕竟他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但是这两位都干脆的拒绝了,对于他们来说,对于联省来说,没有比督军大人的康复更重要的事情了,督军大人一日不能痊愈,他们就要守护一日!朱万化也没有办法,只好如此。

朱万化也开始理事了,这一段时间,战事是主要的,因此,他就是关注这些战报。朱大典、朱万杰处理的也算是恰当,因此,朱万化只是翻阅而已。

恢复之后的朱万武就要回开封了,职责所在,特别是战事紧张,作为兵部尚书他不能总是置身事外。为此,他也多次的找他大哥,了解他大哥的意图,以便更好的决策。

......

大明的各地官员对待国防军的态度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第六师的师部驻地在九江,那里的官员与国防军的关系就很好。国防军的军纪好,不扰民,在百姓中的口碑比官军可是好多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与官员、地方官府衙门的关系还要看利益。在这方面国防军就特别的注意,例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浦口知县陆大人,他在浦口到南京下关码头之间的轮渡中就有两成(百分之二十)干股的红利,除此之外,当初剿灭浦口帮会的时候,收缴的不动产(房屋、土地)大部分都划到了官府的名下,成了官府的财产,这些财产的收益也使得官府衙门很富裕,贪污不贪污的不说,起码想花钱很容易。在九江也是一样,国防军的很多产业都会关照官府衙门,利益才是最根本的。

所以当地的官员们不但提前通风报信,而且他们还不愿意让国防军撤走,总会有官员或者官军与国防军关系密切的,他们就信誓旦旦的说:“你们不必走,朝廷围剿国防军的命令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了,我们的官军不会与你们作战的!”

有这么好的关系,从九江到宜昌的撤军就很平安,湘江上的官军经岳阳撤到宜昌也很顺利。

如果不是这样,真的要打仗的话,九江、武汉、岳阳这些地方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损失?因为航线上的国防军驻军,普遍的军备不足。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3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