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3章:进驻阳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3章:进驻阳泉

上一回说到了国防军为解救灾民进入了山西。

他们行进的沿途每隔四五十里,就要建饥民的转运接待站,接待站总要有人守卫,维持秩序,所以每个营都带上了临时营,这样就会人手多一些,便于执行附加任务。

沁河这一路是第九师的第八十二营,带队的一团教官石怀亮(政治性很强,所以是教官带队)。他们进入山西就到了阳城县境内,刚过境就见到了山西官军的哨卡。

山西临近河南,双方的官军都是了解的,有不少还是当初离境的河南官军,两年前河南进入宪政,河南的营兵(雇佣军)随总兵刘永福撤出了河南,去了直隶,但是也有部分来到了山西。所以双方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山西的官军也不会与国防军刀枪相见,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何况一个哨卡能有多少部队?

国防军前出的特种兵战士遇到哨卡,就责令他们撤卡回营,今后也不要再来了,如若不从,就解除武装驱散他们。

哨卡上的山西官军望着远处过来的大队国防军,不管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一律老老实实的走人,谁敢留下继续站岗?根本用不着战斗,边境的哨卡就解除了。

附近就有被堵截于此的饥民,都招呼过来,给予安置,安排他们上路,去河南境内的接待营地。

国防军一路行军,一般是不会进入县城的,一律绕城而过。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兼做守卫关口的城池,是绕不过去的,只能进城,穿城而过。为了保护道路畅通,这种城防就需要驻军守卫。

遇到这样的城池,那就需要喊话、张贴布告,责令官军让路,让出城防。真有不听话的就打上几炮,吓唬一下也就过去了,还没有需要摆开架势打一仗的。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山西官军也有不服气的,但是没有反抗的胆量。何况他们也知道,只要互不干涉,大家都相安无事,国防军不会伤害他们,更不会伤害百姓民众,事情过去了,他们也会撤走。对于这样的国防军他们也没有必要反抗。

第82营从沁河进入山西,然后到临汾、运城等于在山西南部走了半个圆圈,有必要走那么远,走那么多的路吗?

还是有必要的,山西既然拦截饥民,就不光是出省的问题了,很多县,甚至村镇都会限制灾民的行动自由,把他们禁锢在原地。如果本地有救助措施还好,若是没有救助,或者救助不利,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事实也是如此,特别明显的就是县城的周围,饥民的第一个逃荒的目标当然会是本县的县城,一般的县,当官府遇到灾荒年,都会加强城门的管理,以防止大批的乞丐入城,搅乱城内的秩序。好一点的,会在城外设立粥棚,以避免大批的饿死饥民。

眼下山西又实行了防止饥民流动的政令,于是很多县城周围就出现了类似难民营的营地,还有官兵、衙役看押,也类似俘虏营了。

营地中一旦管理不好,不但能大批的死人,还可能造成瘟疫,事态是很严重的。

因此,国防军每到一地都能解救大批的饥民,凡是愿意进入河南避灾逃荒的,一律送走。这些前往河南的人中间会有愿意移民的,不移民的,渡过灾荒还可以再返乡。

国防军是不能在山西的每个县城常驻的

,他们还要去很多的地方,因此,每一地驻留的时间都不多。国防军走了之后,不愿意离开家乡的饥民就很难办了,他们能否得到良好的救助,实在没有保证,大部分会失去管理,后果就难于预料了,国防军也不能强迫他们去河南,更不能强迫移民。

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国防军尽心做了,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难题。不愿意走的人,自有其道理,不能强人所难。

国防军也是要找到当地的官府,当面讲清:如果因为禁锢饥民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国防军是要追究责任的。

这种话说了,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真的有大批的饿死人的事情,国防军也未必能及时的知道,所以作用是有限的。国防军也会到处派出侦察人员四处了解情况。若是真的被国防军知道了有恶性事件发生,国防军还是真的会处理的,山西的官员也一样可以交给军事法庭审判。非联省的官员处理上也会沿用朱万化制定的原则,适当的放宽尺度,原则上不能判死刑。

国防军的这几路部队基本上能把山西的主要地区走一遍,虽然不是面面俱到,遗漏之处也就不多了。

在山西的国防军对于官府的一方,无论是官员还是官军都是没有威胁性的,即便他们有劣迹有罪行,国防军也不会管闲事,双方当然是相安无事,过不了多久国防军就会撤离。这种情况表面看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对于山西的官员来说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危机,什么危机呢?

国防军在朝廷的眼里几乎就是敌军,是眼中钉肉中刺,国防军的大队人马在山西全省如入无人之境,山西的官员将担当什么责任?这个危机是隐形的,不知道那一天鼓包冒出来,山西的官员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第83营沿着漳河进入山西,带队的是第九师的师教官朱长泰。因为这一路的重要目标是太原城下,极有可能与山西官府打交道,还有一个阳泉,也是很特殊的地点,所以师教官亲自出马。

当他们来到阳泉时,阳泉的知县亲自出城迎接。阳泉与国防军可是多年的老关系了,他们与国防军的交往之中收益良多。由于地方经济状态好,本地的饥民救助解决的也要好一些。县城周围有几处粥棚,在山西就算是比较不错的了。

朱长泰来过阳泉县,当年的吴知县他是认识的,可惜现在已经卸任了,新任知县姓姚名贤,依然沿袭了与国防军的良好关系。因此,朱长泰也就进入县城中,阳泉县的士绅父老都出面设宴招待国防军的军官们,并且有食品送到军营劳军。

朱长泰在城中还是看到了一些变化,商业比较繁荣,小的工场作坊也不少,有这么多的作坊商铺,自然就会解决不少人的吃饭问题。当然了,像减租减息、一体纳粮等新政他们是不能实行的。在山西,能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

其实还有一点朱长泰是看不到的,那就是在贸易中他们获得了很多高质量、先进的农具、工具、种子,这些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手段,生产力提高了,经济状态自然就好。

在县衙门里,朱长泰对知县姚贤说道:“姚知县,我联省和国防军有一个要求,我们打算在阳泉城内或者城外选择一块地方建一个兵营,以便常驻此地。我们常驻的目的就是监督山西不要再发生类似今年这样的事件。请您放心,我国防军军纪严明,

绝不扰民。这个要求请您考虑。”

姚贤很痛快地说道:“朱将军,这可是我阳泉求之不得的好事啊!去年下官接任本县之时,前任吴知县告诉过下官,说他几次请求贵军留驻本县而不得,是他的遗憾。你们能常驻本县,下官定然修书感谢联省衙门!好事啊!

至于驻地,下官建议你们留驻城内,对于贵军,对于本县百姓都有好处。阳泉县城有四个城门,贵军选择一个,防务全部交到贵军手中,这样大家各自方便。朱将军,这样可好!”

这可是一拍即合。有国防军驻在这里,阳泉的安全就高枕无忧了,此外就是商贸,定然更加的繁荣,农业生产上,联省也有很多好办法,好经验。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还有一层,现在大明的官员有很多人都盼着与联省拉上关系,甚至是跳槽。有这么多的好处,他做知县的怎么能不乐意?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第二天,朱长泰就派人选择地点,卖地皮,开始筹建军营。

这个事情是大都督府的命令。五年前国防军曾经考虑在阳泉驻军,那时国防军的势力范围还在山东,力量也小,在阳泉驻一支孤军,后勤补线太长,不得不放弃了。现在情况大变样了,河南近在眼前,驻军阳泉的条件成熟了。

阳泉的地理位置有三个优势:第一,从河南安阳到此地补给线不长,这条路,由于国防军与阳泉的多年联系贸易,已经修得很好了,交通不成问题。第二,它距离太原不远,只有一百五十里路,并且是平原,交通没有障碍,国防军驻在阳泉就等于驻于太原城下,随时可以控制太原,乃至山西全省。第三,它是山西、直隶之间的交通要道,重要的娘子关就在阳泉东侧,控制了阳泉就等于控制了娘子关,也就就等于控制了直隶京畿地区的一半。

从军事上说,山西是华北的屋脊,控制了山西就控制了华北,因为出娘子关向华北进军,是一马平川,没有天然的屏障。出了娘子关就是石门(石家庄)。历朝历代石门都修建有最坚固的城池,城墙是石头垒砌的,所以才叫做石门。其原因就在于这里是出娘子关的要冲之地,平原之上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筑坚城。石门的城墙极坚固,用现代的火炮攻击石门城墙都很困难。

这个要点朱万化早就看中了,借此机会进驻阳泉,就完成了华北地区的大布局。

山西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大同,大同是向北防御绥远蒙古的前线,在明代,它属于边关,就像山海关、锦州一样,因此,大同是山西之地,却不属于山西管辖。国防军如果驻军大同,则察哈尔、绥远的蒙古之地就被热河、外蒙古和大同三面包围了。收复这两部分国土(现代属于内蒙古),甚至不需要动刀兵,派一个使臣就够了。

朝廷在北方就剩下山西和北直隶了,这两个省也有各自的官军,有卫所兵也有营兵。这里还有一支朝廷的强军,那就是大同宣化的边军,眼下的统帅是杨嗣昌,他现在的官衔是宣大总督,节制山西、直隶两省。原本他是山海关巡抚,后金的威胁解除之后改任宣大。他应该是大明朝廷的最后一位边军将领了,宣大也是朝廷手中的最后一个边关。

大同是军事要点,国防军一直盯着它,朱万化在等机会。

--- 第43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