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2章:入山西救灾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2章:入山西救灾民

崇祯九年的大旱灾、蝗灾,波及了北方数省,山西灾情没有达到陕北那种赤地千里的严重程度,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省份了,直隶京畿地区又差一等。

联省对于山西、直隶都采取了一些救助的措施,但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联省的救助办法主要是维持往年的平价向灾区大批的输出粮食,收购他们力所能及的地方特产和手工业制品。这些办法极大的缓解了这两省粮食短缺的情况,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乱。

联省这种四处救灾的举动也为联省自己带来了问题,户部尚书马士英的一份报告也由执政官洪承畴转到了督军府。报告称,囤积于各省官仓的粮食总数在两千五百万石之间,较正常仓位下降了约三百万石,自从今年秋季以来,由于各处救灾的粮消耗的增加,仓位依然是下降的趋势。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粮食消耗趋势,预计一年后,官仓的储备将告罄。这是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联省需要马上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报告中,马士英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提高一成粮价,以减缓粮食流出的速度。

朱万化选马士英做户部尚书还是选对了人,他的确有这个能力,并且用心。这份报告极其重要,洪承畴的批示也很认真,显然,他们已经有过小范围的磋商了。

联省官仓的主要部分在台湾,因为最大的粮食来源——南洋输入的粮食都在台南卸货,并就地入仓。粮食仓位的数据是随时浮动变化的,昨天的数据到了今天就不准确了,因此只有平均数字说明问题。马士英给出的仓位概念说明他用心了。

其实朱万化心里也有数,有所估算,他新组建的第五远洋舰队就是解决粮食问题的,这一点马士英未必看得到。

马士英给出的办法更是让朱万化刮目相看,谁说老学究迂腐死板只会“之乎者也”,真学问还是有的,这是经济学里的价格杠杆原理。马士英未必懂得经济学,但是他的“涨价一成”的办法绝对实用。价格升高,粮食输出的速度就减缓,而官仓流入粮食的速度不变,官仓就稳定了。

偌大的国家,粮食是不能吃干用尽的,如果像历史上大明末年那样,官仓基本处于无粮的状态,那就要亡国了!

印度洋的粮食还没有到手,没到手的东西只能是期盼,不能打入正经账目的。所以,朱万化再有信心,也不敢决然驳回马士英的建议,国家的事情不能开玩笑!

于是朱万化批复:建议粮食出仓价格提高半成,以避免过大的波动,避免人心动**,观察半年,以崇祯十年六月为限,如果仍然不能遏制仓位下降的趋势,可以再次提高粮价。

朱万化十分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他总是给出建议,把决定权交给联省衙门。

朱万化的意见就是兼顾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也盼望着开辟印度洋的粮源。

这个时代的粮价几乎等同于货币的币值,如果调整一成(10%),幅度就太大了,即便是半成(5%)也要放缓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的动**。粮食涨价是事出有因,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无奈之举。

多年来,由于朱万化的努力,大明的粮价一直保持在一石稻米一两二钱白银到一两三钱白银的价位上。按均价一两二钱五分来计算,涨价之后,就是一两三钱一分。这是联省内各地市场的价格,非联省地区,价格还要提高半成,这是交易运输纳税的结果。

对于灾区赤贫的农民来说,粮食价钱不高,也未必有银子买粮食,家徒四壁,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换银子的。有人侥幸寻得了卖力气换一口饭吃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这么运气。整个市面萧条,容纳的劳动力就极为有限。大批的饥民还是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官方的和地方士绅行善的赈灾粥棚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也不能保证每日都能讨到一碗粥。

可是,饥民们只要到了临近的河南就能有活命的机会,做工的机会多,官府、慈善会开设的赈济粥棚有保证。这种事情用不着宣传,很多灾

民都一传十十传百的知道了,于是大批的饥民就涌向了临近的河南,河南成了他们逃荒的方向。

山西省的地形就像一个城池,它的四周都是山,西边是黄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中原各省之中,它的地形很独特,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它的省界也没有变化。

山西到河南有两条通道,其一是南部的沁河,二是东南部的漳河,漳河有两条支流从山西流出,北边的是清漳河,南边的是浊漳河。

五年前,就是崇祯四年,国防军曾经进入山西从乱民中招募劳工,那时进入山西走的就是这两条路。当时国防军与阳泉县的关系还不错,双方保持了多年的来往,直到现在,阳泉的商队也不断的来往于安阳地区,与曙光贸易公司交易。

到了今年的大灾荒,两省之间的这两条通道,就成了山西饥民大量流入河南的主要道路。河南为了救助山西来的灾民,在林州、沁阳都设置了专门的接待机构。支上大锅熬粥,建了一大片的窝棚供饥民临时栖身。河南派出不少雇员,专门的管理他们。

河南赈济灾民的办法就是:一,安置下来,登记,发放一个木头牌子,一天两顿粥;二,按照各地的工地、作坊、商铺等提出的需求,在他们之中招募劳工,以工代赈;三,动员向东北的移民。

接待饥民的营地就是一个工作介绍所,一般的饥民都会很快的分散出去。

按说这种状态对于山西极为有利,河南替他们安置了大批的饥民,稳定了山西,使得不至于出大的乱子,是好事,山西应该感激河南才对。可是事情不那么简单,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集团就会有不同的态度。

到了九月底,十月初,猛然间,山西饥民的人流终止了,这个情况很快就上报到了河南省和联省衙门。为了查清情况,河南省巡抚吴甡委托国防军出动斥候(侦查兵)深入到山西省境内查清缘由。驻扎在河南的第九师派出了一个排的特战兵,划分成多个侦查组,沿着沁河、漳河深入到山西内地调查。

情况很容易查清楚,山西也没有隐瞒什么,是山西出动了官军,把守住了山西出境的几个通道,禁止饥民出省逃荒!哨卡是设在明处的,官府也是发了告示的,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所以真实的情况很快就反馈回来。

明明对山西有利的事情,山西的官府却做出了这种反常的的反应。反常即为妖!其中定有隐情。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现代手机日渐普及,即便是闭塞的朝鲜也有不少人开始使用手机了,但是,步伐缓慢。前两年还出现过一次倒退:朝鲜官方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使得移动通信在朝鲜一度停顿。原因是什么呢?手机便利通信交流,企业也能挣到钱,朝鲜的企业都是国营的,那就是朝鲜政府在增加收入,这不是好事情吗?

透漏出来的情况让人们大吃一惊!其原因就是监听机构受不了了!他们反应:人手不够,工作量不堪重负!手机如果再增加,将无法监听每一部手机的每一次通话!

这种理由,朝鲜人以为很正常。因为朝鲜人不经领导批准是不能与外国人说话的,因此用户在和谁说话,是需要监控的。电话里的内容更不用说了,是不是有“反动”的内容?是不是有不利于“伟大领袖”的内容?这些都是政工部门需要掌握的。这种监听也可以证明革命者的清白嘛!

朝鲜人以为正常之事,外国人就会当做天方夜谭。我们中国人就不要笑话朝鲜人了,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哪个思想水平。

后来的朝鲜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他们有了好办法,也可能思想进步一点了,反正这两年手机多了起来,在街头偶尔也能见到用手机通话,引得众多行人侧目的现象了。

虚荣心太强,总想粉饰太平的人大有人在,山西的官府中可能就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想捂住山西饥民遍地的现状,不想让外人知道,特别是联省方面。他们宁可饥民饿死,也不希望别人说河南比山西强!

不要笑话山西的官员迂腐,这种人其实到处可见,我们身边也不少。官员捂盖子是常态!

如果我们站在山西官府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他们的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隐情?

有!

这个隐情就是联省的“移民政策”。移民的都是穷苦的农民,基层的穷苦农民人数少了会有什么结果呢?

穷人少了,佃户就少了,地主与佃户也是一种供求关系。萝卜少了会带着泥卖,佃户少了佃租就要降下来,地主们就很受伤。官员们都是外来户,不在乎这个,可是地方上的士绅父老却是他们执政为官的社会基础,官员们要替他们说话,否则这个官就不好当。所以,佃租下降,地主亏了,官员也要出来替地主说话。

其次,官员辖区的丁口数目是官员政绩的基础,治下丁口若干,良田多少是最基本的数据。你为官一任,丁口锐减,那就什么也不要说了,政绩全无!卷铺盖走人吧!

原山西巡抚许鼎臣已经卸任,现在的巡抚是宋贤。原本的历史上,崇祯九年时,山西的巡抚是吴甡,现在的历史改变了,吴甡成了河南巡抚,则下一任的山西巡抚宋贤提前上任了。

吴甡也是有血性的人,听到这个情况也是义愤填膺,当下修书一封,差人快马送到太原府宋贤的巡抚衙门。措辞很严厉:直接指责山西官府不顾饥民的死活,限期三天,到十月初五日,撤卡让路,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就是最后通牒!

宋贤惧怕国防军不假,但是,他也是朝廷的大员,也是要脸面的。再者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山西的官员也不少,他也不能违背了所有官员的意志,当初设卡也是众多官员的意见,撤不撤卡也要看大家的态度。

宋贤召集了山西的官员集体拿主意,草鸡的有,硬汉也不少。正在议而不决之时,河南就出兵了。

吴甡是巡抚,有兵权,在联省内,他的兵权就是河南武警。但是动兵是大事,他还是要请示的,请示的对象就是联省的兵房、大都督府,派兵的命令就是大都督府通过陆军总监部下达的。现在的联省态度强硬多了,送上门的理由岂有放过之理,何况救民于水火之中,急如星火,每耽搁一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命,不可能慢慢的扯皮。打击的力度可以小一点,对山西官军也可以点到即可,不伤人命、少伤人命。但是不能不出兵,也不能拖延时间。

崇祯九年十月初六日,河南的国防军分两路进入了山西。一路是沿着沁河进入晋城盆地;第二路是沿着浊漳河进入长治盆地。

山西多山地,大的城市多数都集中在几个盆地上,这几个盆地就是山西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国防军出击的目标,因为国防军的战役目的就是解救受灾的饥民。

后来还有第三路进入山西的部队,那是陕西北部的神木煤矿所在地。在那里,由于煤矿的存在,可以吸收大批的劳动力,并且临近的山西境内又是干旱的重灾区,所以,渡过黄河来到神木煤矿的山西灾民也很多。这一地区同样也被山西的官军设卡拦截了,所以陕西的第八师也就派部队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的西北部保德地区。

进入晋城地区的这一路,第二个目标是山西中南部的临汾盆地,然后折转西南,进入运城盆地。临汾和运城两地占了山西人口的一半,是山西省主要的人口密集地区。

进入长治的一路,将北上到辽县(现代改名为左权县)、阳泉盆地,然后折转向西进入山西的中心地带:太原盆地,如果需要,他们还要继续北上,直到忻州定州盆地。这一路的路途最远。

国防军进入山西是为了救助灾民,预计不会有严重的战斗,因此不必携带重装备。但是用于救灾的人员物资却是不少,管理救灾的文职雇员甚至比部队的人数还多,货运车辆也很多,像粮食、锅灶、饭碗可是带了不少。

国防军进入山西,使命完成的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43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