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27章:鸡鸭大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27章:鸡鸭大军

崇祯九年果然北方大旱,从去年冬天就极少降雪,春季以来雨水更是稀少,有的地区滴水未下,小河沟干枯了,土地干裂,黄土扬尘。这么干旱的土地根本就无法耕种,因此大批的土地撂荒。更多的农民为了生计开始涌向城镇,要饭行乞或者找一份可以卖力气的活计,总要找一口饭吃。

从冬季开始,在联省范围内采取的各种措施现在见了成效,与往年相比,饥民人数大大的减少,乡镇中设置的粥棚也没有了往年的拥挤现象。灾情严重,市面稳定,秩序井然。到此时,联省的各级官员们开始明白了,他们得到一个结论:督军英明啊!

粥棚的管理也是严格的,能够在这里吃粥的人都有一块牌子,每天两顿饭,用牌子领取一碗粥。官府的雇员会设法为他们找一份工作,或者劝他们移民,这些饥民也会慢慢的散去。粥棚成了工作介绍所和移民联络站。

各处工地、工厂作坊、商铺商队也都在尽力的扩充队伍,扩大规模,在官府的管理之下,有产品就有销路,廉价的劳动力也极大的刺激了这些企业作坊和商铺商队,因此使更多的饥民得以安置。

大小“资本家”们没有想到灾荒年给他们带来了财运,这时的工业都是劳动力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雇工的薪水就是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薪水低,利润就大,他们在发“国难财”!官府对此还是有管理的,要避免过分的压榨雇工,例如,限制员工人身自由是违法的行为,只管饭不发工钱也是违法的,就类似现代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属于非法盘剥罪。有法律在,有负责的官员,就会最大限度的规范市场,减少雇工被黑心盘剥的可能性。

大旱之年,可以获取水源灌溉的地方更是少了,但是,毕竟还是保住一部分农田,保住一部分农民的生计。也正是灾区里的这些绿洲给了蝗虫得以生存的条件,蝗灾果然来了。

泾河流域的植树种草,也成了蝗虫的食物,铺天盖地的蝗虫群,向一切他们可以吞噬的植物进军。

这一次的旱灾、蝗灾规模空前,北方大面积遭灾,整个华北、西北全部笼罩在灾区之中,最严重的是陕西中部、北部,其次是北直隶、山西,再其次是甘肃、河南,灾情最轻的是山东。

崇祯南迁之后,南直隶应该简称直隶了,北京周围的直隶就应该叫做北直隶了。

南方是个别地区遭灾,最严重的就是福建的蝗灾。

各省上报的报告朱万化都看了,最令他震惊的是鸡鸭的抗蝗灾的作用。去年朱万化查阅的资料上说,平均一只鸡鸭可以保三亩地免遭蝗灾,对于这个数据朱万化是不信的,一只鸡、一只鸭子能有多大的胃口?能吃几只蝗虫?

这一次他相信了,资料上的数据没有骗人!

一只鸡或一只鸭子,一口气可以吃掉约一百只蝗虫!相比而言鸭子的食量大一些。成群的鸡鸭“部队”“纪律严明”,它们都很自觉,不需要人指挥它们,早上天一亮就就自动出动了。蝗虫遇到鸡鸭就是遇到了天敌,它们会跳起来、飞起来逃跑。鸡鸭的脖子向弹簧一样,灵活有力,张开的翅膀保持动作的平衡,在空中捉食蝗虫极为准确。即便吃饱了,他们也会继续捕杀蝗虫,这是天敌的本性。

鸡鸭的队伍“工作”四五个小时后,他们会喝水休息,躲避中午的炎热,下午四五点钟之后,过了炎热的正午,鸡鸭部队又出动了,直到太阳落山。

养鸡养鸭的人,只要准备好就近的鸡舍,准备好饮水,监视着现场不要被狐狸、黄鼠狼偷袭鸡鸭即可。鸡鸭们的行动都是自觉的,很像“军纪严明”的部队,按时出动,按时休息。

鸡鸭的消化功能快,边吃边消化,鸡鸭的粪便等于给田地施了一遍肥。没有养鸡鸭的农户都是请客送礼的请鸡鸭大军到他的田地里消灭蝗虫。

农民们可是把鸡鸭当成了宝贝,大家都是极力的配合,他们在农田的角落里,临时修建了鸡舍、鸭舍,白天看护,到了晚间及时的收拢鸡鸭,以免遭到其他动物的侵害。

你知道吗,所有的禽类、鸟类都是夜盲,天一擦黑它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当然也有个别的,如猫头鹰就不是夜盲。所以夜间鸡鸭必须进入圈舍。

凡是鸡鸭养的多的地方,蝗虫都被迅速的扑灭,鸡鸭养少了的地方可就苦了,蝗虫吞噬植物的速度惊人,成群的蝗虫一过,大地上是寸

草不留!很可怕呀!

不少官员们都亲自到田间地头观看鸡鸭灭蝗虫,这个场面可是难得一见,堪称今古奇观。朱万化手中的报告就是他们写的,把鸡鸭形容的十分生动,大明的官员们文学功底了得。写出的句子都是对仗工整,不是到现场的人绝对写不出来。

经此一事,联省的官员们真的把朱万化当神、当圣人了,这种先知先觉谁人可及?

有一个观念要澄清,蝗虫的种类也不少,在任何地方,完全灭绝是不可能的,就像田间的老鼠一样,是否成灾只是数量的差别,蝗虫的密度降下来,对植物不能构成危害之时就算是剿灭了蝗灾。

这么大的灾情,中华日报必然有反应,大量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也是专栏登载。中华日报这样做有宣传的作用,也有指导的作用,联省的抗灾救灾办法得到了全国士绅阶层和百姓的认同,也给其他省的救灾做出了榜样。告诉天下的百姓,救灾不光是设粥棚,施舍饭食,还有更多的好办法。特别是鸡鸭灭蝗灾的办法,那简直是绝招!不但灭了蝗灾,鸡鸭们个个长得膘肥体壮,下的蛋都是双黄的。

从此泾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植树种草的农民们,又多了一项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批的养鸭,北方人本来多数养鸡,不习惯养鸭的,但是他们发现,鸭子食量大,吃蝗虫的效率高于鸡,并且鸭子生长速度快,经济收入好。鸡鸭群与草地林木有极好的互补作用。

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与其他省份比较起来山地就太多了,可以称之为山国。境内峰岭连绵不断,最有名的就是武夷山,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八成以上。全省森林众多,可耕种的土地不多,农业产出有限,在农耕经济为主的明代,是南方诸省中比较贫困的省份。

山地林木多,又是沿海,这样的省份是不容易发生干旱的,因此,崇祯九年福建少雨,部分地区有旱灾,但是并不严重。没想到的是,局部的轻微干旱却引发的严重的蝗灾。

蝗虫是不会到山上去啃树皮树叶子的,他们会沿着山谷河道寻找山地中众多坝子(小平原)里的田地庄稼来蚕食。

浙江省的南部与福建地貌相同,也是山地加丘陵,福建的蝗灾就蔓延到了浙江。

浙江早有准备,与福建交界的十来个县都大量的饲养了鸭子,这一道鸭子的防线产生了大效用,凡是越界的蝗虫就被鸭子吃光。

这种情况福建的官员、百姓们也是知道的,哪里来的消息?就是中华日报,中华日报在全国各地都有记者,福建的蝗灾自然也是重要新闻,岂有不报之理。作为比较,同样属于大山之中的浙江南部几个县,却因为大量饲养的鸭子而防止了蝗灾,也防止了蝗灾的蔓延。再结合北方养鸡鸭防灾的报道,他们也就明白了,这是联省官府想出来的办法:用鸡鸭预防蝗灾!

福建的官员就搞不明白了:联省怎么知道有蝗灾?这可是十年九不遇的事情。联省又怎么知道鸡鸭可以防蝗灾呢?

这些疑问最终就指向了朱万化,朱万化的半神化的地位本来就有传播,这一次就更神了!

但是福建的官员顾不上这些了,蝗灾让福建少的可怜的农业几乎绝收,严重的饥荒就在眼前。按照惯例,向朝廷申报救灾和减免税收钱粮,是能够满足部分要求的,特别是,这几年朝廷不缺钱粮。但是官员们也知道,这种救灾是不彻底的。放在往年官员们也不会想别的,但是今年不同了,中华日报上刊登的联省救灾的办法,让他们明白了朝廷的救灾太肤浅,其方法、目标就是不造成动乱,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

与福建相比,北方的山西、北直隶的灾情要严重的多,并且人口比福建稠密多了,灾民的人数也会很多。

对于非联省受灾的省份,联省是有救济的计划的,同是大明的治下,联省不能袖手旁观。其一,为了黎民百姓不要有生命之危,在荒年饿死人是常见现象,联省要尽力减少这些灾难。其二,是为了稳定地方,不要再发生大规模的乱民造反。

但是,那里的政权在朝廷的手中,联省的支援手段就极其有限了。第一是用贸易的办法,低价出售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第二是进口他们的特产商品刺激那里的工商业。第三就是接收饥民,作为移民迁移到其他的省份,福建的移民就近迁移到台湾,山西、北直隶的移民就往东北安置。这几条做好了也可以解决

不小的问题。

......

七月中旬,终于等来了罗汝才的使者,他们乔装成商人来到了开封。朱万化破格接见了他,朱万化迫切的需要知道罗汝才在巴尔喀什地区的情况。

从河西走廊作战俘虏的准格尔蒙古人那里了解的情况得到了证实。

西路军向巴尔喀什进军途中还算顺利,有详细地图和说明,他们比较顺利的到达了巴尔喀什。准格尔蒙古军队的情况正如朱万化所预料的,大西北区域辽阔,方圆数千里,他们调兵不及时,少量的军队又不是西路军的对手。

西路军到达巴尔喀什地区之后,他们大喜过望。原因是这一路之上他们见到了太多的荒凉,他们的心中曾有上当的想法,觉得受骗了,西北哪有好地方?可是巴尔喀什地区确实富庶,简直就是西北的江南,他们这才安下心来。在西路军将领的心中,朱万化的威信又提高了一步,他们感到了朱督军言而有信,并且能够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情况,简直像神灵一样。

朱万化曾经交代他们:到达后立即修善城池,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抵挡准格尔人大队的骑兵,只有城池最有效。已经被神化了的朱督军之言,他们更加重视起来。好在这里自汉代以来,朝廷的官军多次到达并守卫这里,因此,一些险要之地古老的城池还在,这为他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修总是快于重建,正是这些城池解决的大问题,抵挡住了准格尔人的进攻。

去年秋季,西路军到达巴尔喀什时间不长,准格尔蒙古人就调集了大部队向巴尔喀什进攻,企图乘西路军立足未稳之机赶走他们。火器配合城池的防御,让他们抵挡住了准格尔人的进攻。

准格尔蒙古人吃亏于添油战术,他们的部队路途遥远,行动不统一,是分批到达的。由于轻敌,陆续到达的准格尔人,到达一部分就投入一部分,没有形成合力,结果被西路军分批击败。

可是,西路军的损失也不小,前后多次战斗伤亡将近三万,战损接近半数,产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西路军是农民军的底子,训练太差。但是,他们胜利的保住了巴尔喀什。后来他们又陆续的招募士兵,加强军阵训练,目前的军队总数达到了十万。巴尔喀什地区汉人不少,西路军打着大明官军的旗号,受到这些远离故土的大明子民的欢迎,部队扩充的很快。他们执行了朱万化规定的民族政策,部队中也吸收了不少的蒙古人,因此他们现在也有很像样的骑兵队伍。

当地的汉人也有不少的工匠,所以按照国防军交给他们的技术文案,他们的生铁冶炼、铅冶炼、军火加工厂都建立起来,为自己的部队提供军火。

目前整个巴尔喀什地区、南疆地区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面积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大省,也不小了。

准格尔人在河西走廊吃了打败仗的情况,他们也知道一些零碎的消息,还是出使使者的这一路的见闻,让他了解的更详细了。

朱万化告诉他们,准格尔人暂时受挫,一两年内威胁不到你们,但是也不要麻痹大意,准格尔毕竟有百万的人口,他们还是西北的潜在威胁。

朱万化询问他们目前有何困难?

使者答:巴尔喀什粮食充足,那里往来的客商也很多,物资都不缺乏。军火的备品携带的充分,暂时也不缺。他们最缺的就是大明的消息,那里与世隔绝,往来的客商带来的消息可信度太差,如果能够经常看到中华日报就好了。

这个要求有点现代重视信息的味道了,说明罗汝才不笨,是一位领袖人物。

朱万化的办法倒是有,那就是无线电报,可是不能交给他们,对他们的信任度还不够。除此之外还真的没有太好的办法。

朱万化考虑一下说道,我国防军的最西端已经到达了敦煌,那里的驻军是甘肃的部队,我们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联络站,专门用于西路军的联系。敦煌到巴尔喀什地区还有三千里的路程,虽然路途遥远,但是敦煌到开封可是有七八千里之遥,接近万里了,相比之下可是减少了大部分的行程。你们用经商的骆驼队,三四个月可以往返联系一次,也算勉强了。这一次你们可以带走一年的报纸,以后我们会在敦煌准备好。

有什么要求我国防军定会大力支援,若是需要军火,那就只能派部队押送了。

--- 第42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