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81章:督军府议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81章:督军府议事

崇祯八年五月十八日,在开封督军府的一间小会议室中。

大都督朱大典、陆军总监朱万杰、执政官洪承畴、执政副官王元雅、执政副官兼吏房侍郎孙元化、执政副官兼兵房侍郎朱万武、户房侍郎马士英、礼房侍郎孙和京、工房侍郎周延儒、刑房侍郎朱泰,一共十位联省的大员全部到齐,他们全部穿着夏季的丝绸官服,坐在长条的会议桌两旁,还有十几名科道言官坐在远离会议桌的后排座位上。

这种会议室的布置有点现代的味道了。

会议室中有井水调节室温的装置,在炎热的夏季里显得很凉爽。

朱万化座位之后的墙上,是一块大黑板,黑板的右侧,悬挂着大明北方地区直到俄罗斯的示意性地图,地图比较粗略,只是说明了大体的位置。朱万化这是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特意画的这种地图。

朱万化也是衣冠整齐的走进了会议室,众人起立相迎,待朱万化走到正中位置上,众人齐声说道:“督军大人好!”

朱万化抬手示意,说道:“大家好!请坐!”

待朱万化坐下之后,众人就坐。随后进来两位朱万化私人机要处的秘书,坐于侧面专用的记录员位置上,摊开纸笔准备记录。

这是朱万化定下的规矩。按明代的规矩,众人是要下跪迎接的,还要喊“千岁!”什么的,也是很麻烦的礼仪。后世过来的朱万化觉得不妥,下跪有时候是需要的,但是日常见面总要下跪就不合适了。所以朱万化就规定了在联省范围内的礼仪标准,对上官要站立迎接、问好,这就足够了。日常的行礼就是拱手、鞠躬,重大的礼节才下跪。

联省的官员们也觉得这个规矩不错,既重礼仪,也不麻烦。其实朱万化还有一层尊重人格的意思,他们未必能够体会到。

朱万化首先请陆军总监朱万杰介绍漠北蒙古的实际情况以及第五骑兵营请示的问题。

大都督朱大典介绍了国防军在漠北的战略意图,和近期、长远的目标。

结合地图,他们的说明就更清晰了。

然后朱万化做了主旨说明,他说:“诸位官僚,漠北前线请示的是一次谈判的主张和策略,按说事情不大。我为什么把各位都招来参加会议呢?因为这件事的处理关系到了唐努乌梁海地区今后的地位,对待边疆地区的处置策略,以及包括对待外蒙古在内的北方地区我们的短期、长期的策略构想。这个事情就大了,有关军事,也有关政治。军政大事,不可不察。其二是有关国家大事,诸位都是联省的要员,就需要知道这些有关的军国大事和我们的策略。

说道了知情的问题,我提议联省衙门要办一份邸报,为了区别保密级别,可以分别出版一份‘大邸报’和一份‘小邸报’。大邸报分发到侍郎以上的官员,包括大法官、议会的议长、大都督府师长以上的军官、各省的巡抚、布政使。小邸报发到所有有品级的官员和议会议员、部队营以上的军官、县级以上的警长。注意,对待商铺、公司、银号等,不管买卖多大,财力如何雄厚,他们也是民,并非官员,邸报不能发给他们。邸报不定期出版,每月至少一期。联省衙门再议一下,定个章程,定下主管的衙门。”

洪承畴应道:“是!请督军大人放心,我们本月即可办好。”

洪承畴心里也有底,有中华日报的实力,办一份发行量很小的邸报那还不容易。

桌子上都有现成的纸张和铅笔,这些大员们有什么要点可以随时记录。

不过说

道铅笔倒是有些趣味,这些官员们用毛笔写字的功夫那是童子功,绝对了得。毛笔写字讲究直立着手握笔,悬腕写字,悬腕就是手肘都要离开桌面。比如说,手拿一条竹片,在上面写几个字,那是不需要桌子的。左手拿竹片,右手提笔写字,这种姿势,他们觉得很舒服,字也会写得非常好,这种功夫对于现代的用惯了硬笔的人等于是耍杂技,是绝对写不好的。

可是反过来,让他们拿着铅笔在桌子上写字,这些老夫子也是很为难,第一,那个直立着手,悬腕写字的姿势改不了,第二,笔头太硬,提笔顿笔的动作受阻,写出来的字,间架结构尚可,笔画可就生硬了。用力不当铅笔的笔尖就断了,因此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三支笔。笔者可是见过老学究用钢笔的窘相的,他能把纸捅个窟窿,那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现在的这些官员就是如此,毛笔可以随身带,墨和砚台却不方便,因此也就只能将就着用铅笔。看他们用铅笔写字那也是别有一番风景。

朱万化继续讲道:“因此,今天的议题就多达五项了。”

说着他站起身来,走到身后的黑板处,拿起石膏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边说边写。

这个黑板是朱万化让人设置的,是硬杂木板涂墨的那种黑板,木板加工后,需要用细沙磨粗,然后涂墨。

会议中有时需要文字、图形等等的辅助手段,这个时代没有投影仪的设备,朱万化就把学校教室里用的黑板拿来充数,不过效果是蛮好的。朱万化的前身是经常讲课的,那一手粉笔字绝对漂亮。粉笔写字,与铅笔、钢笔又不相同了。一手好的粉笔字也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

“头一项当然是与罗刹军谈判的条件,我方应持的立场、原则。第二项,收复唐努乌梁海之后,如何治理?交给坎岱道尔吉行不行?第三项,唐努乌梁海,同时也牵连到外蒙古,今后是个什么地位?要不要设行省?第四项,唐努乌梁海向西直到乌拉尔山,就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方圆有3000多里,但是那里的冬季极为严寒,现在几乎是无人区,我们大明帝国要不要继续扩展疆土呢?第五项,俄国人这一次败了,过几年他们还会再来,我们今后如何守卫唐努乌梁海?

这就是今天的五个议题,我们一个一个的商议。希望各位各抒己见,贡献自己的才智于国家大计上。”

说完,朱万化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待大家说话。

周延儒曾经做过朝廷的首辅(相当于总理),朝堂上议事经的多了,他刚刚来到开封上任,这是第三天,还在学习阶段,尚未理事。到督军府议事还是头一遭,议论的议题也是新鲜。明朝末年朝廷的朋党之争比较厉害,官员们议事往往是对人不对事,互相攻讦、拆台、斗心眼的时候多,办实事的几乎没有,周延儒本人就是被斗败了撵出朝廷的。这两者的气象是决然不同的。

陆军总监朱万杰首先说话了,他说道:“大哥,啊......不对,督军大人,不知道侵占唐努乌梁海的罗刹人在罗刹国的地位如何?如果他能说话算数我们倒是应该要一些条件,否则,就这么放他们走了,还是太便宜他们了。”

大哥改称督军大人,这个称呼是别扭一点,不过公开的场合还是要称呼公职,否则不是成了家天下了?

朱万化答道:“万杰,你问的有道理,我可以说明一下:罗刹人的国王叫做沙皇,罗刹是个奴隶制国家,贵族的地位就是看他拥有多少奴隶和土地。部分罗刹人向东方扩展并没有得到沙皇和大臣们

的一致认可,只是部分贵族私下里的作为。当然他们的作为,宫廷也是知道的,就是没有公开一致的支持。这些主张向东扩张的贵族多数是没落不得势的人物,他们的扩张带有强烈的自我利益,他们需要占领土地,获取奴隶,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即便是他们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也还没有得到罗刹宫廷的认可,也没有正式的任命官吏。所以这些人在罗刹的地位都不高,不能把他们看做罗刹的使者,他们说的话,罗刹宫廷也是不认可的。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其实质就是我们把他们打回去,消灭其一部分,还是把他们当做俘虏,和平地监押他们出境之间的选择。其他的条件也好、承诺也罢,是不算数的。”

朱万杰说道:“督军大人,既然如此,就不必谈了,打出去也让他们长点记性。”

洪承畴这时说话了,他说道:“督军大人,下官以为,漠北地区日后还要与罗刹做邻居,双方留一些体面,今后也好交涉来往。兵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少一些战事,于我军也少一些伤亡,城池村镇也少一些残破。所差者不过是多杀、少杀几个罗刹人而已。因此,下官以为和为上。依目前的军情,所谓‘和’,我军也要解除他们的武装,押送出境,只是保全他们的性命而已。超过这个要求断不可答应。”

洪承畴老谋深算,话说得有道理,朱万化听着频频点头。

朱大典跟着表态:“督军,彦演兄(洪承畴的字)说的有道理,我附议。”

朱万杰连忙说道:“洪大人说的对,下官操之过急了。我也附议。”

这几个人的态度等于定下了基调,

朱万化说道:“第一件事如果没有别的意见就这样定了。下面议其他几项。”

受到洪承畴的鼓舞,其他官员也跃跃欲试,都想说话了。看看黑板上,第二项是漠北可否交给坎岱道尔吉治理。

周延儒抢先说道:“督军大人,臣......哦......下官以为漠北可以交给坎岱治理。原因有二:其一,漠北蒙古人与外蒙古的蒙古人是不同的,漠北从来不愿臣服我大明,他们也不认同自己是大明的子民。十几年来罗刹人进入漠北,他们虽然有反抗,毕竟最终臣服于罗刹。外蒙古虽然也没有向我大明称臣,但是毕竟还自称是大明之人。因此,漠北蒙古之人更不可信。其二,把漠北名正言顺的交到坎岱手中,使其与外蒙古合为一体,这是我联省官府给了坎岱巨大的恩惠,明白者理应知恩图报。那里地广人稀,单独建省人口也太少了,一个统一的外蒙古也容易治理。

这就牵连到了第三件事,就是要不要建省?下官以为,借此机会立即建外蒙古行省,委派官吏。外蒙古行省可以委派两名巡抚,原外蒙一员,漠北一员,漠北之巡抚委派坎岱道尔吉为宜,可以以此安彼之心,使其精心治理漠北。同时也逐步的削减其在外蒙古的势力。”

不愧是做过首辅的,他一口气说了两个问题。分析到位,也有治理的策略,比较有道理。

众人沉默了一会,体会着周延儒的话。

朱大典又说话了,他说道:“玉绳兄(周延儒的字)言之有理,我同意。另外我提议:可以先建省,治理要从缓,议会以及各项新政暂时不推行,尽量的沿用旧习、旧制度。外蒙古以稳定为先,所以哲不尊丹巴的转世灵童一事应该尽量提早处理。待有了新的活佛,稳定了大局,再行改制。”

--- 第381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