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51章:联省衙门(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51章:联省衙门(续)

建立联省议会、成立联省衙门、朱万化就任督军这都是一等一的头等大事,朱家父子就全部来到了开封,远在台湾的朱万杰、朱万雄也来了。朱万雄今年有18岁了,年前已经成婚,家就安在基隆,因为他的海军总监部(相当于海军司令部)就在基隆。

有了联省这种形式,朱家就等于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全面的走上了独立的地位,对于朝廷的依赖进一步减少了。在此之前朱家父子六人,除了老二朱万文之外,全部在军中任职,此时这种状态就必须要改变了。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朱万化首先说话,他要讲明今日会议的宗旨,他说道:“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父子是就是联省、国防军,军政两界的核心,是最可信赖之人。

在此之前,算是我们的创业初期,军队当然就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军队转,因此,除了二弟之外我们都在军中任职,这也是形势使然。

但是从现在起,这个情况就变了,官府衙门的政务将逐步走上前台,治理国家的政务就越来越重要了。我国防军还有一条规矩,就是军政要分开,军人不能以任何身份参政。所以兼职的事就不要想了。

军队很重要,他是我们一切政治主张的有力保证,所以军队又必须在掌握之中。

这就需要我们兄弟中要有人留在部队里,有的人就要开始进入政界。

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议论一下,也要说一说个人的理想,选哪一个先进入政界为好。”

众人都在考虑,朱万雄先说话了,他说:“父亲,大哥,我年纪小,让我来吧。海军对于国内事务干扰甚少,我离开军队影响也就小的多。”

朱万化说道:“五弟,你就不要想了。你管理海军应该知道,这世界上并不平静,我们始终收紧了拳头,没有对海外用兵,那是由于国内不安稳,安内才能攘外。等到国内安定之后海外的事情还不少啊。年轻就是你的最大本钱,我们对外要有一个延续性,你的年龄可以使我大明海军强盛数十年!你是重任在肩啊!”

这就等于点明了要在朱万武和朱万杰二人中选择了。

朱万杰说道:“父亲,大哥,选我把,我也想在政务上历练历练,我会做好的。”

朱万武也表了态,愿意进入政界,他说:“自从浙江立宪我已经等于是离开了军队,我进入政界顺理成章。”

人的地位变了,人心也会变,俗话说的:“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是有道理的。现在朱万化的地位开始逐渐明确了,若是取了天下,那就是皇帝,他们弟兄几个就是亲王。亲王荣耀无限,可是看一看大明的王爷们就应该明白了,亲王就是高等饲料养活的大肥猪!他们有优厚的俸禄,广有田地房产,就缺一样——权,特别是军权。并且,没有皇帝的旨意,王爷们只能老老实实的驻在王府里发呆,擅自离开封地的王爷就是图谋不轨!像什么旅游之类的想也不要想。

为什么对王爷管理如此严格?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资格坐上皇位的,那可是名正言顺,并非造反!明成祖朱棣就是榜样!对于皇帝的龙椅有如此大的威胁,岂能不严格管理?若是王爷的府邸隐藏十套盔甲,那就是谋逆造反之罪!

这两兄弟都是成年人了,阅历丰富,岂能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话没有这么说,实际上都在躲避这个烫手的山芋——军权。

许久没有说话的朱大典说话了,他说:“我儿都不要争了,我决断一下吧。万武儿

在浙江从政也有两年了,政务上熟练一些,就让万武进入联省衙门把。万杰,在陆军中我朱家就剩下你一人了,你物色一个人选,准备接手你的第二师师长的职务。大都督府的意思也仿照海军设立一个‘陆军总监’的职务统管全部陆军。给你这个职务,你才好掌握部队嘛。

细说起来万杰、万雄你们两兄弟的军职也不是铁打的,一旦需要,也要退出军界。”

“是,父亲,孩儿遵命!”几个弟兄齐声回答、

“陆军总监”就相当于陆军总司令部。朱家对部队的控制更严密了。

朱万化做了联省的督军,原来的国防军监军一职就要辞掉了。这个职务相当于国防军的总政委,现在就由兵房侍郎兼任了,无论是谁,做了兵房的侍郎,他同时就要兼任国防军的监军,也就是说这个职务变成了文职,不在军籍,没有军衔。兵房侍郎的职务很重要,此职务就落到了朱万武的头上。

经过多方磋商,联省衙门的主要官员名单出炉了:

执政官:洪承畴。

执政副官:王元雅、孙元化、朱万武。

王元雅是专职的,不兼任别的职务,就是第一执政副官了,相当于第一副总理的位置。

吏房侍郎:孙元化。

户房侍郎:马士英。

兵房侍郎:朱万武。

礼房侍郎:孙和京。

礼房的主要职能是:教育、科举和外交(就是大明的鸿胪寺)。

工房侍郎:周延儒。

刑房侍郎:朱泰。

刑房没有了审判案件的工作(那是大法官的职责),就剩下了监察部的职能。

朱泰这个人不长露面,他是朱家的内卫头头,归朱大典直接领导,这次给他这个任命,纯属方便他的工作,让他有了一个公开审查官员的身份。

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大法官,任命史可法。

六省的官员:

辽宁:巡抚:孙传庭,布政使:任赞化。

山东:巡抚:卢象升,布政使:朱家栋。

河南:巡抚:吴甡 ,布政使:谭镒。

陕西:巡抚:毛九华,布政使:马科(洪承畴的部将)。

浙江:巡抚:梁廷栋,布政使:章世勋。

台湾:巡抚:倪汝学,布政使:朱明秋。

在这份官员名单中,有不少人不是朱家一系的人物,例如:马士英、周延儒、卢象升、史可法、梁廷栋、孙传庭等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在任官员,也有赋闲在家的。这个任命并没有与他们本人商量,不是不想商量,是通信不便。他们如果前来赴任,那当然最好不过了,如果长时间不到任也只好换人。

有了自己的衙门,有了自己任命官员的权利就是方便啊!天下之士都可以任命,可以取尽天下之才!

马士英这个时候正在家里赋闲,原因是:用公款行贿,被革职。这种事情在明朝的官员中是常事,真实与否不清楚,反正过一段还能起用。

马士英这个人大节是好的,能力也很强,历史上他在南明小朝廷当了很长时间的内阁首辅,南明败亡之后,他还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很有一点骨气的。

只要他不是大贪官就可以用,再者说,贪与不贪在于环境,到了联省衙门,一般的官是不敢贪污的。一方面联省的制度严密,另一方面联省的官员薪水高,高薪养廉。并且应该官府出的银子,就不会让官员自己掏腰包,例如办公费用,办公雇员的

费用。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这些都是要自己掏腰包的。

卢象升我们以前介绍不少了,从略。还有史可法,他可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英雄人物,气节高尚,但是能力差一点,做个大法官,主持最高法院的工作绝对称职。

史可法,字宪之,他就是开封本地人,今年33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历史上,在扬州抗击清兵被俘,不屈而死!但是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的能力都不行。这是历史的公允评价,不是作者在这里胡说。用他做大法官,就是取其公正刚直。

卢象升和史可法这两个人现在都在宣大边关,属于在职官员,他们能不能来真是没有把握。

周延儒和梁廷栋都是被罢官在家赋闲之人,并且都有不少的毛病。周延儒还亲自到潼关迫使西北军出击河南,驱赶国防军,使河南遭受了损失,使山西的乱民逃出一条生路,按说还是有罪的。但是朱家父子知道,他人在朝堂上,身不由己,这次行动本身就是崇祯皇帝和温体仁联手下的套子,周延儒是被人当猴耍了,哎,也是可怜人呐!

梁廷栋为人耿直,他的毛病是胆子小,不要用他带兵打仗就行了。这位仁兄要是带兵上阵,自杀的面大,投降也有可能。只要不面对生死的考验,他还是个好官。

论能力,周延儒和梁廷栋这两个人都是可以的,都是好官员。

对于人才要讲究人尽其用,用人之长处,避其短处。试想一下:如果汉高祖刘邦用韩信去理财、管理政务,用萧何做领兵的统帅,那么他必将败给楚霸王,这就是用人之道。用其长处,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联省的官府搭起了架子,各种政务也将逐步展开,进入正常的运作。

按大明的规矩,崇祯八年是举办科举取士之年,朱万化并不重视科举制度和他们的学问,但是他依然下令各级官府做准备,今年开科取士,具体事务有礼房侍郎孙和京主持。

孙和京在台湾负责科研和教育,与现在的工作正好对口。现在到开封任新职,台湾的那一摊子工作,就交给了他的二哥孙和斗。

办科举的好处还是不少。首先,现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看重科举的,通过这个办法也能取得这个时代的人才,他们总比文盲有用。

其次,重视科举就可以收买士绅阶层的人心。如果反对科举,普天之下都在办科举,唯独联省的六省不办,这不是与天下的士子为敌吗?这就会把读书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毫无缘由的设置对手就太失算了。所以这也是个收买人心的事情,这个主意还是朱万文出的。

但是办科举不等于放弃了新式的学校,按照计划,正规的初级学校和专科学校,在今年之内每个省至少要各办一所。新式教育的教材已经搞出来了,正在审定。到了七月新学校就要开学。这件事,新任的礼房侍郎孙和京,就要督促各省做起来。

朱万化对于行政的命令是要通过洪承畴这个执政官来下达的,同样,他对军队的命令是要通过兵房、大都督府来下达执行的。这也就是说,他这个督军还是有点权力的,可以下达一些命令和建议。按照朱万化的理想模式,皇帝这个位置权力极少,至多有一些建议权,并无决策权。那么他这个督军既然不是皇帝,他具有一定的权力也是一种过渡的模式,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一旦真的坐上皇帝的位置,那就要严格区分责权了,绝对不能因为我是朱万化就可以例外,否则后来的皇帝就都会“例外”下去。

--- 第351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