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

朱万化打算亲自去陕西,因为问题比较多,还有军队改编的重大问题。但是朱大典却不同意,原因很简单,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嘛。朱大典心中明白,没有他的大儿子,朱家绝无今日这般气象,任何风险都是担不得的。但是又不能没有人去,最后朱大典主动承担了这件事,他代替朱万化走一遭。济南的大都督府就由朱万化来坐镇,朱万化也只好同意了。

出发之前还要做一些准备,首先要派人到河南与巡抚玄默、布政使吴甡联系过境之事,河南境内就是上千里的路程,这是人家的地盘,总要打招呼的。于是就派出专门的信使,登门拜访。

此外,还要准备部队改编之事。需要从第一、第二、第三师抽调一批基层军官、教官;从威海警官教导队学员中抽调大批的警官;从台湾的军校抽调一批教员,以便在陕西就地办军校;从各处的军械库抽调军械装备,一个师的装备也不少啊!有一些装备一时还配不齐,例如四年式步枪数量就不足,只能用已经开始淘汰的左轮步枪替代,轻机枪更加不够,只能由半自动机枪充数。还要带上一批有议会工作经验的文职人员,帮助陕西全省建立议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四月初五,朱大典带着一个庞大的队伍出发前往西安。

这支队伍实在庞大,仅朱大典的卫队就是一个营,运送部队装备和各种物资的车辆就是一百多辆,有基层军官、警官,还有为了应付意外,携带了一个舟桥连,再加上随着队伍进入陕西的贸易公司建立陕西各地商铺的人员等等,总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人。按大明的官军队伍来说,四千人还不算太多,但是国防军一次出动四千人的情况还是不多,何况还有众多的马匹车辆。

国防军的这个动作必将惊动河南官府,当然也会惊动朝廷。

由于车辆马匹充足,队伍行进速度很快,四月二十五日就到达了西安,大队人马驻扎在西安城外。洪承畴亲自到城外迎接。

洪兵还剩下三万人,这支队伍也是大明的精锐部队了,经过筛选,被淘汰出局的不多只有三千多人。这三千人的大部分被保安镖局吸收了,还剩下几百人全部被朱家的商铺接收。可以说对于洪兵的安置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选出来的两万六千人要组建第八师,需要一万人,陕西武警部队需要一万五千人,还有一千用作各地训练警察。这些部队的士兵全部按国防军标准配发新军装、装备,开始训练。军官全部进入在西安成立的军官学校学习,不适合继续做军官的,都参照军官的标准安排优厚的工作,给予优惠的薪水。

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部队配合的,例如:各地议会的建立;原陕西本省官军的遣散安置;泾河的治理工程等等,所以这些工作就推迟两个月之后进行,等待部队的整编、训练。

对于洪承畴的职务,朱大典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朱大典对他说道:“彦演老弟,对于你的职务我要解释一下。按照我国防军的规矩,军政是要分开的,只有教官,在需要时才可以担任政务的官职,其他军官都是不能兼顾政务的。行政官员也不是完全没有军权,各省的武警部队都听命于当地的行政长官,行政官员的这个军权也不小。军政要分家,这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国家大利益的需要。

目前既有衙门官员身份,又有军职的只有愚兄我和我儿万化,仅有我们父子二人而已。我们二人的官员身份都是朝廷任命的,我们也需要朝廷任命的这个身份。但是为了不违反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我的政务都推给了布政使,万化儿的政务推给了他的右参政,实际上我们两人仅仅具有官员的身份,而没有过问实际的政务。而彦演老弟的政务是推不开的,所以你的军职只能做师教官,作为另一个选择,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师教官的备用人选,就是郑亦升,这就看老弟你的选择了。”

洪承畴说道:“延之兄,国防军的军政分家很好,我完全赞同。就不要考虑我的军职了,我现在的心思都在治理泾河上了。”

朱大典说道:“好,

那就让曹文昭担任师长一职,郑亦升任师教官。但是愚兄我建议老弟还是参加军事学习,我会安排一个特别的培训班,跟随老弟身边。今后一旦需要,老弟可以随时担任军职,这样可好?”

“延之兄考虑的周到,小弟我从命就是了。”

第八师的两位主官都是洪承畴的铁杆亲信,他自然是很感激,哪能还有别的要求?

“还有一事,老弟的旧部不少,也都要有所安排,为此,我大都督府给你拨出白银二十万两,作为老弟安置旧部的补贴。老弟可不要嫌少啊!”

“哎呀!延之兄,这怎么使得?......”

“好了,不要推辞了,这也是为了我国防军安定,陕西安定啊。另外就是议会议长的人选你也考虑一下,这第一批的议员、议长都是我们指定的,机会只有这一次,以后也不用我们操心了,人家自己会选的。”

当第八师和武警部队、警察进入整编、训练之后,朱大典就返回了济南。

两个月后,陕北神木的煤矿也开始建设了,玉米等耐旱作物开始在陕西推广种植;泾河的治理也开始了,洪承畴还是亲自到了治理泾河的第一线去实际指导、操作。议会也开始组建,陕西的宪政势头就逐步的显露了出来,尽管中华日报上还没有宣传,可是敏感的官员们也都看到了苗头。

......

五月。

在日本的清国暂时安静下来,他们一方面要消化新的占领区,一方面支持岛津元弘的黄巾军让他们制造日本的内乱。所以暂时还没有用兵的打算。

国防军的军工为了北方领土研制的重机枪,第一批试制了十挺,按计划送到了辽宁。

这个重机枪的突出特点就是太重了,超过了100斤,使用专用的8.8毫米枪弹。这十挺机枪全部安装成了战车,作为阵地或者要塞使用时,也可以从车上拆卸下来,两人也可以抬动它,安装大要塞作为防御武器。

库页岛只有一个连守卫,兵力太单薄了,就给他们配了两挺;外蒙古的第五骑兵营两挺;给明年的黑龙江巡视船队两挺,其余库存。

......

陕西的变化终于惊动了朝廷,在京城中议论纷纷的时候,陕西巡抚洪承畴的奏疏又到了,这个奏疏的内容就是通报陕西省将以泾河为例开始试探治理黄土高原的办法。

四个月之前洪承畴的治理泾河的奏疏已经被驳回了,这一次,洪承畴那奏疏的口气根本就不是请求朝廷批准,也不是商量,而是陕西省自己就决定了,一定要干!

你干就干吧,他洪承畴还把朝廷拉进来。一是要求免除泾河地区的税赋。不种庄稼改种草了,没有了产出,税从何来呀?二是要求朝廷补贴这一地区的农民,他们还是要生活嘛!种草成活了还要奖励!三是,要求黄河流经的省份也要调拨银两赞助,因为他们属于收益省份!四是,天下的其他行省也要赞助!

拿着这份奏疏,温体仁可是气的不得了,还反了天了,对朝廷指手画脚,还有没有君臣之仪?他写了一份节略就呈报到司礼监。

崇祯近来不怎么理事,上报司礼监往往是走个过场,发到内阁再议。但是这一次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崇祯同志看了,还亲手御批,点名温体仁、吴宗达平台召对。

因为前边有一份分析种草之原因的奏疏,这新来的一份奏疏并没有叙述道理,崇祯居然还调阅了洪承畴二月份的那份奏疏。

崇祯七年六月十五,平台。

崇祯坐在御座上,面色红润健康,精神头很好,服装整齐,与一年多之前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本来他也是年轻人,没有忧心之事,钱粮充足,健康没有问题自然会身体很好。如果不是有金华朱家在,可以算得上是太平盛世,大明中兴了。

温体仁、吴宗达站在下面,心情忐忑。温体仁在节略中等于表明了反对的态度,但是皇帝什么意思呀?他猜不到。

崇祯说话了:“两位爱卿,洪巡抚的奏疏你们也看过了,

说说吧。”

沉默。温体仁吃不准皇帝的态度,他不敢贸然说话。他登上首辅的位置也有一年了,通过拉拢收买,朝堂上的党羽也不少,根基已经牢固,首辅的位子已经坐稳了。但是跟皇帝意见相左的胆量他还是没有,他还没有达到独断朝纲的地步。

他以目示意吴宗达说话,吴宗达是爽直人,他对温体仁不是唯命是从,但是也没有到与温体仁作对的地步,所以他就点点头,说话了。

他说:“陛下,洪承畴有点书呆子气,但是毕竟是一片爱民之心。他二月时有一份奏疏,就是说的种草之事,道理说得没有错。可是自古并没有先例,此法是否可行,谁敢作保?现在只是一个泾河,如果算上甘肃境内的流域,也有二三十个县了。这么大的地方若干年不种粮食可不是个小事情,如若不能奏效,恐怕朝廷要受到天下士人的耻笑了。因此,上一次朝议驳回了。”

“那么现在吴爱卿是什么态度呢?还驳回吗?”

在揣摩圣意上温体仁绝对聪明,崇祯这一句反问,他听出味道了,如果皇帝是驳回的态度,何必有这一问?

从前我们说过,温体仁是以人论事的,自己一党的,坚决支持,敌对的,坚决反对。可是洪承畴既不是他的同党,也不是敌人,所以皇帝的态度就是他的态度,绝对是理解不理解都坚决拥护的,他要坚定地站在皇帝的一边。他怕吴宗达冒冒失失的回答搞错了方向,因此,他接过皇帝的话头立即表态。

他说道:“皇帝陛下,洪承畴的奏疏上来之后,微臣也想到了四个月之前洪承畴的那份奏疏。现在回味起来,他还是有道理的。”

温体仁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瞄着崇祯,随时准备应变。皇帝脸色温和,他就更得意了,也坚定了信念。

“黄河变清那可是多少代帝王的梦想,做梦梦到黄河变清那都是祥瑞呀!倘若黄河在陛下的手里变清,那么陛下就是千古一帝了!花些许代价也是值得的。何况陕北之地已经连续干旱多年,几乎颗粒无收,年年都要救灾,并且民乱不断。我们就当是再救他几年的灾,剿他几年的匪了,以全国之力还养活不了一个陕北吗?

洪承畴也是极有章法,他先选择比较小的渭河治理,区区十几个县,我大明完全养的起。因此,臣以为朝廷应该支持洪承畴在渭河流域实验。”

温体仁完全忘记了自己写节略时的反对态度了。吴宗达也是惊得目瞪口呆,首辅温大人的机变功夫真正了得!

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好了,嘴角还带出了微微的笑意。温体仁这个宝押对了,这正是崇祯的意见。

崇祯同志有那么开明吗?有那么先进的科学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崇祯心里并不认为种草可以让黄河水变清。那他为什么要支持洪承畴改造泾河的计划呢?正确的答案是:帝王之术!

现在的天下是什么形势?关宁前线没事了,西北的乱民也越闹越小了。可是金华朱家已经做大,天下眼看就不保了!洪承畴的本事崇祯还是知道的,正因为知道,所以才要打压、降级。但是,现在不行了,需要拉拢他了,最低限度他不要靠到花皮那一边去。最近陕西的种种消息已经让他寝食难安了,在这关键的时候,如果能把洪承畴拉回来,那就是万幸了。种草又不是投靠朱家?花几个钱算什么?保大明的江山要紧啊!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温爱卿,就照今天议的意思拟旨吧!我也累了,散了吧!”

“吾皇万岁,万万岁!”

你还别说,崇祯这一道旨意还真的有作用,洪承畴接到圣旨之后,心里酸酸的,皇帝圣明啊!

可是现如今,他洪承畴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是没有回头之路了!这要是发生在二月份的那一次奏疏之后,或许真的没有陕西的宪政了!哎,晚了!

在朝廷的支持下,在国防军的支持下,在慈善会善款和天下各省的赞助下,泾河流域的改造工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第34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