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332章:日本国乱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332章:日本国乱了

得到许多实惠,和建立傀儡国的许诺之后,岛津元弘开始整顿自己的队伍,建立与清国的常规联络通道,与自己的属下研究实施的策略,从此黄巾军彻底转型成为了一个两面派的势力。

古代的宣传手段是有限的,大明有报纸了,可是日本没有,更是没有电台,但是宣传对于黄巾军是极重要的,也是他们斗争与存在的主要手段,因此不得不想出多种宣传的办法来散布他们的主张。

于是在日本的各个主要城镇,开始出现写在墙壁上的标语,这些标语是用木棍绑上棉花,沾着石灰水写上去的。或者写在纸上,粘贴在大街上。

由于日文基本上是拼音文字,所以民众的识字率比较高,这种标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还有一些粗俗的歌曲也开始传唱,这些歌曲就是黄巾军创作并流传出去的,大多是借用日本的原有曲子,填上新歌词,让那些民间艺人开始传唱。

黄巾军的士兵也成了传唱歌曲的主力,他们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唱的都是这些宣传歌曲。

日本人也是喜欢唱歌的民族,具有自编歌曲能力的人也不少,于是一批新的歌曲就在日本各地传唱开来。

还有一个宣传办法,那就是散布流言蜚语,社会上总有喜欢传话、讲见闻的人。黄巾军就编一些情节吸引人的小故事,散布开来。民间传播谣言的能力极强,这些故事传播速度之快,不亚于报纸。

岛津元弘的确是个谋略高手,他制定的这一阶段的宣传重点有三个。第一个就是:黄巾军坚决抗清,与清国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是的,他们在冈山就战死上千人!这一条就把自己立于了正义的一方,使日本的其他势力轻易不敢打击黄巾军。第二条就是重新翻出原来的老口号:“废除大名,还财富于民众!”这一条有两个作用,一是收买民心,获取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二是每打掉一个大名,就会获得大量的浮财以补充军需。宣传的第三个重点就是:攻击幕府卖国;幕府专打内战,不思抗清;幕府及各个大名严重腐败。有了这一条,他打击、偷袭官府就有了依据。相反,官府如果围剿他,那就坐实了幕府只打内战不抗清。这是歪理正讲,正义无比,理直气壮!

这三条着实狠毒,它给了黄巾军无限的发展空间,却捆住了幕府的手脚。我打你有理,是正义的!你打我就是卖国!

在清军的支持下,黄巾军的军事力量和实力猛增,他们的部队一队一队的渡海到了本州岛,渗透到本州各地。这些部队都有两个任务,一是宣传黄巾军的口号,到处刷标语,传唱歌曲,讲故事。二是看准了机会就狠狠的打击势孤力单的大名、官府仓库,甚至占领一些边远的县城。这股力量成了日本国的搅屎棍,搅得日本时刻不得安宁。像苍蝇一样,哪里有点腥臭,就成群结队的盯上去。

清军对于消化新占领区的头一个任务就是屠杀,并且是有目标的,目标就是只能剩下10万人以下的日本人,这个过程好听一点的名称就叫做“减丁”。顺带着还要抓年轻的日本女人,不光是清国人需要,台湾省又下了订单,这一次是两万,另外还需要5000名日本劳工。这是国防军第一次要日本男人,主要用于松花江、黑龙江地区修建公路桥梁的,东北的北部人口太少,劳工都很难找到。日本女人当然是运往澳国的。

十万鞑子兵分成小队遍布到占领新区,烧杀、**、抢夺财物、征粮等等,那是无恶不作呀!日本人稍有反抗就是整个村子、城镇被屠杀殆尽。征粮也是非常残酷,每一户以五斗米为限,多余的必须收缴,有敢藏匿的就是杀。

对于这种屠杀,国防军依然执行奖励政策,以战功及伤亡抚恤为由,向各个部队的将领办法奖金,奖金一律使用曙光币。现在大笔的奖金开始使用

纸币颁发了,清军也已经习惯了纸币,觉得还是纸币携带方便,一样的好用,跟随而来的曙光商店运来大批的商品,用曙光币都可以买到。

经过残忍的杀戮,也有一部分日本人外逃,人口急剧减少,10万的目标终于差不多达到了。下一步就是划分行政区,建立政权。日本的地名大多数可用,因为他们的地名全部是汉字的,不可用的就改名。像“冈山”,其名称可用,但是那个“冈”字不好解释,于是就改为“岗山”,意义明了了。像“屋代岛”有点日本味道,直接改名“钓鱼台岛”。

清国人的“旗”本身就有政权的性质,因此,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往往就形成了新的地名,像什么“蓝旗营”、“蒙白旗镇”之类的也出现了。

最后就是分配日本人奴隶,对他们进行奴隶的驯化教育,给他们每个人都起新的满族习惯的名字,日本人的名字和日语是绝对禁止的。本州岛上也开始有了留辫子的日本人。

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已经焦头烂额了,清军过于强大,其兵锋锐不可当,眼看着亡国在即,现在日本人自己也乱了套,黄巾军搅合的日本乱成一锅粥。本来战乱之下粮食就紧张,最近又不断的有幕府的官仓被抢、被烧。幕府,也就是官府的粮食立即紧张起来,被逼无奈,只好下令征粮。否则,接近百万的大军吃什么?为了应付战乱,幕府极力的扩军,军队的数量已经由原来的四五十万人猛增到了八十万。

这一征粮,又给黄巾军提供了机会,到处煽动人们抵抗征粮,武力反抗。

气的德川家光火冒三丈,歇斯底里的喊叫着:“围剿黄巾军!全部杀光!”

德川家光的围剿令造成了日本国的战乱,准确地说,应该叫“乱战”。黄巾军骂幕府不抗清,专打内战,竟然围剿抗清的“英雄部队”,让抗清的烈士们死不瞑目!很多参与围剿的官军被这种宣传所迷惑,因此裹足不前。

他们的确是在“抗清”的最前线,不在那里保持同清军的接触,他们如何获得援助啊?现在他们不需要粮食的援助了,他们到处打击大名,抢粮仓,粮食、财物多得很,但是军事援助还是必须的,清军不断的供应他们军械、弹药。

于此同时,黄巾军更加广泛地出击,袭击各地的大名。凡是能得手的,攻破城池就能缴获大批的财物,还能扩大黄巾军。

背靠着清军的支援,黄巾军的装备越来越好,不但火铳多,火炮也渐渐的有了,并且都是便于携带的小型青铜炮,幕府军逐渐失去了优势。已经不是战则必胜了。

在黄巾军的内部开始有精英人物觉察到黄巾军的动向不对,黄巾军的首领们高喊着抗清的口号,实际上不抗清,专打内战。对于这种苗头,岛津元弘早有准备,他早就成立了一个叫做“整肃部”的部门,其成员都是岛津元弘的死党,他们的触角遍布黄巾军的各支部队,坚决抗清的分子早就列入了黑名单。一旦有人露头,部队有不稳定的迹象,整肃部立即出动,用“幕府奸细”的罪名抓捕屠杀这些不稳定分子,有的甚至是部队的首领,他们坚决杀人不手软。这个罪名也合乎逻辑:指责这些奸细们,妄图把黄巾军的队伍拉上前线,直接对清军作战,这就是借军力强大的清军之手来消灭黄巾军!这是幕府的阴谋!这个罪名严密的严丝合缝,无懈可击。这些抗清人士的言行绝对符合这一条指责,因此,杀人有理!

杀了人还要让黄巾军其他成员与“奸细”“叛徒”划清界限,批判他们,以消除他们在部队中的影响,“教育”更多的人要跟着岛津元弘走,要听话。这一系列的手段非常老到。

岛津元弘真不是一般人物,手段高啊!的确是高!

当日奸当到这个水平,真是万里挑一了!

万般无奈的德川家光

召集家臣、幕僚研究对策,面对如此的烂摊子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有人想劝德川家光放弃权利,还政于天皇,清国不是有这一项要求吗?或许还可以挽回、保留日本国的一些元气。但是了解德川的人都不敢说这句话,搞不好要掉脑袋呀!谁敢乱说?

于是,有的人劝德川家光及早经营一下北海道,那个苦寒之地或许是个避难所。

议来议去也就只有这个办法了,德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派出两名家臣,带上五万军队,先去了北海道,做好幕府迁移到北海道的准备。

......

放下日本这一头,我们该说说国内了。

二月初,大都督府给辽宁下达命令:扩军、组建第五师。同时,也下达了黑龙江内河巡视编队做出发准备的命令,执行首次黑龙江全流域巡视的任务,同时为明年在黑龙江流域及兴安岭地区建立政权做准备。为此,朱万化特别指定巡视编队由第四师教官阚文琪带队,并且要带上几名政府雇员,做建立政权的考察工作。

这次巡视将出动一个营的部队,为了运输这一个营的部队,就需要大中型的内河船只十二艘,安装有火炮的内河快艇六艘,辎重运输船六艘,贸易商船五艘,指挥船一艘,总计各种船只三十艘,在这个时代的黑龙江绝对是创纪录的大船队。但是,到了黑龙江上游,恐怕还要弃舟登岸步行。

参加的人员有带队的指挥官阚文琪和他的参谋警卫人员、第33营一个营的部队、考察建立政权的政府雇员、贸易公司的人员,总人数达到了800多人。

为了减轻行军负担,攻城的重炮只带了一门,遗憾的是没能带上重机枪,新试制的十挺重机枪还要三个月之后才能造出来。

跟随这个舰队的还有黄海舰队组建的小船队,这个小船队只有一艘西洋护卫舰和一艘通信快船组成,船上携带一个连的陆战队士兵,属于黄海舰队的陆战二团的。他们是按照大都督府的命令,到库页岛的南端建设一个哨卡性质的小城堡,在库页岛的南端立大明的界碑,目的是防止日本人北窜登上库页岛。这个小城被定名为“南库页城”。

这是因为在清国越来越急迫的进攻面前,承受不住的日本人就有可能窜到库页岛上,毕竟库页岛的南端到北海道的北端只有100里的距离,不算远。库页岛名义上是大明的疆土,永乐大帝(朱棣)之后,大明的官府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到达这里了。到现在为止这里的人口极少,只有几个小渔村,日本武士真的过来的话,他们是低档不住的。如果大批的日本人登上库页岛,再想驱逐他们就比较麻烦了。所以这个哨卡就是防止这种事态的发生。

库页岛的南端与松花江流域纬度相同,但是海洋性的气候使得这里比吉林温暖的多,人员常年驻扎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它的海岸线到了冬季是结冰的,所以在冬季里,船只很难靠近。冰封的这一段时间里,哨卡里部队的补给就断绝了,只能靠储备过冬。如果人数不多,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克服的。

巡视船队于三月中旬从海参崴出发,途经库页岛的南端时,船队协助了守卫库页岛的陆战队登陆,然后他们就向北奔黑龙江的入海口庙街而去。

二月初五,朱万化收到济南大都督府的一份加密电报,要朱万化尽快回到济南,原因是陕西巡抚洪承畴的信使来了,洪承畴信中要求秘密到济南会见朱家父子,有要事相商。什么事情洪承畴没有说,但是电报中朱大典估计与陕西是否执行宪政有关,因为在陕北植树、种草,改变环境的重大举动,离不开政权的改革,没有好的政权框架几乎无法实施。

才回来没几天的朱万化又要返回济南了。

--- 第332章完 --- 卷四:九州风云 结束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