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330章:清国版闪击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330章:清国版闪击战

崇祯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清军与日军在本州岛的南部大战。派遣军国防军团的炮火有力的支援了清军的作战,消灭的日军的火炮和大批的有生力量,清军的大队骑兵乘势掩杀,日军也很顽强,匆忙间组成军阵抵抗。

日军的火炮都被消灭了,残存的火铳也不多了,但是还有,火铳的有效杀伤射程在五六十米的范围内,因此冲到近前的清军也有不少被击中落马。老式火铳射速慢,面对快速的骑兵只能开一枪,所以很难阻挡住马队的冲击。

清军是装备了大量的手榴弹的,所以双方的部队尚未接触,一批手榴弹就像麻雀一样飞入日军的战阵,随即爆炸声就响成了一片,造成日军的大量伤亡,也搅乱了日军的队伍。一万人的清军骑兵队列是个三角形的形状,它像利刃一样切入了日军的军阵。

骑兵对步兵本来就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清军的先进装备——三眼铳,它的作用有点像冲锋枪,临近交战随时可以发射散弹,也不用瞄准,一打一大片,缺点就是射程近,有效杀伤距离只有20米。三眼铳挥舞起来就是狼牙棒,在冷兵器战场上,一寸长,一寸强。带尖刺的三眼铳头部分量很重,加上马匹的速度,一棒子打下去,就是有盔甲也抵挡不住。清军的马刀都是朱家工厂的产品,钢口好,韧性强,分量适中,绝不弱于日本的武士刀。日军再顽强也抵挡不住这一万骑兵的冲击。

时间不长,清军的万人马队就杀透了日军的战线,稍事歇息,整队之后又杀了回来。就这样反复冲杀了两遍,日军就彻底混乱了,再也抵挡不住,开始四散奔逃。

对于这种阵势,代善是老于军伍之人,当然极善于抓住时机,他指挥全军漫山遍野地杀了过去,骑兵追击溃散的步兵那就是虎入羊群一般。

这一战杀得血染山野,十几万日军死亡过半,逃走的也不成队伍了。

清军在战场缴获了大量的武士刀、火铳和火炮,经过清点,日军的大小火炮居然有五十多门,这要不是国防军团的反复炮击,压制了日军的火炮,如果让这些火炮发挥作用,真不知道要造成清军多大的伤亡。看着摆放成排的火炮,代善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真是后怕呀!这要是冒冒失失的冲上去,后果不堪设想。

清军与大明作战时就是习惯**的,但是代善的风格却是比较稳,他对于突袭过快还是有顾虑的。因此,当清军进攻的初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时,进军动作就有些迟缓了。

在这一线阻击的日军应该是日本的主力部队了,据清军的侦查情报,日军大约有四五十万之众。为此,代善还要求皇太极给他增兵。皇太极知道此战的重要性,毫不犹豫的又增加了三万蒙古兵,使本州岛上的清军数量达到十万。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李定国又提出了自己的新建议。

李定国是派遣军国防军团的参谋长,当然就是顾问团的成员,一般的军事会议都要参加的。

他说道:“代将军,末将有一个见解,提出来供将军参考。”

“小李参谋长请讲。”

李定国确实太年轻了,像一个半大孩子,所以代善在称呼之前加了一个小字。

“代将军,敌我双方在这里交战,日军的主要兵力定然集结在前线,他们的后方就要空虚了。在二十五日的那次大战中,我军骑兵多次杀透敌阵,倘若有一支一万人的骑兵,不是反复冲击敌阵,而是不顾当前的战场直奔其后方,我国防军团同样派出一支快速的火力支援队跟随,支持其作战,挺进两三百里,或者直接攻击冈山城,占领冈山,那么现在的战场态势将如何呢?”

这个假设太有水平了,敌方几十万大军集结在前线,倘若其背后有一支强军,不要说两面夹击,仅仅断其后路,截断粮草和援军,其前方的部队将不战自乱,那不就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态势吗?用现代的战术词汇说就是闪电战,或者叫大纵深突破!李定国有那个水平吗?

历史上的李定国堪

称军事奇才,其作战不墨守成规,常常出奇制胜。张献忠第一次入川被秦良玉打得大败而回,第二次入川又碰上了秦良玉。这一次,乱民军的领兵将领是李定国。秦良玉的白杆兵在当时就是一支百胜之军,百战百胜,还未尝有败绩。但是遇到李定国竟然全军覆没,从此就没有了白杆兵!李定国的作战过程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我们也不得而知。

明朝灭亡后,李定国依附于南明政权,在湖南大败孔有德之军,逼得孔有德自杀身亡!其后,面对清军猛将尼堪(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的儿子),李定国设伏全歼深入西南的这一支清军,并斩杀尼堪。这是清军入关取天下的过程中少有的一次大败,并且是唯一的一位阵亡的亲王级的将领。

这些战绩古之名将不过如此吧?

但是李定国也有缺点,他不善于处世,人际关系总是搞不明白,无论在那里他都是被排挤的对象,始终受到当权者的打压,终生不得志。即便张献忠认他为干儿子的时候,也是受到其他“干儿子”们的打压。

现在的李定国在台湾的军校学习了一年半,对于现代的热兵器的战争也有了认识,其战略战术思想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他提出一些现代的先进战法就不足为奇了。

李定国的见解代善也能理解,因为崇祯三年那一次清军入寇中原也是类似这种战法,当时的皇太极就弃身后的宁远边军于不顾,直接深入到京畿地区。

不过仔细的想来李定国的谋略完全有实现的可能,并且一旦形成这种战场态势,对于清军的好处可就太多了。对于东瀛这种狭小的地域,被包围的日军没有回旋的余地,冈山以西地区几乎可以不战而得,剩下来的战斗就是对于残余日军的清剿问题了,皇太极定下的第一阶段战役就可以轻松实现。

想到这里,他就要重新评价眼前这个半大孩子了,看来国防军任命他为参谋长是绝对有道理的,自己用年龄取人的确是小看了他。

他说道:“李参谋长的话有道理,但是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我们如何补救呢?”

称呼中的“小”字去掉了。

“代将军,现在也不晚。我们组织一支突击部队,要突出快速行军的能力,快速突击前进,直接攻克冈山城。并且以冈山城为依托,四处出击,加大打击日本人后方的力度,把冈山地区彻底搅乱。我们的大部队随后跟进,一路清剿。则本州岛上这四五百里的地区一鼓可定。”

“好!那就有劳李参谋长了,请你仔细的为我谋划细节,计算兵力,做好准备,三日后就按此计划实行!”

二月初二,清国版的闪电战在本州岛上实施了。

清军依旧是大队人马攻击前进,遇到阻击后,炮击、骑兵冲击,都是老一套了。但是这一次有了变化,到了骑兵第二次杀透敌阵时,国防军团的一个轻装火力编队跟随着一起突击过了敌阵,他们没有杀回来,而是绝尘而去,带队的主将就是李定国。看到这个情况日军不解,也有点慌乱。

清军一万五千人的快速部队,在一个国防军团的火力分队配合之下,对日军空虚的后方展开了快速的突袭,李定国被临时任命为带兵的主将。日军阻击战线的后方太空虚了,或者说,日军战线的纵深不够,他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到达了冈山城。

正像李定国设想的那样,冈山几乎是一座空城,守城的日军非常少,国防军的炮火打开城门之后一个冲锋就进了城。当然了,屠城之事就免不了了,特别是李定国做了主官,他是知道监军大人的意图的,因此,比清军将领的屠城进行的更加彻底——凡是见到的,一律杀光。

有冈山城在,清军得到了休息之地,粮草给养有有了充足的补充。得到充分休息的清军开始四处出击,清军鞑子兵们执行的是李定国制定的“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日军的背后成了一片火海。

清军在日本作战一般执行的是两光政策:杀光、抢光,但是不会

烧光,因为这些房屋建筑清国是要接受的。李定国现在是敌后作战,形势不同战术就不同。

这次的三光政策用到了日本人的头上!

这一态势使处于前线的约四十万日冠军彻底瓦解了,几十万部队的后援被切断,军粮立即就陷入了危机,援军更是没有指望了,连向后逃跑的路也被堵死了。代善出动自己所有的部队开始大规模的清剿,慌乱的日军成了乌合之众,有一部分乘混乱之际取得一部分船只逃往四国岛。

由于海峡狭窄,这一地区并没有完全占领,日本人的火炮也比较多,所以国防军的海军并没有封锁这些海峡,这也给逃脱的日军创造了条件。逃跑的人群中就包括的大部分日军的上层人物。

代善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彻底的占领了冈山以西的地区,提前完成了皇太极下达的第一期的占领任务。此后将停顿一段时间,让清国消化占领区。无非是减丁、建立政权、分配土地、房屋、奴隶,对于残留的日本人进行奴化教育等等,恢复秩序,恢复生产。他们这一次在本州岛上占领的地区略小于南满岛的面积,按照清国在南满岛的做法,消化这一地区至少也要三四个月以上的时间。

李定国是细心之人,他占领了冈山之后,对于俘获的日本人,他会找出关键的人物进行审讯的。在日本国作战,由于语言、服饰、习惯差距比较大,敌后的情报几乎没有,李定国的目的就是获取情报。

对于军事情报所有的军事家都会重视的,清国的将领也不例外。他们在对大明的作战中,情报就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到了日本,他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不同民族之间打入奸细难度较大。何况清军的杀戮残酷,日本人反抗情绪也就严重,日本人也就不好收买。另一方面,清军得到国防军团的助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也就不太需要情报了。因此,惯于利用情报的清军几乎完全放弃了情报工作。

李定国感觉到了这个缺陷,所以作为军事顾问的他,反倒越俎代庖关心起情报来了。

这一关心,还是有所收获的,他知道了冈山的守军虽然不多,却是两股势力组成的。除了日本幕府将军一系的日本官军之外,另有一股被诏安的造反派,名叫黄巾军,这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头上,或者脖子上都扎着黄色的头巾,在冈山的将领叫做石田三成。属于造反派中的中下级头目,黄巾军的总头目叫做岛津元弘。听到这个名字就应该猜到,他是九州岛萨摩藩家族的人。是的,他是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的远房亲戚,按辈分应该是岛津家久的叔叔,是个没落的大名,势力极其弱小。清国占领了九州岛,他也就随着其他的大名一起逃离了九州岛,岛津元弘流落到了四国岛。

在家族内长久的被歧视,造就了他的叛逆性格,流落中他连大名也做不成了,几乎成了浪人。不甘于寂寞的岛津元弘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日本已经混乱了,混乱之中出了山贼强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日渐没落的生活使岛津元弘更接近于平民,因此也具备了许多平民思想,他的造反就带有“杀富济贫”的性质,在他的周围也就聚集了很多武士浪人,也有很多平民。支持的人多了,就使他尝到了甜头,他知道要坚持这个方向,要提出一些口号,号召更多的人跟着他走。在这种背景下,他就提出了“废除大名,还财富于民众”的口号,同时他还指责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不抵抗,把九州岛拱手让给了清国人,他给岛津家久起了一个“不抵抗大名”的外号。

大名压迫民众是日本社会的顽疾,世世代代的大名作威作福已经成为习惯,大名的生活也日渐的腐败堕落,因此,他的这个口号还是很得人心的,处于武士底层的浪人也同样支持这个口号。

就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黄巾军的势力横扫了四国岛,成了危机四伏的日本国内的一股势力。黄巾军的矛头实质上指向了德川幕府,只是没有提出“打到幕府”的口号。

--- 第33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