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86章:奇怪的民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86章:奇怪的民俗

崇祯六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在北九州城西侧的石峰山,黄海舰队的一个陆战营全部登陆。这时石峰山的山顶上传来了枪炮声,应该是抢占山头的一个排遇到了敌情。营长命令一连守卫登陆场,其余的全部上山前去支援,全面占领山顶,注意搜索消灭山上的倭寇,特别要注意岸防炮,炮台要全部占领。

山顶上有倭寇的一个观察哨,已经被消灭。天色已经大亮,从山顶上观察,北部半山腰的两处炮台十分明显。待大队的士兵上山之后就派出部队搜山,分别占领这两处炮台,战斗是轻微的,因为炮台的倭寇都跑了,全面占领山地十分顺利。

全面占领石峰山之后,重新选择了修建临时码头的地点,用浮箱快速的修建栈桥式码头。派遣军国防军团首先登陆,配合陆战营建立石峰山的防御阵地。然后是清国骑兵下船选择地点建立营地。最后是辎重卸货,建立仓库。

海军舰艇、船队全部靠近石峰山附近停泊,暂时没有执行封锁海峡的任务。按照计划应该是在夺取北九州城之后,才封锁海峡,原因是海峡的两侧肯定有岸防火炮,现在去巡逻就是毫无意义的炮战,并且可能发生战损,这都是毫无意义的损失。占领北九州城之后,海峡南岸的炮台就全部占领了,路基的火炮可以参加对北岸的炮击,陆地火炮要比舰船上的火炮打得准,炮击效率更高。北九州的海峡太窄了,它更像是一条河流,平均只有三四里的宽度,最窄处只有两里(1000米)。迫击炮、直射火炮都可以轰击对岸。

清国的部队都下了船,六千人的部队也不少,整个石峰山北侧,从半山腰到海边上都住满了兵营,这个山还是太小了,东西长度不过10里。

派遣军国防军团和陆战营都有工兵,这些工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水源,俗话说有山就有水,石峰山虽然小也是有小溪的,这些小溪就要保护起来,挖掘便于取水的蓄水池,上游要加以保护,立上标记,嘱咐清兵的军官派兵看守,清兵的军官们不理解,水源还要保护吗?再说山下就有大型的河流,水多得很!

没办法,只好让毛承祚对多尔衮去解释,毛承祚说:“倭寇非常歹毒,上游不在我们控制之下的河水是不安全的。为了部队的安全,你要对属下解释一下,为了这么多人的安全,这一条必须执行!”

多尔衮是经常带兵之人,他理解,但是也有点不以为然,没那么严重吧?

小溪是有限的,缺少的地方就要打水井,工兵们手里有打井的设备,选择合适的位置,井深七八尺(两米)左右就见水。蒸汽机的动力,用钢管往下凿,只是半天时间,十几个水井就打好了,安装上手动压水机,就可以用水了。这一套打井的办法,也引来不少清兵围观,机械的东西他们还是头一次见到,分外的新奇。多尔衮心中想的就多了,难怪国防军厉害,看人家这个装备就是不一般,清国上下能人也不少,有谁想过这些事情?差距太大了。

国防军的军需、辎重兵开始给清兵发装备,这些装备很简单,就是新式火铳、新式三眼铳、手榴弹,子弹,三眼铳的木头枪杆都是安装完毕的,拿过来除去油就可以用,按编制发下去就行了。

还有一些装备是多尔衮没有想到的,协议中也没有,那就是指挥千人以上的军官都配发千里镜,多尔衮、阿济格二人配的是双筒望远镜,其他的均为单筒望远镜。这是指挥作战十分有用的东西。

清国士兵扎营的时候只有高级的军官有帐篷,是类似蒙古包的那种,其他人都是因陋就简,现场找一些材料搭个窝棚,在夏季,大多数就露天宿营了。士兵歇息不好会影响战斗力的,所以国防军就为他们特制了一批简单的帐篷。两根钢管支撑起帐篷的顶部,四周用绳子绑定,每个帐篷可以住十多个人,拆卸后一匹马就可以托运。也是不得不简化,因为清国总数有十几万军队,那就是数千顶帐篷,数量很大呀。

还有行军锅,清兵没有这个装备,他们也没有炊事兵。正常情况下,清兵作战都是带跟役包衣的,士兵们自己带干粮自己做饭,每个士兵都有数匹马,用于驼运这些东西,因此他们一般都没有辎重队。但是到了日本就没有这个条件了,船只的运力有限,每人双马就是极限了,跟役更是不可能。所以他们就要设专门的炊事兵了,他们自己的锅灶制造水平低,五花八门,设么样的都有,影响做饭的效率,所

以国防军就要为他们装备一匹马可以驼运的一套锅灶,可以供约两百人使用,国防军的士兵还要教给他们架设的方法。否则饭吃不好如何打仗。

征日派遣军计划在这里要休整三天左右,主要是看清国派遣军休息恢复的情况,和新装备的适应性训练的情况。所以这两天营地里就不断的传来“砰砰!”的射击声,间或还有手榴弹的爆炸声。

......

故事说到了日本,就要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一点日本的基本情况,也算是必备知识吧:

日本现在处于江户幕府时代,当前的将军是德川家光,他的个子出奇的矮,据说只有一米四。

幕府时代就是武人的天下,所以日本的社会结构就是:武士、农民、工商,最下等的就是屠户、妓户、贱户等等。他们与大明社会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没有知识分子做代表的士绅阶层,代替的是武士。所以整个国家就是用尚武精神支撑着。

只有武士才可以带刀,反过来说也对:带刀的都是武士,武士可以贵为大名,或者做家将,混的最差的就流落街头了,这就是浪人,所以浪人就是破落的武士。武士再破落,其身份也高于农民(包括地主)、商人、工厂主。

偷偷的说一句,武士有一个很奇怪的权利(幕府给的),平民的女人武士可以随意的占有,一般就是在大街上拉过来就干,能够拉到小巷子里就已经很文明了。这是权力,反抗者就是犯法!

按照中国人的道德规范,浪人就等同于无法无天的流氓。

幕府时代的官府统治机构与大明的区别就更大了。

首先说最高的天皇。“天皇”一词来自中国,就是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与武则天并称二圣(从673年到688年),李治称为“天皇”,武则天称为“天后”,这个称号就传到了日本,于是日本在公元680年前后就有了天皇。与中国的朝代更替不同的是,日本的天皇从产生时起,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始终就没有变化过。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天皇极少掌握实权,除此之外就是,他除了皇帝的身份,还有宗教领袖的身份,类似于藏传佛教的活佛。这是笔者胡乱揣测,说笑而已,不可作为根据。

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才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将军”的称号是要得到天皇的任命,当然这种任命只是形式而已。将军之下是大名,大名必须是武士身份,当然能作为大名的,是武士中的极少数成功者,大名名义上是将军的家臣,大名的封地,或者说他占领的地区就叫做“藩”所以拥有“藩”的大名又叫做“藩主”,日本的藩非常多起码在100个以上,仅仅九州岛就有三四十个。有的藩非常强势,甚至不把将军放在眼里,九州岛上的萨摩藩就是这种很强势的藩。征日派遣军登陆的地点就属于福冈藩的地盘,福冈藩也是一个很强的藩。

总之这时的日本就是以武人为尊的,变了味的奴隶制社会,武人地位高于文人是他们的传统(日本没有文人阶层)。经常听说的“武士道”,它不光是一种作战精神,它更主要的是支撑日本社会的精神支柱,相当于“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所以日本从历史传承上就是尚武的,已经深入骨髓。

在“文”的方面除了吸收中国文化之外,很少有什么建树,文人没有社会地位。日本在幕府之前曾经仿效唐朝的科举制度,但是仅仅昙花一现,也是由于时间太短暂,所以一般的观点是:日本从来就不曾有科举制度。从有了幕府之后日本就断绝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基础,当然也就没有纯粹的文人。因此,也就没有以诗词歌赋、文章史籍为基础的文人阶层,再延续下来,日本从来不曾存在士绅阶层,中国政治中的“重文轻武”在日本完全没有存在的可能。没有文人的阶层如何“重文”?

这是日本侵略、扩张本性的由来,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本性难移”四个字可以深刻的说明之。

日本人名字叫三郎、四郎的很多,这里又包含了两个日本特有的民俗。头一个是,日本是长子继承制,家族的家产、房屋、土地等等都由长子继承,其他人就是扫地出门了,至多长子能赏给他们一口饭吃。其二,是有地位,有财产的人才有名字,其他人统统没有取名字的权利,不过是阿猫、阿狗、老三、老四的叫着。所以日本名字里有二郎、三郎等等,可是绝

对没有“大郎”,因为大郎有权力取个正经名字。当然现代的日本人都有名字了,有名字的历史在日本也就是100年左右。

在伪满洲时期,日本大批的向东北地区移民,他们叫做“开拓团”,那里面的男人全部是老二、老三、老四,绝对没有老大。

最后一点,这个时代日本全国人口接近一千万,九州岛上就有近两百万人,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了。这一时期的其他各国,比如朝鲜、俄罗斯都没有这么多的人口。

......

日本在历史上极少被外族入侵,可能与他们是个岛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征日派遣军大张旗鼓的占了一块地方,并且是富庶的平原上的一块军事要地,日本人不可能没有反应,并且会反应强烈。

派遣军的营地距离北九州城还不到十里,北九州是九州岛上的重要城市。派遣军登陆地点距离福冈也不过一百多里,依照日本人的脾气秉性,反抗必然是极度强烈的。对此,国防军有充分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

零星的骚扰从早晨起就不断的出现,当天(六月初四)的中午从北九州城里就派出了“正规”的军队。这个时代日本人的军队还带有武士文化的强烈印记。说是正规,也不像大明的军队,因为他们从城里出来的军队虽然打着旗帜,但是没有一个队伍的样子,怎么看都是乱糟糟的,连个像样的队形都没有。目视估计,前来挑战的倭寇约三千人,人数不少,也是人山人海的,没有骑兵,估计日本的马匹很少。

登陆九州之前,国防军的士兵们早就反复地接受了教育,对于日本人要使用最强的武力,战场上绝对不留俘虏,投降的也不留。阵地上的火炮机枪这一类的大杀器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倭寇自己撞上门来。

从北九州过来到达石峰山中间有一条宽宽的河道,也可以叫做海湾,有一两里地宽,进攻的倭寇还要渡过这条河。国防军就静静的等着他们过河,过了河再打,想跑也跑不了。

倭寇也是早有准备的,几百条小船从下游过来,摆渡倭寇兵过河,宽阔的河滩都是沙滩到处都可以登陆,登上对岸的倭寇就开始冲锋。

日本人的冲锋也很有特点,武士们打头,高举着武士刀,后面跟着手拿各种武器的士兵,也可能是刚刚集结起来的平民,反正服装不统一,也没有队形。但是有一点,他们有不少火铳,并且多数是西洋原装货,质量还是可以的。所以国防军是不会让他们靠近的,一旦发生近战,日本人的战斗力还是可观的。

不管怎么说,日本人完全没有热兵器作战的思想准备,他们也没有个战法,就是蜂拥而上。

国防军的防御工事是沿着山地构建的,并且炮兵比较多。所以从日寇接近两里的距离开始,国防军的82迫击炮就开火了。

陆战营有10门82迫击炮,派遣军炮营出动了10门(炮营有20门82迫击炮),一共20门炮。并且迫击炮发射极快,如果不考虑炮筒过热的话,一分钟按标准可以打25发。这20门炮都是直瞄射击,那里人多就往哪里打。

山上布置的两门直射炮也开了火,他们的目标是河道里的小船,直瞄射击打得很准,几乎是一炮一个。40毫米的炮弹打小木船,一炮就可以掀翻,木屑横飞,人员落水。

战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日寇不知道卧倒躲避,就是一个劲的冲,每一发炮弹都能打倒几个。战场上血肉横飞,人的肢体和旗帜武器都横七竖八的到处飞舞。即便如此,日寇的冲击力不减,依然有少数突破了炮火的封锁线。

迫击炮是有个最近射击距离的,太近了就到了炮击的死角。所以随后机枪,步枪就陆续的开火了。这么密集的炮火,攻击傻瓜型的进攻者,漏网的本就不多,所以,掷弹筒、左轮步枪和喷子因为射程近,没有捞到开火的机会。于是就派出几个小组,反突击,直到河边为止,目的就是补枪。

也不能说日寇都不怕死,还没有过河的也是跑回去一些,这次出动的三千人基本上交代在这里了。这一次打击使战场安静了一天,倭寇再也不敢出来了。

国防军的士兵们还要处理尸体,不过也容易,扔到河里就冲到大海里喂鱼去了。

国防军的舰艇始终没有出动,对付这种军队也用不着下那么大的力气。

--- 第286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