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5章:河南之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5章:河南之变

这一次冲突,开封军伤亡很大,死亡人数达到了27人,另有20多人受伤。

河南的兵还是知道国防军的火力强劲,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接触过国防军,有的还在剿匪中曾经与国防军并肩作战。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平静的汝州城中竟然有国防军!

这种猜测不完全正确,城中这几个据点中只有通信处是国防军的编制,并且没有几个人,其他的,包括他们遭受打击的曙光银号,这些护卫都是武警编制。

武警的士兵们保护的是银号,又有大都督亲自下达的命令,所以打击的力度大了一些,狠了一点。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及时的阻止了这些参与抢劫的兵丁们的疯狂,让他们迅速的冷静下来,及时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古代的城市都不是很大,银号又处于中心区域,所以这一阵手榴弹爆炸、枪支的射击声音,很快就惊动了陈永福,也惊动了樊尚燝。

陈永福毕竟是军官,不是莽撞的小兵,道理还是懂的,自己的部下冲击银号,问题还是很严重,不好处理,特别是他知道曙光银号就是朱家的,后事更加麻烦。他也顾不得自己的乐和了,立即传令,各级军官头目收拢自己的部下,全部返回兵营,派出亲兵队,上街巡查,维持城里的秩序。他自己也赶紧跑到樊巡抚面前,一是为了请罪,二是请示办法。

了解了情况之后,樊尚燝气的暴跳如雷,这是给我拆台呀!这个烂局面如何收拾?他虽然痛恨这些工商暴发户,但是也要公事公办,在各级官府衙门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清理他们,而不是土匪一样的打砸抢。官府抄家,抄没的财产归官府,兵丁哄抢,财富落入了这些兵丁的腰包,对于樊尚燝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闹到这个份上汝州还能呆下去么?什么事情也办不了了,赶紧走吧!还不知道要惹来多少麻烦,首先朱家那是好相与的?此前朱家除了报纸上说说,始终没有行动,这次可是不好说了。

樊尚燝和刘永福商议的结果是,明天一早,立即撤兵返回。今天天色已晚,快半夜了,要走也要明天天亮啊。吴甡还在80里之外,得到消息也是两天之后了,那时自己已经回到开封了,赶紧想法子元转。

他的观念还是太陈旧了,虽然他听说过朱家的通信手段非常快,总是难于与眼前的事实联系起来,还是以为明天有快马出城给吴甡报信,吴甡得信后如何反应。他哪里知道吴甡已经快进城了!

为了保护吴甡,朱大典命令独立一团(驻南阳)出动一个连前往汝州,团长魏四虎考虑到执行的是保护任务,战车随时可以形成自卫的阵地,所以就出动了一个战车连,这个连随吴甡驻扎在水库。南阳、汝州都是南阳农牧场经常活动的地方,公路修缮的比较好,战车机动很方便。水库到汝州城只有80里,对于马拉战车来说,快速行进就是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常速度也不会超过两个时辰。从汝州城动乱到现在已经有两个时辰了,考虑到吴甡决策的时间,集合队伍准备出发的时间,路上吃饭休息或者意外耽搁的时间,现在也差不多已经到了城外。

事实如此,吴甡已经到了南门外。看到城门紧闭,立即与城内联系,命令城内的部队突袭,打开南城门。阎知府的亲兵队长带队,国防军武警出动一个班配合,对南门突袭。由于此前一直监视着南门,一方面是袭击的突然性,另一方面是开封军被打怕了,又是后半夜的时间,所以突袭顺利,几乎没有动刀兵,就打开了南门。

进城后国防军的战车连迅速控制城内的主要道路和各个城门及城墙,包围了开封军的兵营,吴甡、阎伯之的亲兵队和部分营兵也有400多人。包围了知府衙门,两颗手榴弹炸毁大门后,汝州兵蜂拥而入,把处于慌乱之中的樊尚燝、刘永福抓捕捆绑了起来。然后由国防军配合顺利进入开封军兵营,把一千营兵全部俘虏缴械,动作十分迅速。这也有赖于国防军的军威,开封军没有了头领,那里敢反抗?

......

清理稳定了汝州城之后,吴甡决定向开封进军,他的意思就是乘势控制河南,形成既成事实,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方式上报朝廷。

当他下令出发时,国防军的连长

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道:“巡按大人,我们的任务是保护巡按大人和阎知府大人的安全,其他作战任务,没有军令,下官不敢做主,请大人谅解。”

实际上他已经得到朱大典的命令,作战行动不能超出汝州范围。吴甡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所以他很痛快,说道:“无妨,请代我联络南阳都指挥使钱继功,令其带麾下营兵速来汝州,可否?”

“是!下官遵命。”

整个南阳都已经在吴甡的掌握之中,所以调南阳的兵,毫无问题。此时钱继功麾下的营兵有400多人,再加上吴甡、阎伯之的亲兵差不多也有400多人,另外被俘的开封营兵还可以甄别动员一些人,差不多就是1000人,基本够用了。

最关键的是吴甡手中的尚方宝剑,能唬住不少人,明代通信不便,这把宝剑再用一两个月绝对没有问题。

因此,从九月初二起,吴甡开始在汝州整顿部队,做进军开封的准备。同时命令统计汝州事件的损失,整理开封官军破坏的罪行和证据,这些都要算到樊尚燝的账上。

很明显,朱大典不支持他进一步冒险,朱大典的意思是到此为止,做好善后,稳定河南,恢复河南的经济,消除樊尚燝的恶劣影响,这些工作就要很长时间。无论下一任巡抚是谁,向樊尚燝这种走极端的人是少见的,另一方面,有了樊尚燝的前车之鉴,一般是不会再有这么极端的作为了。

但是吴甡对自己也是有信心的,他抓捕了现任的巡抚,但是理由充分,好好的整理一下各方的证据,一并送到朝廷,拿下樊尚燝绝对有把握,他是巡按御史,干的就是这份差事,是份内之事,并不逾越。借此机会他可以全面掌控河南,这种掌控全靠个人能力,外表是不露痕迹的。

巡按御史就相当于特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检查组,有权利拿下地方官员。不同点是后世的中央检查组是临时指派的,完事就撤,巡按是长期的,永远存在。对于监督地方政府,古代还有一套班子,就是在中央还有对应各省的御史言官,对应河南就有一个河南道御史,他的职责就是监督河南官府,其他省也是同样,这就是朝堂上的科道言官,‘科’我们以前说过了,就是针对六部的给事中。朝堂上每逢朝会,皇帝坐在御座上,下面官员一大片,这些站在朝堂上的官员多一半就是科道言官。

......

至于将来的前景,那就要看形势发展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形势对应什么策略,吴甡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自己的努力看似无形,实则取得了影响大明的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军力是重要的,但是成为一方势力也不是完全凭军事力量。吴甡对于自己很有信心。

两日之后,吴甡带着钱继功的一千多人的队伍,开进了开封城。手拿尚方宝剑临时接管了河南的军政权利,开始平冤狱,整理被樊尚燝错杀、错关、错判、错抄家的商人、工场业主。错杀的给予抚恤,错关、错判的放人,错抄家的就不好办了,抄没的财产能够清理出来返还的实在是不多,不知都肥了谁。只好反过来,抄了樊尚燝的家,多少补偿一些。

这景象倒是真的想戏曲话本里的八府巡按,狠狠地抖了一把威风,民众百姓欢呼青天大老爷!

在樊尚燝反攻倒算期间,制造冤假错案的大有人在,也要一一清理,情节恶劣的就要罢官定罪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就是吴甡掌控河南的工具。

樊尚燝整了一把工商界人士,吴甡又整了一把大小官员,吴甡虽然没有砍这些官员的头,但是那一长串押送京师的囚车,和成车的证据、材料、文案也很可观。囚车中的人犯军政两界都有,这也就说明了吴甡已经顺利的控制、掌握了河南的军队和各级官府。不听话的总有办法让你进囚车,听话的就可以罪减一等,这种事情一般的官员都会,吴甡更是精于此道。

河南的大权到了吴甡手中。

......

这还不算完,吴甡首先整顿军界,河南所有的营兵都整编在一起,一共有3500人,称为河南营,拟任命钱继功为代理总兵官,统帅河南营。

拟任命原营兵游击陈治邦为代理河南都指挥使,统帅整顿河南境内的所有卫所军。

任命官员的权利在朝廷,吴甡最多是推荐,所以只能临时任命代理官员。

吴甡的头一个政令就是宣布河南抵制练饷、边饷,清理前期收缴的赋税,多交的退还,没有交的立即补交。对于那些被樊尚燝免了税的王爷们、大官僚家族们,吴甡命令出动军队强征赋税,敢反抗的就抓,吴甡不敢杀朝廷命官,平头百姓可是敢杀的,你敢抗税我就敢杀头,这种铁血手腕很快就平定了河南全境。吴甡还宣布明年将开征所得税,具体办法将参照山东的有关规定制定细则,到年底公布,明年起执行。这是向不纳税的士绅官宦王爷们开刀了,你们不是想免税吗?我偏要加倍的征收!

但是,吴甡并没有跟着祖大寿学,他没有敢提改制立宪。

现在搞宪政还是太冒失了,朝廷镇压不了国防军,也不敢动祖大寿,河南如果敢称宪政,朝廷可是敢镇压的。即便有国防军撑腰能顶住官军,河南也会乱套,那些王爷士绅们也敢造他吴甡的反。

如果能争取朝廷任命他吴甡为河南巡抚,那才是最好的结果。也要防备朝廷下令调他到其他省任职,那样一来,自己的努力就白费了。退一步说只要自己在河南,河南的事情就是我吴甡说了算!

这两年朝廷大事不断,河南的变化又让朝廷忙活一阵子了。河南巡按御史吴甡的奏疏一到,朝堂哗然,这么多官员同时落马,实属罕见。与此同时吴甡又推荐的大批的接任官员,作为巡按御史有点捞过界了。

有心的官员从中也看出来吴甡有控制河南之意,这在大明的历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此风不可助长。

因为是官员任免,所以吴甡的奏章首先经过吏部审阅,提出意见,然后交内阁写节略呈奏皇上(为奏疏写节略的权利在内阁,吏部是没有权利写节略的)。当吴甡的奏章送到御前时,吏部的奏章已经呈上来了。

吏部的奏章就是有关河南官员的任命名单,这份名单中只有少部分参考了吴甡的推荐,大部分都是自有主张,并且把吴甡本人调任山西,任山西巡按御史。

两份针锋相对的奏疏就同时送达到崇祯皇帝那里。

崇祯皇帝问吏部尚书李长庚:“李爱卿,你提的名单与吴甡的名单出入甚大,何解?”

原吏部尚书闵洪学已经下岗,李长庚接任。历史上对于李长庚的评价是“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评价是很高的。

李长庚答道:“陛下,河南是大明之河南,是陛下之河南,非吴甡之河南。官员任免是吏部的事情,其他臣子可以推荐,最终吏部决之。”

这个话大义凛然,崇祯听着也很舒服,崇祯刚要说话称赞几句,礼部尚书黄汝良说话了。

“陛下,此多事之秋,凡事不可过于拘泥,亦不可孟浪,要看时事变化。此前,清国称宪,辽东亦称宪,此非吉兆。吴甡不轨,已露倪端,朝廷逼迫过甚,倘若吴甡亦在河南称宪,朝廷当如何应对?即便是出兵一鼓而下,就不怕中原糜烂吗?乱民就在近旁。所以,臣以为,朝廷不能逞一时之快,而应该徐徐图之。吴甡所提之官员也是我大明之官员,未必就是吴甡一党,因此,凡是无大碍的均可录用,以安吴甡之心。吴甡本人亦不可调离,择一个恰当官职委任。选出几个要害职位,任命朝廷之忠贞不二之臣,则河南无忧,天下即稳。臣请陛下三思。”

黄汝良平时话不多,但是今天这话很有水平,这番话文白相间,因此略微解释一下:

现在是乱世,决定事情即不能死板教条,也不能草率儿戏,要看清形势。清国和祖大寿都先后立宪了,现在宪政很时髦,如果朝廷逼迫太紧,吴甡也可以在河南实行宪政,朝廷有什么办法?即便吴甡不堪一击,朝廷的大军一到,就把他打趴下了,可是我们就不怕河南大乱吗?乱民可是就在山西,与河南就隔着一条黄河。所以朝廷应该用平缓的策略,不能图一时的痛快,对于吴甡的处置只能慢慢的想办法,寻找机会整治他。大部分官员就按吴甡的名单任命,让吴甡安心。关键位置做一些手脚,任命朝廷可靠的人,吴甡本人更不能调离。这样河南就平稳了,天下就安定了,请陛下多想一想,妥稳处理。

--- 第245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