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26章:修河堤有饭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26章:修河堤有饭吃

三月十七日,安阳以西100里的国防军的军营旁边。

“轰!”

一发炮弹飞出了掷弹筒的炮口,一瞬间,刚刚离开炮口的炮弹,尾部的火箭燃料被点燃了,发出绚丽的火焰,六秒钟的火箭推力,把炮弹推向天际,速度越来越快,人的目力已经无法跟踪炮弹的轨迹了。

远远的天空中,正在落下的炮弹爆开了,散出纷纷扬扬的纸片,在风的吹动下撒向地面巨大的靶标。靶标距离六里,这是宣传弹的最远射程。

这是正在进行的掷弹筒使用火箭增程弹打传单的训练现场,准备进入山西的二营所有的掷弹筒炮手都集中在这里了。一个营的掷弹筒接近100门,每门炮两个士兵。三营的炮手也集中在这里观看,总共400多人集中在靶场。

每打出一发炮弹,指挥官都要对着喊话器讲话,进行点评。从装药数量,射击角度,风力的影响都要一一讲解。

“刚才这一发打得很准,但是没有考虑到风力对传单的作用,两百米的高度,风力可以把传单送到偏离300米的距离。所以炮击时首先要观察风力、风向,才能很好的掌握落点。当风力大的时候,就要加长炮弹爆开的时间延时,使它在接近地面时再爆开,以避免被风吹的太远。狂风大作时,就只能等待,否则风力可以把传单吹的无影无踪。无风,或者风力小,是打传单的最好时机。

好了,下一组,打五里的标靶。准备!”

......

时间非常紧迫,三月十八日二营就出发进入了山西。

从安阳到阳泉,这一条路一直被三营控制着,并且道路经常修整,所以行军很便利。

三营也跟随着进入了一个连,他们的任务是沿途每隔50里建立一个粥棚和宿营地,接待招揽来的民工,同时也向周围的农民宣传,招揽他们参与修河堤的工程。

由于任务重要,进入山西的二营由河南独立团团长魏四虎亲自率领。

这一路的目的地就是阳泉,由于始终保持了与阳泉的联系,供给他们粮食、武器弹药,所以关系一直很好,阳泉也因为武器优良,粮食充足,始终没有被乱民攻破。

有了阳泉这个立脚点,他们就可以以此为中心,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另一路国防军21营,由第三师师长赵四海率领沿着沁河进入了山西南部,路过阳城、沁水向临汾前进。与东边安阳那一路相同,22营也派出一个连,深入山西境内,沿途设置粥棚。

很快,两天后就有了结果,山西一些生活没有着落的农民开始沿着国防军指引的路线向黄河边走来,人数虽然还不多,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黄河北岸开始建立营地收留他们,并且分配到各个工地。

黄河沿岸的河堤修缮工程也陆续展开。朱家的军队很少使用旗帜,但是建设工地上却是彩旗飘扬。不要以为这些彩旗是为了壮声色、提人气、鼓励干劲的,它们是工地的指挥系统,那里需要填土,那里需要石料,负重担子走哪一条路,空载的担子走哪一条路,吃饭在哪里,饮水在何处,厕所在哪里都是用旗帜指明的,如此,偌大的工地才能不乱套。

工地上不但有旗帜,还有乐器,就是悬挂一个可以敲响的钟,或者是一片铁器,起床、吃饭、上工、休息、睡觉都由钟声指挥。

原始的工地也是有秩序的,否则成千上万的人如何指挥?没有秩序就没有工作效率。

山西的中南部,临汾盆地的西侧,靠近吕梁山脚下。

太阳尚未升起,天色已经大亮,春天的气候最为舒适,由于山西地势较高,早晨还是微微的有一些冷。平缓的山坡上已经是一片绿色,小草已经露出的地面,小树和灌木也已经发芽。

在灌木的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正在用望远镜透过树枝缝隙观察着前方。在他们的前方五里之外有一片杂乱的营地,最显眼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各色旗帜,这一片营地很大,占地方圆四五里。中心地带有两个破败的小村庄,已经没有几间房屋了,从大旗和帐篷看,至少应该是三伙以上的乱民队伍。天气不是特别的冷,绝大部分乱民并没有帐篷,随意的躺在地上,聚集在一起,身上盖着破破烂烂的东西,远远的望去就像是垃圾场。

至少有三四面旗子的字能够看出来,一个是“闯”字,另一个是“八大王”,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像个“曹”字,还有一个像是“一条龙”。国防军进入山西时,都学习过,有名号的乱民还是知道几个。乱民中有三个首领拥有这个闯字号,一个是高迎祥,另一个是李自成,还有一个叫做闯塌天。不过这一个应该是高迎祥,因为此时他的名气最大,战斗力最强,李自成现在的名号是“闯将”,有高迎祥在李自成是不敢打出一个字的“闯”字旗的,一定是“闯将”两个字。

八大王就是张献忠,那个看不清的曹,可能是“曹操”二字,就是罗汝才了,“一条龙”就不是特别清楚了。这几伙和在一起可是够猛的。

前面观察的两个人是正副班长,他们身后是一个班的战士,这是一个出击的小组,按照命令一个班是最小的活动单位。这是因为山西的乱民人数众多,一旦狭路相逢,人数少了很危险。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人双马,就是24匹马。马匹都在不远处的山坳中,另有两名士兵看管,顺便喂一些草料饮水。

乱民营地的哨兵最多放出两三里远,他们这里还是安全的,副班长留下观察,班长退到后面开始下达命令:

“全体做好迅速后撤的准备,两名掷弹筒的炮手向前移动,寻找射击位置,用最快的速度,成分布状态打出五发宣传弹,目标就是露天宿营的那些乱民。完成炮击后迅速撤离。”

两名炮手架好掷弹筒,副手伸出手臂和大拇指测距,说道:“距离五里,西南风,微风。”

然后两个人开始注射火箭燃料,五发炮弹全部注射完毕。调整角度、瞄准、发射,“轰!”第一发炮弹打出去了,在火箭的加速下炮弹瞬间就飞向高空。在宁静的清晨,突然的轰鸣,声音显得特别的大。再调整角度、瞄准、发射,“轰!”第二发炮弹又打出去了,同样的动作连续五次,不到半分钟,五发炮弹全部完成射击。背起还在发热的掷弹筒,反身飞速向集合地跑去,炮击效果也没有时间看。这伙乱民是有骑兵的,绝对不能耽搁时间。

炮声惊动了营地,不少人坐了起来,向四周观望。天色已经大亮,空中纷乱飞舞的纸片看得清清楚楚。除了开炮的那一处山坡有些烟雾之外,并没有其他情况发生。

随着纸片落地,大家纷纷的捡起来,凑在一起观看,随后议论纷纷的营地开始混乱了。

首领们也惊动了,自然会有部下送过来落地的传单。传单上不但画着图画,下面也是有文字的,首领们一般还是识字的,再说那图画画的太明白了,一看就懂,这是在用吃饭招揽修河堤的民工。

这些头领中高迎祥的兵力最强,造反的工龄最长,资格最老,无形中就是带头大哥了,所以其他的首领纷纷跑过来讨主意。还能有什么主意?

“赶紧收缴这些图画,有敢私藏的杀!告诉他们这都是骗人的,没有管饭的好事!”

这事情可是要命,人都跑光了不就是光杆司令吗?还造什么反?这可比官军围剿厉害,就连他们的基本造反队伍都不能保证吃饱饭,除了这些头头们有几个能顿顿管饱的?每次打仗都是拿吃饭做奖励鼓动乱民们去拼命,在他们的队伍里天天有饿死的,吃饭的诱惑太大了!这是谁想出的点子,太损了!

这纸片是怎么飞过来的呢?想不通,太诡异了,难道出了天神不成?

高迎祥大声喊着:“派出马队,给我追,抓回来重重的有赏!”

按史书上介绍,高迎祥是比较稳重的人,少言寡语,这么失态应该不多见,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高迎祥的马队可是不一般,在各路造反部队中独树一帜,估计高迎祥当过兵,读过兵书。他的马队组织严密,也经过严格的阵型训练,很有点正规骑兵的样子。无论已经挂掉的第一代造反大哥,还是后起之秀,包括后来成势的李自成、张献忠都没有这种训练有素的马队。

还不仅仅如此,高迎祥的马队是重甲骑兵!在官军中都是不多见的。古代的盔甲可是非常重要的装备,私自制造、隐藏盔甲的罪过等同于造反!由此可见盔甲的重要性。重甲骑兵就等同于后世的装甲战车部队!是战场之王!

朱万化就制造过一批高性能的钢板冲压的前胸后背用盔甲,但是很少使用,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东西太扎眼,让朝廷知道了不得了。

说来也是怪事,历史上高迎祥的重甲骑兵毁在了卢象升的手中,战场就在河南,卢象升的部队有骑兵,也有步兵,历史上没有说是不是重甲骑兵,估计不是,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提过。卢象升是怎么打赢的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高迎祥不死,历史中就不会有李自成的戏份。历史上高迎祥之死是个意外:在他最倒霉的时候,力量最弱的时候,在一处最要命的地形上,碰到了当时西北最猛的人——孙传庭。

这个要命的地形就是子午谷,诸葛亮北伐了一辈子,七出祁山都没有敢走子午谷,魏延因此还嘲笑诸葛亮胆子小。高迎祥从陕南北上仅此一次,就走了子午谷,结果被孙传庭堵个正着,高迎祥全军覆没被生擒,献俘京师,在京城被砍了脑袋。这一战使孙传庭历史留名,孙传庭的兵被称为秦兵,据说在明末排名第二强军,第一是关宁铁骑。

孙传庭的秦兵也很有趣,它的兵源是陕西榆林。在明代榆林就是个大兵营,这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打仗的主,见到打仗的事后脑勺都乐开了花,抄家伙就上,冲锋时都敢玩命,战败了没有投降的,死拼到底,有点日本鬼子的味道,死硬死硬的。这种兵到了猛人孙传庭的手里,自然就成了最强军。

......

国防军进入山西之前是听过教官讲课的,闯王高迎祥的骑兵厉害大家都知道,所以指挥的班长很紧张,命令打完炮就用最快的速度撤退,一分一秒也不耽搁。国防军的军力再强,一个班十二个人能有多大的力量?所以只能玩儿命的跑,好在是一人双马,跑得确实快。

可以预料的是高迎祥、八大王之流的队伍大概保不住了,基本上是一哄而散的结局,除非首领们有足够的粮食,让他们顿顿吃饱饭。这绝无可能,有饭吃谁还造反?

这几发宣传弹着实厉害!粮食也是武器,有时候比刀枪厉害的多。朱家手中握有粮食,在大明的土地上将无往而不胜!

--- 第226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