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18章:攻克赫图阿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18章:攻克赫图阿拉

正月二十日中午,随着一声炮响,赫图阿拉城的战斗打响了。

在炮兵阵地的后面有一个高高升起的气球。在气球的指挥下,迫击炮开始了非目视,间接瞄准的炮击。

间接炮击弹着点的计算有三个要素,这就是:发射药装药量、左右角度瞄准和炮口仰角大小。在炮兵阵地上的所有火炮都要动作一致才能把炮弹打到同一个地方。

装药量控制射程的远近,一般同一次的炮击不会改变,除非需要更换不同距离的目标,各炮装药相同射程就相同。

炮口的仰角是靠射击之前用重锤调整炮架水平做到的,阵地上所有的大炮都各自调整水平以后,仰角就一致了。

但是左右角度,就是方位角的瞄准就有学问了,间接炮击看不到目标如何瞄准,使所有火炮指向同一个方位呢?

办法是:在炮兵阵地的前方竖起一个靶子,作为标准的第一门炮瞄准这个靶子作为方位的原点,就是方位角等于零。操炮手要大声的报出自己的方位,其他炮位根据自己相对第一门炮的位置计算出修正角度值,确定自己的方位原点,也要大声的报出自己的方位,这就是炮击之前炮兵阵地上喊声一片的缘由。有了方位原点,当指挥官报出方位角之后,各个炮位调整方位角,所有的炮口就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了。

所以,当炮兵不能是文盲,除了识字之外,方位角的计算是基本功,必须又快又准。当然了,炮兵们也都有一套专用的工具和算法,还有辅助表格,以加快计算速度。作为指挥者还要计算观测侦察兵的角度到炮兵阵地角度的换算,因为通常观测员是看不到炮兵阵地上的标准靶子的,他的方位是另外一套标准。现代的炮兵绝大部分是间接瞄准射击,都是要计算的。

炮兵阵地各门大炮的摆放位置、间距都是很讲究的,其原因就是为了方便计算,各种炮位的演练也是进行多次,所以实战时能够很快的进入炮击状态。

国防军的观测气球位于炮兵阵地的后方,与火炮使用的是同一个方位角,这就减少了一次计算。

以上是进入计算机时代之前的炮兵技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度发展之后,一切都由计算机代劳了,已经不需要这种繁琐的操作计算,操作的炮兵也可以“傻”一点。炮兵阵地也就变化了,不必把所有的大炮集中在一个阵地上,同样可以统一指挥炮击。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同一个炮击任务的炮兵群必须集中在一个阵地上,否则无法协同。

......

随着第一发炮弹打进赫图阿拉城,国防军的攻击就拉开了序幕。

“轰!”一团火光中炮弹爆炸了,弹着点是一片荒野。

赫图阿拉城不大,人更少,稀稀落落的没有多少房屋,绝大部分是荒凉的山野。本来比较平整的土地是可以耕种的,但是后金鞑子是不懂农耕的,所以大部分田地只能荒芜。

看似漫无目标的炮击,实际上是有目标的,观察员瞄准的就是城中一座最大的宅院,那里显然应该是鞑子头领的所在位置,擒贼先擒王,第一炮击目标就是鞑子的指挥机构。间接射击是需要试射修正的,一般需要两三发炮弹的试射,所以只有第一炮位的一门炮开炮试射。

“轰!”经过修正后又是一发,第一发打远了,第二发偏左,但是击中了一处民宅的院落。院子里的一棵大树被拦腰折断,院墙轰然倒塌,房屋也被掀掉了一角。

“轰!”又是一发,这一次准确击中了目标的院落。

一发一发的炮弹虽然不多,但是爆炸力也足以震撼鞑子兵,那个大院落中开始有人跑动了,看来是慌了神。

试射完成,接下来就是十门炮的齐射了,而且射速极

快。每一门炮打上三发就是30发炮弹,一个小小的院落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就被夷为平地了,只剩下残墙断壁,里边的人如果能活着出来那真是命大了。

炮击开始以后,南门外的国防军士兵就开始向前运动,因为赫图阿拉城中没有大炮,所以100米的距离是安全的。一个连的士兵运动到城下,各种枪炮就都可以自由射击了,机枪步枪没有打出几发子弹,城头就没有人了,只要有中弹倒下的,其他的鞑子就会一哄而散,没有站在那等死的。所以步枪失去了目标,只好停止射击。

“直射炮,击毁城门!”一声令下,两门20直射炮只是各自打了一发炮弹,小小的城门就成了粉碎的木屑。城门太小了,就像大一点的宅院大门。又打了两炮,城门的门框连同周围的乱石墙都打飞了。南门并没有城门楼,只有门框和两扇大门。

掷弹筒也纷纷的向城内吊射炮弹,这纯粹是盲射,在山下的位置,上面的情况根本就看不到。

迫击炮阵地上的炮还在射击,现在的射击目标是集中的人群,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遭到炮击。

终于气球观察哨打出了南门已经安全的信号,连长一声令下,一连的士兵沿着台阶冲向了南门,现在已经没有门了,就是一个豁口。冲击的士兵极顺利,进入南门后左右散开建立阻击阵地。大队的士兵开始进入城内。

国防军的攻击有意避开了北门,炮击时也故意让开北门,目的就是促使鞑子们快点逃走。

估计鞑子的首领人物在首轮炮击时已经身亡,所以没有人指挥的鞑子乱哄哄的从北门出逃,没有一点组织队形,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还赶着车牵着马。毛承祚命令只是远远的射击,催促他们快点撤出去,并没有出击屠杀。面对男女老幼的人群还是下不了手。即便如此,死于炮击的鞑子不会少于两百人。

赫图阿拉城到永陵只有五里。等逃跑的人已经全部出城之后,毛承祚立即下令出城追击。毛承祚站在高处,用喊话器告诉所有的士兵们,为什么要立即追击?应该注意什么?追击的目的是什么?

毛承祚说,逃出去的人有后金的战兵,有普通鞑子民众,也有很多汉人奴隶。追击时使用左轮步枪、喷子为武器,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亡,但是对于手持武器的鞑子坚决击毙。

在城外追击要猛,鞑子的战兵必然会脱离普通民众的队伍,快速逃走,这是我们需要的。在他们没有出城时,如果遭受到打击,他们的队伍也分不开,所以我们要等出城之后的机会。我们的目的是解救其中的汉人,如果我们不追击,这些汉人依然会被携裹而去,继续做奴隶。对于放下武器的鞑子、非战兵的鞑子家属也要追回来,暂时集中看押,等待处理。

出击的终止位置就是五里外的永陵,占领永陵,设置防御阵地就算结束战斗。

一连留守城池,工兵清理出一片民居房屋充作俘虏营,二连、三连出击!

就像毛承祚预计的那样,二连、三连出城后鸣枪追击,鞑子的战兵立即脱离队伍骑马向远处逃去,余下的老弱和大部分汉人奴隶全部被押解回城。追击的队伍不多时就到达了五里外的永陵。

如果军官们不是看过地图,真的不知道这里就是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的坟墓,就相当于大明凤阳老朱家的祖坟。按照大明人的习惯,无论规模大小,应该有一个皇陵的样子。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道的北侧,有一条笔直的道路,长度大约一里。正对着道路的顶端有一个院落,与普通农民的院落没有大的区别,只是门比较宽大,门楼像一个简易的牌坊,非常简陋的牌坊。这就是永陵了。

院子的

正面大约20多米,院子纵深50多米。砖石泥坯的院墙。里面正房五间,砖瓦房,并不奢华,与民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正门开阔,从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供桌牌位香案,显然是祭祀的场所。东西厢房各三间,也是砖瓦房,完全就是民居的式样,里面住的就是守卫陵墓之人。

正房的后面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的两个坟头。

觉昌安和塔克世都是大奴隶主,是女真人中的一股不大不小的势力,他们曾经干过到抚顺城抢劫财物的勾当,被明朝官府处罚过。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还没有屠夫努尔哈赤那样的大罪恶。另外一点,永陵毕竟是后金这一枝族人的祖坟,非罪大恶极一般是不能刨祖坟的,在中华文明中,这一条是犯了大忌讳的。所以朱万化明确指示,不能破坏永陵,并且派兵守卫。这倒不是尊敬后金的祖宗,而是担心有人利用永陵搞阴谋。毕竟从现在起永陵在国防军的手中,一旦有人破坏,这个帐就要算到国防军的头上,最低限度国防军不能背黑锅。但是国防军也绝对不会给他修缮陵墓,原样保留,顺其自然罢了。

......

战后首先是审查俘虏,有汉人奴隶就方便多了,作恶多端的大奴隶主、打手、恶棍统统枪毙,没收财产。然后就是按照民族政策安民,有偿(贷款)分配土地,奖励生产。女真人不懂生产也要学习,今后靠抢劫的生活是没有了。

辽宁军顺利占领赫图阿拉城和永陵。今后一段时间要扩展占领地区,设置县衙官吏、组建武警部队、剿匪,把这一地区纳入辽宁省管理。

有关民族政策的几项措施在赫图阿拉这个小范围实验实施,以便取得经验,为收复东北地区之后的民族工作做好准备。为此,毛承祚暂时留在赫图阿拉一段时间,同时调来一些准备组建官府的行政人员。

改变脑后留一条辫子的习惯阻力就不小,就像满清强迫汉族人留辫子一样。长期生活于后金环境之下的女真族人,以自己的民族地位为荣,觉得高了汉人一等,那个辫子就是荣耀的象征。

但是,在生活的压力下不少人只能委曲求全,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家,还要生活下去,拖儿带女的换一个地方,不是容易的事情,新官府衙门还是给了他们生活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女真族的人也就勉强接受了改发型。

顽固者总是有的。按政策留辫子的有两条出路,一是到后金势力范围继续过留辫子的生活,二是,服苦役,比进牢房还不如。所以这些人就选择了走,国防军也不阻拦,还人道的送给路费,让他们奔抚顺城、沈阳方向去寻找自己的同类,继续过留辫子的生活。真能下决心走的只是极少数,赫图阿拉城中只有三户。

至于汉族的奴隶更是没有问题,他们做奴隶时间都不长,还没有被彻底奴化,现在都是翻身得解放的感觉,不用动员,他们都不会再留辫子了。

户籍登记中的姓氏、名字一项,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个新取的名字只是写在纸上,自己知道就行了,平时街坊邻居还是用老称呼。只有官府称呼新的名字,平民百姓能见几次官府的人。所以这一项很顺利。

学习耕作就更没有问题了,不种地吃什么?打猎的收入并不稳定,何况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猎人。

......

二月十五日,沈阳的情报网传来消息,后金发生内乱,阿敏被杀。

这是可与预见的,严重的粮食危机加剧了内部矛盾。据说是由于原来站在阿敏一方的多尔衮倒戈,造成了阿敏势力的分崩离析,被皇太极使出雷霆手段杀掉了,莽古尔泰病死,大权又回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 第21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