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03章:孔有德投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03章:孔有德投降

十一月七日中午,朱大典带领的二营两个连,过了黄河向北行进了五十多里,朱大典命令部队停下休息,吃午饭。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北方马蹄声轰鸣,这是大队骑兵到达的先兆。同时,斥候探马报告,北方有大约1000骑兵,打头的旗帜上有一个“孔”字。朱大典顿时想到了,这是孔有德的部队。

朱大典渡过黄河之后,就得到朱万武的报告,说是在平原县一带,一营原本布置在两个县城之中,朱万武命令他们出城,按照野战展开队形拦截向南奔逃的关宁军骑兵。但是,他们的队伍尚未出城,就有一队骑兵远远的绕城而过,向南去了,估计有1000人,从时间上判断德州惨案发生之前这支部队已经越过了德州,就是说他们没有参与德州的抢劫。

为了对付这支骑兵,朱大典一直在稳步前进,并且升起气球,向前方和两侧派出大量斥候严密侦查。因为他知道,对面来是关宁铁骑,动作迅速,战斗力强悍,必须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朱大典立即命令二营长指挥,展开战斗队形,准备迎击。在指挥列阵上朱大典不外行,但是,这种火器为主的新型部队的战法他还不是很熟悉,还要依靠基层军官。

很快,对方的骑兵显露了身影,在五里之外停了下来。朱大典手里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奇怪的是,他们遇到敌情,并没有列队展开战斗队形,只是聚集在一起,有不少人都下了马。过了一会就见一个人徒步行进,挥舞着双手,意思是我没有武器,向这边走来,显然是谈判的。

朱家的军队旗帜非常少,像朱大典带领的这样比较大的部队,也只有一面军旗。朱大典本人穿的是军官作训服,与士兵服装相比只是布料好一些,做工更精致,外观上区别不大。朱大典并没有骑马,是乘车而来,此时他已经下车,站在一旁。所以外来的人无从辨认哪一个是军官。

来人走到队伍面前躬身作揖,口称要见领兵的将军。朱大典命令把人带过来。朱大典的警卫搜过那人之后,把来人带到朱大典的面前。外人不熟悉朱家的军衔,辨别不出谁大谁小,茫然的看着眼前这些人。

朱大典笑着说道:“我是国防军大都督朱大典,有什么话对我说吧。”

来人一听,赶紧跪下,说道:“大都督阁下,小人受我家将军委派,请求投降。我家将军是登州军参将孔有德。如果阁下允许,我家将军将亲自前来。”

这是孔有德的第一个条件,准许投降他就过来投降,不准许他就走人。

朱大典说道:“我接受孔将军的投降,但是条件不是他所希望的。你告诉他:信得过我,就可以过来谈一谈,信不过则由他自去。”

常规的投降就是收编,孔有德还领着他那一帮人,就是换个老大,从今以后就跟朱家混了。

朱大典这话就是告诉孔有德,在我这里常规的投降条件行不通,收编继续当将军的事情没有。信得过我,可以过来进一步谈一谈,我不伤害你,信不过,你就走吧,随意到哪里去,我不干涉。

使者回去没有多久,孔有德单人匹马就来到了朱大典的面前,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上一次馈送军粮他们并没有见面。朱大典把他让到自己乘坐的车上,开始了两个人的密谈。

孔有德说:“我真心投大都督而来,有什么要求,请大都督明言。”

朱大典严肃的说道:“孔将军直爽,我也干脆,话我就直说了。将军本人和你部下的将领都要到军校去学习,如果不愿意从军也可以改学政务、经济管理等。将来使用,职务高低看每个人的能力。你们原来的部队是要解

散重新编制的,所以即便将来重新被任命为军官,你们原来的部队也不存在了。但是做军官有一个条件,就是历史上没有重大的劣迹,比如屠杀平民百姓。有这种劣迹的我们可以原谅,不治罪,但是不能从军。对于就职后职务过低的,我会给予补贴,即便无事可做,我也会让你们衣食无忧,每月不低于十两白银的薪饷是能保证的。士兵们有四种选择:一、愿意参军的要经过考核,合格的到新兵营训练。二、发放安置费回乡。三、充作移民去台湾或者辽宁。四、在我朱家的产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孔将军好好考虑一下,如果觉得为难,我建议你带上你的部队返回登州,在孙巡抚的帐下继续做你的参将。我给你两个时辰(四个小时)的时间,此时间内必须抉择。不是我催你,因为这里是战场,你们身后关宁军正在杀来。贵军的位置正好夹在中间。”

“大都督,您的这个条件在下的确需要与部下商议,我知道此地危险,时间不会长。”

孔有德辞别出来,回到自己的队伍,召集一干将领,说明了投降的条件。此前决定投降时,他已经对自己的部下做了说服工作,现在又有了新情况,还需要商议。孔有德转达了朱大典的话,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有的说:“我跟着孔将军,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办。”

有的说:“这乱世之中没有了军队,就什么都没有了,拆散我们不行。”

耿仲明说:“大哥,我们回登州吧,好歹你还领着弟兄们干。解散了部队我们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孔有德劝道:“我的意思昨天都说过了,当今天下唯有金华朱家最强,现在我们投过去是功臣,将来迫不得已再投奔过去就是罪人。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各位可要想好了,不要被眼前的小利迷惑。我意已决,投奔朱家,有异议者我也不强求,也不会阻拦各位的前程。想走的可以带上本部人马,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们去登州。”

耿仲明说:“大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各奔前程吧!大哥保重!”

尚可进(尚可喜之兄)说:“没想到我们兄弟就这样分手了,我还有几个弟弟不在这里,所以不好随大哥走,我和耿兄弟一路吧。”

尚可喜此时尚在登州,所以尚可进要去登州。

孔有德的人马一分为二,耿仲明、尚可进带走300人,向东边的方向去了,孔有德带领500骑兵向朱家投降。这500骑兵解除武装后被送回济南,等待战后安置。

朱大典带队继续向北进发。

投降后的孔有德在进入学校选择去向时,很理智的选择了经济管理,他明白自己的身份,朱家的部队从来不做招降纳叛的事情,与其让人忌讳防备,不如主动找个安稳的营生。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名亲信也都没有选择军校。此是后话。

......

谁知耿仲明这一路又出了差头,他们向东走了没有多远就停了下来。

耿仲明对尚可进说道:“我们不能去登州,登州的孙巡抚与朱大典交好,他们早晚要走到一路。另外,登州完全被朱家包围,连海上通道都没有,即便孙巡抚不投朱家,我们早晚也要落到朱家手里。今日拒绝投降,已经得罪了朱家,日后再归附过去还有好吗?所以我们只能回头投奔关宁军。”

他们离开德州比较早,还不知道祖宽吃了败仗,并且北路军被一分为二,要是耿仲明知道了北路军已经一败涂地,估计他也不会自投罗网。这都是命啊!

尚可进不干了,他不管你投谁去,他只要到登州找他的弟弟尚可喜。所

以他说:“我不算计这些事,登州就是明天就灭了,我今天也要去,我是找我弟弟。你不去登州我们就分手!”

这话干脆,没的商量。

于是二人再次分手,尚可进带了一百多人继续向东走了。无奈的耿仲明带着不足两百人,转向了北方。他这是走了倒霉的运,人要倒霉,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祖宽他是见不到了,能见到几个运气大的逃兵就不错了。

就在它掉头北上的时候,对祖宽的围歼战已经开始了。

祖宽知道很危险了,此前的傲气一扫而光,德州之战输的太窝囊,关宁铁骑被堵在狭窄的街道里,任人宰割,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出了德州,来到开阔的原野上,本想着扳回一局,哪成想朱家的大炮这么厉害。这回算是长了见识了,可也晚了。两万多人的队伍让人截成两段,怪谁?怪他自己,他想抢一把,吃独食,把两万人留在了后面。自己这3000人到现在还剩1500多人,去掉了一半,征战多年也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呀!

现在是后有追兵,前面必有堵截,怎么办?向哪里走?昨晚总算安稳的宿营一夜。这一夜他反复的想着这一个问题,总是不得其解。

他以前就听说,朱家爱民,他不信。黎民百姓算个啥?谁不是得便就抢一把,好听的谁不会说。进入山东之前,朱大典一再警告,他也没有当回事,这回也知道了,这是真的。他如果不动手抢劫,是不会有这个结果的。可是我拉队伍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发财吗?不让抢谁还当兵?他想不通。

更可气的是孔有德到哪里去了,他不是打头阵吗?跑了一天也没见他影子!他回登州了?

向哪里走?其实没有什么好想的了,身后有追兵,想打怕是打不过,北边不用想了。向东、向南都是深入山东内地,即便能跑出一两百里,被包围也是早晚的事。只有向西,走几十里就是运河,只要能过河就是直隶的地盘了。可是能过河吗?不管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最后一招就是投降,他犯了朱家最忌讳的事,朱家还能接纳他吗?

十一月初七日中午,他来到了运河岸边。与德州一样,河里空他妈的*的,没有一条行驶的船,所有的船都停在对岸。桥就不要想了,过了德州,直到黄河也没有桥了。

运河中水流并不湍急,水缓缓的流动,骑兵渡河是很容易的,只要丢弃辎重即可。四蹄动物都会游泳,战马是经过训练的,带一个人过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也不可能了,因为他看到左右两个方向各来了一条小船,没有风帆,冒着烟,船速飞快,并且是铁壳船。船还很远,大炮已经打过来。

“轰!”炮弹的落点距离祖宽10丈(30米)之外,灼热的气浪吹过来,硝烟中倒下了两匹马,没有受伤的骑兵连滚带爬的向后就跑。

“轰!轰!”更多的炮弹打过来。伤者的哀号声四起。这种炮击离开德州时就经历过了,很厉害的!

那船上竟然有炮,并且炮弹厉害,还打的很快,一炮接着一炮。哪一炮都能死伤一两个人马。以前朱家很客气的,都是先喊话,现在就剩下大炮说话了。

没办法,向远处跑吧,但是哪里也跑不了了。人还没看到,一左一右两个大大的球飘在空中,昨天就见识了,那是朱家军队的象征,有气球必有大炮!完了!

死马当做活马医,关宁铁骑是无敌的!总要冲一把!想到这里,他拔出战刀,大声呼喊:“我们已经到了死地,横竖是死!冲出去!整队!小步前进,准备冲击!”

“关宁铁骑,天下无敌!”

--- 第20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