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83章:西北的民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83章:西北的民乱

崇祯四年八月,终于传来了后金攻击大凌河的消息。虽然后金当前的状态与原本的历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皇太极大权旁落,后金也被削弱了不少。但是掌握实权的阿敏依然发动了大凌河之战,此前入侵朝鲜失败之后,缺少粮草也没能阻挡他的野心。

守卫大凌河的祖大寿初战不利,被围困于城中,向朝廷告急。朝廷发出命令,敕令辽宁出兵进攻后金,以牵制后金兵力。同时,命登莱巡抚孙元化派兵驰援大凌河。

这是因为,登莱巡抚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辽东的后金作战,所以朝廷第一个就是调登莱的兵。登莱军中最强悍的就是用原东江镇的辽东兵组成的骑兵队伍,这支骑兵的统领就是孔有德,他现在是参将。所以孙元化派孔有德率领骑兵驰援大凌河就理所当然了。这一切又按照原来的历史足迹走了。

得到消息的朱万化立即发电报给朱大典。朱万化说:

孔有德出兵路过济南时,我们用劳军的名义助他一个月的军粮,就是300石粮食。孙元化现在手中粮食充足,孔有德应该不缺粮,我们在助他一些,就可以避免因缺粮闹出事端。然后派人跟着他,直到辽东前线。按说意外的情况就不应该出现了。如若他依然造反,我们就彻底灭了他。我们山东有两个团的正规军已经训练编制完成,河南还有两个用于剿匪的营,这些部队足以消灭他。

李九成父子已经被朱万化除掉了,王道纯因为倒卖粮食,贪赃受贿被砍了脑袋。现在粮食问题也没有了。如果孔有德依然走上造反之路,那就怨不得别人了。朱万化定然会斩草除根。

......

崇祯四年七月十日朱万杰到达金华,向朱万武转达了大哥的河南计划。朱万武非常高兴,自从朱家组建军队以来,除了浙江本地的剿匪之外,他还没有参加过像样的战斗,这次终于给了他一次机会。

朱万杰拿出对乱民作战的战略战术文案,对照着讲解大哥的各种意见,要点以及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并转交了山西、直隶、河南交界处的地图,和预计主要战场阳泉地区的一个沙盘。

新式的步枪、狙击步枪已经试生产,朱万杰这次带来一批用于测试的产品,正好装备朱万武的警卫部队,通过实战检验枪械性能。

由于钢材质量性能的原因,原来朱家军所配的膛线枪只有半自动一种,但是重量太大,就做成了轻机枪的样子,所以又叫做半自动机枪。这次的新产品改良了枪管质量,减少了子弹装药,使用的是792短弹,有支架。全枪重量只有七斤半,但是射程短了,有效射程700米,最佳射程300米以内。取消了半自动功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没有瞄准镜。如果测试性能满意,将作为作战部队的主要制式装备。这次朱万武的警卫连全部换装了这一款步枪。

膛线枪与原来部队大批列装的左轮步枪比,射击精度高,在正常的射击距离300米以内,不会有弹道的偏差。就是说,只要你瞄得准,就肯定能击中目标。左轮步枪是滑膛枪,只有70米之内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射击效果。第二就是杀伤力大,只要击中要害就能一击致命,盔甲是完全挡不住的。滑膛的左轮步枪一般是击伤敌人,致命的可能性很小,对盔甲的穿透力差。第三就是射程比左轮步枪远了一倍。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每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比不上左轮步枪的射击速度,可是节约子弹就是顺带的优点了。

另一款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的狙击步枪。它使用原来的792标准步枪弹,有支架,带瞄准镜,有效射程2000米,最佳射程1000米以内,重量九斤。这个重量一个人肩扛行军没问题,射击时必须有支撑,双手举枪射击一般人做不到,太重了,当然拼刺刀也不行,他只能用作狙击步枪。可是比

原来的半自动轻多了。

朱万文的妻子已经生产,他得了一个儿子,为此兄弟三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聚会祝贺了一番。朱万杰除了代表大哥祝贺他之外,还告诉他们大嫂也有喜了,正在保胎。同时也转达了希望他早日启程去台湾的意见,说台湾那边很多事情等他去处理,特别是有关火药方面的研究,他不在场,这项工作就停了下来。

七月十六日,经过一番准备,朱万武带了一个警卫连,和他自己专用的一辆指挥车、一辆通信车、一辆炊事车,转道曙光基地乘坐四艘大船,由两艘内河炮艇护航,走运河北上,直奔河南。出发前发出电报,命令在河南的浙江一营和南阳独立营,暂停剿匪行动,七月三十日前到达安阳府城南部择地驻扎,等待他的到来。

经过十一天的航程,朱万武于七月二十七日在范县(河南东北部)下船,七月二十九日与两个营汇合。

......

下面要占用一些篇幅介绍一下与河南有关的,官军对乱民的战争,因为有了朱万化的参与,这些即将出现的精彩的战争就不会再有了。下面的介绍仅仅是抽出主干,次要部分一带而过,我将努力减少繁杂的细节。

崇祯三年西北专门对付乱民的三边总督出缺,朝廷就派了杨鹤充任。

大明的官制中一个省的主要官员是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他们分管行政、司法和军队。三司之上设巡抚,但是巡抚不是按省设置的,一个省有一个巡抚的,也有两个巡抚的,也有一个巡抚管两个省的。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要管几个巡抚。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总督,它只设在重要的位置,如袁崇焕就是蓟辽总督,他下面管五个巡抚。山东巡抚的上面就没有总督。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对于解决民乱的方法,他有一套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因此剿灭乱民应该以招降为主。

看这本小说的人,也会发现,朱万化就是一个元气论者。这本书中他不时的要提到保护国家的元气,可以说杨鹤是朱万化难得的知音。是这样吗?不是的。

杨鹤说:造反的人也是人,保护人就是保护国家元气。

朱万化说:人、知识、文化、资源、财富、农工商业是国家的元气,乱民是元气的破坏者,首先要剿灭他们,铲除破坏者,保护发展农工商。对国家政策进行改革,民富,国家也要富,富国强兵。

不乱杀是对的,但是首恶必杀,不能当烂好人。

杨鹤不区分匪首、胁从一律保护,说他们是“元气”,乱世之中的烂好人,只能失败。

对于饥民要给他们找出路,不是花钱养起来,大明朝没有钱。钱从那里来,从生产中得来。农工商都是生产,打砸抢不是生产,是破坏生产。对于破坏生产的就要干干净净的杀掉。

在当时杨鹤的这个理论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哪有剿匪不杀人的,纯属胡说八道。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这个人就是崇祯。

崇祯之所以委派杨鹤,是因为杨鹤的理论有个最大的优点——省钱,皇上就是缺钱。不花钱,不杀人,不用军饷,不用调兵,就能平息叛乱,太省了!崇祯第一个举双手赞成。

杨鹤的心里不想去当这个总督,原因有二:一、西北乃苦寒之地,闹不好还会丢了脑袋。二、那个理论就是闲来无事吹牛打屁的,他压根不会打仗,去了

干啥?被人打?

但是不想去也得去,吏部提名,皇帝点头,咬紧牙关也得去。

朝堂的大佬们都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平乱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杨鹤这套把戏,也只能忽悠人。

就这样,一脑袋浆糊的杨鹤去陕西上任了。你还别说,杨鹤对工作很用心,很努力,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是当时西北民乱的旗帜。

王左桂、王嘉胤,你不知道没关系,对这二位兄弟,只提一点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不光是这些人,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乱民军,都投降了。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造反的人是为了活下去,为了有钱,有粮食。你给我钱,给我粮食我还造什么反那?

乱民的部队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多。一个团伙几万人稀松平常,十万八万的很正常,这么多人,怎么安置?要多少钱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租税都交不上,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崇祯东凑西凑,拿出了十万两白银,交给杨鹤,让他拿去安置。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但是半年后,把钱都花完了,怎么办?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造反!

杨鹤失败了。崇祯四年(1631),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代替杨鹤任陕西总督的是个猛人,他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末的名将,最后投降了满清。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洪承畴就是这种人。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知道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自己组建的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还好,没有叫“洪军”否则真要跟红军混淆了。据说这是大明的第二强军,排第一位的是关宁铁骑。

对待乱民洪承畴的态度只有一个字“杀”。乱民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就是李自成曾经的老大,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这就有点不地道了,怎么也得等人吃晚饭在剁呀!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洪承畴只是一个“杀”字,这一步与朱万化的策略相同,但是,他没有辅以政治手段,没有去治根本,所以杀了张三又冒出李四,永远杀不完。

剿灭民乱中漏网几个匪首,是剿匪者的功夫欠佳。但不是根本错误。铲除滋生乱民的土壤才是根本。所以洪承畴当时看似辉煌,实际上终其一生的打打杀杀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 第18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