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9章:山东的工商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9章:山东的工商业

粮食危机过去了,朱万化在山东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鼓励工商,发展山东的工商业做一点引路的示范。现在又多了两个旁观者,南阳知府谭镒和河南巡按御史吴甡。他们经常跟着朱万化出行,以便能多看看。另外,他们也慢慢的知道了朱万化的地位,想从他那里了解更多的东西。朱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为中国的复兴崛起出力,也热衷于宣传新的知识技术和思想。他们这是一拍即合,所以奔波忙碌的朱万化身边总有这两个人的身影。

从宋代起,中国的工商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不是元、清这两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国大地,资本和工业革命会首先在中国兴起。

明朝末年,中国的工业、商业并不落后。如果能适当的引导,工业革命就可能出现在中国。朱万化就是秉承着这个理念,想在山东有所作为的。

英国的工业革命起始于纺织业,推动力是蒸汽机。中国的纺织机械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到明朝末年时,是世界领先水平,朱万化又带来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的种子已经有了,能不能发芽呢?朱万化要催化它。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工业、商业的起步也就应该从这里着手。

当时的手工业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和丝织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轧花弹花缫丝等;二是食品加工业,有造酒、制粉、榨油、作酱等,那个时候点心、面包、蛋糕之类的还没有市场;三是植物茎杆枝条编织业,如草编、柳编、苇编、竹编之类;四是烧造业,烧制砖瓦盆碗缸罐等器物;五是造纸业;六是一些地方特产,如鞭炮、年画、假花等。此外还有各种手艺人,木工、铁工、泥瓦工匠。这些手工业产品,囊括了社会生产生活资料所需工业品的绝大部分。

以柳编为例,华北平原到处都有柳树,柳条细长柔韧,是编制的好材料。用柳条编织的筐、簸箕、水罐等是农家生产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柳编虽然简单,却不是人人皆会的,它有专门的生产作坊。南洋热带地区柳树少见,柳编制的产品在那里会有很好的市场。

后世在山东这一带有一种编织产品很红火,那就是草帽辫。草帽辫的原料是麦秆,是小麦生产的副产品。它是用几根麦秆并排编织,像编发辫一样,编成不到一寸宽的扁平辫子,一圈一圈的用针线缝在一起就可以做草帽,所以叫做草帽辫。用它做的产品当然不只是草帽了。他的需求量很大,也是外贸出口的大宗产品。

苇席业一般都是原料生产和苇席编织分离的,他们中间有商人运作。就是种苇人不织席,织席人不种苇而购买原料。

如果仿照苇席的生产方式,有专门的麦草商,收购农民手中的麦秆,这就使农民们多了一项收入。麦草商再把收来的麦秆,雇佣人手作原料加工。先将根和稍截下,卖给农民修盖茅舍(做泥坯时掺入,加强土坯的强度,叫做花秸泥),土坯修建的房舍是年年需要维修的,因此,麦秆的根梢部分总是有人要的。中间部分按部位截成不同规格,再按等级分别扎成束,卖给编织草帽辫的工厂。这样一来,原料种植和手工业生产不但有了分离,而且还由商人作中介,加工原料,专业化更强了。

产品虽小,却体现了资本的商业运作,对人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相信大明朝的人们并不傻,有了这些示范的产业就会开阔人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智慧,新兴的工商业大潮就会慢慢的启动。

把这些作坊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形成工厂。再下力量扩大它的销售渠道,甚至出口贸易。这就形成了产业,就是资本运作的雏形。朱万化在南洋下那么大的功夫,不就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吗?买入粮食,也要有出口商品,这才能贸易平衡。

报纸上可以搞宣传,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干起来,做个样子。别人看到有钱可以赚,自然会跟上来。

纺织更是一个大产业,这是工业革命的摇篮。从原料上说分为毛、棉、麻一类的短纤维纺织,和蚕丝类的长纤维纺织。

以棉花为例,纺织业分为几个大的工序,也可以说是几大产业:首先是轧花和弹花,轧花就是去除棉籽,弹花就是把棉花弹松软。第二步是纺纱,把棉花纺成线。第三步是织布,第四步是印染。至于成衣制造在古代还不能形成产业,因为古代的人都是自己穿衣自己做,这个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

北京城里的老字号很多,其中有个瑞蚨祥,那是鼎鼎大名。可是在现代,你再下力气捧它、扶植它也成不了气候。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卖布的,古代的布匹就到了产品的终端,所以卖布就红火了。到了现代,谁还买布做衣服?都是买成装。服装才是终端产品,所以卖布的就不行了。

这几大产业的每一个,在明代都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机械。关于织布机因为史书上经常提到,大部分人都有个印象。这一部分也很复杂,没有几千字根本说不清楚,过多的描述技术读者也未必有兴趣,所以这一部分从略,就不说了,这里单说纺纱这一步。

最简单的纺纱工具就是纺坠,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它的外形就是像一根筷子一样的棍子(大小也差不多,很多人就是用一根筷子制作纺坠的)下面装一个有分量的圆盘,把线缠在上面,用手一捻,它就转起来。被带动旋转的线把手中的棉花纤维绞成新的,不断加长的线。之所以说这么多,是考虑到城里的年轻人没见过。这个东西现在的偏远地区依然在使用,特别是蒙古草原,西藏高原,牧民的女人们几乎人手一个,它可以纺棉纱,也可以打毛线。

比它更进一步的纺纱工具就是纺车。看过延安大生产的图片、资料、影视的都能看到我们老一代领导人亲自用纺车纺纱的图像。纺车比纺坠先进了,效率至少提高十倍。最先进的纺车是脚踏纺车,生产效率更高。

更先进的是水力大纺车,它最早出现于宋朝末年,最早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到了明朝末年,由于采用了部分金属部件,已经有了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已经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棉花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种大纺车已经遥遥领先于西方至少400年。

在章世勋做为大掌柜的杭州织造厂里。大纺车本身已经采用了多种金属构件对它进行了改造,动力采用蒸汽机,这就脱离了必须依靠水力的限制,速度也更快了。一台蒸汽机可以带动一排大纺车。

这一类纺织机械,朱万化从浙江带来一批,准备在山东择地建设成套的纺织工厂。虽然初期规模不大,示范的作用是主要的。

这里要提一下,在长纤维丝织业中,中国的丝绸业一直是很先进的。陆地上通往中国的商路被叫做丝绸之路,就是因为中国的丝织业很发达。但是,这发达的丝绸业也有不足,作为丝织行业的第一道工序的缫(

sao)丝,却一直是很落后的。缫丝就是把蚕茧的丝抽出来纺成丝线。中国的机械化缫丝直到清咸丰年间才由外国引入,距离明末还有200年。

朱万化是机械的行家里手,但是制造缫丝机首先要懂得缫丝原理。即便是有现成的缫丝机图纸,也要按照当前的机械加工水平修改设计,不懂缫丝原理如何设计?朱万化日夜忙碌不停,哪有时间顾及到缫丝。这个事只能往后拖,说不定受棉纺织机械化的启发,有人会先一步发明制造了缫丝机呢?这种自然的发展强于朱万化这个先知者的强拉硬拽。

......

建工厂就要有人才来组织、建设、生产管理、采购原料、销售产品。不识字的文盲可以做工人,却做不了管理工作。所以,为了大力发展山东的工商业,还要建学校,培养人才。初级的人才培养,可以速成培训。常用字、专业用字会几百个就足以应付。算术的加减乘除必须要会,算盘要会,还要会记账。这些知识几个月,最多一年就可以完成学习。

笔者认为繁体字,或者叫做正体字的学习速度要快于学习简体字,简体字简化了几个笔画,可是增加了识字的难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保卫的‘卫’字,只有三笔,够简单了吧?老师拿木棍指着,一遍又一遍的念,没有几十遍几百遍学童未必能记住,老师还要解释这个字的含义,组词等。不知耗费多少精力才能学会这个‘卫’。繁体字是‘衛’,一共十六笔,够麻烦吧?可是这个字能解释。老师可以这样讲解:这是一个象形字。正中间那个‘口’代表一座城,城的四面各有一辆战车。战车停在城外干什么呢?它们在保卫城市。四辆战车就演化为四个三四笔的偏旁,这就是保衛的‘衛’。多么容易讲解!字义、组词都省了,学童听了也有兴趣,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能有人会说,简化的‘卫’是插在桌子上的一把刀,那就是保卫的意思。我说,那是黑社会老大撒泼耍蛮横,有泼的意思,有蛮的意思,有霸的意思,就是没有卫的意思。

......

朱万化从浙江曙光学校调来的学员可以充当教师,当地再聘请一些读书人学校就办起来了。

社会上现成的读书人是指望不上的,其一,这种人太少,不够用。其二,这个年代的读书人都是奔着科考的前程的,读书读到四五十岁的老童生(还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并不鲜见,老秀才更是多,做官的基本条件是举人。应该说多数的读书人都做了别人的梯子。可是你想收罗他们去当作坊里的账房先生,恐怕很难。‘士农工商’,读书人属于‘士’,工商是末等,地位还不如自耕农。情何以堪!

像草帽辫编织厂这种厂子,只要有三五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办起来。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大量的人员都是劳工。

说到记账这种业务,不得不说中国还是落后的。历史上直到张之洞、李鸿章大力引进西洋技术时才有所改变。在那之前的记账法,就是流水账。看那账本就像看日记,某月某日售出某种货物数量若干,收入银钱多少。通篇的文字记下来,谁看了都头痛。于是,算账便成了学问,一个管账先生一个算法,还摇头晃尾的骄傲得不行,因为别人算不了啊!

后世的借贷记账法,或者更简单的增减记账法,丁字帐等等,既简单又方便,也不难学。只要识了字,学会10个阿拉伯数字,几天就能学会。账目简单明了。

--- 第15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