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8章:谭镒来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8章:谭镒来访

58万石粮食崇祯一句话就拿走了29万石,朱大典苦笑了一下也就算了。整个粮食危机中,朱家出售的粮食有28万石,正好填补朝廷调走的数字。考虑到原来山东的商品粮就略有不足的情况,朱家再销售五万石应该能保证平衡。南洋的稻米很便宜,多买些粮食也是好生意。

准备粮食送进京城吧!29万石粮食折合17400吨。内河的船只大约要装400只大船(要看船只大小),运输量也不小。从黄河进入运河可以直达京城,皇家的粮仓就在通州,运输还算方便。

朱万化和朱大典早就商量过了。这批粮食就算朝廷都要了也没什么。就算放在山东的一半,那也是朝廷的粮食,朝廷一样可以调用的,只不过山东官府用起来方便一点,也可以充作商品粮出售,缓解山东的粮荒。大明朝廷也太虚弱了,朝廷有一批粮食在手也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不是坏事。

在这个问题上朱家父子和朝廷耍了心眼,朝中大臣们光高兴了,就忘了仔细品味朱大典奏疏中的那句话,就是‘乔家拥有如此数量之粮食,如何处置,干系重大,臣不能决,恳请陛下圣裁。’这句话隐晦的说明了:它的实质不是山东和中央分粮食,而在于‘罚没’二字。58万石粮食,那是山西乔家的财产,如果是山东巡抚衙门做主没收了,早晚是个毛病。山西乔家有罪,杀头是一回事,收缴财产是另一回事。以他的罪行应该不应该收缴他的财产,收缴多少,是要给个说法的。这个责任要推给朝廷,朱大典不想去承担。现在皇上说话了,实际上是崇祯皇帝替朱家担了责任,彻底收拾了山西乔家,为朱家报了仇。不知道崇祯可曾想到这点。

58万石粮食这个数目使不少人发懵,也就犯了糊涂。没看到实质问题是罚没乔家的财产。山东的奏疏绕了圈子,把朝廷给算计了!

山西乔家与朝廷的关系,是平民百姓与官府的关系。官府行事中对百姓是霸道惯了的,什么时候讲过王道?乔家囤积粮食,扰乱政局,危害民生,这就犯了罪。官府惩罚乔家时哪个官员还会想到王道,于是就霸道处理了。

有个读者发帖子提到了王道,我知道不少人把‘王道’和‘霸道’弄混了。‘王’字代表国家的统治阶层,代表国家的神器,因此就是代表国家,而非国王。‘王道’简单的说就是国家的法律,依法治国就叫王道。有法不依,目中无法,我说的话就是法律,这样的行为就叫霸道。

平时常说的:“还有没有王法?”就是在呼吁王道,拒绝霸道。

......

朱万化再想,在台湾、辽宁执行比较彻底的新政,在山东执行一些改革,这些做法总要有个依据,就算是临时的法规也行。不然的话就像现在山东的做法了,由巡抚衙门出告示。这种办法不正规,有一言堂的嫌疑,也算是行霸道的一种。今天我执政,我说了算,今天发一份布告,明天发一个命令。不是说行政命令不能发,而是说行政命令不是法律,也代替不了法律。

至今为止,朱万化总是拉来大明律法这个虎皮为自己撑腰,装门面。但是一旦与大明的律法有了矛盾怎么办,所以朱家自己也要定出一份律法来,作为行事的依据。

四月十五日,朱万化找到朱大典,与他商量。

“父亲,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总要有个依据,不能总是被大明律限制。颁布律法是需要权威的,巡抚衙门不行,我朱家更不行。我倒是想到了一个

办法,就是‘民’、‘百姓’,用他们的名义。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就是我们的依据。

前面我说过议会,议会就代表了‘民’。我到台湾,把台湾的议会组建起来,先用它的名义颁布一个基本法,这个法就是我们行事的依据了。与大明律一致时,我们引用大明律。与大明律抵触时我们就引用基本法。”

朱大典思考着说:“我虽然没有想到什么法,但是也感到大明律是个很大的压力,不敢触碰它。你说的办法可行,等台湾的基本法颁布之后,就登上中华日报,然后让辽宁省发布支持的态度。这定然会引起争论,甚至有讨伐的言论。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我在山东声明支持基本法。这个法就可以在大明有一席之地了,也就成了依据。”

这个办法令另朱万化十分佩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此言不虚也。

正说话间家人通报有人递上名刺(名片)拜访,朱大典接过名刺一看,惊异之中带有喜色。随手把名片递给了朱万化,朱万化一看也很意外,来访者不是别人,乃河南南阳知府谭镒。他怎么来了?何事?

朱大典连忙整理衣冠,招呼朱万化一起出迎。谭镒是朱大典的同年,这在大明的官场上是很亲密的关系。同年,就是同一科考取的进士,比同窗(即同学)更近了一步。

到了大门处,朱大典、谭镒两人又是拱手,又是握手拍肩,很是亲热了一番,朱万化也上前行侄辈之礼,一直让到客厅,朱万化亲自执壶,为谭镒上茶。一大套寒暄之后,谭镒说明了来意:

简单的说就是请朱家出兵,到河南协助剿匪。

谭镒说:“延之兄,河南连年灾荒,流民遍地,匪盗横行,已经成了大灾。成气候的大股土匪就有十几伙,小股山贼遍地都是。偌大的河南行省只有我南阳府是个太平之地,这全是仰仗着贵府农牧场的南阳护卫队了。我南阳的匪盗剿灭绝迹不说,农牧场出产的粮食,上缴的赋税,使我南阳府成为河南一省之冠,水利灌溉使我南阳府七八成的土地受益。当年如若贤侄初到南阳时我还是太愚钝了,当时贤侄所言之事我心里是不信的。哪知贤侄所说,毫无虚言,句句实在,到今日已经全部兑现了。说来惭愧呀,我这个知府是坐享其成,成了河南的模范知府。

河南的巡抚、布政使大人亲自巡查南阳,为治理河南问计于我。面对丰收的景象,太平的市面,我哪敢虚言。今天愚弟我就是带着河南巡抚衙门的公文来求延之兄帮忙的。”

说着就把河南巡抚的公文递了过来。朱大典拆开看看就递给了朱万化。

这件事朱家父子曾经有过议论,因为浙江、山东剿匪都有一个边界问题,剿匪剿到别的省怎么办?那都是泛泛而谈,今天这种情况是要仔细的考虑的,不能贸然应允。朱大典处世老到,用不着朱万化提醒。只见他笑呵呵的说道:

“廉直兄远来,一路上车马劳顿,正事不忙。我为你准备了一桌酒席,为你接风洗尘,现在也该差不多了。万化你去看看,催他们快点,酒席就摆在前厅。”

朱万化音声出去了。

酒宴前,谭镒送上了丰厚的礼品,无非是玉器古玩字画之类,丝绸、土特产。收益于朱家的关照,谭镒现在已经很富有了,从礼品上就看出来了。

朱万化知道,他给南阳护卫队下了限令,剿匪不准超越南阳府和到襄阳的交通通道的范围。河南调不动南阳护卫队,

否则谭镒也不会找到这里来了。

朱家的宅院很大,有专门待客的院落,谭镒一行都安排住了下来。安顿客人过程中,在谭镒的随员中居然发现了吴甡(甡,读音shen)的名字,当时他的职务是巡按御史,按说地位应该在谭镒之上(巡按御史地位高,品级低)。但是,由于老友故交说话方便的缘故,首次见面没有出场。看来他和现任的河南巡抚吴光义关系不错,是代表他来的。

吴甡是历史上留了名字的人物,其一是围剿西北乱民,其二是北京的朝廷灭亡前后,那时他已经是朝堂上的一位大员了,其后还有著作传世。朱万化是从历史书上知道此人的,此时不便张扬,佯作不知。

接风的宴会上吴甡露了面。果然能历史留名之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说话条理清晰,极有章法。

朱家父子必然要紧急的商量对策。

朱万化说:“剿匪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必须有对应的政治手段。否则,剿而复生,能有什么用。只不过一时的政绩,最终徒劳无功。”

朱大典说:“过大的改革他们未必能接受,要掌握一个分寸,即能让河南底层黎民的生计有所改善,又让百姓们能够接受,切实的执行。我们毕竟不能干预河南的治理,过头了就有指手画脚之嫌,人家也未必听你的。”

“父亲说的是。兴修水利,推广玉米红薯种植,冬小麦种植,采用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灾荒年中增加一些产量,他们应该是愿意的。给他们推荐一些手工业作坊式的产业,增加他们的财富来源,底层的黎民也能有一些做工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也没有阻力。减租减息可以提,能不能做到就不好说了,毕竟动了他们的利益,并且数额比较大。士绅们到底还是太短视了,其实减租减息,安定社会,对他们有莫大的好处,真的农民造了反,他的万贯家财就都没有了,性命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就要看河南官府衙门了。他们如果想做,阻力不是特别大,毕竟赋税是很少的,士绅们都拿的出来。”

朱大典说:“这个道理要报纸来讲,我们把报纸发到河南去,士绅都是识字的。有见识,识大体的人还是有的,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办才好。”

朱万化说:“父亲,我总结几条,您看是否合适。第一,府城建立邮政,以后逐步向县城扩展,当地官府要保护邮政所。当前的目的就是发行报纸。我们的报纸也要组织一些针对河南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主张。第二,用河南官府的力量去做兴修水利、推行新的农业技术,兴办新的产业之事,并号召士绅们支持。第三,河南执行官绅一体纳粮,号召(不是强制)士绅们减租减息。

他们答应这三条,就能够稳定河南的局面,我们就出兵。我们不要他们出粮饷,但是缴获归我们,充作粮饷。

我们也要准备邮政业务雇员,示范性手工作坊的管理雇员。到府城一级估计要几十人。”

朱大典说:“这三条可以。俘虏中的首领交给他们处置,匪众经过甄别可以充作移民的都送到辽宁、台湾。也要事先警告他们,剿匪可能会牵连到某些士绅、官员。这些我们不处理,交给他们官府办理。”

第二天,朱万化整理了这些意见,形成详细的文案,交给了谭镒,并当面做了解释。谭镒派出信差返回河南,自己就在朱府暂住下来,也顺便考察山东的施政情况。

--- 第15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