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6章:鲁王爷贤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6章:鲁王爷贤明

四月初一,山东各地曙光粮店的粮食交易终于停止了。粮食价格终止在二两五钱一石稻米上。这是大明朝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昨天还热闹非凡的粮店门前一个人也没有了,只有几个店员没精打采的站在门口打哈欠,这一个多月他们也是累坏了。

四月初一这一天,济南粮店的交易量不足两石!朱万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下一步如何走是早就想好了的,但是他还是想和父亲商议一下。他现在已经心服了,朱大典确实处事老练。

粮店掌柜的还是天天来请示粮价。

四月二日定价二两,三日定价一两五钱,四日定价一两二钱,用了三天的时间价格迅速调整到位,然后这个价格就稳定了下来。一两二钱的价格在崇祯四年的北方是偏低的,但是,不离谱。这个价钱使炒作对手无法出粮,其他商户也无法吃进倒卖。因为加上运费,到周边的省份就不赚钱了,除非是缺粮的特殊情况。因为周边省份的粮价也在迅速的回调,在没有人炒作的情况下,粮价高了卖不出去。

但是朱万化告诉朱宝森,紧盯着粮食市场,一旦发现有人用低于我们的粮价出售粮食,立即压价到八钱!绝对不能让对手出粮!

该狠的时候就要狠,不给对手丝毫机会。

任何政权都不会允许奸商的炒作危害国民的生计,大明的律法自然也不会例外。朱家在山东是掌握很大权力的,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商战中战胜对手,还会使用手中的权利狠狠的打击奸商,首当其冲的就是乔家在山东的屯粮。

在朱大典的书房里,朱家父子也开始商议如何行动了。

朱万化说道:“据报,祁县票号大掌柜的张文清,四月初一去了长清县鲁兴商铺,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天他没有返回,只是不断地有伙计往返于济南的祁县票号和长清县之间。另有我们的曙光银行上报,四月初一、初二、初三有大笔的兑换曙光币的业务,但是没有大笔的卖出粮食,情况异常。我们应该及早的解决乔家囤积的粮食了。按官府的惯例,应该没收这批粮食,但是这次数量太大了,光是我朱家售出的粮食就有二十八万石,我估计乔家囤积的数目应该在六七十万石上。这么大的一批粮食很棘手啊!”

朱大典也在考虑:是啊,太多了!如果只有几万石,收就收了。作为巡抚,人证物证俱全,囤积粮食牟利害民,搅动山东政局不稳。人杀头,粮食没收充公。应该是正常的处置,没有诟病。但是数量这么大,就不好说了。

朱大典说:“现在就开始抓捕,济南城里的祁县票号和长清县鲁兴商铺要立即查封,所有的人全部抓捕,先要把证据拿到手中。其他相关的人先放一放,但是也要盯紧了,随时准备抓捕。

他们的粮食大部分都在兖州王府的仓库中,这个仓库很大,是临时新建的,就在兖州城里,今天就派兵围住、查封,仓库的人也全都抓了。为父我明日到兖州鲁王府走一遭,见见鲁王,说明利害,顺便说说征税的事。

但是,粮食数量太大了,我们不好擅作主张,还是我上个奏疏把。”

朱万化说:“父亲,奏疏中要说明,这些粮食是山东百姓的口粮,大部分要留在山东,否则,山东将面临饥荒。另外,乔家在兖州以外还有存粮之处,能查到的,也全部查封。罚没的话语

,我们不要说。

除了乔家,还有一些跟风囤积粮食的人,这批人该如何处置呢?”

朱大典看看朱万化,心中也有些疑问。朱万化从来都是很有主见的,像今天这样问还很少。

朱大典说道:“不管是谁,凡是参与囤积之人已经遭受损失,囤积越多损失越大,可以说他们已经遭到了处罚。他们也都是属于士绅乡绅这一层的人。为父的意见选择平时横乡里,作恶多端的,不妨以囤积粮食,祸乱地方为由抓起来办一办。这些我们就不管了,下一个公文,该罚、该关、该杀就由各地县衙门去办。”

“父亲说的对,但是我们的侦探还不能遍布山东全境,提出的名单就有限了。对各县的公文,还要申明几条,防止下边的人胡来,不要惹出事端。”

命令一下,各地的官府都行动起来,参与囤积粮食的人就倒了霉。平时与官府关系不错的,还可以混过去,其他人难免破财。真正关入大牢,甚至判死罪的倒是不多。不过巡抚衙门下达了名单的多半要抄家杀头了,巡抚衙门是要回报的,办不好就是个徇私枉法之罪。

查封祁县票号和长清县鲁兴商铺却出了差错,两个掌柜的都漏了网,已经携款潜逃,曙光银行的纸币为他们携款带来了方便。得知这一情况,朱大典立刻下令各要道的关卡画影图形抓捕。

兖州粮库的存粮数字和预计的差别不大,有58万石粮食。

......

鲁王名叫朱寿鋐,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他曾经在大灾之年多次赈济灾民,免除佃户的佃租。崇祯四年时,他已经进入老年(年龄不详)。

在鲁王的银安殿上,鲁王坐在王座上。客座上坐着朱大典。

皇帝的大殿叫做金銮殿,王爷的大殿就叫做银安殿。

鲁王脸色极不好看,朱大典查封了他的商铺,又派官军封了他的库房(鲁王还不知道那里装的是粮食),还抓了他的人。心中自然怒火上升。

朱大典拱拱手缓缓的说道:“王爷殿下,您的店铺和库房只是暂时查封,内中之人暂时看管,甄别清楚很快就会释放的。请王爷放心,下官定然不会难为他们。”

“哼!”鲁王哼了一声,刚想发作,又忍了下来。库房也罢,店铺也罢,毕竟没有在王府里。按大明的规矩,王府的院墙之内是王爷的封国,封国之中王爷就真的是国王了,那是他说了算的地方。但是,不经皇帝的批准,原则上王爷是不能出王府一步的(差不多就是关禁闭),实际上王爷还是可以出王府走一走的,但是绝对不能出府城。假如鲁王出了兖州府城,那就是图谋不轨了。在王府之外王爷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所以他想发作却不能。

“事情是有缘由的,这是有关的文案,请王爷殿下过目。”说着朱大典就把一叠文案递了过去。

鲁王放在案上一一翻看,奸商在山东囤积粮食王爷是知道的,中华日报他也看。终日无可事事的王爷把看报纸当做了不错的消遣。

这些文案是奸商囤积粮食,祸乱山东的前后经过,和相关的佐证,有很多就是他王府店铺雇佣使役的口供。看到囤积粮食的数字,鲁王可是大大的吃惊了,竟然有58万石粮食在他的库房里!单是这个数字就很难向朝廷解释。说起来,他鲁王脱不了干系。

看完这些文案,王爷的脸色平复了,怒气消失的无影无踪,变成了一脸的恐慌。

大明朝的王爷也不好当啊?这个罪过也够废黜他的王位了。但是对于王爷来说,罪不在屯粮牟利,而是大量屯粮,图谋不轨!如果朝廷追问:“你囤积那么多粮食想干什么?”鲁王可就有口难辩了。要知道,做王爷的都是有资格登上皇位的人,大明朝就有一个燕王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皇上历来对各位王爷防范甚严。

看到鲁王脸色的变化,朱大典说道:“王爷殿下请宽心,下官知道,这些粮食并非王府所有,王爷并不知道库房中有粮食,都是奸邪小人蒙蔽了王爷。下官定会如实禀报圣上,几个奸邪小人并不能玷污王爷的圣贤之名。”

听到这里,鲁王的心算是放下了。他笑呵呵的说道:“朱巡抚说的对,本王与这些粮食毫无干系。可恨那沈志雄竟敢隐瞒本王,犯下这等大罪。此事......那些粮食朱巡抚按律法处置就是了。”

沈志雄购买粮食挪用的三十多万两银子,对于鲁王虽说不是小数目,为了摆脱干系,这点钱鲁王还拿得起。

朱大典的心也放下了,鲁王还是识大局之人。于是他说道:“此案之中王爷殿下也是受害人,王爷的损失应该由沈志雄赔偿,然沈某在逃,即便下官缉拿到了他,他也赔不出这笔银子了。粮食虽然还在,但是那是赃物,需要听凭朝廷处置。就算可以变卖,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价钱了。下官现在实在不敢保证王爷不受损失,这个难处希望王爷体谅。”

朱大典说这个话,是有意补偿一些,减小鲁王的损失,但是,话中不能打保票,也要看王爷的态度。毕竟这些银两是落在了朱家的手中。

“驭下不严也是本王的责任,些许银两王府还能承担。朱巡抚的好心我领了。”

鲁王现在一心在摆脱干系上,哪有心思去追那几十万两银子?不过他的这个态度朱大典认可,那事后就会考虑做一些补偿。

“王爷殿下,山东的皇庄、内务府商铺均需照章纳税的旨意想必王爷已经知道了吧?”

王府是有邸报的,圣旨当然要登在上面。中华日报也有登载。所以鲁王应该知道的。

“王爷的田庄、商铺按山东的规定应该纳税纳粮的,不知王爷如何办理?还有王府佃户的佃租今年能不能按五五之数呢?下官今日也是讨个回话。”

有皇上这张虎皮,再加上奸商屯粮之事,鲁王那里还有选择的余地。再说历史上这位鲁王还是很开明,明事理的。

“有皇帝陛下的旨意,做臣子的定然遵旨办理。朱巡抚放心,我会吩咐下去,无论赋税还是佃租,我王府的田庄、商铺都会照章办理。”

朱大典起身,一揖到底:“鲁王爷贤明!”

朱大典心情极舒畅,他倒是不在乎王爷纳税的那点银子。王爷的态度又是一张虎皮,这事情往中华日报上一刊登,再吹捧几句。山东的土地税、商税,五五佃租就算办妥了。至于高利贷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有曙光银行百分之十五的年利的小额贷款摆在那,用钱的人自会找银行贷款,高利率谁还能接受。

尽管如此,青州衡王、曲阜桁圣公的府上还是要走一遭,面子要给足。

--- 第156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