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5章:揭开底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5章:揭开底牌

三月二十日,朝廷的旨意到达济南。

其一是山东的皇庄、内务府的商铺全部照章缴税。朱万化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在威海的报社,令他们赶写一篇颂扬皇上的文章,连同朝廷的圣旨在下一期见报。其二是同意辽宁建省,委任王元雅为辽宁省巡抚,毛九华为承宣布政使,任赞化为提刑按察使,毛承祚为都指挥使。敕令毛承祚准备对后金用兵。这个结果倒也是在意料之中。辽宁建省也是重大新闻,也需要见报,还需要介绍辽宁的文章,发表评论。

朝廷的意思很明显,权利要力争,打压朱家在辽宁谋求更多自治权的努力。朱万化的应对之策就是顺我者共同合作,逆我者凉在一边坐冷板凳,我大权在握,还怕你一两名官员。

朝廷的‘用兵袭扰后金’的命令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朱万化原本就有扩展地盘,骚扰后金的计划。这计划就是:开春后,江面冰雪融化,利用炮舰的威力,沿着鸭绿江向北发展。并适当的扩展沿江的道路和势力范围,在向北扩展的同时修建沿江公路,使明年冰封时期可以照常的维持交通。

结合朝廷的旨意,不妨顺便把安东以北的宽甸、桓仁两县占领,这两个县都是山区,也是从安东到抚顺、沈阳的交通线,距离通化已经不远了。占领这里之后,基本上就断绝了后金向朝鲜方向用兵的可能性,同时造成辽宁省随时都可以向辽河平原扩展的态势。但是毕竟没有越过抚顺,后金还没有受到致命的威胁。

朱万化特别提醒毛承祚:凤城、岫岩虽然在安东旁边,也是山区,但是不要去动他。因为,占领了这里就威胁到金州,也就等于占领了金州,辽东半岛就占领的大半,对后金威胁太大,现在还不是时候。

朱万化嘱咐毛承祚,在安东城里,择现成的建筑、宅邸,好好修缮一番,迎接几位官员的到来。办完这些事的毛承祚择日返回了安东。

......

四月初一,长清县鲁兴商铺的客厅。

沈志雄和张文清两人看着地上放着的几个麻袋发呆。麻袋已经被洗过了。原本用墨汁涂得黑乎乎的地方隐隐约约的露出了青蓝色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汉城库”“仁川”“光州”“天安”。天安是朝鲜的小地方,或许这两个人不知道。但是,汉城、仁川、光州这种地名在士绅阶层中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是朝鲜南部富庶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汉城是朝鲜的王都。也就是说,他们乔家收购的稻米都是来自朝鲜。

这几条麻袋揭开了朱家的底牌,也宣判了乔家的失败。

......

朝鲜这个年代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大量的使用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所以麻袋上的字还是标准的汉字。

现代的朝鲜文字实际上就是拼音,早期当做拼音注解使用,它是一四四六年,朝鲜第四代王,世宗大王发明创造的“训民正音”。

十四世纪之前,朝鲜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沿用汉字达一千多年,书写历史、记录典籍、发布法令等等都用汉字。只有朝鲜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普通平民至多认识几个牌匾上的汉字,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平民的生活知识、农耕经验和耕种方法,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无法长久地流传下去。因此,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比较强烈。

世宗大王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

家独立,解决老百姓识字问题,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易学易懂的本土拼音文字,让普通平民也可以轻松自如地驾驭朝鲜语言。于是他本人和“集贤殿”的许多优秀学者组成一个班子进行研究,还特意派遣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学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三十年之久,最终发明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的发明创造,虽然意味着朝鲜文字的正式诞生,但是并不意味着真正使用。由于中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和训民正音仅仅具备语音功能,不能表意,所以朝鲜文字一直作为“朝语拼音”而存在,被底层民众的人使用,处于二流文字的地位,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是继续使用汉字。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

现在的南北朝鲜使用训民正音还是有所区别的,北朝鲜(包括我国的朝鲜族)使用的是纯粹的训民正音,没有汉字。南韩则是夹杂了汉字的,我们的学者们有没有研究一下,朝鲜人为什么不怕麻烦使用汉字呢?原因就是纯粹的训民正音无法表达文字的含义,文字就太干瘪了,同音不同义的词语无法区别,有时候还会产生误解。近年来,南韩使用的汉子明显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南韩使用的汉字是政府用法令颁布的,不是什么字都可以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简化汉字,实际上走上了表音不表义的道路,不讲理的简化字比比皆是。这是汉文化的倒退。应该及早废止,否则遗祸无穷!

......

粮食大战一开始,朱万化就注意到了麻袋的问题,从浙江和本省山东都收集的大量的麻袋。但是,这次粮食大战中销售的粮食数量太大了,光是朱家出粮总数就达到了二十五万石。用掉的麻袋就是二十多万条。最后终于没有麻袋可用了,只好用墨涂黑麻袋上的文字。

没想到还是引起了鲁兴商铺大掌柜沈志雄的注意,他看到涂黑的麻袋感到有疑问,命人清洗了十几条麻袋,结果看到了上面的文字。精明的商人心思慎密,立即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他派人找来了祁县票号掌柜张文清。张文清一看那几条麻袋也立即清醒了,乔家算计别人反被别人算计了。朱家有海外贸易的渠道!大明的商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国际贸易’这几个字,历朝历代的商人也不会想到的,见识短浅害了他们。

乔家囤积粮食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他们想到了朱大典是山东巡抚,手中有权、有兵。一个命令下来就抄没了你的粮库。因此,费了一番心思拉上鲁王的关系,粮食都保存到鲁王的粮库之中。朱大典胆子再大也不敢查抄鲁王的粮库!这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张文清心想,这粮食再买下去,南洋、日本的稻米就过来了!他还真想对了。南洋的第一批稻米三月底已经到达台湾,如果山东需要,十天之内就可以运到。

沈志雄和张文清默默的对面静坐,谁也不说话,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生死攸关啊!

沈志雄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动用了三十五万两白银,与乔家比就是个零头。但是,要了他的命也是赔不起的。虽说粮食还在,可是那年那月才能卖出去。再说了,把巡抚大人得罪到这个份上,他还能让你卖粮?就算卖出去了,能回来几个钱?用后世的话说,这就叫做套牢!

他只是和王府的内务大管家打了招呼,

王爷并不知道,一旦出了事,大管家第一个会要了他的命!

要么去死,把全家人都搭进去。除此之外,就只有乘事情尚未暴露亡命天涯!乱世之中,找个委身之地还是容易的。他找来张文清就是这个意思。倒不是他心善拉姓张的一把,而是张文清手中尚有余款。卖粮食的钱是没有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于亡命还是够用的。

“张大掌柜的,醒醒吧!这几条麻袋就揭开了底牌,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乔家先后是一百多万两白银砸进去了,乔家是有钱,可这钱是谁的?那是乔家的客户存在你们票号的银子。山东囤粮失败的消息一出,客户就会纷纷上门讨债,这会是个什么结果你最清楚。纵然乔东家未必让你但山东的主要罪责,你能说一点罪责没有?覆巢之下无完卵,你会是什么结局呢?”

张文清端着茶杯的手都在颤抖,抬眼无助的看着沈志雄。弱弱的说到:“那我该怎么办?乔东家待我不薄啊!不求报答,总不能落井下石呀!”

“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说这个话?大难临头各自飞,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还是想想你自己的出路吧!乔东家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你不会跟着去殉葬吧?”

这话说的很重,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跟着乔东家唯有死路一条。

“容我想想,容我想想。”

客厅里又沉默了。

由于张文清常年在外任职,所以家小都带在身边。但是老家的亲属还是不少的,到了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了。

他转眼一想,不对呀!这个沈志雄能这么为我上心?他也是走投无路,他也要亡命天涯,他这是打我的钱财的注意!对,不能上当!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哎!乔东家待我恩重如山,我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个时候我负他而去,还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在下告辞了,你我各自珍重!”

说着起身就往外走。只听身后啪的一声,沈志雄手中的茶杯飞出了窗外。这个年代窗户上都是糊的纸,那茶杯直接就飞了出去。与此同时,沈志雄大喊:“来人!”

四个大汉应声而至,进来后,不由分说,就把张文清双手背后,给绑了起来。

张文清大惊,挣扎着喊道:“沈兄,你这是要干什么?”一着急,连称呼都变了。

沈志雄嘿嘿一笑,说道:“张兄,俺们山东人豪爽,办事讲义气。你听完我的话,就知道俺老沈义气不义气了。

头一条,你放心,俺不会害你性命。俺走上这条死路,你就是带路之人。即便如此俺也不会杀你,怪只怪俺自己贪心。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句话,俺今天懂了,也有点晚了。直说了吧!你给俺拿出一万五千两银子,俺放你回去。你是自己逃命还是给老乔殉葬,那是你自己的事,与俺无关。

俺知道你手里有现银五万两,俺要的不多,大头留给了你,这些银子也是该付给俺的。

怎么样,俺山东人够义气吧,不像你这个老西儿!”

山西人俗称老西儿。沈志雄一着急,满口的山东话就出来了。

“一万五千两银子,也有一千斤了。你怎么拿?”

沈志雄哈哈大笑:“俺说你傻了吧!还要俺教你?曙光银行的银钞一万两有多大分量?哈!哈!哈!”

--- 第155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