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1章:粮食之战来势汹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1章:粮食之战来势汹汹

崇祯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晚上,济南朱家私宅书房中,朱大典父子在议事。

在朱大典的催促下,朱万化开始叙说他对于在这次粮食危机中引入曙光货币的想法。

朱万化说:“钱币本身就是一个信用,特别是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使用价值,是信用让它产生了价值。在这一次粮食危机中将充分展现我朱家的实力,实力就是货币的坚强后盾,这是一个难得的推广我们曙光货币的机会。同时,货币方便交易的特性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我们的货币有银行金库的黄金白银做抵押,持币者随时可以兑换黄金白银。现在又加上粮食,当前粮食的分量要强于金银。大明的票号、钱庄有权发行银票,也有权发行银钞,我们的纸币、金属币就是银票、银钞的一种,我们也有权发行。以我朱家现在的实力,也不需要躲躲藏藏的了,有些实力也应该展现出来。”

“具体的发行方法就是,在我们的粮食销售中,规定必须使用曙光币购买。这个时候,买粮者无论是谁,他没有选择,必须使用曙光货币。因为,我们的粮食他是必须要买的,没有第二家。实际上等于间接的强制推行我们的货币。也让民众感觉到曙光币的坚实后盾,拥有它就拥有了粮食。”

朱大典说:“这个办法好,但是有一点不妥,这里是大明的天下,大明的钱币,银两不能禁止使用,否则就违背了大明律。”

“父亲提醒的对,我疏忽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卖货的柜台。收大明货币的是市面价格,市面价格很高,现在就是二两五钱以上了。用收曙光币购买粮食的执行优惠价,现在就是一两八钱。这倒是有了对照了。银行就开在对面,兑换也很方便。这个时候也不必客气,兑换货币,无论进出,都收一成火耗。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不收,或者少收。收一成火耗就是敲竹杠,对奸商不必客气,咱们敲他的竹杠,他还得谢谢咱们呢。”

火耗就是银行收进来的银两,需要重新铸造成标准银锭,熔化提纯铸造的过程中,银两是有损耗的。另外,熔化、铸造本身也需要成本(设备、材料、人工费),这就叫火耗。火耗要客户出,银行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不过一成火耗是太高了。可是官府收税的时候,火耗都能收到两成,极个别的还有收三成的,跟这个比,收一成火耗还是客气了。

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十四日,毛承祚随粮船一起到达济南码头。朱万化到码头上迎接了他,安置住下,并告诉他,晚上将为他设宴洗尘,宴会后再详谈。安置了毛承祚之后,朱万化又去忙他的粮食事务了。

朱万化换了便装,由朱三顺带两名警卫,也都换了便装跟随,他们一起来到济南朱家的粮店,实地考察粮食销售情况。

粮店的位置不在闹市区,在城内北门附近。黄河上的码头就在北门外,这里距离码头不远,

朱万化到达的时候粮店已经下板开门营业了。虽然不能说人山人海,人也不少。关板几日,今天是第一次开始卖粮,看热闹的还是不少。断粮时间不长,市民们还没有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所以多数人都是来看看,合适就买点。当然,得到消息真正赶来卖粮的也不少,

而且朱万化还看到了几辆货运马车,有几辆还是朱家生产的橡胶轮胎马车,显然是准备拉粮食的,应该是屯粮的奸商出动了。粮店正门前立着一块宽木板,上面贴一张告示,一个店员站在旁边大声念着、解说着,木板后面站着两个手拿木棒的小伙子,显然是粮店的护卫。朱万化知道,粮店的后院还有一个班的士兵,是从朱大典的卫队调来的,码头上还有一个班,北门运粮的沿途还有一个班在巡逻。内紧外松,关键的时候不能大意了。

朱万化挤过人群,向粮店门前靠了过去,朱三顺和两个警卫紧紧的跟着,不时的推搡着靠近的人,他们很紧张,这种情况下,大爷的安全不好保证,心中着急,朱三顺头上的汗就冒出来了,他真想挥动拳头,打跑眼前的人群,又怕大爷怪罪,只能紧紧的贴身跟着,两眼提溜转个不停,监视着身旁的每一个人。

朱万化很快来到告示前停了下来。朱三顺等人左右护着,总算比较安全了,护卫们都暗暗的出了一口气。

店员指着告示大声讲解:“使用银两铜钱购买粮食的进左门,粮价:一石稻米二两六钱银子。使用曙光钱钞购买的,进右边的门,粮价:一石稻米一两八钱银子。到斜对面曙光钱庄可以用银两、铜钱兑换曙光钱钞,火耗一成。购买粮食数量一次限100石以下。”

“曙光钱钞是什么?我们也没见过。”

“火耗一成太高了吧?”

“为什么两个价钱?”

“......”

店员回答道:“曙光钱币的样子贴在这里,众人可以认识一下。”

说着,店员手指大木板的左侧一溜粘贴着的十一种曙光钱币,纸币都是正反两面粘贴,有对应银币铜币的也贴在旁边。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外观上看纸张很结实。

纸币上方是“曙光银行”四个字,中间是币值,最大的一两白银,最小的一丝白银。下部有“崇祯四年”四个字。一两面值的只有纸币,从五钱一下,银币铜币共六种。

使用银两买粮的左门口,站着一个店员,应该是属于引导性质的,估计进去的人也会被让到右边。右边已经开始有人购买粮食了,从肩上的褡裢中拿出成捆的曙光纸币,看来是个购买粮食的大户。最大购买粮食数是100石,合180两,一两面值的曙光币180张。开出单据的人由店员引领着,赶着几辆马车进了侧面的大门。

之所以要限定100石,就是担心一时数量失控,粮食一下子卖空,会造成混乱,效果不好。码头上有30只大船,停在哪里,总共五万石粮食,从一个窗口每次一百石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能顶上两天。按照数量大小自己有个回旋的余地。

100石相当于6吨。需要马车三到六辆(视马车的好坏)。大量购买的很明显就是囤积粮食的奸商。粮店不管你是谁,都是笑脸相迎,来者都是客吗。但是,朱万化知道他们一出门就会有人暗暗的跟上,这是调查的暗探。

人们进进出出的,买入粮食的人还是不少。看清了情况朱万化转身又去了码头。远远的就看着码头上,正在卸下粮食的船占了两个泊位,其他的运粮船远远的停在河里,一共是30艘大船,外加两艘小

型的武装护送船只。码头上除了朱大典派来保护粮船的一个班的士兵,还有二十多人的卫所军,他们的任务是设卡禁止粮食外运的。

黄河很宽阔,但是水很浅。运粮船都是平底大船,适应在浅水中航行。但是这些船进不了大海,他们不适应海里的风浪。因此,威海到龙口(黄河入海口),由海上的商船运输。在龙口把粮食换装到这种平底船上,再运到济南。

山东东部登莱二府所需的粮食,则直接由威海用马车运输。

看着按部就班的情况,暂时还没有大问题,朱万化也没有再向码头那边去,对朱三顺说:“我们回去吧。”

一听这话朱三顺可是高兴坏了,可算是完事了。他拿出口哨,嘟嘟的吹了两声,远处一辆马车快速跑过来。朱三顺早就准备好了。他说:“大爷,请上车!”朱万化看了他一眼,心说我没让安排马车呀?朱三顺一缩脖子,跑到马车跟前开门去了。

朱三顺吹的那种口哨,就是朱家部队中基层军官们辅助下达命令用的,铜皮制作,吹起来声音很大。后世体育比赛上常见这种口哨。

到了朱家的私宅已经是中午了,还没等吃饭,管家朱宝森就跑过来禀报,城内的粮店半天就出了接近4000石粮食!数字惊人那。其他地方还算正常。朱万化默默的计算着,这五万石粮食最多支撑三天!要赶紧采取措施。朱万化嘱咐朱宝森要盯紧各处销售数量,及时报上来。

到台湾的电报昨天已经通了,很及时,要马上与台湾联系。于是他快速的向书房走去。

在书房里见到了朱大典,他手中正拿着一张纸发呆,见了朱万化就把这张纸递过来。这是曙光银行的报告,上面写着:今天收进来的银锭有一半是山西各票号的银锭,只是缺少山西乔家的,其他还有几家北京银号的银锭。朱万化抬眼看看朱大典,朱大典说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乔家嫌疑最大,我已经命令北京、张家口、山西的人去查了,估计应该是山西乔家下的手,他们这是要报复我。”

“父亲说的有道理,我也感到乔家有问题。今天粮食出货速度很快,仅仅半天,济南城里的粮店,就出了近4000石粮食,这是刚报上来的数。我要马上与威海、台湾联系。”

说着他招来秋香,口授报文,秋香记录,电报很快就发出去了。给威海的报文是:台湾的运粮船到达后,不必卸船,直接转运到龙口。并且立即派出船队到朝鲜紧急购入一批粮食,最好能达到十万石。朝鲜的稻米贵一点,但是距离近,三五天就可以回来,可以应急。对朝鲜贸易有巨大的顺差,不必为银钱担心。

给台湾的命令是催促出访的舰队尽快出行,完成粮食采购任务。并通过商人设法紧急从吕宋、东印度群岛购买粮食,买到粮食之后及时通报。

台湾除了前两天调出的十五万石粮食,余粮已经不多。如果没有新购入的粮食,已经不能调运了。

本来现在可以运到济南的粮食大约有二十万石,差不多是够用的。但是,这场粮食的商战打到什么程度,尚不可预测,宁可多存些粮食,不能不够,所以,朱万化下令紧急购买。

--- 第151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