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0章:有人囤积粮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0章:有人囤积粮食

这几日朱大典和朱万化两人非常忙碌,书房里总是不断的晃动着二人的身影。给朝廷的重要奏疏就有三个:一个是用毛承祚的名义奏请辽宁建立行省,为此,还特意紧急召回毛承祚,预计最迟二月二十四日毛承祚可以到达济南。第二个是奏请在山东境内的皇庄、内务府所属店铺、作坊,照章纳税的奏疏。第三个是禀报山东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四月)起,按新税率征收商业税。同时拟定了开征商业税的告示,发往各府各县,限令二月二十五日前必须张贴公告,并且各个县衙开始对店铺、作坊做统计、核定,并且逐户下达通知。

朱万化的三个私人班子,也忙碌起来,他们占用了一个侧院。

这一系列的动作必须有军队做后盾,因此,征兵,组建山东营(一个团的正规军)、山东民团(两个营的武警)的工作立即展开。新兵总数将达到4000多人,平均每个府招收700多人。

二月二十日,中午,老管家朱宝森急匆匆的来到书房求见。朱宝森是朱家的老管家,从朱大典恢复官职之后,他一直跟随在朱大典身边,金华的朱府老宅就由他的儿子朱天庆接任了管家。

正好朱大典、朱万化父子两人都在,就招他进来。大冷的天儿他居然满头是汗,看来事情不同寻常。

“老爷、大爷,城里粮店掌柜的跑来禀报。今天早晨一开板大批的卖粮人就围住了粮店,都是卖粮大户,赶着车来的,最少都是卖十石粮食。只是一个多时辰,数百石粮食售卖一空,粮店不得不关板。已经有几个府县的消息传来,情况都差不多。”

由于威海到登州、到济南电报的开通,沿着这条线路的数个县城也通达了电报,但是仅限于朱家内部使用。

又问了一些情况,就让管家下去了。面对这个突**况朱家父子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坐下来商量对策。

现在的大明天下,特别是北方,粮食比白银都要金贵,粮价有个风吹草动都会搅得人心惶惶,断了粮可是天大的事!

朱大典首先说话了:“春天青黄不接之时,粮商囤积粮食牟利是常有之事。今年过年之后粮食日趋紧张,前些天已经有不少粮食店铺关门。这事情咱们都知道,这几天又太忙,没有处理,谁想酿成大祸。此事要紧急处置,否则祸不远矣。”

因为这些天朱万化一直在朱大典的书房中忙碌,因此,秋香也就一直跟在书房这边。事情比较重要,朱万化叫秋香坐在一旁做记录。

朱万化说:“现在天下都缺粮,北方各省尤其严重,当务之急第一条就是控制粮食的流动,绝对禁止粮食出省。父亲应该紧急调动各处卫所兵,在所有交通要道、码头设卡,特别是出省的道路。控制粮食流动。控制住流动,就等于控制了奸商的牟利行为。把粮食留在山东,我们就容易处置。把威海的部队调过来,执行监督任务。那里的卫所兵敢枉法,就撤掉军官,派我们的人顶替。我们的海军也出动,沿海巡逻,黄河上也派出巡逻队,严防粮食外流。”

朱大典说:“今天就拟写告示,明天各府各县都张贴出去。首先是限制囤积粮食,无论商家还是私人粮仓,存粮千石以上者必须报官,隐瞒不报者按大明律处罚。以后我们在想一个合理的处罚办法公布。第二是控制一个最高粮价,看一看北方各省的情况,取一个最高粮价。第三就是禁止粮食出省。你看还有没有

遗漏?”

“凡是经销粮食的店铺,每十天都要把一次自己的存粮数上报,有粮食不出售者,按囤积牟利处理,有粮食不报或瞒报的也要处罚。另外就是最高粮价不要限定了,粮价高低由市场定,买卖自由嘛。

中华日报的第一期还有十天就要出版了,赶紧组织一批关于粮食的文章,开一个专栏。巡抚衙门的有关告示全部登上去,并且要撰写文章解说评论这些告示,要站住律法、道德的高点,取得话语权。”

随后,朱万化让秋香整理出告示的内容,交给老爷,以便由巡抚衙门的师爷、幕僚起草文告。

接下来的几天,朱万化又命令威海清点存粮数量。

为了解决移民的口粮,去年购入的朝鲜20万石稻米中,有五万石存放在威海仓库,其余的运到了台湾。这些粮食除了用于移民口粮外,还用于威海、辽宁的军粮,同时在山东各地建立的粮店也是从这里调用粮食。朱万化估计至少还应该有两万石的存粮。考虑到山东省人口众多,这场粮食的商战打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直隶、北京城会不会受到波及还不能预测。因此,朱万化下令从台湾紧急调运十五万石粮食到威海,并运输五万石到济南。同时命令调浙江护路队的一个营随粮船到威海驻防,调威海独立营随粮食运输船一同到达济南,顺便保护粮食的运输,和督察各个交通要道的卡点。

朱万化又给金华的章世勋发了一份电报,要他在浙江紧急收集十五万只装粮食用的麻袋,调用一艘商船运往威海。另外调用一艘快速通信船,装上一批麻袋,紧急运往龙口,十五万条麻袋也不是个小数,通信快船装不了多少。这是因为朱家的粮食都来自海外,装粮食的麻袋自然就是朝鲜的或者南洋的,麻袋上都是有文字,这个痕迹要消除掉。

朱万化也下令山东的各个城市中的商铺,收集麻袋备用。

在台湾现有不到二十万石存粮,主要是朝鲜贸易运来的十五万石。如果南洋贸易顺利,很快就会有南洋的粮食到达。

这几天的忙碌中朱万化突然间想到了货币,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他下达了一个命令:浙江的曙光银行为台湾建省准备的大量的货币暂时调运的威海,随粮食一起运来,同时跟过来20名银行职员。具体实施办法,找时间与朱大典商议一下再决定。

黄海舰队也按照朱万化的命令派出舰艇巡视山东沿海,也派出了内河小船到黄河巡逻。朱万化告诉他们,登州沿海是重点,登州水师的船一定要检查。朱万化也用电报向孙元化讨了手令,因为登州水师归孙元化统属。

朱万化又谋划了报纸上关于粮食的几篇文章的重点、论述的观点等,还亲自撰写了山东省实行粮食管制的一篇评论文章。忙忙碌碌中几天过去了。这几天中山东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威海传来消息说运粮船明天可以到达济南,这个消息让朱大典父子松了一口气。

当晚朱万化就曙光货币问题征求朱大典的意见,这父子二人又关在书房里密谋起来。

朱万化问道:“交通要道的关卡都设好了?”

朱大典说:“命令已经下去了三天,我手里现在只有一个营(朱大典的卫队),多事之秋不敢动用他们。只是派出了一个连的三个排,分别到德州、菏泽、枣庄巡查直隶、安徽、江苏三个省的边界要道,现在还没有回话。”

朱万化说:“这就好,沿海和黄河上的巡逻舰船已经派出了。对付几个商人应该不成问题,我唯一担忧的是登州的水师,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始终不是很融洽,我怕孙巡抚约束不了他们,还特意让黄海舰队讨了孙元化的手令,并严密监视登州沿海。”

“说说你对曙光钱币的想法,我还真想不到钱币能有什么作用?”

“父亲,钱币的事先放一放,还是先说一下粮价,控制粮食实质上就是控制粮价。年前,就是奸商们囤积粮食之前,山东的粮价是一两八钱银一石,这是稻米的价格,麦子略高。直隶、京师价格略高,已经接近二两,安徽、江苏略低,大约一两七钱。囤积粮食后,山东的粮价直线上升,现在已经接近二两五钱,估计很快就要达到三两。受山东的影响,直隶、北京的粮价也超过二两了。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大批的粮食到了,用什么价钱出售?我们出售粮食,奸商必然会大量吃进以维持他们囤积粮食的垄断地位。作为对手我们必须让他们吃亏,吃个大亏,把老本赔光了才好,教训要深刻一点,让他们记一辈子。多行不义必自毙!”

“做买卖为父我不行,用什么价钱听你的。我有一个担心,如果单纯是奸商牟利,事情好办。就怕掺杂了别的阴谋,牵连了意想不到的人。”

“给我们的情报网增加一些人手,多方探查。一旦发现有什么阴谋,我们在另行谋划。

对于粮食价格,我的想法是要用我们周边的最低粮价,那就是江苏的粮价。如果我们的粮价高于江苏,商人会购入江苏的粮食。我们用江苏相同的粮价,他们加上运输费用就不划算了,只能购买我们的。派人钉住江苏、安徽、直隶、北京的粮价。我们取周边最低的,随时调整价格。

到粮商们吃饱了,不能继续吃进粮食的时候,我们开始压低粮价。一天一个价,天天向下压,速度、力度都要大,让他们来不及反应。一直压到一两五钱一石这是去年秋收时的粮价。一旦发现他们也要出售,就一直压到一两二钱,让他们一斗粮也卖不出去。”

“万化儿,有一个事情我要提醒你,谷贱伤农你可知道。”

“父亲教训的是。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补救办法。首先是击垮了奸商之后,把他们的粮食都低价吃进,存入威海仓库,减少市面上的粮食供应量,使粮价恢复正常。今年山东的小麦种植不多,大田作物秋收时间尚远,估计影响不大。另外就是发展工商,使一部分农民增加做工的收入,补贴农耕收入的不足。还有一条就是移民,台湾、辽宁那边人口还是太少了。”

“好了,粮食价格就这样了。说说钱币的事情吧。”

这一批钱币,与原有的曙光货币有三个不同点:其一是增加了高币值的纸币五种:一两、五钱、一钱、五分、一分,就是覆盖了曙光货币的所有币值。原来的曙光货币只有低币值的纸币,做零钱使用。高币值纸币的好处是,人们可以方便的携带大量的资金。第二个不同点是减少了银币发行数量,一两的银币停止发行,其他的银币也减少了发行量。第三是降低了金属币的原料用量,原来的曙光货币基本是等值发行的,例如:一两面值的银币,用银就是一两,现在改为七成。这是后世发行货币的惯例。

那么朱万化需要货币发挥什么作用呢?

--- 第15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