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48章:那个字不讲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48章:那个字不讲理

二月十六,朱大典父子在书房里的谈话还在继续,房间内没有仆人,茶水都是朱万化动手给父亲和自己倒茶。

朱万化说:“我们还要引导士绅们向工商产业投资,这不单单是增加他们赚钱的渠道,缓解新政的压力。还是使社会的生产能力、资金向资本投资转移,逐渐的改变大明的经济构造,由农业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化,从而引起社会深层次的变革。”

朱大典有点接受不了了。尽管朱万化带来的书他经常看,并且也不仅限于明史这一部书了。新的东西知道不少。但是朱万化这番话,他还是接受不了。于是,他说:“慢点,你先停一停。说这么快,我就听不懂了。”

朱万化笑了:“对不起,父亲,我一着急就忘了选择用词了,我再把刚才的话解释一下。”

于是朱万化又选择大明这个时代的语言,解释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大明是农业社会,就是说:普天下都是依靠农业收获的农产品来生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治理国家都是依赖农业的。这就叫构造单一的农业经济。然后说道工业、技术、资金是怎么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然后再叙述资本经济。

毕竟朱大典看了不少书,这一解释还是明白了不少。

朱万化说:“我们怎么引导他们呢?我想到两个方法:其一是利用我们的报纸,开专栏进行教育和宣传。其二是在各地办一些小的企业,也逐渐吸收当地的士绅参加进来。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他们。山东是不缺少银子的,很快工商业就会发展起来。那时候资本,也就是银子,就会自己找生财的出路。这就会给天下做一个榜样,我大明还愁不富不强吗?

第一批能够做的产业也不少,例如:纺织、缫丝、编织、温室、食品加工、建材、建筑、打井、机井、选种、育种等等以后还可以向冶炼、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型工业发展。”

“万化,这些产业大部分我都知道,‘机井’是什么?”

“父亲,机井就是用机械提水的井。现在连年旱灾,打井灌溉就很重要了。一般的打井办法是在地面开挖一个很大的坑。四周用木板不断的加固,防止滑坡。越挖越深,直到见到充足的地下水源为止。然后用石料或者砖砌筑井壁,再把挖开的大坑填上。这个过程费工费时,打一口井不容易。

打机井就简单快捷的多了。目前我们有两种方法,他们的区别是出水量的多少。先说简易的:

这种打井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用钢管反复的冲击地面,不断的冲击,就会越打越深。还需要不断的把钢管取出来,清理管子内部的泥土。打井的管子是特制的,四周都是小孔,便于清理内部的泥土。

钢管冲击地面,当然不是用手抱着,而是专用的打井机械。动力就用蒸汽机。

达到水源的深度之后,换上一根同样口径的钢管这口井就打完了。

这么细的管子怎么把水提上来呢?它的井口安装一个人力压动的机械,一个人不停的压动手柄,水就被提上来了”

这就是常见的压水井,并不新奇。可是大明的人没见过。这种提水方法有一个限制,就是最大井深不得超过十米,否则,再大的力气也提不上水来。这是一道大气压力计算的数学题,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算一算。

“这种井出水量少,还有一种出水量多的。打井过程完全一样,不同的是井的管子变粗了,有碗口那么大。管子粗,打井的机械就要大。这个粗的管子中是一个双管的提水机械,原理与水车完全相同。双管之中是链条连接的活塞,不断的提起出水管的链条,活塞就把水源源不断的提出来。提水的动力是畜力,就像推磨,一头驴足以带动。他的出水量大,一天可以浇灌十亩地。”

朱大典说道:“我听明白了,这种机井打井过程快捷,使用也方便。但是这么多钢铁器件价格定然昂贵,就怕农民买不起呀!”

是呀,明代的生铁每斤要一分二厘银,熟铁三分银。这还是原料的价钱,制成品还要贵。这样算下来打机井的价格

就相当于被它浇灌的土地一年的产量了。症结还在于土地的产量太低。朱家的铁器成本低,可以大幅度的降价,但是降价幅度太大的话,第一会伤害明朝的手工业,造成大面积的破产。第二,奸商们会大量的购买农具,融化成铁料牟利。所以只能另想办法,比如中长期贷款,总之短期还是不好解决。

朱万化换了个话题:“父亲,报纸就在山东,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您可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多过问。我虽然不能常在山东,但我也会通过电报不断的指导他们。威海这个地方即保险,又不会离开政治中心太远,眼下是个合适的地点。”

不知不觉中半天过去了,外面传来敲门声,秋香进来问何时开饭?朱万化看看表,可不是到了午饭时间。于是,立即传话开饭,父子两人就在书房吃了。吃完饭父子两走到花园散步休息,说一些闲话。

因为刚才的话题集中在政治和改革上,这使朱大典不由的总去想朱万化带来的那些书。书中的内容不能在花园里说,于是朱大典就说到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字,这些字他差不多也都认识了。

他说:“那边的人到是聪明人,就是用字欠妥,非我汉族吗?”

古代西夏党项人有自己的文字,字形仿照汉字,笔画较多,多为复合体字,所以朱大典怀疑使用简体字的人非我族类。几百个简体字就起到了割裂历史、数典忘祖的效果,还是令朱万化大吃一惊。

后世的年轻人已经不认识繁体字了,造成了文化的断裂带,其后果经年累计会逐步显现出来。

朱万化解释说:“那边的人也是汉人,并非异类。他们嫌汉字笔画太多,不便书写,不便学习,就对笔画多的字减少笔画,改了一些字。”

朱大典不解,说道:“写字还怕麻烦吗?怕麻烦就不写好了。便于学习怕是说不通,我有一例,你看看是否有理:

‘实’、‘實’二字我都认识,前面那个字是草书,非正楷。草书就是字画,是让人欣赏玩味的,属于金石古玩类的游乐之物。比如为父我把朱大典三字柔和在一起,设法变形使其美观,友人看来看去认出了朱大典三字,口称‘妙!’。这都是游戏娱乐而已,岂能当真。正式的文案中必用正楷写朱大典三字,岂能胡来。

‘實’字的宝盖就是房屋,表示家。中间那个像‘母’字,但它不是母子,它的发音为树干的干,是个古老的象形字,表示一串铜钱。下面的贝表示钱币,上古时代人们用贝壳作钱币。所以‘實’字就是家里钱很多,钱多了,就殷实了。这个字教书先生讲一遍,学童就记住了,一辈子忘不了。由‘實’字的含义引出了实在、实业、老实、实物、诚实等词语。简写的那个实字,宝盖下面一个简写的头,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房子里有个猪头,那是厨房。如果房子里有个人头,那是坟墓。那里还有殷实的意思。这个字,先生无法讲解,学童恐怕背十天也记不住。

你说那个字容易学习?学会了,写起来一点也不麻烦,还是个精神享受。”

朱万化无语。后世的小学教师,就是把字写到黑板上,用木棍指着,一遍又一遍的念,学生死记硬背。因为很多字无道理可讲。“简化字不讲理”,不知道谁说过这句话,现在想一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朱大典见朱万化无言以答,得意起来。又说道:

“再说那个工厂的厂字。‘厂’是个古字,念河岸的岸,意思是河岸、山崖,是个象形字。古人以右为上,所以画的是河的右岸。河岸画的很陡,很形象。危险的危字就是由此而来,一个人站在河岸边,眼看着就要掉下去了,是不是很危险?

‘廠’字的字头是‘广’,这个‘广’字也是个古字,这个字发音为远近的远,意思是厢房,就是侧面的房子。家里辅助性的房子都在厢房,如厨房、柴房、厕所等,空的厢房就可以在里面干活。空房子就是‘敞’,于是厢房加个‘敞’就是‘廠’字,读音从‘敞’,工廠作坊就来源于此。如果非要简化这个‘廠’字,也要写成‘广’。但是,为

了把‘广’留给‘廣’的简化字‘广’,就硬生生的把‘厂’字给了工廠的廠。这种作为把相传久远的文化丢得干干净净,完全没有道理。”

朱大典越说越来劲,他又说道:“‘黨’字和‘党’字都是常用字,这两个字自古有之,是音同义不同的两个字,后面的那个‘党’用的窄,是党项人的民族称谓,也是姓氏。前面的‘黨’来源于古官名,500户为一黨,所以就有了乡黨,父黨,母黨等说法。延伸下去,见识相同就成为一黨。‘黨’字也做姓氏用,就是说有姓‘黨’的也有姓‘党’的。字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合成一个,那么它到底是谁?硬把姓‘党’的和姓‘黨’拉成了一家人,是不是太霸道了?”

“有一个‘卫’字我实在不解,看得多了,对照上下文才知道它是‘衛’字。‘衛’是个象形字,中间那个口是一个城,城的四面有四辆战车,这就是守卫的意思,后来这四辆战车各自演化成三四笔的偏旁,就成了‘衛’字的形状。书上那个‘卫’字勉强像是插在桌子上的一把刀,或者是插在地上。这有点像江湖好汉威胁对方,有蛮横的意思,也可以是豪壮、威胁,看不出来自卫、保卫的意思。再说它也不像刀。万化儿,你可知他的来历?”

碰巧了,朱万化确实知道这个字的来历。后世有个大作家、诗人名叫流沙河的,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卫’字的来历。真想不到,这个字竟然来源于英文‘Protect’,‘卫’是英文字母P的中文!

“父亲常看书,应该知道那边的战争也是连年不断。战争中的人们需要宣传,他们用木棍绑上棉花,沾石灰水在土墙上写字。‘衛’字是标语的常用字,衛字笔画太多,石灰水写于土墙上极不方便,有时还是冒着危险,匆匆的写字,这种情况下,字的笔画越少越好。写字的人中不乏懂英文的秀才,于是就写一个‘P’来代替‘衛’。久而久之这个字就流传下来,后来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把它放到了简化字里。”

朱万化的前身也是关心简繁之争的人。他知道,赞同简体的人也常常拿名人学者做自己的挡箭牌,甚至搬出胡适、蒋介石来为自己撑腰,也不怕别人怀疑他的立场了。这两个人都有关于简化字的言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是不断演化而来的,变化自然会有,但是大局面一直是稳定的,而且稳定了两千年。用个别文字的变化来解说大规模的文字改革是不合适的,属于逻辑上的偷换概念之辩论方法。很多大学者,大学问家不会不懂得文字的变革,也会支持文字变革,因此会有一些这方面的言论。如果这些大学问家看到文字改革把文字改成这个样子,相信他们都会摇头,甚至坚决反对。文字的自然变化也好,学者对某一个字发表看法也好,是不能等同于大批的简化字改革的。所以用文字变化、有名学者的言论为简化字辩护,那就是逻辑上的狡辩,不能成立。

很多简化字已经没法解释其含义了,这就走向了表音不表义的道路。就是说这些字只是表达了语音,不能表达含义了。那么它就等同于拼音文字。就像日语的片假名拼写和朝鲜的训民正音。

大家都知道,日本文字中夹杂了大量的汉字。南韩使用的是训民正音加汉字。我们有没有问一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韩国人、日本人不嫌麻烦,不顾美观统一,非要加上汉字。他们历史上受汉文化影响很深,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拼音文字表音不表义,没有含义的文字太干瘪了。汉字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文字就显得丰满,汉字的这个优势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这才是日、韩文字中保留汉字的真正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同音不同义的词汇,拼音文字是无法解决的,有时候还会造成误解。

汉字走上表音不表意的道路是文化的倒退!

大批的、没有含义的简化汉字应该及早废止,否则遗祸无穷!

注:这部分内容中,有不少取材于流沙河老先生的文章,特此声明。

--- 第14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