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47章:山东改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47章:山东改革

崇祯四年二月十二日,朱万化一行来到了济南。朱大典父子的这次协商将定下朱家今后的政治方向。因此,朱万化到达的前两天,只是交给朱大典一些准备好的文案,和介绍一些情况,让他阅读慢慢的思考和消化,因此,并没有深入交谈。利用这两天时间,朱万化陪着母亲说了很多家常话,长时间不见了,这也是尽孝。

在职的地方主官一般都是居住在官衙中,古代的官衙后部都有供官员居住的官邸。朱大典到济南赴任后。为了居住方便,也是朱家财力雄厚,自己就单独购买了宅院,他的家眷全部安置在私宅中。因此,朱大典在济南就有两个住处,以私宅为主要住宅。

在私宅中,朱万化开始安排工匠安装上下水,装修卫生间、大小浴池等等。

在济南城中另外选择一块空旷之地,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工厂区,划分为三个部分。一、厂房区里面建四个高大的厂房,一栋用于办公的三层小楼。二、用围墙分隔出一个小小的生活区,用于安置工厂管理人员的家属。三、旁边还建一个独立的院子,准备建两排房子做速成培训学校。这四间厂房暂时会启用三个:头一个用于建一个小小的机械加工厂,可以应急制造修理一些东西,为自己提供方便。第二个安装纺织设备,建立一个小而全的纺织厂。另一个安装很多大木头桌子、长条凳子,准备做一个手工编织厂。余下的一个厂房只能暂时作为仓库使用了。

为了配合山东的改革,发展工商是重要的手段。朱万化带来这些东西,建设这些小型的工厂,就是在试探这方面的路子,给人们一个启示扩大影响,让大明的人们都打开眼界,认识一下新的科技,长点见识,起个引路的作用。

随着朱大典的到任,朱家在山东的商铺也多了起来。一日,得到济南粮店的报告,说是市面粮食突然紧张,很多粮店关门停止售粮,粮价上涨。朱万化想,春天正是一年中粮食最紧张,粮价最高的时候,些许波动也属正常。于是他吩咐下去,说是多观察多注意。另外也发电报查问威海的存粮情况。

崇祯四年二月十六日,朱大典父子把自己关到书房里,开始研究他们的大事。外面岗哨森严,所有人都不得靠近。

他们穿的都是家常的缎子棉袍。朱大典个子不高,身体很好,很结实,他还不到50岁,还是壮年人的样子。朱万化个子略高,外表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

朱大典先说话了:“万化,为父按照你的想法首先贴告示颁布了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并且已经上达天听(告诉了皇帝)。但是为父还是知道此事难办的,也没有多少好办法,唯有我手中的权利和我朱家的武力支撑,好在没有乱了阵脚,其实我还是心里没底呀!”

朱万化笑着说道:“父亲,以您为政多年的经验,应该比我的办法多,您没有底,我就更没有底了。既然说道武力支撑,那就先说说我们在山东的军队武装方面的安排吧。事情纷杂,先从容易之处入手。

武力是个威慑,内政还是不动武的好,一旦动武后事就不好处理了。”

朱万化接着说:“正规军组建一个团,番号暂时叫做山东独立团,大明没有这种名称,对外就叫做山东民团。威海的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对外名称还是威海民团。这两个团为明年组建一个师级部队做准备。父亲您看可以把?名称是否可行。”

朱大典思考着说道:“可以,如果没有外敌,山东全省有一个威海民团足以。两个团的兵力对内对外都够了。为父是山东巡抚,叫做山东民团就不合适了。对外叫做山东营吧,这就是正牌官军了。”

“好,就叫山东营。另外,为了维护地方治安,成立一个团级(暂定两个营)的武警单位,它可以用山东民团的名字了

。山东有六个府,登州府已经有威海的兵力。因此除了登州府、济南府之外,其余四个府各驻防一个武警连,剩下的两个连驻济南。

警察太扎眼,暂时不设置,明年再考虑。”

朱大典说:“除了我们的军队,山东还有别的军队,最多的是卫所兵,登莱有营兵,其他还有一些零散的名团。这些部队暂时不要管他,一旦出问题,就立即使用巡抚衙门的权利更换它的军官,不服管辖就是造反,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镇压、解散。只是登莱的官军不再为父的管辖之下。”

朱大典的办法狠辣,但是有效。

“父亲放心,路过登州时我已经向孙巡抚打过招呼了,只要登州的兵不出来捣乱就够了。”

......

朱万化说:“政务改革首要的是要搞好宣传,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取得强势的话语权。”

“话语权?”朱大典小声重复着,这个词很新鲜,不难懂,也能说到实质。

“对,就是说话的权利,说出的话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也要认真听,要当回事,不能当耳旁风。这就是话语权。”

“我准备在山东办一份报纸,地点选在威海。人员设备我都带来了,第一期的稿件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打算三月初一印发第一期。”

“报纸?就像朝廷的邸报吗?”

“类似于邸报,是民间出版印发的。内容可以有新闻、政治评论、专题、发表诗词歌赋、话本(就是小说)、农业、工业技术、商业广告等等。总之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的事情,就可以登载上去。

第一期的重点就在‘官绅一体纳粮’上,顺便提一下减租减息。父亲去年上任时颁布的告示,将登在头版头条。另外考虑一下商业税是否也发一个告示,开始征收。”

朱大典说:“你等等,让我想一想......对了,凡论及一事,必有不同见解,在争论中,开启了双方的智慧,理越辩越明。没有争论就不正常了,看报的人也是兴趣大减。所以,政论必须有多方发布见解,这比一家之言要好得多。”

朱万化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朱大典真正是不简单,报纸、宣传之事头一次接触就能有这个见解,简直是宣传的天才,朱万化可是没有想到这点。

“太好了!就这么办!......但是......恐怕还要父亲出面找人,我可是不认识几个人。找个文笔好的,最好是实心实意的反对者,反驳文章有力一些。他骂我们,我还给他润笔之姿(稿费)。有人带了头,我们报纸的文章就丰富了。初办时我们的报纸是旬报,就是十天出一份。内容多了可以五日一刊,甚至时间更短。最终变成日报。

报纸的名称叫做‘中华日报’如何?开始不能日日出版,也这么叫,很快就会变成真正的日报的。”

朱大典问:“第一刊的内容都准备好了?除了刚才说的还有那些内容?”

“农业是我大明的基础,所以单独有一个版面介绍有关农业的知识,这一期主要介绍玉米和红薯的种植和使用方法,引导北方地区种植这种耐寒、耐旱的作物。新闻方面,介绍了东江镇的一些情况,还有河南的旱灾,朝廷邸报中比较大众化的不犯忌讳的也摘录一些。知识方面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写法用法。甚至还有广告,就是我们生产的两种钟表。四个版面装的满满的,相信能引人注目。”

“报纸怎么发出去呢?朝廷的邸报是通过驿站送往各地官府的。”

“我们就通过邮政局发行。暂时重点在山东、京师两地,首期这两地各发5000份,估计可能积压,其他省凡是有邮政局的发200份左右,每一期都看情况调整数量。在各个邮政局、所设置报纸展示板,张贴出

去,让大家看,旁边注明:可以到柜台购买,也可以订阅,订阅的就送到家里。

定价每份一厘银(合人民币五角),如果我们的发行量达到五万份,这个价钱就可以保本经营。报纸赚钱是在广告上。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我们的目的在于政治的收获。”

“报纸的纸张也是特制的,大明市场上的纸张都是宣纸。我们曙光造纸厂早期出产的,是适合硬笔书写的硬纸。报纸的纸张就介于二者之间,便于印刷,和手持翻阅。它也是曙光造纸厂的新产品。”

“将来发行量大了,在长江以南再设一个印刷厂,报纸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过去,两边同时印刷。这样南方、北方都能及时的看到报纸了。”

朱万化继续说:“宣传引导舆论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给士绅们制造一些获得利益的出路,引导他们不要总是盯着土地上的收益,找到新的赚钱的出路。这样,他们反抗的动力就小了。”

朱大典倒是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朱家自己就是实际的例子。目前朱家在土地上的收益已经占很小的比例了。

朱大典颁布的法令还是很宽松的。地租是五五分成,就是收成的一半是地租。这个规定是针对良田的,极差的土地不再此例。现在大明的南方,地租水平主要是四六,就是收成的百分之六十是地租。北方在四六、三七之间,比南方要严酷一些。

五五地租仅是一个过渡,明年就要实现倒四六地租,就是交百分之四十的田租。最终目标是百分之三十的地租。

贷款利率规定年利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并且严禁滚利。曙光银行将在山东县级以上的城市开设分号,并开始小额贷款业务,年利订到百分之十五。

士绅一体纳粮的地税标准是百分之二,最终目标是百分之三。按山东的水平,亩产一般在1.5石左右。按已经涨价的粮价一两五钱一石的价钱算,每亩地的地税是四分五厘银。假如一个士绅拥有500亩良田,他的地税是一年二十二两五钱白银。这个税收水平还是很轻微的。

当时山东省的良田估计6500万亩左右,按朱大典今年的土地税收标准,正常年景全年的土地税大约就是三百万两白银。扣除山东本地官府应保留的部分(大约三成),上缴朝廷的部分大约两百万两白银。在加上商业税、盐税、市舶税(关税),其中盐税是大宗,占税收的七成以上。虽然目前山东工商业尚不发达,也能征收100万两以上。这些钱上缴到朝廷手里似乎不多,但是,如果天下有半数省份达到这个水平,朝廷的钱就够用了。

商业税按月征收,额度:零售业,月营业额的半成(百分之五),批发业,零二成(百分之二)。税收不算高。

朱大典抛开刚才的话题,说道:“征收土地税、商业税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山东有几个特别户。头一个是山东有皇庄,和内务府的商铺(就是皇上的产业)。其次是兖州有个鲁王,青州有个衡王,曲阜有个衍圣公。这是极不好处理的,原因是他们都不归地方官府管辖。”

朱万化低头思考一会,说道:“父亲,不是难办,是好办了。我们第一个就找当今皇上,这次改革皇帝是第一个收益者,收来的钱粮还不是都给他了。所以,父亲上一个奏疏,说明利害,他必然答应纳粮。有皇上压在上头不但是王爷、衍圣公,就是其他人也不敢抗税了。我们有报纸,报纸上一登,再说几句颂扬皇上的话,谁敢不交税。但是两位王爷和衍圣公的府邸还要麻烦父亲走一遭,他们的脸面也就好看了。报纸上在吹捧他们几句就全有了,话语权在我们手里,要充分利用。”

父子二人的脸上都露出来笑容,大难题解决了。

--- 第14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