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二:初露峥嵘_第130章:潜水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二:初露峥嵘_第130章:潜水艇

朱万化说:“对!你说的对,这种快艇用途很大。但是,快艇太小了,不能用于远洋作战。如果有像我们的登陆艇母船那样的快艇母船,带着它到达战场,也是可以进入远洋作战的,鱼雷快艇的威力可是不小。

鱼雷进攻的距离短,因此,靠近敌人进攻时将会冒很大风险,这也是有办法解决的。有一种可以在水下隐身的舰艇(就是简化了的潜水艇)。他可以把船体全部潜入水下,只露出烟筒和通气管道在水面上。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潜水艇。”

真正的潜水艇,可以全部潜于水下。这样的潜艇,就不能使用消耗氧气的蒸汽机了,只能使用蓄电池带动的电机。这个时代,大能量的蓄电池朱万化是很难解决的。所以只能把高高的烟筒和吸进空气的进气管道留在水面上。

“正常航行时,他是露出水面的。这种船的两侧、前后有四个大水柜,可以用压缩空气控制水柜中空气和水的比例,以此操纵船的沉浮,并保持船只平衡。当遇敌作战时,它就可以向水柜里灌水,于是它就潜入水下,水上目标就剩下一个烟筒。露出水面的部分除了锅炉的烟筒和吸入新鲜空气的进气口之外,他的前部是一个小小的驾驶舱。里面可以坐两个人,一个驾驶船只,另一个控制鱼雷发射。这一部分都是重装甲,至少要10毫米厚的钢板,要能抗住所有炮弹的攻击。同时目标小了,敌人就不容易击中。它的武器就是鱼雷,火炮是无法在水下发射的。潜艇的下部需要两个人操纵锅炉、蒸汽机和调整水柜中的水量,另外两个人装填鱼雷。一艘船五六个人就可以操作了。但是这种船太小,一定要有大型船只支援,否则不能远程作战。”

朱万雄说:“水下的舰艇?这也太神奇了!不过想一想,也不难制造,就是个密封和动力的问题,人员进出舰艇的出口需要比较好的密封办法。另外,他的内部必然昏暗,还需要照明。”

最后朱万化又说:“我们已有的船厂,加上即将建设的船厂,共有四个:曙光、舟山、安东、基隆。将来这几个船厂要有个大致的分工,曙光造船厂侧重于民用内河船只,舟山侧重于中小型的海上民用船只,安东利用长白山的森林木材,侧重于大型的航海舰船,基隆侧重于装甲军舰。快艇和潜水艇的试验样船就由舟山船厂来制作,我留下来帮他们改好设计。”

由于这快艇和潜水艇的设计和安排研制工作,朱万化在舟山停留了大约一个月。十一月初才回到金华。朱万化拥有的三个班子:秘书处、机要处、参谋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在短时间处理大量的文案资料。

曙光基地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是通信问题,要解决多路信号复用线路、高频载波信号,这就需要研制电子管。步枪火炮经过一年的实战检验,有很多需要改进、改型、和研制新的武器。还要考虑重要的工业迁移到台湾做准备,台湾毕竟远

离朝廷的监视,还是比较安全的。

为了准备印刷报纸,造纸厂还要研制专用纸张。大明市面上的纸张大多是宣纸,过于柔软,缺少韧性,不便于人们手持阅读。早期,曙光造纸厂为了配合硬笔书写所出产的纸张又太硬了。这种报纸纸张的需求也要提交给造纸厂。

朱万化看着桌案上秋香已经准备好的文案。一份是为解决电报通讯研制电子管、电阻、电容和各种基本电路的研制指导文件,这是秋香领头的秘书处根据自己的草稿整理誊写的,包括图形都很工整,一式两份。另一份是曙光基地各工厂搬迁台湾的指导文件,是以纪养斋为处长的机要处油印的,共20份。无论部队地方,朱家的各个基层单位都配备有油印机,小批量印刷公文十分方便。最后一份是以朱全柱为处长的参谋处根据战场经验总结的武器装备改进的意见,包括新设计的步枪、火炮的设计图,也是一式两份。朱万化的三个为他个人服务的班子,确实是他的得力助手。

曙光基地的电机厂是为电报通信设立的,目前用于电报通信的手摇直流发电机、耳机等设备都是它生产的。朱万化也就把电子管、电阻、电容、线圈等交给他们研制。最关键的就是电子管了。

电子管,是一种电信号放大器件。被封闭在玻璃管中。有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引线被焊在管坐上。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入电子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大或其他信号参数。后世中由于半导体材料的发展,逐渐被集成电路取代,但是在一些高保真的音响器材中,仍然被使用。

后世的电子管也有很多型号,朱万化只是按照电子管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通用的型号,在电路中可以兼做二级管、三级管使用。性能、效率不能要求太高,能用就行。

这个时代金属材料也不是很齐全,好在白银不缺,于是全部采用白银制做。只有阴极需要的钨丝不能解决,虽然中国是钨矿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历史上还要一两百年后才能发现钨,钨矿石中金属钨的含量非常低,冶炼获得金属钨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炼钢时加入钨矿石取得钨合金是另一码事,与取得纯金属钨完全不同),所幸朱万化手中有大量的白金,能够选用白金丝代替。

制造工艺大致划分三步:第一步,制作带管脚的玻璃底座。第二步,在底座上焊接阴极、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等。第三步,用玻璃管封闭抽真空。

应该说电子管、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制作难度并不大,难点在于用他们组建起需要的电路。因为,这个时代缺少检测的仪器仪表,各种制作出的元器件究竟达到什么性能,完全是一笔糊涂帐。朱万化自己也很忙,只能原则指导,不能所有的事都亲历亲为。因此,他编写了尽量详尽的试验指导说明,把电路拆分成最基本的单一电路,交给电机厂

的技术人员去试验。电源就使用手摇直流发电机,为了加大功率,也可以用上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

电机厂是需要全部迁到台湾的工厂,因此,也安排了他们的迁移计划,现在就要派出人员到台湾筹建新厂,地点就在台北,首批工业项目都在台北建设。

海底电缆已经铺设到威海,威海到安东、威海到济南正在铺设,到济南的电缆将经渤海、黄河到济南。南边的从舟山到台湾基隆也开始铺设。大约半年时间,到崇祯四年五六月可以完成。这样就可以将朱家的势力范围除了河南南阳、海南岛,其余全部用电报网络联系起来。

崇祯三年十一月初十,曙光基地。

朱万化召集孙家三兄弟和基地各厂的骨干在一起开会。朱万化正在讲话:

“金华到杭州,金华到洋尾的公路大部分已经完工,特别是桥梁等关键部位已经完成,筑路工程的骨干力量可以抽调出来了。我们的筑路骨干将赶往台湾,那里正在修建贯穿台湾岛南北的公路,急需修路的工程人员。要做一下动员,凡是愿意去台湾施工的,给予优厚的补助,过完年后就动身,这边根据需要可以再招收补充一些人。

我们准备在台湾的台北地区建立规模更大的工业基地,曙光基地的很多工厂也要准备迁移到台湾,首批迁移的是水泥、冶金、轧钢、金属加工、枪炮子弹的生产线、电机等。除了军火工厂是整体迁移外,其他的厂只是迁移我们的主要技术力量,这边的设备全部保留,台湾那边需要的设备都重新制造,运到台湾安装,建立新厂。所以在台湾建立的第一个工厂是机械加工厂,这个厂建好了,台湾就有了加工能力,为建设其他的厂打下了基础。

曙光基地的老厂将留下部分人员,继续维持生产。曙光学校将一分为二,在台湾建立曙光分校,所以部分教员、学员也要迁到台湾。

完成搬迁后,曙光的军火工业只保留新式火铳及配套的子弹的设备。手榴弹的生产线也留下,还有老式火炮改造等这几项,其余全部整体拆迁到台湾。

新式火铳设备朝廷准备购买,所以现有的有关新式火铳及弹药的设备准备卖给朝廷,自己在重新生产一套。计划给朝廷的设备要拉出一个清单,并给出估价。

人员方面,主要的技术人员、技师、工匠都要动员迁到台湾,当然要征求本人的意见,有困难的可以留下来,去台湾的都要给予补贴。过年后,各厂都要派出人员到台湾筹建新厂。

台湾那边的筹建工作由孙和京总负责(已经征求了他的同意),你规划一下,确定各厂筹备人员名单,连同筑路工程队一起走,石强生出任台湾筑路队总掌柜,过完正月十五就出发。

详细的要求看一下已经发给你们的搬迁工作指导文件,你们要仔细阅读。”

--- 第13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