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二:初露峥嵘_第120章:平台奏对(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二:初露峥嵘_第120章:平台奏对(三)

“周爱卿可有奏对?”崇祯点了首辅的名,作为首辅不能不发表意见把?

周延儒皱着眉头,躲是躲不过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勉强表态。很多大臣处事的第一要务就是揣摩皇上的意图,顺着圣意说话办事,要始终和皇帝保持一致。今天这几位大臣,包括前面说话的梁廷栋,从崇祯对新式火铳的欣赏态度,已经揣摩着崇祯信任朱大典了。所以才敢顺着赞同的意思说话。

周延儒说:“陛下,威海民团的前身,就是在遵化助战的孙元化的家丁队。在王元雅的战报中,他们有协助守城之功。臣揣测,他们的功劳怕是被删减了不少,也许是王元雅争功所致。遵化战后,他们撤到了山东,适逢闻香教做乱,乱民数万,席卷登莱两府。‘吃馒头’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了,这个威海民团巧用计谋,以少击多,彻底剿灭了闻香教,闻香教的头领无一漏网,也是剿灭乱民诸战事中少有的大捷。他们叫做威海民团也好,孙元化家丁队也好,实际上背后就是金华朱家。

朱大典为官尚属清正,居家守丧期间,还能不忘君恩,遣自己的家丁,借好友孙元化之名,北上遵化助战,且不争功,实属难得。他们对后金、乱民都能主动出击。只有辅助朝廷之功,未见有危害地方之事。今后的事,臣不敢说,从眼下看,朱大典对朝廷是忠诚的。

固而,臣以为,可以遣威海民团平定东江镇,整饬东江军务。至于威海民团有没有能力平叛,臣下不知,臣以为即便威海败了也无妨,起码申明了朝廷的态度,为后来的平叛者闯一闯路子。为了嘉奖、抚慰威海敢于为国分忧的忠心,朝廷还是应该调拨一些钱粮,不要寒冷将士的心。”

朱大典历史上是有贪官之名的,此时周延儒说他尚属清廉,看来此时的朱大典还没有‘贪’,以后应该更不会贪了。现在的朱家,家财万贯,富可敌国,那里还需要贪。

周延儒的话中有“今后的事,臣不敢说,从眼下看,朱大典对朝廷是忠诚的。”之语,这是预先为自己留下退身之地。他深知崇祯出尔反尔的毛病,先打预防针,事后有什么问题别秋后算账。

形势已经明朗,大家一致赞同朱家出兵。温体仁这时着急了,别人都说话,自己再不表态,就显得太无用了。于是急急的说道:“陛下,微臣也赞同用威海民团平东江之乱。威海民团的千总毛承祚是毛文龙的长子,现在委身于金华朱家。若毛承祚真能平定东江镇,朝廷可以委以重任。毛文龙生前为左都督、东江镇总兵官,领太子太保衔。微臣以为可以破格提拔,任命毛承祚为东江镇副总兵,领威海卫指挥佥事衔。这个地位虽然远低于朱大典,但毕竟是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四品武官,朱大典还能不能控制约束毛承祚就很难说了。这对朝廷约束朱大典、毛承祚都有好处。”

温体仁确实是在‘与人斗其乐无穷’上了功夫,干实事不行,揣摩圣意那是一等一的本事。这个话说到崇祯心窝里了!分化臣子的势力、影响力,永远是帝王主题,也是帝王之术的核心。分化了臣子,帝王就可以高高在上的控制局面了。

毛承祚的副总兵是实授官职,领威海卫指挥佥事,就是给个四品武官的待遇

,并不在威海卫任职。但是武官的品级不值钱,和文官品级比至少要降四级,也就是相当于文官的六品,大约是正县级、副市级的样子。

此时毛承祚正在北京,他是为父报仇,来观刑的。袁崇焕被处以残酷的剐刑,刑罚过于残忍,何况袁崇焕毕竟抗后金有功,所以此事就一笔带过了,不再详细解说。

周延儒又说:“陛下可以借这次官员任命,宣一批官员进京,有些话可以当面问朱大典,以解疑团。”

崇祯心情大好,微笑着对周延儒说:“内阁就按今天的意思票拟吧。敕毛承祚领威海民团平定东江镇之叛乱,拿祸首刘兴治进京问罪,整饬东江军务。着户部支付粮饷......这个,数量你们看着办吧。......勉励的话说一些。”

这个崇祯还是知道自己的家底的,钱粮户部未必拿得出来。这个皇帝当得有点窝囊。他无奈地摆摆手,意思好像是说,这个话题就算过去了。

朱家从山东向台湾移民,崇祯是知道的,也知道澎湖列岛之外有个台湾,也称作大员。他只是知道那是个不毛之地,从来也没有设置官吏管辖。但是台湾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物产如何,统统不知道。朱家在海外经营一个岛屿,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没有一点头绪的事情,也不好议论,算了吧。

停了片刻,崇祯又说:“宣新任巡抚以上的官员进京面君,宣登莱巡抚孙元化进京。还有,让户部、吏部查一下澎湖外面的那个大员,又叫做台湾的海岛,看看有什么文字记载,写个条陈上来。今天就散了吧。”

众臣叩首,恭送皇帝。

回到寝宫的崇祯,从身旁的桌案上拿起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来取出一个圆圆的,手掌大小的金属物件。

这是锦衣卫从浙江洋尾溪得到的,是计时辰用的物件。马蹄表作为高档消费品已经在大明的市场上销售了。作为皇帝他自然是见过的,他的寝宫里就有。这个东西是从马蹄表演化而来的,据锦衣卫禀报,只是试着做了几只,尚未流传到世上。

这的确是曙光表厂的新产品,即将在朱家的军队中配备。因为原来的马蹄表不便于携带,为了适应军队的需要,适当的减小、减薄。类似于怀表,放在衣服兜里也可以,但是体积还是大了点,可以佩戴在腰带上,不妨叫腰表吧。锦衣卫的密探名叫周成的就在曙光表厂,所以他得到一只,交给上级。

崇祯熟练的按一下上部的按钮,“啪!”的一声,精致的银盖子打开了,露出了玻璃照面。

为了外表装饰好看,腰表的外壳用银镍合金制造。原因是现在的不锈钢还没有那么光洁漂亮,铜合金容易生铜锈。钟表本身就是高价值的奢侈品,所以就直接使用白银了。

表的盘面上有三个指示时间的针,分内外圈写了两圈文字,外圈是:“一、二、三……一直到十二”,表示一圈十二小时,大明人不懂这个计时法,写上这个数字就是逐渐推广的意思,这个计时法还是先进的,比子丑寅卯强,直观,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内圈是子丑寅卯的时间表示法。这种盘面设计是为了适应大明人的计时习惯。为了携带方便,设计了一个可以固定在腰

带上的卡托,带在腰间固定不动。否则像腰里挂个荷包,**来**去的,对于军官太不严肃了。

实际上崇祯也不是自己把玩稀罕物件,而是在想一个道理。**技巧究竟是雕虫小技,还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这个物件就是金华朱家制作的,新式火铳今天也见识了。这些于我大明朝有用还是无用?我们的学子要不要学这些**技巧?在诗词歌赋和治国之论的学问中格物(理化科技的古称)是个什么地位?这些问题一直絮绕在脑子里,左思右想也没有一个结果。

金华朱家的成就震撼了他,一些固守多年的信念在动摇。从前他只知道徐光启的天文历法,只可惜徐爱卿老矣!这次举荐威海民团的孙元化就是徐光启的弟子,崇祯借这个是由招他进京就是想通过他解释一些疑问。兵部尚书梁廷栋破格举荐孙元化为登莱巡抚,是得到崇祯赞同的,否则也没有那么痛快。

......

崇祯三年八月二十日,平定东江叛乱的旨意到达登州,孙元化亲自到威海传旨,当然钱粮是没有的。朱万化热情接待,停留一日后,离开威海直接赶赴京城。因为,孙元化也接到了进京的旨意。

朱万化从朝廷的邸报上已经知道了父亲将到山东任职,上任前将进京面圣。这可是一件大事,需要认真对待。

朱万化在刘公岛上的住宅是个三进的大院子,头一进院子的西厢房中,一伙人正在整理这各种地图、沙盘、和各种文案,这是朱万化的参谋班子,名叫参谋处。专门用于处理军务。

在朱万化两年多忙碌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四个班子:一是以秋香或者春香牵头的内宅中几个人,其中还有六名在遵化招的女兵,两名受过教育识文断字的做了文秘,另外四名做了内卫。这个班子不对外,相当于内宅的秘书处,也没有正式的名称,日常办公地点就在内宅深处。经过数月的磨练,本来就很机灵的秋香已经习惯和胜任了这份工作。真的成了朱万化的贤内助。这个内宅秘书处一般处理的都是纯文案性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朱万化经手的军事、技术、经济、最重要的还有机密情报。

机要处是正式命名的,头进院子的东厢房还挂着“机要处”三个大字的牌子。主要工作是处理文件的收发、投送、电报和光通信报务、文案的印刷(有一套简易的印刷设备)。机要处处长纪养斋,是曙光政务学校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才。

第三套班子纯粹是军事参谋班子,也是公开挂牌办公的,地点就在头进院子的西厢房,人员大多是曙光军校自己培养的,或者部队里挑选的有才华的军官,参谋处长朱全柱(就是做了赵率教的女婿的那个)。有关军事的情报,地图、沙盘的制作,作战计划的编制,部队编制,部队的装备、辎重管理等等,都是参谋部的工作。

当然还少不了一套警卫,现在是个警卫排,排长朱三顺。他们的驻地在旁边的一个配院里,办公地点在头进院子的倒座门房里。

这四个班子朱万化是随时带在身边的,朱万化到哪里,他们就跟到那里。全套人马也有30多人(不算警卫排的40多人)。

--- 第12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