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二:初露峥嵘_第119章:平台奏对(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二:初露峥嵘_第119章:平台奏对(二)

曹化淳说:“陛下,如果在校场、野外,可以找来兵丁试一试,臣下是见识过了,百步穿杨,真不是吹嘘。”

崇祯高兴的说:“宫中也有宽阔之处,找来兵丁试试无妨。”

周延儒连忙说:“陛下,万万不可,这大内禁地岂可打火铳。”

曹化淳拿起一个子弹,掰开,取出弹丸,呈到崇祯面前。说:“陛下请看这弹丸,铁珠居然如此精致。”

又圆,又亮的钢珠,在众人手中传看。

曹化淳又说:“老式火铳每只内膛口径都不相同,弹丸,装药量也都不相同。新式火铳,一千支、一万支,口径完全相同,弹丸,装药也完全相同,弹药管理方便。弹丸制作统一。这是定装子弹的由来,不然怎么能用这样的子弹。”

“曹爱卿,这新式火铳、刺刀、弹丸的价钱如何?如果造价太高,官军也无法大量装备呀!”

就是嘛,朝廷就是差钱!他们君臣心里清楚的很。

曹化淳答道:“臣回陛下的话。左都督赵希龙告诉微臣,朱家的火铳不卖!朱家赠送了100支火铳给赵都督,赵希龙说不够用,朱家说可以代为制造,赵都督出铁料和工匠费用。铁料费用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工匠费用是:新式火铳每支五两白银,刺刀一两。定装子弹,包括钢珠和火药都包装在一起,一两白银一千个。此外还有备用的燧石、引火的专用药捻、易损备件和修理工具,这些都是朱家送的。训练教官每月饷银五两。一个月即可训练完毕。”

看着皇上心里高兴,站在一边的温体仁说话了:

“启奏陛下,这价钱岂止是公道,微臣倒是觉得过于便宜了。微臣不太懂兵器,但是,那把刺刀工匠费一两白银,是不是太便宜了,在市面上,恐怕十几两白银也不止吧。如果微臣用五十两白银,雇佣工匠,照样做一把,恐怕没人敢应承。”

梁廷栋说:“陛下,也许赵都督与金华朱家交情深厚,半卖半送也不可知。这事情倒是不麻烦,问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价格倒是可以试一下朱大典对的朝廷的忠心。这兵器非普通商品,是强兵拒敌,稳定疆界的根本,他朱大典食君之禄,理应为君分忧,如果他敢赚朝廷的银子,治他的罪也是可以的。说他私造军火,他这脑袋就保不住了。”

私造军火这个罪名可不小。梁廷栋这个人不怪别人说他,还真是不会当官,这样的话能随便说吗?皇帝会觉得你太冒失,不堪重用。如果传到朱大典的耳朵里,还有你的好吗?

朱家小心又小心,岂能让你抓这个要命的把柄?

后世现代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私人、地方武装、地方政府私自生产军火,这是常识。但是,冷兵器时代就不一样了。就以明朝为例:明朝是有户籍管理的,很多‘户’都是世代相传,不允许改变的,并且有贵贱之分。当兵的有军户,娱乐业有乐户,要饭的有贱户,如此等等。手艺人里就有匠户,比如制作火铳的铁匠就是匠户。最高、最权威的生产军械的作坊是属于

内务府的。内务府就是专门为皇上服务的加工厂,是全国制造业的权威单位。同样,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匠户作坊,个卫所也有自己的匠户作坊。他们生产的刀枪、弓箭、盾牌、盔甲都在自己的范围内使用,有的也会进入各级府库,府库中的军械原本是按照需要调拨的,实际上都要花钱购买。

后来出现的营兵、民团这些带有军阀性质的军队,他们除了购买军械之外,也都组织招收匠户成立自己的军械作坊,大部分军械都是自己打造的。

这是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的时代的特点,自己用的兵器自己打造。火铳出现时间不长,并且不是军队的主要兵器,很多将领甚至拒绝在自己的军队中使用火器。所以火铳与大刀、长矛一样,各级匠户都可以制作。卫所、营兵、民团也都可以自己制作、使用。

金华的朱家是浙江护路队,是官府在册的民团,当然可以自己制造、使用火铳了。私造军火的罪名扣不到朱家的头上。

......

曹化淳又命小太监用托盘,奉上一物,木柄铁头,就是一枚手榴弹。

曹化淳说:“陛下,此物名为手榴弹,就是用手投掷的开花弹。”

周延儒大惊:“曹公公胆子也太大了吧?开花弹怎能带入大内禁地?”

曹化淳说:“周大人勿惊,这是个演练弹,内中没有火药。是兵丁演练所用之物。但是外形,重量与真的所差无几。陛下尽管拿起来观看无妨。”

崇祯拿起这个教练弹把玩细看,又掂量一下份量。问道:“此物如何使用?”

曹化淳说:“京城的神机营早就有此物,只是份量、外形、用法稍有差异。神机营称作冲天雷,是五斤,或者十斤的火药包裹,装有引火捻子和甩动的绳索,使用时用火绳点燃火捻,把绳索甩动起来,抛掷出去,大约能抛出20步远(30米)。一般用于守城近战。

这个手榴弹重量轻的多,手抓木柄可以抛掷得较远,大约30步(四、五十米)。它炸开的时候,这个铸铁的头部便炸碎了,铁屑飞溅,杀伤方圆十步内的敌人,威力比冲天雷大多了。所以这个铁弹头有网格的沟槽,目的就是粉碎成众多的小块。抛掷时,不需点火,旋开底部的盖子,拉掉火绳即可。使用极为方便,下雨刮风都能使用。

据赵都督说,此物是近战的利器,防守遵化城,它可是有大功劳的。”

众人呆呆的听着讲解,半晌回不过神来。对拉火绳即可引燃不好理解,若果真如此,站在城墙上,往下摔手榴弹,这杀伤力也太大了,攻破城池可就难多了。周延儒问:“此物价钱如何?”

曹化淳答:“赵都督说,这是孙元化的家丁队送给他的,价钱多少不知道。遵化一战,用掉了大约1000枚,他手中还剩300多枚,王都师(王元雅)手中也剩有300多枚。”

周延儒说:“陛下,朱大典是我大明的臣子,朱大典有如此犀利之兵器就等于我大明有了作战的利器,此乃国之幸也。内务府理应获

得制作技法,以供朝廷大军使用。微臣以为朱大典会为朝廷效命的。”

其他几位也都点头附和,崇祯也微笑着,心情大好。

崇祯说道:“登莱孙元化所提,用威海民团平东江之乱,各位爱卿有何应对之计,可以奏来。”

正题来了!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想说话,但是,最后都看向梁廷栋,那意思就是说,事情是你挑起来的,你就说吧。

梁廷栋是兵部尚书,无法推脱,只好先开口,他说道:“陛下,东江之乱已经两个月有余,那刘兴治杀主官、杀钦差,只差没有投奔后金了,按理应早日平息。只是后金入寇,地方民众和边军营兵损失巨大,有待休整。军粮军饷缺额甚巨,无从筹措。无论动哪一营的兵,都需要钱粮,还要看这兵源是否整齐,士气能不能一战。一时无可用之兵,这是第一难。第二难是东江镇乃苦寒危险之地。不说粮饷两缺,仅去年到今年这两年间,兵丁以人肉为食就不下数月,个中原因......天灾人祸都有了。”

听到这个话包括崇祯皇帝,众人脸上都微微变色,东江镇吃人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毕竟令朝廷太难堪,知道归知道,谁也不说。东江镇孤悬海外,军需全靠登莱、关宁补给。袁崇焕长达数月扣押粮草不发,登莱总兵杨国栋用兵船武力封锁。皮岛上草木都被吃光,最后只能吃人肉。

梁廷栋接着说:“朝鲜王廷不施援手,还不时的有摩擦制肘。与后金的交兵苦战更是时时发生,每每伤亡惨重。领兵的将领不是被后金杀了,就是被朝廷杀了(如毛文龙)。这种边镇那个将领愿意前往。轮到谁的头上都会推三阻四,其苦衷朝廷也是知道的。

如果近日朝廷不能发兵平定,刘兴治必投后金而去,东江镇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依臣之见,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准了孙元化所请,敕命威海民团前去平乱,平与不平朝廷都没有损失。何况威海并没有明说要粮要饷,朝廷只要少量表示即可。即便事后东江违旨不听调度,少了约束,也比落入后金之手强。

臣斗胆说句不中听的话,朝廷之臣不怕平乱失败,就怕事后东江失去约束,赞同此动议就落下了荐人不当的过失。”

后面这句话确实胆子太大了,点到了崇祯的痛处,崇祯的确缕缕这么干的。这话有大不敬的嫌疑,这也是没有办法。要么反对,则东江镇丢失,这同样是过失。只好先打预防针,你崇祯以后别一吃后悔药,就治我的罪。

这句话也敲打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他们之所以不敢表态,就是怕担责任。看来梁廷栋真是不善于做官,过于愚直,得罪人太多了。

梁廷栋这个人做个一般官员也算说得过去。比如孙元化破格提拔为登莱巡抚,就是梁廷栋的功劳,处死袁崇焕也有他参与。但是他做军官就不行了。他每每上阵胆怯,畏敌如虎,裹足不前。但是命运偏偏让他领兵打仗,结果先是畏战,然后畏罪自杀。也是一个可怜人。

--- 第11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