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冒牌昏君> 第12章 伪装好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伪装好学

第十二章伪装好学

好不容易安慰了刘宗周,两人喝着茶,当面聊天。张由松首先询问了刘宗周的身体情况,多大年纪,衣食起居如何,有没有什么疾病,还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多多休息,又问家里情况,老家在哪,人口多少,经济上能不能过得下去,问了半天,不过是开场白,却又叫老刘感激不已,皇上皇上地叩头谢恩。

图穷匕首见,张由松开始询问核心问题:“刘先生啊,您的理学素养,当推我朝第一,可是,朕实在事务繁忙,无由领教倾听,今天也不准备多问了。”

刘宗周顿时很失望,不知所措。

张由松笑道:“朕却知道,理学虽然为心学,矫正世道人心之仁术,也是治理国家根本,既然刘老先生研究甚深,必然对实际事情大有见解,朕知识浅薄,很想听听老先生的意思。”

想听个头,明朝灭亡的原因还用说?不过是绕个圈子,想了解当世情况而已。

“皇上,臣以为,实务固然重要,端正人心才是第一!”刘宗周固执地说。

张由松无奈,老头子这么固执啊,咱只能顺势而为,“老先生说得也对,人需要信仰,国家需要精神力来凝聚,人心,精神是第一位的,那么老先生,您以为,本朝需要怎样的精神?”

“诚意和慎独!”

张由松的脑袋哄一声就大了,他久在官场之中,岂能不知道政治的关键?说这些废话有什么意思呢?

“朕早就知道刘老先生的理学宗旨,也曾经试探研究,深奥啊,朕怎么都无法企及,对对,诚意,慎独,作为朕来说,就应该对各位大臣,亿万军民真诚相待,团结一致,内里,要深刻反省,克己复礼,遵守典章制度,作为大臣,对上下奉公敬爱,对自己,要反复学习体会,坚守原则,对于小民来说,也要对国家和上官尊重,对自己呢,也要以儒理教条来约束,说白了,就是对人要诚信,对自己要克制!刘老先生,你说朕理解得对否?”

“嗯,皇上天资聪明,说得好极了!”刘宗周激动而幸福地说,“天下之事,只要将这四个字做好了,就能一切安定,国势可兴了!”

谁喜欢把哲学等同于旅游和泡妞?老子就给他磕一百零八个香头!张由松的脑筋在飞快地转动着,赶紧引向了一个新话题:“以先生的见识,我大明崇祯皇帝之失,主要在哪里?”

“先帝无亡国之征,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命促于贿赂,所谓四亡征也。”

“刑罚不公?朋党之争?军队制度?官场腐败?是吗?”

“对,对!皇上,您说得太对了!”

“那么刘老先生觉得,这四条综合起来,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刘宗周愣住了,显然没有思考过这问题,想了半天,说:“老臣以为,这四条并行,才致祸乱。”

张由松摇摇头:“其实,以朕的意见,倒觉得,刘老先生所见,综合起来,只有一个,吏治腐败!刑罚之公在于官员执行,朋党之乱,在于官员意气之争论,军队问题,说白了,根子还在官员,至于贿赂,朕就不再多说了,所以,朕以为只要抓住吏治问题,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好!皇上说得好,果然圣见聪远,非臣等愚昧可知!”刘宗周确实觉得皇帝比自己高明许多。

“不唯如此。”张由松久在官场,对现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深有感触,可以推而广之:“国家乱象,首推吏治,其次在于制度,圣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大明开国数百年,财货不可谓不多,然而,贫富分化严重,贫者极贫,富者极富,社会阶级对立,国家如何能安定团结?此之为经济平均制度。所以,朕以为,我大明国家之复兴,精神上当倡导诚意,慎独,实务上则以吏治和均匀为要,如此,则国家必然在短期内走上正轨!”

“其实,吏治是表,经济均匀才是根,所谓爱民,所谓安民,怎么使百姓们对国家有诚意,对自己慎独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但凡百姓家里能揭得开锅,就不会冒险叛乱,我大明虽然内忧外患多多,乃至于李闯张献猖獗,其实根本都在财富问题!富豪起则霸道,成为豪强,危害国家,滋生种种不法,小民穷,则对国家失望痛恨,甚至揭竿而起!”

这些道理,都是常识,尤其是我国现代,经济大发展,可是,社会基尼系数大增,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所以,要政府中专业人士张由松说出这些,轻而易举。

刘宗周看着皇帝,眼睛欢快地眨着,脑袋在飞快地思考,越想越觉得皇帝的见解高深,不禁说道:“老臣愚昧,皇上英明!既然如此,老臣就放心了。”

张由松很得意,奶奶,今天几句话就折服了朝廷大臣,精神领袖,很有成就感啊。这里,本是他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就问:“刘老先生以为,我朝复兴,需要如何做才好?”

刘宗周思考了一会儿,从袖中掏出了一张奏折,一面呈上,一面自己讲述了其中意思,主要是: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压,一曰慎爵赏以肃军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

“好!说得好!”张由松拍腿大叫,“刘老先生果然高明,深有见解,朕受教了!放心,刘老先生,朕一定要按照您的教导,逐一施行!”

刘宗周噗嗵又跪了:“皇上英明,老臣数度入朝为官,也数度为主上进言,悉被废弃,唯有皇上您如此慎重从事,老臣感激涕零,不知所云啊!”

刘的四项措施,其实不怎么高明,都是表面现象,张由松不过在官场习惯了,顺便拍一马屁而已,在张由松看来,既然历史都没有眷顾南明,必定有重大原因,阶级矛盾和政治黑暗腐败,都不是改革所能迅速纠正的,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哄老头子高兴吧。

“哪里哪里,刘老先生国之大儒,天下所望,见解之深,对朕大有启发,朕深感欣慰!”张由松应付式地回了一句。

刘宗周一听,又奏道:“皇上,老臣还有五条忠告,可谓大明中兴之道,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二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

“好,刘老先生说得好,”张由松大加赞赏,其实,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因为,刘宗周是南方人,浙江绍兴的方言叫人受不了,说得又激动,谁知道他说得乱七八糟的!“秦清?”

“老奴在!”秦清冒了出来,鞠躬致意。

“你去,找个人来,将刘大人的奏折悬挂到朕的床前,朕以后要多多阅读研究,深刻领会,刘老先生的金玉良言,朕得之如得甘露!”

“老奴遵旨!”

不多会儿,几个太监来了,接了刘宗周的奏折,按照张由松的指示,当真悬挂到了乾清宫的龙榻之侧,张由松又命拿来笔墨纸砚,亲自磨了墨,拱手道:“刘老先生,朕以为,先生的理学要旨诚意和慎独,可谓振聋发聩之针石!烦请老先生亲手书写下来,好让朕每天瞻仰您的墨宝,细心研究,认真实践!”

张由松要拉拢这个老头子,利用他的品牌为自己服务,谦虚客气几下是自然的,可没有想到,把个刘老头子激动得呼吸都急促了,又是磕头又是作揖,赶紧书写了。

“秦清,去拿朕的印章来。”

“印章?不是大宝?”秦清一愣。

“哦,是是,就是大宝。”张由松暴汗。

等了一会儿,大宝才拿来,秦清蘸了朱色,递给张由松,张由松端起,在刘宗周的墨宝上深深一盖。“刘先生的建言,乃是朕千古不易的教条!更是国家瑰宝!”

诚意和慎独挂上了乾清宫的中堂两侧,把之前的楹联都遮掩了,张由松深深一揖:“多谢刘老先生教导了!”

“皇上,皇上!皇上圣明,千古罕见啊!”刘宗周又开始拼命地磕头了。

重新就座以后,张由这才转移到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老先生,你以为,我朝廷众臣的任命,得失如何?”

“得失?皇上难道真的要核旧官以立纲纪?”刘宗周惊喜异常。

“不不,朕实在是愚昧,已经开国数日,对朝廷制度和官员机构等等,皆糊涂浅薄,不甚了解,请先生教我!”

“皇上,老臣岂敢不殚精竭虑以效臣职?”于是,刘宗周就热情洋溢地向皇帝介绍了南明朝廷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机关的设置,主要官员的名单和性情,才干等。张由松一面听,一面记忆,还用笔墨在纸上标记,无论如何,先记住这些大臣的名字和官职,否则,肯定出尽洋相。

“刘宗周老先生,左都御史;史可法,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马士英,东阁大学士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凤阳军务;高弘图,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黄道周,吏部尚书;阮大铖,兵部尚书;钱谦益,礼部尚书;吕大器,兵部右侍郎;河南巡抚越其杰;张缙彦,兵部侍郎;赵之龙,刑部尚书;宁南侯左良玉;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

从上午一直谈论到太阳偏西,刘宗周越谈越起劲儿,张由松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地插话询问。特别是对主要六部官员和地方武力集团的首脑进行了深入了解,又对朝廷内部的东林党问题和阉党的矛盾由来,现在的斗争情况,都做了记录。

“襄阳左良玉军居然有八十万众?福建郑芝龙控海路数万里,私兵二十万?”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