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冒牌昏君> 第232章 裁减官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2章 裁减官员

第二百三十二章 裁减官员

大家都觉得好,反正,南京地面的官员确实太多了。

高弘图性格偏激,当场赞美:“皇上此举,实在是妙不可言啊,微臣深知,南京城内,官员冗烂,到了令人发指地步,如果能选拔相当北上各藩,可谓驱除了一颗毒瘤!化害为利了!”

马士英不满地白了他一眼儿,史可法则会心地一笑。

因为,所有南京冗官现象,多数为老马所为。

张由松的锦衣卫队情报调查,知道大约有多少数量的官员,经过钱谦益之手,迅速提拔转正的,又有多少人是经过老马的手里拢起来的。每一个官员的上位,需要多少银子来填坑,总之,落在马士英手里的银子,两三个月间,不下千万两!落在号称清廉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的手里,也有二百万两上下。其他人,多多少少也要分一杯羹的。大明新立这一场凄风苦雨的历史变革,成为几个官场巨鳄的盛大聚餐。

这仅仅是超级巨鳄们的进项至于过程中,中下级官员乱上一阵的利益,又有多少,就不是锦衣卫几天的工夫就能清查了的。

精兵之事好说,可以发诏书,可以派人监督,但是,选择人事,是个老大难问题,在草草地决定了精兵屯田政策以后,君臣散了。

张由松用了膳食,将刘宗周和黄道周招来,询问对策。两位亲信大臣对皇帝的策略极为欣赏,尤其是对拨南京冗员以塞藩镇之责的转嫁危机手法,敬佩不已。

“不不不,不唯转嫁,其实朕要真正整治!”

刘宗周和黄道周,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深知这里面的人事和利益盘根错节,稍有差错,就会引发大问题。

张由松告诉两位大臣,其实,这精兵政策也可以算是个前奏,是个幌子!

“精兵实现与否,朕并不过分关注,因为,那都无关紧要,不伤弘旨!”张由松大笑:“朝廷官员冗烂,才是最根本问题,一则引起制度混乱,腐蚀国家基础,二则增加财政支出,增加百姓负担,又成内乱之一源,三则,最关键的是,这些官员,多数不从读书渠道得来,或者捐买,或者走裙带关系,素养极低,龙蛇混杂,会极大地损害大明的官场风气,官为民之先,官风坏则民风不淳!第四,官员数目太多,互相推诿,人浮于事,行政效力极低!所以,冗官不去,国无宁日!”

刘宗周和黄道周相视一笑,这才知道,皇帝的用心良苦,远非自己所能揣测,不禁啧啧称赞。

君臣三人,开始商量选择官员的事情,皇帝的意思,要趁此机会,对整个南京地面的官员,进行一场大选择,大考试,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留任南京,其余呢,则派遣各藩,去混各藩的饭,成事不足,就捣乱有余,让他们难受去。

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相当难,如何考试?什么标准?考文采?做事的未必行,考实际工作能力?那好玩吗?

张由松看看日子,没有几天了,十月份,再有两个月就是第二年,满清军立刻就要打过来,自己成功逆转形势还好,如果不能,哪里还有时间磨几?

“是啊,这样大考,实在难以操作!”刘宗周本就是个大儒,务虚者行,务实者是外行,黄道周呢,虽然是个干才,也对考试没折。

两位大臣忧心忡忡,特别是黄道周,想得很多:“皇上,不管如何,都会有人作弊打通关节的,事在人为,可是,满朝都是圣贤尚且无法持久善法,更何况当今乱世,一切仓促?”

他是担心马士英和史可法两派,在官员选拔中恶性竞争,使出什么花招,无法预防。一旦真的从严,将这两大派政治势力集团惹毛了,以后的大明朝廷就别指望消停下去。

大家想了很久,张由松也觉得难办,不过,他忽然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事情并不难办,可以仿照大唐武周年间武则天的做法。”

“如何?”

“现有官员,暂不废黜一个,继续保有官位和薪金,但是,在南京城内的中央各部,各司属机构中,实行编制定员,不管人,先管事,确定要从简,等确定好以后,再确定人!”

“好!”

“至于选拔,朕有一个绝妙的主意。”

商量了以后,张由松就在第二天的朝堂上,将政策亮了出来,什么要求各藩镇精兵简政的诏书发了,也给群臣们讲了,顺便讲到官员派遣督促藩镇事,又牵扯到了官员的定编问题。这么一说,将一件小事情,顿时扯成了震撼官场的大地震,听得所有官员竖着耳朵,惟恐落了词儿。

没有人表示意见,但是,也没有人表示支持,所以,朝堂上的气氛相当微妙,也相当尴尬。

张由松见事情麻烦,就修改了主意,将一整套的方案拆解开来,一个个地询问,。议论,质疑,既然要施行,就得要官员们通过,涉及藩镇精兵简政的问题,张由松要大家表态,黄道周和刘宗周立刻出来,表示支持,还以藩兵紊乱,祸害金坛县的例子为皇帝声援,张由松也将自己在金坛的历险记为悲情打牌,迅速就赢得了支持。

“不错,应该抑制藩兵!”马士英终于点头了。这个家伙,早就说过的事情,愣是装傻。

第二步是抑制藩兵以后的去留,商谈来去,还是皇帝的主意更安全,于是,再次确定。

张由松暗笑,其实治理大国,如烹小鲜,一点儿也不假,就是你准备好足够的原料。讲究些技巧而已。

最后,在张由松声势浩大的攻击之下,群臣招架不住,只得全面接受了皇帝的意见,同意进行大选官。

选官的前提,是南京朝廷各机关的编制问题,张由松对此,早就看过锦衣卫的情报,也和刘宗周黄道周,甚至是史可法等人商议过,知道大约需要多少人手,立刻在朝堂上,大致地圈定了数据:“就依这个数来定,各部自行规划,但是,总数不得超过,朝过者,多一人,再砍两编制!”

主要是确定中央各部的主官,附庸职位,级别相当高,当然好说,迅速就完成,然后确定六部所属的官员数目。

张由松让锦衣卫早早就规划出了各部官员人数和需要人数的数据图,张贴在朝堂上,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给朝臣各部参考。其实也是一个明确的限制,绝对不能超越这个底线。

基本确定了,大家就会发现,仅仅在南京中央六部及其他机构里,就多出了一半的官员,而没有任职,已经进入官员候补系统的官员,还有实际任职官员的两倍,换句话说,官僚主义集团,已经膨胀到了实际需要的六倍。

问题很多,为了排斥异己,拉拢党羽,马士英和钱谦益等人,不断地往官场里塞人,这样高级别的大臣,谁敢不买帐啊,还有,收了人家巨款的,怎么也得办事不是?

所以,现在确定官员额度,就是在打马士英和钱谦益的脸呢。

张由松当然不能这样说。也不责备谁,不问官员人数膨胀的原因,甚至还笑着说:“我大明官员众多,是好事情,人多力量大嘛,只是,朝廷目前财政紧张,实在养不起,而且,到各藩镇去监督军屯,责任重大啊。”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