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九百八十五章愈演愈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八十五章愈演愈烈

待到清军班师回朝后,因为进攻失败,祖可法等降人又提出了攻取北京的策略。

大军直捣北京,可断喉刺心,立即致大明于死地。

如今中原各地混战,明庭根本没啥本事四处灭火。

若是京城被其他人所破,大清还能吃到肉吗?

他们这些人还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勋贵,而不是在辽东这破地方窝着!

对于个人以及家族前途他们极为看中,因为许多人都没有回头路的。

取宁锦则是去手足,只能得到几城,却不能灭亡大明。

他们把去手足融入到皇太极曾经讲过的“剪枝大计”。

因为皇太极的战略眼光,曾经说过大明是一颗大树,无论多大力气都不能一斧子砍断。

唯一的法子就是从大树的两侧入手,一斧子一斧子的砍下去,砍到一定程度,这颗大树就会自己倒下去。

皇太极就用浅显的道理来阐述他的战略思想,生怕清廷高层这帮“人均胎教肄业”的人听不懂。

目前大清只有徐图渐进,从强大自身和削弱敌人,来实现皇太极的政治目的。

绝不可能图省力气走捷径!

但是,他的许多谋臣以及军将们都不认同他的观点,或者是无法理解他的战略思想。

总是想要直取北京,尽早灭亡大明,一劳永逸。

但皇太极就是想要先图取宁锦之地,断其手足。

他先图宁锦的想法,也是经过一段实践而形成的。

鉴于宁锦防线防御坚固,他曾一度放弃取宁锦,改道从内蒙进关,从而打开袭击大明的新赛道,成功进行了企业内部转型,从而发展越发壮大。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他首次率大军袭击北京,攻占了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城。

他撤军东归时,留下勐将阿敏驻守此四城。

作为夺取北京的前哨阵地。

但很快又被明兵夺回,尽管这期间明军汇集重兵依旧没有给清军造成较大伤害,但总归是阿敏兵败弃地逃归沉阳。

虽然阿敏属于“股神”级别的押宝,赔的裤衩子都没了。

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当什么朝鲜王。

他能安稳活到死就蛮幸运的。

但这也使皇太极意识到,终有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关内外声势无法连成一片。

即入其他口入塞,大明或者锤匪也能袭扰他的后路。

因为皇太极已经把贺今朝定为他今后主要的假想敌。

此后,清兵多次进关,打了许多胜仗,全都俘掠而归。

所克山东、河北、大同各城邑都丢弃不守,皆由山海关阻隔的缘故。

皇太极要得一地保一地,还必须在关外稳扎稳打,从根本上打破锦州——宁远——山海关的防线。

否则他就不可能在关内站稳脚跟。

….这也是他从贺今朝占据西北三省那里得到的启发。

锤匪如此稳扎稳打,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存储更多的实力。

大清崛起于关外,皇太极深知,最终进关夺取大明,唯一可行的捷径必须通过宁锦而进山海关。

山海关是隔绝关内外的门户,捍卫北京的藩篱。

若大清占领山海关,北京唾手可得,甚至比贺今朝从山西出发还要便利。

山海关距北京仅七百里,清骑兵疾驰。

不过三日即达北京城下,明兵恐怕都来不及防备,就得拱手让出北京。

想要得山海关,必须先得宁、锦。

但宁、锦又不能同时进攻,也须分出次第来,逐一攻取。

实际情况是锦州在前,宁远在后,皇太极慎重决策,以全力先取锦州。

皇太极决策取锦州,直接抓住了辽东问题的关键。

锦州原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

广宁中、左屯卫设在这里。

自从明与后金战争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

从袁崇焕经略辽西,即首筑宁远,次修锦州,成为明军战略防御的要地。

袁崇焕死后,继任者也无不重锦州,特派辽东名将祖大寿驻守此城,防御非常坚固,清兵惟望城兴叹。

在清兵攻取大凌河城之前,该城还是锦州的屏障。

当大凌河城这个屏障一经被清兵拆

除,距此仅四十余里的锦州城就完全暴露在清兵的面前。

它成了明朝在辽西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前哨阵地。

从锦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尤其值得重视。

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十八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约二十里便是塔山城。

这三城如羽翼一样护卫着锦州。

在它的背后即西南一百二十里,是雄镇宁远城,为锦州的坚强后盾。

皇太极很清楚,锦州不破,清兵休想前进一步。

反之,锦州一破,则松、杏、塔山三城俱下,宁远孤立,整个防线都得动摇。

明军还妄图想要钉在辽西,想都不要想。

锦州是宁锦防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打破这个环节,就能实行他的第一步战略。

皇太极已经看得很清楚,欲取山海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这四城就是锦州、杏山、松山、塔山。

锦州则首当其冲。

经过多年徘回之后,皇太极和他的诸王大臣终于选准了进兵的突破口。

明清之间的战争平衡再次被打破。

为了稳固地攻取锦州,皇太极开始加紧备战,精心布置。

他采取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就是选择义州(辽宁义县)作为进兵的屯驻基地。

祖可法、张存仁等人主张清兵屯驻广宁打三山。

“逼临宁、锦门户”。

因为攻松山战败后,皇太极比他们更有眼光,想得更大胆,不选广宁,而选中了义州。

….因为义州比广宁更能有效遏制锦州。

义州位于锦州偏东北,相距仅九十里,比锦州至广宁一百四十里,缩短了一倍的路。

在大凌河畔,地势开阔,从军事观点看,这里无险可依,不足于防御。

但却是锦州的一个重要门户,它距离锦州近,很适合清兵屯驻,便于轮流换防。

义州还有一个好处,这一带土质肥沃,适于耕种。

由于历年战争,百姓走死逃亡,人口大量减少。

本来人烟稀少的义州比昔日更显得荒凉。

但清兵驻此,可以大量垦荒屯种,解决粮饷的供应,减少长途运输的困难。

皇太极选中此地,为进兵锦州先扼其门户,并提供后勤支持,实

为良策。

当义州的战略作用被皇太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这帮文盲们后,张存仁承认自己的见识不足。

他则是开口进一步赞赏皇太极:

“臣先言修广宁而守之,因与白土厂相近,实为国家开辟土地,立城池,渐次前进之计。

今大兵住义州,已超出寻常,为臣望外之事。”

明朝中有识之士早已看出义州对锦州的重要战略价值,提醒朝廷给以支持。

辽东巡抚方一藻早就上疏过,义州为前锋门户,足可以凭此制止建奴西窥,此地必然是明清必争之地。

三年前,他就亲自去义州实地考察,建议朝廷拨钱迅速修复义州。

但大明皇帝哪里还有钱?

朝廷哪里还有钱?

因为钱不得不征三饷。

再加上前有修缮大凌河城导致明军大败的战例在前,崇祯怎么可能会再同意这件事。

皇太极屡次绕道蒙古肆虐京师,朝廷对于宁锦防线的度直线下降。

甚至还有官员说莫不如放弃宁锦防线,专门防山海关,这样等清军入塞的时候,也能调拨更多的兵力去与之对战。

总体而言,因为流寇锤匪的实力不断增大,清军战略的改变,都导致了宁锦防线不再像是以前一样受到大明的重视,拼命的砸钱。

现在义州被皇太极看上了,明清还没有交锋,大明便先棋差一着。

他准备成为明军眼皮子底下的坐地炮,跟诸葛亮学一手。

皇太极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率将士开往义州。

他们的任务,一是筑城,二是屯田,兼及袭扰明宁、锦驻兵。

根据皇太极指受的计策,他们一到义州,就通告凡山海关外明将士不得在宁、锦地方耕种。

但驻守这一地区的明兵以屯养战的办法,一面守城,一面耕种,以解决粮食自给。

毕竟光靠着朝廷输送,那得有挺长时间得饿肚子。

就算送来了,还

真不一定能落到他们普通士卒的手中。

皇太极的意图,就是阻止和破坏明兵与百姓屯种,即如祖可法的策略,他们难以在此生存,不战而撤防。

….这些曾经的关宁军降卒,可太了解关宁军是怎么在辽东这块地界,与鞑子对峙来了。

如今明清之间在辽西的对决思路,已经成为关宁军的内战,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大家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但是另外一个人又拜了新师傅,剩下那个还在故步自封。

数万清兵到义州仅月余,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里田地,皆已开垦。

在义州筑城的同时,大量战备物资源源运到这里储存。

皇太极征调大量民夫赶车运粮。

在义州屯田所得粮食不能满足驻军需要,大部分还得靠后方供应。

其中又令朝鲜输米一万包,限令十天必需运到大、小凌河口,以供军需,再出仆从军水师五千名前来助战。

从蒙古科尔沁部买来一万匹好马,在国内招募“善梯者”一千人,赶造威力强大的红衣大炮六十位。

都是攻城所必不可缺少的。

这些物资和人马络绎不绝到义州集中。

祖大寿虽然看好贺今朝的实力,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依旧各方面仔细探听清军的动向。

他把汇总的情报送到朝廷那里去,希望皇帝能够早些做出决断。

至少祖大寿目前真的不想投降大清皇太极。

要不然早他妈的降了,不至于费尽心思一拖再拖。

崇祯看着辽东发来的情报。

“皇太极在义州所来马步夷兵甚多,每歇宿有三十余处,大营小营,更难细数。

夜不收还亲见车载大红夷三位,小炮亦难细数,又随军随带铁锹等器具甚多。

由汉军旗总兵石廷柱带领,尽入义州城内,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皇太极的一帮兄弟子侄也都会来义州视察换防。

义州成了清军集结和换防休整的场所,储存军用物资的战备仓库。

此处充分发挥了战略基地的作用。

皇太极对攻取锦州所做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并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总的部署。

究竟对锦州采取什么方式攻取,是皇太极下一步急待决策的重大战略问题。

祖大寿不但把情报汇总了,还把皇太极给预判了,全都交给崇祯,请他判断,做好准备。

但崇祯已然被流寇搞得焦头烂额了。

杨嗣昌率兵追击张献忠,结果勐如虎等人再次战败,还被张献忠围困在了重庆,目前动弹不得。

左良玉等人借口去绞杀李自成,而不去支援重庆。

至于李自成更加过分,在河南卷起百万人,杀藩王夺粮草,且声势越来越浩大。

如今连皇太极都在辽西动作频频,一副要攻打宁锦防线的动作。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清军都是绕道蓟镇、宣大等地进入长城抢掠内地。

这下子突然摆出大规模攻打宁锦防线的架势,着实是让崇祯难以判断,这是不是皇太极的障眼法。

他想要再来劫掠大明?

这个时候,崇祯又想到了杨嗣昌,顿感烦躁。

兵部尚书陈新甲则是认为,皇太极如此大张旗鼓就是想要迷惑我军,但他或许真的是想要攻打宁锦防线,希望陛下能够早做准备。

崇祯对于陈新甲的话非常不满意,因为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让他做准备。

做什么准备?

辽东将士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难不成现在就让洪承畴带兵前往辽东?

一旦他动了,谁还能防备锤匪贺今朝从山西进入宣府等地来,肆虐京师?

哪有那么多的粮食供应?

最近抛去被清军劫掠,华北也总是大旱。

别看贺今朝相比于其他人老老实实的,但这个小驿卒这么多年的操作,也着实让崇祯记住他了。

此人最擅长出其不意的搞事情,万一他趁着蓟镇兵力空虚来袭京师,那绝不是崇祯想要见到的局面。

没看见杨嗣昌在四川等地困守重庆,他都没有让洪承畴南下救援吗?

纵然再宠信臣子,可在面对自身安全的时候,还得排在后面。

秋来2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