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次子> 第二百六九章 玻璃,大船,太花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九章 玻璃,大船,太花钱

新兵们开始训练了,而在新兵们训练的时候,我们的朱朗则是正在高温之下,那是一座小高炉,单体炉最高达4.8米,最低仅2.2米;炉壁厚度最薄28厘米,最厚42厘米。圆柱形炉体,炉身全部用红砖浆砌而成,内层抹有耐火泥;底部设有投柴口、进风口、出铁口。

这种小高炉曾经是土法炼钢的重要角色。

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小高炉,因为玻璃的烧制需要高温,这样的小高炉在加上石油,就可以达到高温...必须要石油呀。

因为玻璃的原材料很简单,其实就是沙子,石灰,这些在古代都是可以很轻松得到的。

有了原材料,接着就是开始烧制了。

把这些原材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放进窑洞里烧制,烧制的温度必须达到1600度左右才可以。

而我们用的柴火,煤炭,焦炭都没有1600度,但是石油有,在中国古代,石油太多,多到受不住地质运动的压力,都流到地上了,所以,这个也很好搞到。

如果还没有石油这个名字,石油在古代别称有很多大概就是:洧水、石漆、石脂水、火油这几个称呼。大家换换问问看就可以了。

只要你可以将温度加热到1600度,将沙子,石灰...这些东西都烧成成均匀、无气泡的液态玻璃,后面就简单了,只要将这些液态玻璃倒进你想要的模具里冷却就好了。

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模具,玻璃杯,玻璃碗,玻璃饰品,玻璃装饰,什么玻璃狮子,玻璃孔雀,甚至是代表了皇权的玻璃龙。

朱朗第一件制作的玻璃物品就是一条盘旋着的玻璃龙,是用来送给朱元璋的,要知道朱元璋对玻璃物品其实很感兴趣的。

在古代,无论哪个国家,玻璃都是奢侈品,任何一名权贵都无法对玻璃不感兴趣。

玻璃都是直到十三世纪玻璃的炼制才开始完善,到了十七世纪,玻璃才开始大众化,那么在这之前,玻璃都是奢侈品,唐诗里面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这个夜光杯就是玻璃杯。

玻璃,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琉璃,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端产品,其价格与黄金等价。

朱朗迫不及待的亲自把控玻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古代的造船业实在是太费钱了,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花费白银600万两,这么庞大的开支,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出的两倍。

以上花费还不包括当初造船的支出,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白银,每次出航,船队平均需要船只260多艘,建造和维修费用又是几十万两银子。

如果再加上造船的支出,一艘32丈的海船...就算算裸船的价格,远洋海船的“长宽比例”约将近江、湖漕船的两倍左右,由此推论在“用料”上同样长的远洋海船比普通船约多用三分之一以上,应该不过分。

且远洋海船应该用料不会比漕船差,取楠木材质吧!

则按远洋海船的长宽比例工艺造一艘漕船的“底船”用料价,应约160两左右。

几何学:多面体等量增大N倍,则它的每个面的面积应增大(N的平方)倍,这是拿等边多边形来比对的,相差应该不会太多。

我们之前取的远洋海船的平均长度32丈,则是按远洋海船的长宽比例工艺造的漕船等量增大4.7倍,由此造船面积应增大约22.1倍。

由此推论造一艘远洋海船的“底船”用料银为:160*22.1=3536两且海船应为双底船(此处找不到漕船是不是双底),但“底船”总要加船帮、船舱等船上的基础物件才是完整的“裸船”,因船帮等物件不用考虑压力等因素用料可能不会太高,但面积在哪放着呢,把“底船”造价提升一倍当做“裸船”的用料银应该不算过分哦。

由此得出:一艘32丈长的远洋海船的“裸船”用料银为3536*2=7072两。

这是裸船,随后还要在这裸船上加各种各样的设施,所以全部加起来,至少需要一万两白银一艘,一艘一万两,十艘就是十万两,一百艘就是一百万两。

要想组成一支有些规模的船队,一百艘应该还是必须的吧,造船需要一百万两白银,跟着每年还需要几十万白银的维修,这船在海上和陆地上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它需要每月都要保养和养护。

郑和下西洋不仅没有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富,还造成巨大的财富外流。

通过向“朝贡”着的大量赏赐,使得中国的铜钱不断外流,造成了国内铜钱稀缺,纸币(大明宝钞)贬值。宣德年间,大米、棉布等物资的价格比洪武年间上涨了50倍,布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300多倍。

通货膨胀严重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诚如侍讲邹缉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钱财之外,郑和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所产生的耗费也惊人的。郑和每次出海,大小船只200多膄,每只船的造假为5000多两白银。

罗登懋著《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赞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

不仅如此,皇帝还要对船队官兵进行大规模的赏赐,如永乐九年一次赐“钞二十万锭并彩币等”。

在永乐帝时期,大臣们就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1421年,由于财政困难,永乐帝一度停止了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明宣宗在继位后一度恢复,下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随后明朝感到财力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于是下西洋最终被停止。

所以朱朗要做的就是,一定不能让出海造船的事情,对大明的赋税有负担,因为如果有了负担,一定会被勒令停止的,而只要停止了,大明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向外拓展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朱朗要快点制作出玻璃,只要制作出玻璃之后,朱朗就是经济支持,自己有钱干自己的事情,就不妨碍朝堂了,只要不花户部的钱,那么一些有心人想要闹事,你也闹不起来,怎么闹,人家花自己的钱办自己事,碍你什么事了?

就在朱朗低头喝了一口水之后,就听后面的乔仁欣喜的喊道:“殿下...第一件玻璃制品做出来了。”www.

........................................

三月,初春。

看最新章节内容下载爱阅小说app,最新章节内容已在爱阅小说app,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南凰洲东部,一隅。

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

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

请下载爱阅小说app,无广告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内容。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

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

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

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

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

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

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

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

那里,趴着一道身影。

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

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