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次子> 第二百三二章 太子发飙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二章 太子发飙了!

“朱樉呀朱樉,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大哥,这次回去之后,就给我安分守己,有些人你是碰不得的,特别是那位朱朗,你要将他当成我来尊敬,因为你是我弟弟,所以我也提醒你一下,回去之后,一定要和邓家保持距离,邓家有些太猖狂了,没有好下场。

那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大哥...。”忍着疼痛,朱樉看着朱标恨恨的问道:“那个朱朗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父皇如此的包庇。”

“父皇没有包庇,朱樉呀,你难道还不懂,错的是你呀...朱朗一点错都没有,还是那句话,你要给我记住,以后尊敬朱朗,远离邓家,远离邓乐儿,如若不然,就算是我也不能救你。”

说完,一个叹息,朱标就走了,看着远去的朱标,朱朗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

..........................

一场闹剧结束,最后输的还是朱樉,直接被朱元璋下旨,剥掉了藩地,并且将王爵都下调了,跟着罚思过,另一边的朱朗却得到了升迁。

朱朗一跃成为了皇太孙的太傅。

要知道皇太孙还没有生出呀,这朱朗就已经成为太孙太傅,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可以说这是上下一千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奇怪事情,也因为这样,更多的人对朱朗都开心小心翼翼的接触,只是这朱朗十分的神秘,他就在自己的水仙村待着。

如果进应天的话,就去两个地方,皇宫和东宫,哦...对了,还去了一次胡惟庸的府邸,那一天朱朗前往胡惟庸的府邸,胡惟庸的府邸中门打开,胡惟庸带着自己的全家就像迎接皇帝和太子一样,将朱朗迎见了家门。

就在第二天,胡惟庸有机会成为右相的消息就传遍了应天,此时的左相虽然还是李善长,但是李善长已经被架空了,为什么说李善长被架空了。

其实就是朱元璋不信任李善长了,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臣子,在长期反元的斗争中与李善长建立起的友谊并不比其他将领少,同时,对于这个长自己二十一岁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满的是敬重与感激。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册封皇后、太子等一系列帝国大事中,李善长担当了大礼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太子朱标的太师。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李善长而言,这种无以复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荡的保证,却也是掘墓危险的开始。

大明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劵”“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在朱元璋封公的六个人(其余五个是)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成都在洪武功臣中绝对是首屈一指。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李善长也形成了自己盘根错节的淮西官僚集团。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在悄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一名军事统帅向帝国的领袖转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他如同一个老农民守护自家院子一样,勤勤恳恳的守护着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怕一丝权力被窃走。

洪武三年,李善长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老对手刘基的离退使得李善长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乡,李善长在朝堂上的权势已经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其亲友势力遍布朝堂内外。

月盈则亏。居安思危。当达到的顶峰的那一刻,李善长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平稳的走下来,如何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面对李善长一样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应该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这些老臣确实好用,并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们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胁皇家统治的人。www.

这种心态,我们从朱元璋对李善长说过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人心之一,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

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就是说,作为一个臣子,要做到时时检点自己,不能随着性子乱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李善长不可能听不出来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患病为由向朱元璋递交了辞职报告。在李善长看来,自己退休应该是帝国的一件大事,皇上不可能轻易的批准。辞职的举动更像是一场作秀,表明自己并不眷恋地位和权力。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顺势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善长致仕的消息震惊朝野,在满朝文武看来,就在两个月前,李善长才刚刚被奉为国公,现在却要回家养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李善长就这样退休回到老家安徽定远。朝廷赏赐土地若干,赏给一百五十户人家为他守田,佃户一千五百家,依仗卫士二十户。对于一个退休的老人而言,这样的物质应该算得上是不错了,如果李善长能够在此刻开始安安分分的养老,或许能够得以善终,但他没有。

就在李善长回乡的第二年,清冷的岁月让曾经执迷权力的他寂寞难耐,这种精神上的寂寞不是物质能够弥补的。昨日还是帝国首屈一指的权臣,如今却如同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一样在田间地头度过晚年,空有满腔如少年般的热血,却无用武之地。

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李善长,连着向朱元璋发了几道奏疏。其内容大致一样:自己病已经好了,身体恢复的也不错,还能够为帝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朱元璋要用李善长,当年就不会同意李善长致仕,如果不用李善长,那就不是几道奏疏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李善长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再加上要重回权力中枢的这封信,这让异常神经敏感的朱元璋不得不联想到谋逆二字。

作为答复,朱元璋安排李善长主持安徽凤阳主修宫殿。朱元璋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让李善长远离权力中心。

只是李善长不甘心呀,他回到应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同乡找到李善长,这个人就是胡惟庸。谈笑之间,李善长深深喜欢上了这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不久,胡惟庸将女儿嫁给李善长弟弟的二儿子李佑。

李、胡关系更近一步。凭着满腹才华和精明能干,以及李善长的运作下,胡惟庸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朝廷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现在更是传出了要成为大明右相,不过,就在胡惟庸传出了要成为大明右相之后的第二天,太子朱标发飙了,一辆马车一队护卫急匆匆的前往水仙村。

..............................

三月,初春。

看最新章节内容下载爱阅小说app,最新章节内容已在爱阅小说app,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南凰洲东部,一隅。

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

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

请下载爱阅小说app,无广告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内容。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

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

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

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

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

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

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

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

那里,趴着一道身影。

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

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