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言情女生>师娘> 第72章 并非胆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章 并非胆小

第七十二章 并非胆小

沈幽兰最后同意将她上报为“万元户”,并决定无息贷款建一座像模像样的商店,这不仅仅是她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试一试个人的能力,同时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哈十八 ha18cc}

孤峰街上的精明人决不止 “高斯一撇”夫妇俩。他夫妻俩开店只是抢先走了一步,但他这一步却是个信号,是个提醒,使那些常年居住在校园或是就居住在校园周围一贯吃死食在这改革开放年代还是始终找不到挣钱门路的教师家属和街坊们突然间就开了窍:“啊?原来做学生的生意也是能赚大钱的?”“于老师的家属不就是靠做学生生意赚了大钱而成了两个公社最大的一条‘鱼’吗!”“……”这样想着,他们就如“高斯一撇”夫妇俩一样,开头几天只是缩在家里交头接耳叽叽咕咕商量一阵,然后再到外面跑上几天,忽然一个早晨,他们就在学校的某个旮旯或是索性就在自家的墙壁上打开一个开店的窗口,开起了“校园商店”。你开我也开,中学老师开,小学老师也开;校园内开,校园外也开……一时间,校园商店就如《地道战》中要去包围鬼子吃掉鬼子的那些平原游击队员,突然掀开了地道口的盖板一个个迅猛、快捷、令人猝不及防防不胜防地从地底下冒了出来!

有房子的能开校园商店,没有房子的照样也可以做着校园生意。他们可以提篮小卖,可以如旧时的货郎样挑担篾篓往校园门口一停,摆出学生欢喜吃的喝的玩的乐的……还有“板车商店”,“竹床商店”,这些“商店”比提篮小卖和货郎更显得稳固,他们不仅是按时来,到时走,来时还要在自己的摊位边撑起一把大大的黄色油布伞,不论风里雨里,他们都是岿然不动。孤峰中学的校门是八字形的,小贩们倒也算自觉,每天清早就很有秩序地将摊位按八字形摆开,十个八个摊位一摆,各自的黄伞一撑,远远看去,中学校园门口就很有古时帝王离宫出巡那种轩昂的气势!除此,还有康乐棋,康乐球……

小贩们经营的品种全是针对学生的。孤峰街上的中小学生上千人,那可是个不小的消费市场。他们在生意中摸出了学生的特点,叫“小学生爱玩,初中生嘴馋,高中生捧着美人儿(画片)偷着看。”小学生爱买的是刀枪棍棒弹子拉炮,初中生欢喜吃的喝的是干果瓜子软管饮料,女生喜欢的是秦汉李宗仁,男生喜欢的是林青霞翁美玲……学生几乎被这些不断翻新、花钱繁多的吃食和玩具吸引得疯狂了,稍有时间,也不论衣袋里有钱无钱都得像蛱蝶样飞扑到那些摊点去,能买就买,买不起看一眼也很舒服!这时候,他们就不再去找心地善良性情温柔的沈师娘去聊天,也不再去听沈师娘说那些“咯个”、“昧个”慈软而动听的话语了!

沈幽兰毕竟是个自尊心、好胜心极强的女人,现在校园里的摊贩,还有乔小姣那爿小店的生意都是做得红红火火,而自己的生意却日见冷落,甚至已是门可罗雀!如果这时候她仍然抱残守缺一成不变死死守着那个“小蟹打小洞”的想法,她的小店能不有被立即挤倒的危险?想到这里,沈幽兰无论如何也要振作起来,要同他们比试比试,她甚至一天好几次地将自己商架上那仅有的几种货物周而复始翻来覆去地调换着位置,以示出新,想以此来吸引顾客,同校园的小摊小贩、乔小娇小店一争高下,但终究是货色单调,黄鼠狼变猫,变死变不高,无法吸引顾客眼球!

无钱逼倒英雄汉。沈幽兰尽管不愿接受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沉重打击的现实!

现在,石主任突然要无息贷款来扶持她扩大营业范围,要把她的小店扶持为孤峰街上第一流的商店,这真是久旱盼甘霖,叫她怎能不振奋不跃跃欲试呢!

沈幽兰曾想,只要有资金转手,只要有充足的货物,凭自己这几年所积累起的经商经验,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大,做红火!那时,就不仅是敢同校园内那些小摊小贩、就是黄玲香的“知青店”、洪麻子那爿至今还在吃“大锅饭”的百货商店,她也敢同他们去争个你长我短,比个高低上下!

当她晚上把石主任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于頫时——当然,她不会说那里面有何敬民的意见——于頫坐在桌旁认真地思考了一会,说:“现在形式化的东西太多了,还是不介人为好,免得日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说着就拿出厚厚的备课本准备备课。

正在兴致头上的沈幽兰听了很不高兴,就说:“照你说,那我就该看着我们这小店被人家挤倒不成?”

于頫就放下刚拿起的钢笔,皱了皱眉头,说:“挤倒了又怎么样?反正我们是‘小蟹打小洞’,每天能赚两个钱补助一下就行了,同那些小摊小贩计较什么呢?再说,开爿大店是件容易的事吗?人力,精力,还有……”

沈幽兰这时最不愿听到的就是那句“小蟹打小洞”的话,就说:“人力、精力怎么啦?我会照应过来的,你教你的书,决不把你把你拉进店里帮忙!”

于頫知道妻子倔强脾气上来,尽说些赌气话,自己也不便与她争执,就说:“我现在正忙着学生高考,当然没精力协助你搞扩大商店的事。不过,我还是提醒你,建个大商店对别人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你我这个当老师的家庭来说,却不能不慎重考虑啊。”

沈幽兰觉得于頫的话也对,就想:好事不在忙中取,考虑一段时间也好,找机会再多同丈夫商量商量,免得忙中出差错。

这一年的高考结束,文科班的学生考后都说自我感觉良好。于頫还是不放心,就让各科老师与考生共同估计了一下分数,确实感觉不错,自己很是高兴。但准确考分没有半个月时间是不会下来的,这段时间于老师就像猫挠心样难受,但也只能耐着性子等待。

这时,所有学校都放暑假了,幼儿园也放了。于頫才想起女儿丹丹下学期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就想到别的教师子女上一年级时,家长就已为他们提前将课本上的知识教会了,他却没有。这一是因为他没有时间,二是因为他不愿这样做。他觉得凡是学校要教的知识,家长就不必提前教,教了就是重复劳动,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但课外知识还是要辅导孩子多学习的。以往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太少了,真是有愧于子女,他要利用这假期好好辅导丹丹背背《千家诗》一类的古典启蒙读物。他想,教育不管如何改革,优秀的传统读物还是要死记硬背的,只有背下来的东西,才算是自己的东西;胸无点墨的人,要想出口成章、下笔千言,那是很难做到的!他反对僵化的死记硬背,但他更反对一味反对死记硬背的教育观!他反对那些一味盲从的“愉快教育”,更担忧那些一直得到“愉快教育”真传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是不是真的还能愉快?

于頫老师做事很讲究时效性,连这暑假对女儿的辅导也不例外。上午九点,他在堂前挪一把骨牌凳做“课桌”,让丹丹端来小竹椅坐在“课桌”前,“课桌”上放着翻开的《千家诗》,随着他一字一顿地领读,乖巧的丹丹伸着稚嫩的小手指逐字逐字地指点着书上的诗句,跟随爸爸奶声奶气地念着……

上午十点,本是小店生意最旺盛的时间,但罚税以后,却冷淡得门开罗雀,加上学校放假,店里就更清闲。这时候,沈幽兰就放心地在厨房做午餐,或者在室外走廊搓衣服。每到这时,于頫已不再要女儿背古诗,也不让女儿看小人书,只让她去休息,让她去找小伙伴们玩。“别同小朋友打架,别忘了按时回家吃午饭,噢?”他抚摸着女儿的小脑袋,这样叮嘱之后,就又走向妻子所在的地方。

妻子来街上以后,家务事他是从来不料理的,只是当每餐捧起饭碗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见妻子还在忙里忙外,他心中才涌起那么一点愧疚,但他很快又被教学、班级管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做而一次次原谅了自己,为自己作了开脱;但这是暑假,除了为女儿尽些作父亲的责任外,他不能不为妻子尽些做丈夫的义务。妻子曾对他说过:“你不会做,我不怨你,但我忙的时候,哪怕你能站一旁看着,也是对我的尊重,对我的支持,我也是高兴的。”他知道这是妻子的内心话,也说得他很感动。现在是假期,见她在忙着,就也凑过去,象征性地做些帮忙的活儿。

这次妻子正在灶台上忙着做饭菜。于頫自知这不是他帮得了的活儿,就自觉地坐到灶口,忍着暑天灶口那炎炎烈火的炙烤,做着给灶堂添柴加火的活儿;为了不把事情做错,不把饭菜烧焦,他一边为灶堂加柴,一边不断地征求妻子的意见:“大火吗?”“小火吗?”“要不要再加柴?……”

沈幽兰要是在灶前炒青菜,就说:“炒菜要大火,不然青菜会发黄的。给外锅堂里加几根硬柴。”

于頫就在灶口柴堆上抽几支劈开的栗柴塞进外锅堂,外锅堂里立即发出呼呼的响声。他望着那旺盛的火苗,显得很悠闲,很惬意,就用火钳在灶口青砖上有一下无一下地轻轻敲着,发出单调而清脆地“嘎、嘎”声。

母亲在世的时候说过,灶门是灶公爷的嘴巴,那是敲不得的,敲了灶公爷就会发怒,就会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告你的状!沈幽兰当然不信这些,也不制止丈夫去敲;但从这敲灶门的声音中,她听出了丈夫这些天的心情一定是很好——她模透了丈夫的脾气,只有在这轻松悠闲的时候,同他商谈家务事,他才会听得耐心,听得细心,才能谈得深谈得透,时不时还能想出一些令她不得不佩服的见解!

“唉!”她始终用这样的称呼同丈夫说话,“我上次跟你说的那个事情,你可细想了?”

于頫就停住在灶口敲火钳的动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还是那无息贷款的事?”

沈幽兰正在翻炒青菜,见丈夫问,就说:“是的。石主任又来催问过几次了!”

于頫又用火钳在灶门上敲了两下,说:“这事啊,我反复考虑过,像我们这个家庭要开个大商店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沈幽兰翻炒青菜的手腕立即酸软下来。

“你想,造—个一流的商店,单新盖个店面没有一二十万元能行吗?单造店面不行呀,还得有充足的商品吧,商品不充足,顾客到你这个店里来了,要买的东西都没有,谁还相信你这是一流的商店呢?要想商品充足,没有个十万八万资金作运转行吗?这前后加起来,就得二三十万啦,你敢贷这么多款吗?”

沈幽兰说:“石主任主动找我贷的,我有什么不敢?你没听说过一句话,叫‘要想发,到银行拿;要想赖,到银行贷’!像秦兆阳那些企业就担心到银行贷不着,只要有一点空子,他们都会不惜一切钻进去,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只要贷到手,就是胜利。这年头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哟哟哟,快快快,灶堂里的柴退掉,退掉!哟哟,菜炒煳了……”

灶上灶下就慌乱成一团。

当一碗乌焦的青菜放在灶台时,沈幽兰又借机发起脾气,冲着蹲在灶口已被柴烟呛得连眼镜都垂挂到鼻尖上的丈夫说:“你真是郭大呆子帮忙,越帮越忙!”就走到灶下,拉开于頫,说,“你还是去教你的书吧,这里是指望不了你!”就重新为灶堂点燃起彻底捣灭的柴火。

木然呆立在灶台一角的于頫知道妻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就一边看着她弓腰伸颈冲灶堂吹火的姿式,一边耐心地劝慰道:“这碗煳菜中午就给我吃吧。现在你把柴火架好我负责帮你看住,免得火大火小我把握不准。”见妻子还在向灶堂里吹火,就又说:“不是我的胆小,我们是不能跟那些企业厂长们比的,他们在位时百万千万地贷国家的款,一方面美其言是发展乡镇企业,另一方面个人也好从中大捞油水;到时候见势头不对,就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亏损的是国家,撇油的是自己;我们却不同,我们是个体,而且我又是个国家教师,你没听说有个说法,叫‘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变化太快,我们贷了款,到时候政策一变,要我们归还,我们是没法跑掉的,因为我还有国家的工资在他们手里押着。”灶堂里的火重新生着了,于頫重新规规矩矩坐在灶口的小凳上,见妻子又开始在灶台上忙碌起来,知道她的火气已小下来,就继续说,“到时候,乡镇企业贷款还不起是没事的,我们不还却不行,信用社是可以拿我的工资作抵押。到那时,我们又无后台,你想想看吧,那时的困难就比现在更大了!嗯,你说对不?”

沈幽兰虽说性情倔强,但她毕竟是通情达理,觉得丈夫说得也是道理,何况已有罚税款的例子在先。“刚开店时,左所长不也是信誓旦旦地保证每月只收一块钱的税吗,后来还不是突然来个查税,又是补交又是罚款的。这上面的政策真是叫老百姓吃不透呢!”锅里氽的豌豆鸡蛋汤沸腾了,她看着那一粒粒在混沌的蛋汤中浮上浮下的豆粒,心想:“再说,这扶持‘万元户’是他们当干部的事,说不定就是在拿我们小老百姓当‘炮灰’使用,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平民老百姓哩!”

但她又是个很要脸面的人。她不能就凭丈夫的解释和自己的一番思考,就完全放弃那批无息贷款,何况店里正缺着资金复活呢。她终于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对灶下的丈夫说:“我看是不是这样,无息贷款还是要的,但不要贷那么多,更不要造什么一流的商店,就贷一部分款,把现有的厨房移到外面去,把整个披厦改成店堂,把门面也换成像‘知青店’样,我看这就贷不了多少款。你说呢?”

坐在灶口的于頫又用火钳轻轻地敲着灶门,沉思了一下,说:“这也是个办法。晚上我来测算一下,看需要多少资金,写个报告递上去。”

这就是机遇。报告递上去的当天,信用社石中旭主任就亲自领着一班人到实地考察了一番。虽说沈幽兰夫妻俩的设想并没能达到他们要建一流商场的要求,但真的按照沈幽兰的设想改建起来,这爿小店还是很有看相的。他们只对报告提了一条意见,那就是五万元贷款太少,至少要贷十万元,要不然改造后的商店就一定没有一个“万元户”的气势!石主任最后说:“这是镇里的意见,不然,就取消这项贷款。”

沈幽兰同于頫一商量,想到了一处:“反正已闹得满城风雨了,叫贷十万就贷十万吧!好歹肉是烂在自家锅里。”

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办事速度,修改后的报告递上去的第二天,十万元无息贷款就到了沈幽兰的帐上!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