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56章:*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56章:*战

由于琉球要求加入中华帝国,朱万文出使琉球又增加了新的使命:除了原定的出访任务之外,还要针对加入申请的有关事项,就地展开现场调查。调查的地理范围是琉球主岛,调查事项包括:人口的民族构成,数量估算,文化语言等,经济方面,就是农耕、渔业、贸易、工商等情况,军队就不必调查了,除了王宫的卫士琉球就没有军队。他们的调查资料将是议会讨论的依据。

从琉球的实际情况看,调查的结果会有利于议会批准他们的申请,因为议会所关注的第一个是民族、人口问题,会不会为日后留下后遗症。第二个是经济方面有没有可能造成中华帝国的负担。第三就是地理、矿产方面有没有潜力。总之一句话,就是中华帝国不能干赔本的买卖。

不过,有了朱万化的态度,即便议会讨论发生问题,也会设法弥补通过的,一切不过是个过场。

琉球的国王就只能获得县王的爵位了,他是绝对不能与朱由检比较的。

朱万文出访册封三个属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成果丰硕,最大的成果就是把琉球收入中华版图。

三个月之后,琉球成功的加入中华帝国,尚丰被赐爵县王,号“琉球王”,帝国的赐爵意味着帝国的财政要支付县王的俸禄等待遇。按照宪法的规定,尚丰在十年之内,用王爷的名义继续维持统治琉球,但是,权利受到了限制,此后还有“自治”的五年,尚丰可以任命部分官员。

但是琉球太小,无论是“特区”还是“自治”,都不具备省一级的地位,因而把琉球划为台湾省、台北府治下的琉球县,它的日常管理上司就是台北府。

......

另一支册封属国的使团由礼部尚书孙和京率领,前往三金省的金边。

郑芝龙现在名义上还是中国三金省的金边巡抚,在金边府还有部分中央官府任命的官员。这一次中央使团的到达,将给金边府以属国的独立地位,因此也就牵扯到官员的处置问题。所以孙和京首先到达三金省的首府金瓯,会同三金巡抚谭镒,并且带上三金省的一批官员同时前往金边。

金边城不是沿海城市,但是使团依然可以乘船抵达金边,这一地区河网密布,乘坐船只可以四通八达。特别是南亚次大陆最重要河流——湄公河就流经金边城,湄公河的河道宽阔,水量充沛,大型的船只可以直达金边城下。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地区,在中国境内叫做澜沧江,从云南省出中国境,流向南亚次大陆,依次流经老挝、缅甸、泰国、高棉、三金省之后,流入南海,全长四千多里,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

它在次大陆上被称为湄公河,是当地语言(高棉)母亲河之意。它的入海口处分为九条支流入海,因此,其下游被称作九龙江。

现代著名的毒品产地“金三角”就在它的沿岸,糯康贩毒团伙制造的湄公河大案就发生在这条河的上游地区。

使团的船队行驶在湄公河上,孙和京举目观看沿河的两岸风光。这里真是个富庶之地啊!被开垦的土地不足十分之一,都是上好的水稻田,并且是一年三熟,产量惊人,在这里,粮食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石稻米卖四钱银子就赚大发了。

良田的近旁,未开垦之地就是乱草地,也可以叫做热带湿地,这里的草地绝对不是蒙古草原上的景色,杂草的高度都在一丈以上,更像是密不透风的森林,也有点像更高大、更杂乱的芦苇**,这就是所谓的热带丛林。植物繁茂,动物的种类也就会多的不计其数,因此,热带丛林绝对是凶险之地,人类是轻易的不敢进入的。

这些土地开垦出来就是上好的良田。

四月初六日,礼部尚书孙和京率领的使团到达了金边。

中央使团的到来让郑芝龙兴奋异常,虽然金边实际上就是独立王国,但是毕竟不是名正言顺的,现在有了帝国的册封他就是正经的国王了,名誉地位今非昔比。

郑芝龙率领着金边的大小官员,全部到码头上迎候。焚香叩拜迎接帝国使团。

郑芝龙被册封为金边王国的国王,一般属国的国王是没有特别封号的,国号就是封号,例如朝鲜的国王就是朝鲜王,清国的国王就是清王。但是郑芝龙原是大明的子民,他知道大明的王爷都有封号,因此,他也要求有一个封号。

封号就有讲究了,一个字的封号是亲王以上的级别,虽然属国的国王相当于亲王,但不是亲王,给个一字王的封号岂不是承认他的亲王地位了?因此,如果郑芝龙坚持要封号就只能给两个字的封号。郑芝龙是福建人,因此,选福建的一个县治“延平”封给了郑芝龙,郑芝龙就成了延平王了。

“延平”二字是朱万化给的,因为朱万化知道,历史上他的儿子郑成功当上了延平王,现在提前给了他。

除了正常的册封、对于原官府任命官员的处理(一般是撤出,个别也有留下的)、设立常驻使馆、商务谈判等问题之外,孙和京还要严厉地警告金边王国不要过分的扩张,中国对所有属国都有这一项要求。

对于金边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他们一直是以中国的一个比较独立的地方政权的方式存在的,名义上现在刚刚获得独立,因此他们始终没有自己的货币。

像朝鲜、清国、琉球都是有自己的货币的(当然曙光币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是金边始终在使用曙光货币。货币也是比较复杂的,不是自己想发行马上就可以发行的,因此,他们至少还要使用一段时间。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完全的使用中国的货币,不发行自己的货币,作为独立的国家一般的都不希望货币被外人控制。

中华帝国给出的条件是:如果金边王国同意永远使用中国的货币,那么,中国在金边王国内的货币流通总量可以按照时限随时向金边王国通报,并且金边王国有权参与管理。第二,曙光银行将按照金边王国的货币流通量,向金边王国缴纳一笔税款,作为使用中国货币的补偿。

银行就是个暴利的行业,盈利巨大,此外它还有控制经济的作用。金边王国如果使用中国的货币,其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的控制。但是,事物都是两方面的,金边使用中国货币也有他们的好处,那就是贸易和关税,将为他们节省不少资金,带来更多的盈利,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边也会通过货币分得一份红利。

金边毕竟是个小国,权衡利弊之后,他们决定:继续留在曙光货币的经济圈子里。

南亚还有一个躲不开的问题,那就是毒品,这个时代就是鸦片。热带的气候特别适于罂粟的生长,这里有很多人是依靠种植罂粟为生的。

......

这个时代正是鸦片从用于药物到吸毒的转化时期。并且吸食鸦片与吸烟混杂在一起,分辨不清。

鸦片自古有之,记载于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古代的鸦片主要来自于与中东阿拉伯人的贸易,著名的华佗制造的麻醉药——麻佛散的主要原料就是鸦片。

把鸦片当做毒品吸食就是起源于“吸烟”。吸烟,吸的是烟草,烟草起源于美洲。烟草进入中国是从荷兰人带入台湾南部开始的,历史上,其年代正是崇祯十三年的前后。烟草在中国蔓

延得特别迅速,只用了两三年就传到了中国的北方,北京地区到处都有“吃烟”的烟民。究其原因是种植烟草获利极大,等于正常农作物的十倍,利益的驱使作用极大。而当时正是明王朝内焦外困时期,良田不种粮食种烟草就更加剧了粮荒。还有一个说法:“吃烟”二字的语音可以理解为“吃燕”,北京别称燕京,那就是吃掉北京城的意思,在危局四伏的年代是极忌讳的。不管是为了那一条,历史上崇祯发出了戒烟令!戒烟的诏书发了两次,第一次是崇祯十二年,第二次是崇祯十三年,据说有的官员还因此被杀了头。这是载于史册的中国第一次禁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吃烟者中间就夹杂着少量的“吃鸦片”者,无论吃烟或者吃鸦片都是一同被禁的。

“吃烟”一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并且用的是“吃菸”二字,“吸烟”一词的历史只有几十年,阅读鲁迅那个年代之前的书籍大多是“吃菸”二字。同是汉语,隔了时代就不容易看懂了。

菸:是多音字,在这里读yan,与“烟”等同。

但是,现在的历史改变了,荷兰人早就被赶走了,台湾已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基地。即便有荷兰人企图用烟草与中国贸易绝对会被朱万化禁止的。在中国尚未统一,国内还不安定之时,朱万化绝对会禁止烟草流入的,因为他知道烟草的作用,也懂得烟草就是国家敛财的手段。利益驱动的潮流是难于阻挡的,这种危害健康的东西还是晚一点到来的好。

所以,现在的历史就没有了崇祯禁烟的这一段了。

早在郑芝龙开辟了金瓯地区之时,朱万化就命令制造了专用于吸食鸦片的“大烟枪”并且用西班牙文、荷兰文等西方文字写了使用说明,交给郑芝龙,告诉他用贸易的手段卖给泰西人,并且绝对禁止中国人自己使用。这是朱万化对于鸦片战争的报复,只不过提前了一点。

想一想:大鼻子白种人,整天的侧卧在烟榻上抽大烟;大烟馆遍布伦敦街头,这个景象还是不错!如果再出现一位名叫“则徐-林”或者“则徐-亨利”的英国禁烟英雄,谴责中华帝国的鸦片侵略,这个历史就更有意思了。

这一次孙和京出使金边也有复查督办出口鸦片的任务,检查的要点就是大烟枪、鸦片有没有卖给华人,他们自己有没有吸食鸦片者。

也是当初朱万化警告的严厉,到现在金边王国里吸食鸦片者是极个别的现象,没有鸦片馆。检查的结果还算满意,孙和京对郑芝龙说道:“看来延平王爷对于此事还是上心了,圣宪王爷听到这个回报会满意的。不过对于个别吸食鸦片者也应该管理、禁绝,不能戒烟就砍头,我还是要说一句丑话:鸦片和大烟枪只能卖给泰西人,倘若卖给中国人,或者南洋其他国家,或者金边王国自己出现大规模的吸食鸦片者,圣宪王爷定然要严厉的追究责任的!”

鸦片和大烟枪的生意利润丰厚,属于暴利行业,否则,郑芝龙宁可不卖也不会担这个风险。

郑芝龙说道:“侯爷,我可以保证只卖给泰西人,但是我不能保证泰西人转卖给别人,若出来这种事情,我可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了。”

孙和京封侯爷的爵位,所以郑芝龙称他为侯爷。

孙和京说道:“泰西人对我中华的贸易都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一般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即便是有,我们也会查实的,绝对不会冤枉延平王爷,请放心。”

鸦片产品的回流也是难免的,在这个事情上要看主流。鸦片赚钱是小事,毒害这些殖民者,让他们遭到报应才是主要的。

--- 第556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