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49章:崇祯的苦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49章:崇祯的苦衷

孙和京作为中华的使臣,向崇祯递交了劝降的国书,并且做了解说,对于崇祯来说其核心就是退位,这就意味着大明朝亡国,他就是亡国之君,对于崇祯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如果不是朝廷正面临着严重的粮荒,如果不是国防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着崇祯皇帝说退位的话题,他绝对不会容忍,并且有杀使者的危险!现在崇祯没有爆发,冷着一张脸坐在那里已经不容易了。

今日朝廷一方到会的都是大佬级的人物,是内阁大学士加上六部尚书,这些重臣就没有忠君的吗?当然会有,而且是大部分,起码在皇帝面前要表现得忠君。

这不,大学士谢升就说话了,他说道:“我大明天子乃天下之主,尔等无君无父之人自立国君就是造反,今日居然威逼天子退位!?你......”

他说不下去了,他想说“大不敬”,人家连大明的皇帝都不承认,还有什么敬不敬的?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罪名”。

张四知说道:“尔等历来也自称是大明的子民,朱大典也曾食君之禄,如今尔等自立皇帝,还想威逼天子退位,你们就是乱臣贼子!”

面对这种指责,孙和京是有心理准备的,虽然道理上分析,他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实事多变,危险还是有的。既然来了就要有各种的思想准备。

孙和京说道:“孟子曰:民为重,君为轻,这也是我们历来的主张。我们曾经希望大明的皇帝放弃皇权,若果真如此,我们何必立新皇?天下的权利归议会,也就是归天下的黎民百姓。可是大明的皇帝不放弃权力,我们只好立一个不贪权的皇帝,我们忠于百姓,忠于社稷,乱臣贼子之名栽不到我们的头上。

为今之计,中华帝国已经建立,大明的皇帝就只能退位了。我方苦苦思索找出这个办法,已经彰显我中华之诚意。试问各位,历朝历代可有这样对待退位之君的?

这是眼前的现实,如果大明朝廷不能接受,那就只有刀兵相见的一条路了。其结果各位应该知道,只是连累了数省百姓徒然遭受兵灾而已。请陛下和各位慢慢的议论,我们告辞了。”

这种气氛已经无法谈下去了,孙和京也不想再谈了,转身要走。

谢升又说道:“开封使臣猖狂之极,竟敢以武力威胁朝廷,按律当斩!”

这时杨嗣昌说话了,他说道:“陛下,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让开封的使臣退下吧?”

崇祯无精打采的说道:“散了吧,朕累了。”

说罢,起身走了,其步履有些瞒珊。他今年整三十岁,应该是身体最强健的年龄。

其实,今日户部尚书李待问的提问,和孙和京的回答对于崇祯皇帝是个极大的震动。

因为是个题外话,孙和京对于中华治下的各省介绍过于简单,就是这么简单的介绍,也已经看出了开封的实力。国力的对比,军事的胜负,取决于什么?最根本的就是国力钱粮,当然也有民心向背。大明朝廷早就是劣势了,开封一方迟迟没有动手真的是够客气了。如果形势反过来,崇祯知道自己做不到的。

崇祯皇帝几乎从来不出皇宫,但是作为皇帝,并且是很勤奋的皇帝,天下的大势他还是知道的。中华日报

他也常看,以往他更习惯于鸵鸟的对策——埋头不见。有意识的忽略开封那边的功绩、势力,眼不见心不烦,就是一种躲避的心里。今日孙和京的话不多,却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原来开封已经有如此之强大了!大明的朝廷虽然还保留着最富庶的省份,却是如此的虚弱!

他曾经认为开封强就强在工商,因此,朝廷也曾经改弦更张,奖励工商,但是做起来才知道,兴旺工商有多难!工商的社会地位低下,还不如农民,有才智、有财力的士绅宁可购置土地也不会经商务工。就以新式火炮为例,杨嗣昌好不容易的铸造出来,本以为从此振兴大明朝廷,哪想到寻找会使用火炮的炮弁竟然如此之难,而不得不靠着引进开封一方的人才,最终,新式火炮如同虚设!

崇祯敢向士绅阶层、向朱姓的王爷们开战吗?消减他们的既得利益?改变他们固步自封的观念?他不敢,因为这是他皇权的基础,失去了基础,他还能做皇帝吗?而开封一方无欲而无畏,敢说敢做!官绅一体纳粮他们做到了,人无分贵贱,全部交税纳粮。减租减息他们也做到了,那个敢收取高地租,就绳之以法。这两条看似简单,朝廷真的要做,就可能激起民变,别人不说,朱家的王爷就敢造反!

平心而论,这几年朝廷治下的各省也是太平盛世,农工商各业也是前所未有的发达兴旺,如果没有金华朱家的势力,没有开封一方过于迅猛的发展来做比较,他崇祯也是旷世的英明之主,中兴之君。

这一切都是制度使然,崇祯是明白的,好的制度才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民富而国强。但是崇祯皇帝肩负着兴旺朱家皇族的使命,大明的皇权不能在他这一代丢失了!

从皇权的观点来看,哪怕天下生灵涂炭,哪怕国家一贫如洗,百姓流离失所,这些都没有皇权重要。只要皇权在手,或者说为了获取统治天下的权利,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哪怕打着反对别人皇权专制的旗号,来建立自己的更专制的皇权,都是大义凛然的。所以他固然明白朱万化的那一套主张是好的、对的,但是他必须反对,因为他要维护的就是洪武皇帝开创的朱家的皇权。他就是为了维护皇权而生的!只要皇权在手,中国大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又如何?

历史上崇祯死后,南方又产生了两三个南明的小朝廷,那么崇祯可否选择躲避到某个偏远地区去延续明王朝呢?

现在崇祯做不到:第一,大明有规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的各级官吏要与城池共存亡,天子则与国家,也就是国都共存亡,这个祖训他要遵守的,不能跑路。第二,开封一方的治下区域已经是遍布了边远地区,普天之下还有可以躲避的安全之地吗?云贵够偏远了,可是它的周围都是开封的领地:如四川、西康、康南。

朝廷手中还有十省之地:北直隶、南直隶、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广、江西,还有一个交口。这十省至少还有各种形式的军队四五十万。可是面对花皮,这些军队有用吗?起码南京就不容易保卫,花皮如果真的进攻南京,恐怕一个月也守不住。

当朱家的皇权无望延续之时,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他朱由检愧对祖宗,无颜面见地下了列祖列宗,于是他选择自杀也就顺理成章了。

或许他也感到了众叛亲离,他甚至在幻觉中看到,那些臣子们表面上一个个的愁眉苦脸,可是,背地里都在联络着如何跳槽,离他而去。他成了别人投降开封的阻碍,绊脚石!他死了,也就给他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崇祯是亡国之君,但是从历史的评价上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起码比他前面的几位大明皇帝强很多。他的勤奋是少有的,与清代的雍正可以并称中国最勤奋的两个皇帝,他们批奏疏、奏折所写的文字就有几百万、上千万字。当然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疑心太重,不善用臣子,没有识人之明,结果不该杀的杀了,不该用的用了。

汉刘邦有一句话说的好:韩信会用兵,萧何会治国,我会用人,所以我做了皇帝。这就说明识人善任才是皇帝最重要的素质,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其他方面有些许毛病都无关大局。

他前面的皇帝们荒唐的行为,都积累到了他这一辈,来个问题总爆发。历史就是这么无情,让他这个明君做了亡国之君,而不是他前面的几位昏君。

崇祯是勤奋的,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后妃们不奉旨也不敢来打搅他。这一日,他又是到深夜了,可不是审阅批复奏章,而是进行着痛苦的思想斗争,自杀,也不是那么容易选择的,这是极痛苦的过程。

崇祯也是严于律己之人,作为皇帝,他从始至终后妃的总数没有超过十人。他有一位皇后,就是周皇后,他有六个儿子,其中的三个是周皇后所生,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夫妻关系很好。他有两位贵妃:田贵妃和袁贵妃,此外还先后有六个妃子。他的另外三个儿子全部是田贵妃所生,这也说明崇祯的感情比较专一,有所节制,不那么荒唐。

后宫的一把手就是皇后,别人不能没事乱跑瞎转悠,皇后可是有权巡视的。他们的夫妻感情好,皇后自然就更关心皇上,可可的,这一天皇后又一次深夜来探望皇帝。

在殿外值更侍候的曹化淳见到皇后来了,赶紧入内禀报,不料,他这一进去就大喊大叫:“快来人那!”

情知不好的皇后抢步入内,见到崇祯已经自缢于床架之上!闻讯而来的太监们七手八脚的放下崇祯,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曹化淳一连声的喊:“快传御医!”

周皇后已经哭得泪人一般了。

这位仁兄好上吊。历史上他吊死在景山,这一次很幸运,被发现的及时,经众人一番折腾,悠悠的缓过一口气来,此时,御医也就到了,有了专业的医生,缓过来的崇祯定然会得到极好的救治,总能迅速康复。

皇帝自缢未遂,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周皇后还是有些主见的,他当即下令,把所有知道这件事的宫中之人全部圈禁,曹化淳、御医等官员全部被严令封口,谁敢透露风声则诛其九族!

被无端的圈禁之人就可怜了,即便不死,也没有好结果,只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尽管他们中间的不少人为了挽救皇帝出了力,这个不公道可是没有说理的地方。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4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