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39章:粮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39章:粮荒

国防军占领了徐州、镇江两个要地,到十二年的年底,沿着运河,陆续占领镇江以北扬州等地,沿着长江,占领了镇江到上海这一片地区,但是没有对南京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连省一方似乎是在等待,等待什么呢?

他们等来了朱万化的伤势好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现在等待的就是督军大人的康复,然后尽快的恢复建国日程。只有新皇登基,颁布宪法之后,天下之事才可以谋定。

......

朝廷在八月中旬觉察到了粮价过低的危害,当然这是联省倾销政策造成的。朝廷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的一项就是动用国库库存白银收购粮食,用于提高国库的粮食储备,同时抬高粮价。此外,还有对粮商课以重税,边境设卡征收粮食贸易税等等措施。

朝廷的官僚机构办事效率低,从决策动用库银收购粮食到实际的拿出银子来收购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是绝对的高速度了,这还是在杨嗣昌的亲自督促之下才出现的高速度。但是,到了九月中旬,由于骆养性、张彝宪的刺杀而导致双方大打出手,主要交通线全部中断。朝廷一方充其量才有半个月的收购时间,力度的大小还很难说。因此,这一项最为有力的应对举措就等于流产了,完全没有效果。

现在,战端一开,联省的一方立即掐断了粮源。联省用于限制粮食贸易的边界哨卡已经建立了两年,大小路口已经没有疏漏,机构管理也是成熟的。现在只要下达一个命令:禁止出口粮食!当然也会禁止其他的贸易。只需要一天的时间,粮源、货源就全部中断。再加上几条主要航运线路全部被战火中断,朝廷一方就立刻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危机之中了。

朝廷一方的各个省份,持续了两年的粮价下跌,使得所有的经销商都不敢囤积粮食,存粮大户也不囤积,就连普通百姓家也是现用现卖,谁也不存粮!原因非常简单,囤积的粮食,只要一降价就赔本,而降价又是频繁的,一两个月就降价一次,从来就没上涨过。市场上粮食多得很,永远不愁买不到,谁还会囤积粮食?这个状态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家无隔夜粮”!

大明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吃自家生产的粮食,是自给自足的农户,他们不需要商品粮。

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他们还是会耕种的,但是买部分商品粮,或者完全靠商品粮为生的也不是没有,毕竟粮食太便宜了。这就扩大了吃商品粮的人口比例,这就让断粮的威胁就雪上加霜了!

如果农民手中粮食富裕,官府可以“横征暴敛”,总会得到一批粮食。现在的情况,想“横征暴敛”也有难度——农民手中的粮食也不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由此可知,粮源一旦中断,那就是空前的大粮荒!比严重的自然灾害可是厉害多了。纵有家财万贯,没有粮食,你总不能吃银子!现在是九月中旬,江南天气再好也要明年五六月才能收获夏粮,这八九个月如何度过?

粮价的变化已经不能用“飞涨”二字来形容了,现在是有价无货!

粮价是多少?

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在现代,长春四平一带曾经连续鏖战数月,交通货物完全断绝。东北大地可是粮仓啊!长春就是粮仓的中心。可是,长春城里一个糠窝头价格是多少?是等重量的黄金!银元都不好使!要金条!并且还难于买到,一条狗腿可以换一处不错的宅子,宠物们可就悲剧了。

这不是耸人听闻,胡说八道

,是事实,可以问一问,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应该知道的。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战争是残酷的!

当然朝廷治下的地区还没有严重到这个份上,还不至于黄金换粮食,但是粮价的直线飙升是民众无法接受的。

自从浦口之战一打响,粮价就是一天一个样了,只是几天的功夫,大批的粮站关门了,有粮食也不敢卖了,谁知道明天什么价?物以稀为贵,不到十天,粮价突破了三两大关,所有的粮店全部关门,乡下农民愚钝,他们手中缺银子,银钱对于他们很金贵,于是,一升一斗的粮食拿到市场上换银子,然后去购买布匹、茶叶、食盐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是农民的奢侈品,现在居然也可以用粮食换了。

但是好景不长,疯长的粮价,让再愚钝的人都捂紧了自己手中不多的粮食。

一石稻米三两五钱、四两,真不知道要涨到什么价?

徐州到镇江这一带的百姓是幸运的,在最后的一刻,他们上了联省的车,躲开了这个可怕的大饥荒!

市面上大恐慌!朝堂上更是恐慌!怎么办?

外来的粮食是进不来了,打开官仓平抑粮价?

这几年官仓确实充盈,远不是当年闹民乱,后金鞑子扣边关那时候的情况了,那时候官仓里的老鼠都饿死了!现在官仓有粮食,但是奸商们的欲壑难平啊!多少粮食能填平粮商的胃口?粮价高,大家必然屯粮。再者说,现在是战端已开,正是用兵之时,没有粮食那里有可用之兵?

因此,开官仓的决心谁也不敢下,谁也不想担这个责任。

......

粮食的问题让崇祯去发愁吧,我们该看看波斯湾了。

第五舰队在波斯湾建立了三个基地,守住霍尔木兹海峡的霍城是主要的基地,也是第五舰队在波斯湾的大本营。另外两个,一个叫做北岸,位于波斯王国的一侧,另一个叫做南岸,位于海峡南侧的沙漠中。南岸暂时封存了,只留下一个像哨卡一样的码头,保持占领的状态。北岸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并且有矿场有雇员,已经开始采油,并且向台湾输送。在台南有新建的炼油厂,已经开始生产石油产品了。

占领北岸有半年多了,已经有了坚固的防线。防线是借助地形地貌修建的,起到保卫防御的作用。但是防线不是边界,在这几个月里,大明的领地,或者叫做领土还是不断的扩张,只要没人管,交通还算便利的地方,巡逻队都会过去,打上界桩,宣誓主权。因此,领地的范围已经有了三四百里,相当于一个比较大的县的面积。

要说明一点,现在对海外的宣传已经不用大明帝国的名称了,改用中华帝国,界桩上也是“中华帝国”四个字,使用汉字、阿拉伯文字双语标注。

这些界碑,每隔三五日就会有巡逻队巡视一遍,目的是检查界碑,宣示主权。

在防线以内的核心地带也有方圆几十里,这个地区已经修建了完备的公路,按照汽车行驶的标准施工,至多到明年初,第一批汽车将运到这里。这里的地域大,人员少,更重要的是此地寸草不生,没有草料,就不能使用马匹,因此就特别的需要汽车。

修建公路的劳动力,起初就是国防军的士兵,为此,特意的调来两个营。但是,现在有了免费的劳动力,那就是海盗。

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海盗,波斯湾也不例外,并且他们受到欧洲人的影响,国王也使用国家的财力建设海盗船队,只要挂上国际标准的骷髅海

盗旗,那就是海盗,见谁抢谁,只要胳膊粗、拳头硬、船坚炮利,枪谁的都有理。这个时代海盗是公开的,是人人羡慕的英雄。因此,第五舰队到达波斯湾,就不得不首先清理海盗。

海盗船毕竟不是正规的舰队,在海船上装上几门炮,有的甚至只有一门炮,或者没有大炮也敢做海盗的生意。他们那里是国防海军的对手?波斯湾又是一个死葫芦的地形,只要堵死霍尔木兹海峡,任何船只休想逃脱。因此,几个月下来,这里的海盗被一扫而光,连同海峡的外面,也绝了海盗的踪迹。

对于俘获的海盗则区分首领、首恶,全部枪毙,其余的就是服苦役的苦力,这一批人现在就有六百多人,绝大部分是附近的阿拉伯人,也有欧洲人,并且以后数量还会增加。现在第一个需要的就是修路,以后还会有水利工程,矿场的劳工,总之需要苦力的地方很多。

进入了十月,已经是初冬的季节,但是这里是没有严寒的冬季的,只是雨水少了,天气凉爽而已。波斯人终于来了,当然来者不善,是来找麻烦的。

国防军在这里圈了方圆几百里的一块地方,尽管没有人烟,但是波斯王国的人口不少,总会有人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界碑,遇到巡逻队。在大海上更是没得说了,国防海军是公开存在的,并且对海盗猛一通的收拾,波斯籍的海盗必然是多数,波斯人哪能不知道?

今天来的这一队,就应该算是波斯王国的官军,起码也是一方政权的武装,领头的叫做赛义德,在阿拉伯人中间,这个名字太普通了。

他们干什么来了,目的为何?

应该说不是为了领土,这个时代,除了他们居住的城池,人们还没有领土的概念。无人之地,他们不会看做是自己的土地。说好听的,他们是来打秋风的,看看能占点什么便宜?说不好听的,就是看看能不能抢一把,杀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波斯是文明古国,也是这一地区的大国,其军事实力,欧洲人也是不能小视的,欧洲人有的先进武器这里都能有,这个时代的代表装备——火炮、火铳他们都会有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骑兵。

这是由于此地盛产阿拉伯马,这是世界极的优良品种,特点就是高大强壮,骑手不借助工具都上不了马背。现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小日本军官骑的“大洋马”高大威猛,那就是阿拉伯马。

刚才说了,国防军的界桩立的很远,那里平时是没有人的。再者说,就算碰上了国防军的巡逻队,也不会与他们交战,巡逻队才几个人?赛义德可是带来了两百多骑兵的。

不过,只要过了界碑,就已经有了修整过的道路,主干道上宽敞平整,波斯人看着很新鲜,这种路他们没见过。

他们径直来到防线才被拦截。通过翻译,他们说要见这边的头领。

北岸驻在的是陆战队一团一营,营长刘十三。

得到通报的刘十三自然要前往处理,这是大事,很多原则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政策性很强,他必须亲自出面。

从核心驻地到边界也有三十多里,这里没有马匹,汽车可以有,但是现在真没有。他怎么过去,总不能走路吧?

是的,刘营长不需要走路,他是骑着自行车过去的,平整的马路,骑自行车走三十里不算什么。当然,他的卫士也是骑自行车。这里自行车很多,出动一个自行车连都没问题。

预知他们谈判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3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