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七:巍巍中华_第529章:战云密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七:巍巍中华_第529章:战云密布

九月十二日,朝廷的御前会议还在继续。对于各个内河航运线路上花皮的驻军是否主动出击这个议题,朝臣们分为两派争论不休,其实争论中还隐含着不少朝臣对花皮有好感,不愿意诉诸武力,刀兵相见。

提出出击问题的就是兵部尚书傅宗龙,主战的代表人物自然也是他。

傅宗龙说道:“花皮自立皇帝,与我大明已经是水火不容之势,我官军在浦口开战与全面开战有多大区别,即便不是全面出击,有了浦口之战,与花皮还能议和吗?既然没有和的余地,那里还能静观其变?我官军作战还能缩手缩脚吗?请陛下明察。”

傅尚书的这番话倒是点到了根本:如果有议和的可能,作为弱的一方当然愿意求和,以求得苟安,静待其变也有道理。但是没有和的余地,那就只有战争,那容得你“静观其变”呢?

对此,主和的代表杨嗣昌也是无法回答,因而争论的形势有了变化,主战的意见占了上风。

最关键的还是崇祯皇帝骨子里就是主战派,他既然不想放弃皇权,那就只有一战,宁可战败也不会放弃权利的。这与历史上清朝末年皇族对宪政的态度是一致的,辛亥革命之前的清朝皇族,眼看着江山不保,还是死死的抓住皇权不放,并且当时的清朝廷,其皇权应经出不了北京城了,对于事实上不存在的皇权依然的如此眷恋,更何况崇祯的情况要好的多呢?

最后当然是皇帝拍板,他下令内阁按照兵部的意见拟定诏书,下达备战的命令。

中华大地上战云密布了!

对于这个争论的结果,杨嗣昌还是比较豁达的,他不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耿耿于怀。其原因就是他已经看到了大明的末日即将到来,他们这些臣子们不过是尽最后的一份忠心罢了。战,是灭亡,不战,还是灭亡,这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另一方面,争论双方的主将:杨嗣昌和傅宗龙是上下级兼朋友的关系,这个关系从宣大边关开始,已经是多年的友情了,因此,他们是互相了解的,也是互相理解的。

战与和之争告一段落,杨嗣昌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他说道:“陛下,天下的士子之心还是忠君、忠于社稷的,即便是花皮的一方也有不少忠于陛下之人。因此,在这国难危急的时刻,我朝廷还要多方联络,以唤醒天下士子的忠君之心。只要我们做的好,说不定会收到奇效。”

联省一方的官员,有很多都是有功名之人,很多人也都做过大明的官,并且有不少的高官,他们对待大明的皇帝的确是有敬畏之心的。

工部尚书刘遵宪说道:“陛下,杨阁老之言有理,臣复议。投到花皮一方的官员看似与朝廷离心离德,未必会弃暗投明。但是世事多变,其中就难免有迷途知返之人,如果我朝廷善加利用定能收到奇效。”

崇祯也认为有理,于是吩咐拟定计划,指定专人负责。

......

九月十三日来自第六师(驻地长江流域)紧急军情报告递到了陆军总监朱万杰的手上。

联省、国防军虽然处于忙乱之中,但是各个职能部门还是照常运作。情报

坐探的工作还在继续,当然情报系统的信息只能到朱万雄的手里,朱万杰手中的报告来自第六师的浦口驻军。

在长江航线上南京自然是重要的一站,其码头在下关,下关码头是地名,它就在南京城的北门外,紧挨着城门。国防军开辟的航线,在码头上都要驻军的,但是下关码头太特殊了,它在南京城的城门口几十米处。南京是都城,国防军驻军于都城大门口实在是过于敏感,所以这一站的驻军就驻在了长江的对面:浦口码头,而在下关码头上只是没有武装的镖局保安。

国防军之所以占领了浦口城,那还是因为当初修建浦口码头遇到了帮会土匪的挑衅破坏,国防军不得已进行剿匪,可是帮会头子张三爷与浦口官军相勾结,成了官军土匪是一家的局面。于是国防军剿匪的同时也俘虏并遣散了浦口的官军,于是就占领了浦口的城防。在南京的都城门口,国防军不方便在浦口城建立政权,于是浦口县的官衙还是朝廷的,但是城防是国防军的,于是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怪胎。

由于驻守浦口的国防军驻军严格的遵照朝廷的法令行事,全力的配合浦口县衙门,与历任的知县关系甚好,与官军驻防没有什么不同。国防军与浦口知县的关系中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个利益就是下关码头到浦口码头的轮渡,它是个小型的股份公司,历任的浦口知县享受其两成(百分之二十)干股的红利,这是个无本万利的生意。有了这个利益的诱惑,浦口知县不管是换了谁,都与国防军交情深厚。

浦口城是一个极小的城池,城内不过数万人,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那里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居民小区。国防军看守城门,就相当于居民区的看门保安,他们长年累月的看大门,进进出出城门的人都混个脸熟,要是冷不丁的来几个生人,一定会引起守门士兵的注意。

官军要对浦口动手,侦查、卧底等动作是军事行动的常识,但是陌生人频繁的出现就惊动了浦口的守军,特别是在联省与朝廷关系日趋紧张的敏感时期,其信息就不同寻常了。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军情报告。

这一份报告说了两件军情消息,其一是浦口城门的哨卡在一日之内发现了多起可疑之人,有放行的,有拦截盘问的,甚至还有搜出了武器而被拘捕者。他们携带的武器以手榴弹、短刀为主,都是容易藏匿的短小兵器。他们对于俘虏也进行了必要的审讯,可是这种审问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原因就是这些兵丁知道的太少,他们只是知道自己的任务,他们的长官不会告诉他们更多的东西,这是保密的常识。这些信息都显示出官军近期有对浦口作战的可能。第二个消息是第六师散布于长江流域各地的坐探,发觉了官军有比较大规模的调动,情况异常。

朝廷已经决定先下手为强了,自然会调动部队做战争准备。浦口的花皮驻军有多少?装备如何?城墙上的防御如何?这都是侦查的对象。此外,如果有可能还要混入城中一定的武装力量,用以作为战斗的内应。第六师军情报告的信息还是准确及时的。

由于此前国防军各个师的军官都重新调换,目前主持第六师的是师长:朱长

泰(原第九师教官),教官:许荣(来自四师辽宁)。这份军情报告就是他们写的。

朱长泰是朱大典的老家仆出身,最早是派到河南南阳全面的主持那里的事务,同时兼任教官,此后进入军中也一直是教官的职务,他长于管理,是个能力很强的管理人才,军事方面不是他的强项。与他的情况相反,许荣一直是军事主官,还曾经在征日派遣军中任职,是个军事人才。他们的这种任命完全是由于朱长泰的资历老、地位高、军衔高的原因。在军队中军事主官还是部队的最大凝聚力,因此,才出现了这种奇怪的任命。

浦口城里有朝廷的县衙门,知县及以下的官吏衙役也不少,朝廷的官军做侦查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何必还冒险派出斥候呢?这就是官军不信任这些官吏了,他们也知道,浦口的官员都是和花皮一个鼻孔出气,利用他们侦查无异于给花皮通风报信,因此,才派出自己的斥候去侦查,同时也打算混入内应,这都属于作战的常识。

......

按照惯例,国防军日常军务大部分由陆军总监部处理了,重要的则上报大都督府,所有军务的处理情况汇总后,报到兵部,兵部做摘要上报到执政官处。所有各部上报到执政官那里的公文,一般都会由执政官呈报到督军府由督军审阅。

今天这一份情报就比较重要,并且朱万杰与朱大典都在一个院子里,于是他就连忙与他父亲商议。

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长江沿岸的第六师全面进入戒备的状态,同时独立第三团(运河沿岸)、独立第四团(汉水沿岸)、第十二师(两广)加强侦查和戒备。

加强戒备比临战备战还是差了一级,这些名词都对应着相应的操典,戒备的意思就是士兵全部回营,不准外出,增加岗哨,派出更多的侦查员侦查更详尽的敌情,内部清点物资,查清弹药储备量,不足的应该补充,如此等等。

这个决策毕竟有了准备,还是有点大意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其一,联省遭遇突变,大家的心思都在如何处理内部事务上了,重视的程度不够。其二是国防军对官军历来站着上风,官军从来不敢挑衅,因此就麻痹了。其三,国防军历来对待朝廷和官军都是比较友好的,双方绝对不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因此也就没有当做敌人去对待。

不光是国防军的上层人物麻痹了,浦口的驻军虽然按规定向上打了报告,他们也同样很麻痹。例如:他们对于混入城中之人缺乏进一步追究的行动;抓获的嫌疑分子审查之后也都放了。其原因还是他们一直与官军混杂在一起,互相之间比较友好,再者说城里还有朝廷的衙门,有几个官军的兵弁往来也属于正常。总之就是警惕性不高。

朱大典他们的处理意见,在当天或者第二天也就呈报到了联省衙门和督军府,朱钰现在就是个牌位,他如果愿意看,也是可以看到的。就是他看了,也是个“已阅”而已,也不会有别的意见,现在也没人听他的。

战云密布的情况下,国防军的反应不足,这将导致什么结果呢?且听下回分解。

--- 第52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