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513章:寻找油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513章:寻找油矿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由于国防军的劝降信件,准格尔王爷丹济拉召集他的幕僚和部下的商议还在进行之中。

有两点已经确定下来,一是要走,举族迁移。二是找罗汝才借道。

举族迁移的决定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放到汉民族身上就很难做到。汉民族是以农耕为社会基础的民族,对于土地的眷恋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形成的,所以很难想象汉民族在遇到外来威胁时会选择迁移。但是,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走到那里,只要有草原他们就支起帐篷临时居住,是纯粹的逐水草而生。因此,他们选择举族迁移就是可能的。准格尔部本身居于准格尔之地的历史就不长,他们原本的“家”就是绥远和外蒙古的西部,他们进犯的乌兰草原,在几十年之前就是他们生活繁衍的地区之一。所以对于蒙古牧民来说,他们没有对土地的眷恋,选择迁移是容易的。

他们的商议还在继续,梁布奉献的借道之策得到了丹济拉的首肯,另一位师爷又献上一策:

李雨农说道:“王爷,我们屡次的作战已经知道了火器之犀利,吃一堑要长一智,我们就不能用火器装备我们的蒙古健儿吗?我们远走他乡,就要占据新的草原,这就免不了要作战,倘若我蒙古健儿手中有火铳,走到那里谁敢拦挡?

我军现在手中就有两种不错的火器,那就是三眼铳和轰天雷(手榴弹),这些都是屡次与罗汝才交手所得,只可惜数量太少,并且缺乏弹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制作三眼铳和轰天雷,我们就需要汉人的工匠。我们需要有冶铁能力的工匠;需要会打造火器的工匠;需要会制作火药的工匠;更需要会改进发明各种火器的工匠。因此,在下建议我们现在就要收罗可用的工匠开始自己制作这些火器。我们向西迁移也要带上他们。”

丹济拉手摸胡须说道:“李师爷的话不错,那么此事就交给你去办理吧,需要的银两钱粮我都会给你,好好干吧!”

李师爷答应了一声:“是,王爷,在下一定尽力!因为这些人要跟随迁移,我需要一些马匹和车辆。”

游说罗汝才的使命就交给了梁布,事情紧急,梁布带上一队王爷的亲兵,启程前往巴尔喀什地区去会见罗汝才。

丹济拉也布置了向甘肃方向的侦探,侦查大明官军的动向,同时排定各个部落迁移的顺序,集中人口、牛羊开始向西移动,他们要利用这个夏季穿越两千多里,达到里海的沿岸,里海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

历史的惯性是顽固的,准格尔提前几十年开始了向欧洲的迁移,他们就是欧洲鞑靼人的祖先。

......

时间到了四月初,我们暂时放下准格尔的故事,再来看看印度洋。几乎在同一时间,在霍尔木兹海峡的特遣舰队有了新的行动,康南军稳定了新占领区也继续南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来说特遣舰队的故事。

特遣舰队是二月初九日到达了波斯湾的入口处——霍尔木兹海峡的,他们在这无人的荒山中,在沿海寻找一处合适的港湾,开始建设码头、营房,建立基地,此地被命名为霍城。经过了两个月的建设,港口初具规模,基地的防线也已经建好了,这个基地方圆几十里,囊括了这个小小的半岛。谢鹏举派出了两支分舰队沿着波斯湾的南北

两岸开始分别寻找容易开采的石油矿,朱万化给他们的地图有大约的提示,但是不明确,他们需要按照督军大人提示的大致方位去寻找。

寻找的油矿还要尽量的靠近海岸线,最好在100里以内,这样才能便于运输、管理和保卫。第二就是远离人口稠密地区,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保密,尽量的不要启发西方人跟进开采石油的愿望。

按照朱万化的指示,只要产量足够,找到一个油矿即可,更多的油矿是以后的事情,不必贪多。对于找到的油矿要军事占领,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扩大占领区,设置防线,升起国旗,打上界桩,宣布为大明的国土,当然也要避免大规模的战争。

寻找石油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波斯海湾的南岸,虽然近海,但是沙漠特别的多,也特别的大。中国也有不少的沙漠,各地的沙漠环境都差不多。沙漠里不光是干旱,最可怕的是风暴,大风一刮,天昏地暗,沙丘移动,顷刻间就可以把人淹没在沙丘里。

波斯湾的北岸多山地,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很多,相对沙漠来说,戈壁滩就成了优良环境。海峡北岸有植被有树林的地方也不少,但是有植被就有人,他们还是尽量需找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同样可以获得石油,何必找麻烦?

人们都见过阿拉伯人的装束,不管穿什么服装,头巾是少不了的。那个头巾就是最简易的防沙尘装置,长长的头巾把头部裹得严严实实,要是没有这个头巾,细小的沙粒可以把人的五官里都灌满。

因此,寻找油矿的士兵、工匠们,每个人都有一条长长的头巾,还给他们特制了防风眼镜,是橡胶、玻璃制品。

沙漠里最常见的事故是迷路,因此带队的长官规定,只要进入沙漠,绝对不能超过五十里,并且每五里设联络中转站,这是站在高处,可以直接目视联系的距离,只要风不大,他们的气球也要利用起来,可以观察到更远的距离。他们每一次出动都要先看天气,风暴是必须预防的。沙漠里的天气也是变化无常,但是尽量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至于雷雨就不要考虑了,这里一年之中也未必能下一次雨。

探矿的方法首先是有没有自流井,就是石油自己冒出了地面。这种矿肯定是有的,否则谁会想到沙漠里有石油?最早的油矿就是这样发现的。但是,他们探矿不仅仅限于此,他们有轻便的打井设备,就是部队中用于打水井的设备,用骆驼驼运。它是蒸汽机动力的,可以把钢管打入地下几十米深,超过这个深度,技术难度就大了。在这个有丰富油矿的地区,浅层油矿多的很,现在不需要打深井。

打油井还要防止井喷,如果地下油矿压力很大,原油就会喷发出来,所以打井时,要有封堵的准备。

就这样,每一个登陆地点都要探查十天左右,找不到就换地点。

到了六月底,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每个探矿队都考察了五六个地点,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油矿。从开采环境来说海湾北岸的油矿优于南岸的,原因就是南岸是沙漠。但是北岸属于波斯王国,它是这个地区的强国。他们发现的矿场虽然是渺无人迹的戈壁滩,但是波斯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要国防军占领一个局部地区,很快就会引起波斯王国的注意,甚至可能发生战争。

如果选择南岸,就要面临恶劣的环境。第一是缺少

水源,第二是风沙随时可以掩埋矿场,与风沙搏斗可是不容易。

两支探矿队的探矿结果让特遣舰队面临着选择,进过商议,谢鹏举的选择是波斯湾的北岸。

南岸的政治环境好,几乎不会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但是自然环境过于恶劣,严重的缺水,矿场是离不开水的,更严重的是不知何时矿场就会被沙丘掩埋。

选择北岸的矿场,就要准备与波斯人打交道,这就要做军事和外交的两手准备了。

大明的国防海军来到波斯湾,建立基地,在海湾巡逻,这都是公开的,波斯人,其他国家的人很快就会知道,也就是说大明的海军已经公开的进入了这一地区,只是此时的人们没有领海的概念,舰队在海上航行,他们只是感到了不安,并不会认为遭到了侵略而已。现在登上陆地,又进了一步,这就要采取措施以避免战争。

北岸的矿场是山地,之所以荒无人烟是由于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的,遍地的沙石完全没有土壤,虽然不缺水(有山就有水),但是也没有植被,无论农耕还是渔猎都不具备条件,因此也就没有居民。

谢鹏举决定调过去两个营和工程人员,用一个营的兵力进行扩展侦查,按照山河地貌,从便于防御的角度,割裂出方圆百里左右的占领区,设置防线,打上界桩,升起国旗,宣示大明的主权。然后就是建海港、矿场、营房和道路。抽调那么多的兵力就是充当劳工,这里是无法雇佣到劳工的。

作为占领此地的理由,要在边界选择合适的地点建上几间商铺,摆上布匹、茶叶、瓷器、工具等日常的商品,像模像样的开门营业。顾客当然是一个也没有,无人之地那里来的顾客?这就是个样子!一旦需要与波斯人谈判,大明占据此地就有了两个“合理”的理由:第一,设商馆经商!第二,这里是大明航海的中转补给站,商船需要在这里补充食物和淡水。

这两个理由纯粹扯淡,都是强词夺理!

可是殖民者有几个讲理的?就拿对中国最友好,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冲突的澳门来说,葡萄牙人最初登岸占领一块地方的理由是什么?说来有意思,他们说:需要登岸晒鱼网!他们的船除了军舰就是商船,那里来的渔网?就是个借口而已。国防军也可以学习葡萄牙人,拉几张渔网在那里晒网!这就是第三个理由了。

特遣舰队的报告得到了海军总监朱万雄的批准,朱万雄还指示,南岸的矿场也不能放弃,可以暂时掩盖勘探的痕迹,但是沿海要建立一个小型的基地,一个码头,加上营房和防御设施,安排一个排的兵力驻守,也要打界桩,远远的多打几个界桩,挂国旗,宣示主权。这个油矿暂时不生产,但是要占领,还要定时巡逻,方圆百里之内不允许他人进入,无人的沙漠就不要客气了,尽量的多占土地。

谢鹏举知道,这个基地驻扎的兵力不能多,因为,他们不但食物蔬菜要靠后勤运输,就是饮水,生活用水全部需要后勤运输补给。

后来驻在的部队配了一套海水蒸馏设备,用于获取淡水,但是这种蒸馏水一般只能是洗澡、洗脚、洗衣服等生活用水,作为饮水,应急尚可,但是不能长期的饮用,蒸馏水缺乏矿物质,长期饮用会生病的。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51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