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96章:虚君立宪(续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96章:虚君立宪(续二)

朱大典、朱万化父子关于虚君立宪之事,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他们计议已定,就开始实施这一雄伟的计划。

首先是朱家的自家人,除了朱万雄在基隆之外,其余的都在开封,于是急电催促朱万雄立即返回开封,同时,朱大典、朱万化共同的召见各位兄弟,详细的说明虚君立宪的决策,陈明利害。

朱万化的兄弟们,在这样的问题上必然是毫无意见,百分之百的支持。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身份敏感,即便有看法,有意见,也是绝对不能说的!他们心里清楚,在这种问题上说错了话问题就严重了,虽然他们的大哥历来和善,可是事情的严重程度不一般,他们必须要表现出绝对的没有“异心”,没有“野心”,只要不涉及皇权之类的敏感问题,他们还是敢于发表意见的。

其次要说服这出戏的主角——孔胤植,没有他的同意这出戏就无法上演,需要他同意,并且要心甘情愿的同意,不能有丝毫的勉强,用行话说就是:演员必须要入戏,不入戏就可能演砸了。

正好孔胤植在开封,立即把他找来,为了显示郑重,朱家父子,两位国公爷全体出面与衍圣公谈话。

孔胤植得知督军大人的设想后,立马幸福的晕了过去。老孔家的祖坟冒青烟了,天上掉下一顶皇冠砸在自己的头上!管他什么虚君、实君?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皇位,九五之尊,代代相传,永远不过期!

看着晕晕乎乎的孔胤植,朱万化把他这个皇帝的权责又重复了一遍。

朱万化说道:“衍圣公爷,你可要仔细的权衡,也不必急于答复,安心的在开封住下来,想好了在回复我们。事关天下社稷,暂时还是最高的机密,不能白纸黑字的落于纸上,对于几处要点我再重复一遍,希望你听仔细:

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虚君,简单的说就是有皇帝的尊严,没有治理国家的权利,没有军权,没有发布命令的权利,也没有执政的权利。其地位与原来的衍圣公相同,不同的是尊号是皇帝,更是天下民众的精神寄托。

登上皇位之后,你作为皇帝的公开的行动,言论都要得到国家的授权。作为非公开的活动,你具有完全的自由,国家不会干预你的私人生活。当然有了皇帝的显赫地位、尊严,你的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多的不方便,这些限制相信你也是能理解。至于俸禄银两你是不必操心的,国家必然会让你有皇帝般尊贵的生活,因为皇帝是国家的脸面。”

这个皇帝的地位,说好听的,叫做精神领袖。说不好听的,就是傀儡牌位。

孔胤植还是那个兴奋的状态,他说道:“督军大人,我知道的,也用不着思考,我同意,我的家族也不会有异议,我们没有权力的欲望,能够光宗耀祖就足够了。”

有了朱家自家人的支持,虚拟君主也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向联省衙门的高级官员们透露信息,征询他们的意见。这也是分批进行的,最先是正副执政官、大法官。

高层官员对于对于虚君立宪的理论是认同的,从国家的利益上说这是比较好的选择,国家更接近于宪政的理想。但是从个人的前途、利益上说,他们更倾向于拥戴朱万化上位。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洪承畴和王元雅的对话就清楚了。

洪承畴对王元雅说道:“浦鹤兄,你是联省的第一批官员,对于联省的建设富强是有功的,可称作开国元勋,算是功勋卓著,名标青史了。但是这一份功劳只是督军大人登上皇位才算数,如今换一个皇帝就大

打折扣了。”

王元雅长叹一声:“哎,虚君立宪的确有利于天下社稷,督军大人以国事为重,古之圣贤不及也。彦演老弟,你我彼此彼此,我等些许的牺牲比起督军大人来,就算不得什么了。朱家父子兄弟是有恩于我的,我当知恩图报,可是今后怕是报恩无门了呀!”

是呀,换了皇帝,向谁报恩呢?

洪承畴说道:“还有一层,督军大人识人善任,检拔我等委以重任,若是没有督军大人在上边,就实在是不好说了。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那个还认识他们?”

这就是大佬们的顾虑。无私之人是没有的,谁不为自己考虑?

大法官史可法提出一个问题:“衍圣公做了皇帝,皇宫设在哪里?如果设在开封,则有弊端。这是因为开封是政治中心,虚君还是远离政治的漩涡好一点,避免被卷进去,一旦卷入政治的漩涡,那就不是虚君了。”

他的这个问题提到好,朱万化结合日本的幕府与天皇就是异地而据的历史,提出孔胤植的皇宫就在曲阜,把曲阜的“孔府”扩建一下,增加一个天子规格的大殿,和其他一些必须的建筑,例如祭天的天坛等就可以了,但是规模要缩小,不能像北京、南京的皇城看齐、攀比。此外,要有一个营级的御林军护卫皇城。这样一来皇帝就远离了政治中心,开封的中央官府也可以放开手脚施政了。

洪承畴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南京的朝廷?

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心问题。这些人费尽了心思不就是为了对付大明的朝廷吗?

朱大典不客气,他说道:“天无二主,我们当然容不得明朝皇帝的存在。”

有了新皇帝,建立了新朝,人心向背的顾虑也就没有了,朱大典的态度当然就强硬起来。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就忘了他心里还想着设法让朱万化登基的打算了,这可是实用主义,理论以实用为标准。

朱万化不得不说话了,他说道:“建国后,我们要派出一个使团,与南京谈判,我们的要求就是取消大明的皇帝称号,降级为国王,他们可以用明王国的身份加入新朝,作为我国的特区暂时存在,但是要有期限,不能是无限期的独立王国。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们还是要力争。有衍圣公做皇帝,各种阻力也会减少。”

朱万化还是希望国家内部尽量避免残酷的战争,力争用和平的方式改朝换代。以联省现在的经济实力是能做到的,一个粮食的战略就有可能拿下残余的明朝政权。

洪承畴又问:“督军大人,国号想好了吗?”

朱万化答道:“我有个初稿,最后还要大家协商,并且议会通过一下。国号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就是中央帝国的意思,我们是环宇的中央,从朝代说就是‘中朝’。”

核心层次的说服工作都做好了,就轮到各部尚书们了。

一般的普通官员们是容易接受的,不管谁做皇帝,只要有了皇帝就算是立国了,他们追随着朱家,追随着联省就没有白干,奋斗有了结果,他们就是开国的功臣,荣华富贵就算到手了。督军大人不做皇帝,让位于他人,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只有佩服的份,与他们本人的利害关系不大。

但是,忠心耿耿的朱家死忠分子也是有的,特别是军队当中,在这些人的心中,朱万化就是皇帝。现在朱万化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别人,他们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也会反对,有的还可能闹事,上疏请愿的事情也是不会少的。这

些人就需要朱家的兄弟们去安抚,告诉他们朱家还是大权在握的,安抚的好办法也包括封官许愿,加官进爵,提升一两级也就稳定了。

表面的稳定不等于完全排除了隐患,其中就有藏在暗处的太子党,督军大人不做皇帝,那里还有太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太子党们就是失去了“皮”的“毛”。其中若是有不安分的,就不知还能闹出什么事情来。

在古代没有示威游行,聚众请愿的场面也极少,但是古人也有古人的办法,那就是流言蜚语,甚至是造谣惑众。

有了这些基础工作之后,联省衙门给各省发出政令,凡是能够来开封的巡抚、布政使一级的官员全部招到开封,说是有紧急的事务需要磋商,事情还在保密阶段,具体的事情电报里就不能说了。

军队的将领就不必召集了,第一因为军队的首脑全部掌握在朱家兄弟的手中;第二,部队负有保卫安全的职责,主官不能轻易的调离;第三,不允许军队干政,政治事务军队不能参与。但是高级将领的安抚还需要朱万杰、朱万雄去做。

虚君立宪的决策,磕磕绊绊的经历了一个多月,终于得到了绝大部分官员的认可,各省的巡抚、布政使也陆续到达,就连远在康南的赵率教都来了。

有了雅江入海的航路,又有高速的双体水翼船,从康南省到达开封也不过是十天左右的路程,并且都是一路舒适的车船,旅途并不劳累。

这一次,各地的封疆大吏来的很齐全,不能来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西疆的罗汝才。路途遥远艰难,他来不了。另一个就是郑芝龙,朱万化不需要他来,因为郑芝龙就是想自立独立王国,朱万化也默许了,因此他是个例外的人物。一时间开封的达官贵人云集,热闹非凡,高档的饭店酒楼天天爆满,占座位,占雅间都要提前几天预约。

各地的封疆大吏们也是到达一个,督军大人就接见一个,顺便做说服工作。

各省的官员们也不能长时间的脱离岗位,因此,就虚君立宪的问题做说服、征求意见之后,借此机会,举行几次大型的会议,商议一些事务,他们还是要尽快返回各省的任所。

到了建立国家,或者叫做建立新朝的时候了,原来的基本法就不够了,需要制定正式的宪法。制定宪法不是小事情,也需要耗费时日,多方的磋商,应该说开国大典等待的就是这部宪法。现在是崇祯十一年的年底,建国的时间很可能要推迟半年,也可能更长时间,如果宪法没有完成就建国,那就太儿戏了。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成了一个临时的机构——宪法修订会议,用来定国体,制定宪法。这个机构要有权威性,要有代表性。撰写的草案还要广泛的征求意见,反复多次才能定稿。

经过商议确定,督军朱万化任主官,议长朱万文、大法官史可法任副官,在议会、联省衙门、各省衙门中选择人员组成宪法修订会议。会议没有限期,直到宪法写好通过为止。

有一些工作是可以立即着手的,那就是曲阜的皇宫建设需要在大典之前建好。开国大典的程序也要找懂得礼仪的老夫子们制订。御林军马上就要组建,待任的皇帝就要由御林军保护了。

新朝开国的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了,但是整个事情还是处于保密的状态,报纸上只字不提,官员们都被警告要严格保密。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太多了,保密工作只是尽力而为,完全保住机密的可能性也不大。

--- 第496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